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西域少年行-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唐玄宗曾正式下诏,明确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第五十三章:春风上巳忧石堡 三() 
当然,这只是法律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而除了急于添丁进口的升斗小民,唐代的贵族子弟一般并不会如此早婚。

    王霨记得穿越前,曾在网上读过一篇研究中唐民众成婚年龄的学术文章。文章通过梳理史料记载的大量案例,并对之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玄宗年间,男子和女子成婚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2岁和17岁。而王勇今年已经25岁了,却尚未婚娶。

    对于性格爽朗、剑技高超并屡次救助自己的苏十三娘,王霨一向心存敬意。若是王勇能和苏十三娘喜结连理,他当然会举双手赞成。

    想到王勇可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王霨就多次鼓动阿史那雯霞和自己联手,一起促成佳事。

    无奈阿史那雯霞虽然敢开王勇的玩笑,却对师父苏十三娘十分敬畏。对于王霨的提议,她只是吐了吐舌头,表示爱莫能助。

    王霨方才还在琢磨如何帮王勇创造机会时,忽听他问起“山地攻坚”,恍然大悟道:“王勇叔叔,你是在担心石堡之战吧!”

    “伊月小娘子虽然智慧非凡,却也比不过小郎君天生宿慧啊!”王勇无奈苦笑一声,然后解释道:“某有三两旧友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而攻取石堡之战即将展开,吾担心旧友有失,故心忧不已。”

    对于在唐史中留有一笔浓墨重彩的石堡之战,王霨在穿越之前就有所了解。石堡地形之险峻、唐军血战之艰苦、双方损失之悬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王霨还曾在网上和群唐史爱好者们一起进行过兵棋推演,探讨唐军是否可能够以更小的代价夺取石堡城。

    在推演中,大家发现,无论唐军如何改变、调整进攻策略,吐蕃守军只需牢牢扼守住山间的羊肠小道,以不变应万变,仰攻的唐军就只能依靠人命去消耗吐蕃军的滚石檑木。而只要吐蕃军的守城器械不曾损耗完毕,唐军就绝不可能攻打到石堡城下……

    在常规战术彻底无望时,有人脑洞大开,提出了穿越回唐代,研发出热气球、滑翔伞等利器,天降神兵攻陷石堡城。

    可此方案立刻被人否定了。且不说以唐代的科技水平能否制作出热气球和滑翔伞。即使能够制造出来,缺乏动力驱动、只能简单上下的热气球又能在石堡之战中发挥多大作用呢?恐怕是精神震慑的功能远大于实际作用吧。

    至于凭借滑翔伞从高处飞入石堡的思路,也纯粹是天方夜谭。那石堡并非修筑在平原或谷底,而是坐落在赤岭最高的几座山峰之一,又如何能够居高临下滑翔而入呢?就算能找到一处高于石堡城的山峰,崇山峻岭间的湍急气流,也会将滑翔而下的唐军士兵葬送得七七八八了。

    推演了许久之后,大家最终达成一致:除非唐军的科技实力突飞猛进或吐蕃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否则,天宝八载的石堡之战,唐军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踏着万千士卒的累累白骨,收获一场惨胜。

    “哥舒翰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了啊!”网上有人如此感慨时,帖子下面出现了一条令王霨记忆深刻的神回复:“如果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哥舒翰已然尽其所能,那宁愿牺牲荣华富贵也不愿意平白消耗唐军士兵性命的王忠嗣岂不是更为无私和伟大?!”

    穿越之后,王霨虽然处于北庭都护府中,但在思虑如何扭转怛罗斯之战之余,也曾反复推算过石堡的战事。

    在对于唐军的战力和装备水平有了更直观的认知的基础上,王霨悲哀地发现,无论他如何推演,欲图在吐蕃全力戒备之时强攻石堡,唯有榨干唐军士卒最后一滴鲜血,用足以染红青海的赤血作为砝码,才有可能换取天平那头血淋淋的胜利。

    因为担心自己思虑的不周详,王霨在西征确定之后、元夕大火之前,也曾悄悄找杜环拐弯抹角地探讨过如何减少攻取石堡时的士卒伤亡。

    听了王霨担忧后,杜环立刻寻来地图,他如竹消瘦的手指在图纸点来点去,仿佛希望能在千丘万壑中寻找一条通往胜利的捷径。

    对图沉思了良久,杜环才摇头叹道:“小郎君,某才疏学浅,实在无法在保全士卒性命和夺取石堡之间取得两全。小郎君不妨找都护探讨一番,想来以都护之雄才,当有高见。”

    而王正见明白了幼子的来意后,无奈苦笑地将王霨带到其书房之内。

    王霨来过书房数次,此时却不免有些疑惑,不知父亲为何要郑重其事地带他来到书房之中。

    在唐代,官员的书房一般都是其修身养性、思虑政务、接待密友的私密场所,其重要性仅次于官房。因此,平时若无紧要事情或父亲相召,王霨也很少踏足此处。

    进入书房后,王霨再次为其中堆积如山的文卷而震惊。

    王正见出身太原王氏长房,乃饱读诗书的世家子弟,因此,其书房与许多边帅武将名不副实的“书房”不同,并非装点门面所用。

    宽大的书房内,齐齐整整的数排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卷。此情此景,令王霨不禁回想起熟悉的大学图书馆。

    王正见来到一排书架前,伸手探去。王霨本以为父亲是要检索什么卷宗或资料,却见书架旋转开来,露出藏于其后的一道暗门。

    王霨愣神的功夫,王正见已经点亮密室内的灯烛。在昏黄的灯火照映下,一个尺寸巨大的沙盘吸引了王霨的眼光。

    王霨穿越之初,曾天真地将沙盘列为“金手指”的名单中。但很快,他就发现了此想法的幼稚和可笑。

    首先,现代沙盘的基础并非塑料和模型,而是先进完善的测量技术。离开了现代测量技术,单纯发明沙盘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其次,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沙盘。据史书记载,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曾“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即用谷米堆制了战场地形,用各色豆粒标出高山、高地、平原、河流、峡谷、要地、隘口、城池、道路,以及双方军队的布置情况。当然,在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下,这种简易沙盘只能反映非常狭小空间的地形,而无法展现广阔区域的地形地貌。

    北庭都护府的官衙内,就摆着一副巨大的沙盘,将庭州城附近的地形地貌显示得清清楚楚。不过据王霨所知,由于受到测绘手段的约束,北庭都护府内并无反映整个碛西地理的大沙盘。

    王霨眼前的沙盘,正是在汉代沙盘基础上改良而成的军用区域性战役沙盘。

    王正见一言不发,任由王霨借助灯光仔细研究沙盘所示的地形和地貌。

    王霨本以为沙盘的内容是西域的山山水水,父亲为了保密而将其隐藏起来。但他只看了片刻,便知沙盘绝非北庭都护府下辖区域的地形,因为沙盘之中山势密集、平地狭小,没有任何盆地的踪影。

    究竟是哪里的地形呢?王霨凝视了半天,又仔细比对了记忆中的卫星地图,才惊讶地发现,沙盘所演示的竟然是以石堡城为中心,包括赤岭、青海一带在内的山脉和湖泊。

    “霨儿,你可看明白了?”王正见的语气有些萧索。

    “父亲大人,你怎么会如此关注陇右的战事?”王霨略微有些不解。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北庭节度使的目标是防制回纥、黠戛斯和突骑施,而陇右节度使则是备御吐蕃的北进,两者的战略任务可以说是毫无交叉。

    王正见凝重的目光盯着幼子稚嫩的脸庞看了许久,才幽幽叹道:“霨儿,此沙盘并非某之物,乃一旧友寄存在此。他曾日夜苦思如何在赤岭、青海一线压制吐蕃,故踏遍了石堡周围的一山一水,苦心孤诣制作了此巨型沙盘。”

    “那他对于争夺石堡可有破解之道?”王霨见父亲只提“旧友”而不说其名,也就明智地不追问沙盘为何人之物。

    “有!”王正见眼中精光四射,斩钉截铁地说道。儒雅的他,忽然散发出一股强烈而复杂的气势。其中既有睥睨天下的自信,却又有困兽在笼的愤怒……

    那是王霨第一次见父亲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波动,不禁对沙盘主人的身份更加好奇。

    “放弃对石堡的争夺,或从西出大斗拔谷、或从东走陇南出积石山,绕开赤岭天险,西击伏俟城、东攻九曲之地,运兵于东西千里山川河谷间,发挥我军兵力雄厚、器械完备之优势,野战开拓、筑城固边,步步争夺,逐渐收拢,不断消耗吐蕃的兵力,进而将原吐谷浑之地从吐蕃手中夺回!待祁连山、伏俟城、九曲地、积石山一线尽在我手,区区石堡,可不战而下!如此,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积沙成塔,不断削弱吐蕃兵力,长则十年、短则七八年,即可斩草除根,将北侵的吐蕃驱回其老巢。吐蕃撤退后,可在吐谷浑故地新建一节度使统领诸军,并以吐谷浑后裔实之为缓冲,防御吐蕃北进。如此,陇右黎民不复有兵灾,关中腹地无西顾之忧。”

第五十三章:春风上巳忧石堡 四() 
王正见指若雨落,于沙盘的方寸间东点西画,一口气说清了整套战略部署。

    王霨的目光跟随父亲的手指,在沙盘的大山大河间穿行,逐渐明白了沙盘主人的思路。

    “化被动为主动、以运动战代替攻坚战、通过战略调整改变战术上的劣势,实在是太精妙了!”王霨忍不住击节赞叹,感慨之余,他眼珠一转,趁机问道:“父亲,沙盘的主人是谁啊?他的策略为何未被采纳?”

    “他是……”王正见迟疑了一下,才缓缓说道:“他就是某的族兄,曾兼领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节度使的王忠嗣。此策虽佳,耗费时日却多,圣人等不起也不愿等啊!更兼政事堂里有人暗中作梗,故而终究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虽然已大致猜出了沙盘的主人为谁,但听到王正见明确说出了王忠嗣的名字,王霨的内心还是忍不住翻涌起一阵激动。

    前世讨论如何攻占石堡时,大家只是在黔驴技穷后,钦佩王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的高尚人格。

    而倾听了王正见沙盘点兵后,王霨才知道,原来王忠嗣竟然早已提出了一整套超越石堡、放眼吐谷浑旧地的大战略。如此,不但石堡的困境迎刃而解,更能极大压缩吐蕃的战略空间。

    吐蕃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唐的劲敌,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是其抵御唐军的天然屏障。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高原易守难攻,却也注定人口稀少、物产贫瘠。单凭高原之物力,根本无法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唐争雄。

    吐谷浑旧地,在今青海省北部,海拔虽高于关中与陇右,却并不悬殊,适宜游牧和耕作,具有极高的军事和经济价值。

    吐蕃得之,则如虎添翼、兵威大胜,东可威胁河西、北可压迫陇右、西可入侵碛西;唐军得之,则能将吐蕃牢牢困在高原之上,使其沦落为终将向大唐俯首称臣的偏远小国。

    “实在太可惜了,如此好的方略,竟然不得实施!”王霨盘算着大唐与吐蕃在陇右一线的争夺,忍不住埋怨道。

    “霨儿,出了此间密室,石堡之事,你就不要再想了。因为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