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大帝-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卿,近来你的气色又差了许多,朕前几日赐的药吃了吗?”朱骏看到这个两年前还是一副谦谦君子,精神焕发的重臣,现如今已是满脸蜡黄,老态龙钟了,不由得生出怜悯,招手让内侍搬椅子来,请杨嗣德坐下。
“都吃过了,近来精神好了不少。”杨嗣德言不由衷的回应。
朱骏却是不信,几日不见,哪看到精神好了,于是道:“不若这样,朕准杨卿休假几日,好好在家歇养,这几日朕来署理折子,什么时候面色红润了,再到内阁来报到,前几日安南国进献的几味药材朕府库里还有,待会朕便让人送到你府上去。”
“不必,不必,谢皇上垂爱,微臣这些年在内阁惯了,无所事事反而不习惯,况且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近年来皇上开疆扩土,大明府郡日渐增多,因此事也多了,皇上不妨增设几个大学士,这样一来,臣也可偷得一些空闲。”
朱骏晒笑道:“朕倒是有这个意思,只可惜人才难得,一时半会哪有这么多如意的人。”
杨嗣德淡笑道:“皇上开科考吏,原本是不错的,可是这样一来,所有读书人都必须先从小吏做起,等他们登朝为官时已是几十年后的事了,反倒让内阁和各部缺少了干臣,微臣倒有个想法。”
“皇上不若再开一科,所有吏目官员都要参加,以此来选拔优秀者直接入朝为官,这样一来,皇上再在这一批人中选择几个可用之才,入选内阁调用,做的好,便授予学士职衔,做的不好,再发回各部。”
朱骏拍腿道:“这一科便叫晋升科,唔,是个好办法,爱卿这几日就去张罗,朕要亲自拔耀,为你选出几个助手出来。”
杨嗣德点了点头,道:“皇上急召微臣前来,是否还有别的事要交代?”
朱骏这才想起了这一茬,拍额道:“朕差点忘了,朕召你来是与你商议开辟一道新的战场,来啊,快去取地图来。”
杨嗣德忙道:“皇上。微臣不懂军事地。”
“这不是军事。过来。”朱骏摊开地图。眯着眼手指轻轻敲打在辽东地位置上:“满清地根基就在这里。”朱骏放大了声音:“白山黑水。千里辽东。一旦我军能进抵辽东。那么整个清廷将震动不已。清军地所有主力都将出关保卫辽东。”
朱骏又指了指江西两江一线:“如今清军精锐尽在这里。统兵者鳌拜身经百战。朕愿以为他是个鲁莽之人。不曾想他果断退出湖南。移防江西。单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并非刚猛无谋之辈。因此。明军要想突破北上。或是向东进取江南。就必须要把鳌拜和四十万清军调开。攻击辽东就是最好地方法。清廷宁愿失去江南。也绝不会舍弃辽东地。”
杨嗣德点头。声东击西。陈兵朝鲜边境威胁辽东。使得清军主力北上布防。江南地防线就会出现疏漏。六省地明军便有了机会。
“皇上。此计虽妙。奈何朝鲜离海都何止万里之遥。恐怕…
朱骏呵呵一笑。将指尖落在了日本地方向:“这有何难。日本国温顺服帖。朕便以日本为跳板。进军朝鲜。只要朝鲜依附。东洋水师来回纵横于北海。虎视眈眈于辽东。不怕鳌拜不舍南保北。”
“朕决定了,过些日子就同两洋水师共同巡洋东海之滨,以成此事。
”
“皇上,您要去日本国?”杨嗣德呆了呆,劝道:“这些事让刘二刘国轩两个总兵去办便成了,何必要皇上亲自去,皇上万金之体,不可犯险哪。”
朱骏撇撇嘴,不以为然的道:“为君者怎能整日呆在宫里呢,总是要出去走走的,见识见识天高海阔也是好的,朕又不是瓷瓶,难道连一点磕磕碰碰都经受不住吗?”朱骏语气缓和了一些:“这些事不劳你操心,朕趁着这个空档正好举行一场晋升科考,为你选拔出几个助手出来,朕留你坐镇海都才能放心出海,你明白吗?”
“微臣绝不辜负皇上所望。”杨嗣德大是感动。
内阁的旨意出来了,晋升科考立即举行,所有吏目官员都可参加,前三名者可入内阁参赞,但不授职衔,合格者可按官阶成绩晋升,也是先授参赞,一年之后,若是没有过错便可转正。一时间,那些考中吏目的小吏们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一试身手。
考场设在海都阳明,程朱,东林三大书院,三日后,自备了纸笔的小吏们纷纷进入考场,书院之外,是列成长蛇的明军卫戍,书院内则是六部的官员联合督考,考卷的题目由皇上亲自设定,只考策论和实学,考期为一日,申时之后,便由考官匿名收卷,先交由六部择选合格,再呈送吏部在合格的考卷中找出几十份优秀者呈送到朱骏手里,朱骏再从几十份优秀考卷中找出前三名。
大明的文官体制已完善成熟,如今在朱骏的改革之下渐渐的过度到了公务员制度,科举考中者不再为官,而是先为吏,吏就是后世的公务员,这些人做的好了,才能从中选拔。这样一来,原先大字不识一筐的小吏全部换上了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对于管理国家系统的运作便有了很大的助益。
这一次晋升科考朱骏打算用来作为先例的,以后每三年都要举行一次,因此办的及其隆重,与科举一般,也是要放榜的,一直到了申时,考官们开始收卷,考生们有踌躇满志的,有摇头叹气的一一走出,而匿封的考卷迅速的送入了六部的看卷官那里挑选。
几日之后,几十份考卷便落到了朱骏的御案上,朱骏粗略的看了看,对其中一名叫王承志的策论大是欣赏,朱骏的策论题十分宽泛,名字便叫《国富论》,甭管你说什么富,只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好的建议便算合格,而这名王承志开篇就十分吸引‘国无士不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士农工商无本末之别,一律平等。’
文章的后面便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国家没有士人便不成国,没有统治阶级便失去了约束。没有农业国家就不能稳定,历朝历代的起义都是由于国家无粮可用,农民无粮可吃。没有工业国家就不能强大,没有商业国家就不能富强,既然如此,国家就不应该刻意切割士农工商划分等级,应当同等对待。
既要国富,首先要有士人依附,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便是开拓农业,使人人有饭吃,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工业,使人人得到更多的工业产品和壮大军事,以防止外敌入侵,接着便是开拓商业,使银钱流通等等。
这个答案与朱骏的立国思想十分相似,因此朱骏多看了几遍,不由得将考卷放在案上摇头苦笑,不用说,这人必定是心学的了,这几十份试卷中,心学就占了三分之二,过不了几年,整个朝廷早晚会被心学独霸,说到底,真正能做事的也只有心学了,其余的程朱和东林去做做舆论骂骂朝廷的施政倒有些用,空谈天下才是他们的用武之地,如今海都的局面很有趣,心学一派占领了各个要害部门,可是在民间,却是程朱与东林声望最好,许多人说到心学时总是摇摇头,原因无它,心学的人在做事,做事就得被人骂,而程朱与东林则是在骂人,你这里这里没有做好,你那里那里有问题,再套上一副为民请命的光环,简直个个都成了先贤圣哲了,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做事的总是要挨骂,不做事的总是最高尚的。
朱骏沉吟了片刻,又看了看王承志实学的试卷,实学是朱骏亲自颁布的一项考试,不管任何官吏,参加考试必须写上自己熟知的技能,并写上自己的心得,这样一来,各有所长的合格者便能因人授予职位,懂河工的去开河,懂机械的去开发区衙门,懂计算的去户部。王承志的实学考卷十分有意思,上面只寥寥写了几个字——所涉颇多,不能一一枚举,还请见谅。
“哈哈……”朱骏笑了出来,这人原来是一个狂生,哎,可惜了,朱骏对狂生的印象并不太好,不由得又摇摇了头,将王承志的试卷夹回了卷筒里,打算给他个合格也就算了,接着又沉吟了片刻,又取出了王承志的试卷,招来了内侍道:“去吏部看看,是否有个叫王承志的档案,把他的功考卷调来给朕看看。”
内侍应声而去,朱骏对这个狂傲的心学小吏却产生了兴趣,‘所涉颇多,不能一一枚举’哈哈,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第一第二百三十七章:持才傲物
了晌午,朱骏陪着后妃进过了午膳,去吏部的内侍便,呈上了一本书卷,朱骏恬然的接过,正是王承志的功考档案,于是摊开细细看了起来,王承志原是工部督造科的小吏,后又转到了给事科,接着也不知什么缘故被顺天府衙门调去做文吏去了,朱骏越看越奇,寻常的小吏一辈子能换一个岗就已是不错了,这人倒好,三年不到便换了三个部门,后面的稽考都是优字。
朱骏又往下看,接下来便是离职调用时主事官对他的评语,也都是上优的,最让朱骏惊奇的是,以他的功考早应升迁的,可是这人却每次都是快要升迁时申请调离,到另一部门去做小吏。
“怪哉,怪哉!”朱骏喃喃的感叹,世上的人当真是无奇不有,此人似乎有些狂傲的本钱。
去拿功考案的内侍见朱骏称奇,以为在和自己说话,连忙接嘴道:“皇上,还有更怪的呢,此人在吏部也是人尽皆知的,奴婢去向吏部功考科主事官问的时候,那主事官听到王承志的名字,立即捋须说,承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奴婢也是多嘴,便问他,大人也知道王承志吗?主事官说,如何不知?现在在顺天府做文吏的王承志吗?奴婢起了好奇之心,便多问了几句,想来回宫交差时皇上或许也是有用的。
“这才知道这个王承志原本是个商人,几年前还是个落魄之人,只两年时间便在海都开发区开了作坊的,港口也有十几条海船,到了新始二年,他却突然将所有的家产一道变卖了出去,说什么商道狭隘,不能展平生所志,因此,便去参加科举,接着便在工部做了个小吏,工部主要是核算钱物还有督造军械工程的,此人做了几个月,成绩斐然,不曾想他又改变了主意,说每日埋头于公案,于是便又转到给事科做了几月,这几月时间里他不但处理政务,闲暇时还研究大明律,直到几个月之前,他说要去顺天府做文吏,工部的主事劝了几句,他不听,于是只好报道了吏部,吏部功考科查了他的档案,发现他从前已调过一次职,因此不予理会,发回申请让他老老实实在工部办差。”
内侍说到这里时兴奋起来,就如说书人讲到了**一般:“谁知那王承志急了,亲自跑去吏部理论,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寻常衙门看到吏部的官哪个不是低眉顺眼的,第一次见有人上门来骂,吏部的几个主事便有意为难他,顺天府主要负责署理海都案件和维持治安的,因此吏部的主事便问他大明律,王承志双手一叉,当着几十个吏部官吏的面,竟生生的将洋洋十万言的大明律背了出来,又引经据典,奢谈哪条律法好,哪条律法需要补充或是裁撤,整整从晌午说到了傍晚,主事们熬不过他,对他既是佩服又是头疼,连忙给他署理了调职公案,请他出去。”
“从此之后,吏部功考科的主事便注意上了他,此人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