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西域少年行-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李亨饱尝权力的甘霖,洋洋得意之际,接二连三的打击忽若晴天霹雳接踵而至。

    天宝五载(746年)元宵节,时任鸿胪卿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时任刑部尚书的韦坚和李亨在三人长安皇城附近赏灯时偶遇。

    元宵节和除夕一样,都是金吾不禁夜。三人观了一会儿灯,李亨就回宫了。皇甫惟明和韦坚游兴未消,先后赴位于皇城东侧崇仁坊的景龙观夜游。

    不料,此番游乐之举,居然被御史中丞杨慎矜一路追踪记录,并通过李贼密报于圣人,诬陷皇甫惟明和韦坚内外勾结,阴谋发动政变!!导致圣人震怒,皇甫惟明赐死、韦坚流放岭南,李亨也不得不忍痛与韦太子妃离异。东宫党受到沉重打击。

    同年夏,李亨的侧妃杜良娣之父杜有邻因家庭琐事,和大女婿曹柳勣争执,大女婿一怒之下,竟然诬告岳父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状子落入李贼手里之后,他肆意构陷,欲借此事鼓动圣人废了李亨的东宫之位。

    幸而圣人目光如炬,看穿了李贼的用心,只判杜家家风不靖、曹柳勣言辞无状,命杖责两人后发配岭南。

    不料李贼因未能成事,心怀怨恨,命党羽皆杖责之机,将杜、曹二人一并打死在乱杖之下。李亨也慑于李林甫的淫威,挥泪别杜良娣以保自身。

    天宝六载(747年),李贼又借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大胜之机,宣扬安西、北庭、陇右将士用命,鼓动圣人重夺石堡。

    圣人对石堡的得而复失十分在意,故命王忠嗣入朝商议夺回石堡之策。不料王忠嗣不体谅圣心的微妙之处,坚持认为石堡地形险要,不可强攻,建议圣人静待时机,以不变应万变,待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之时,一举攻破石堡。

    此老成谋国之言却惹得圣人勃然变色,李贼趁机煽风点火,诬陷王忠嗣是为了保存实力以拥护太子登基。圣人激怒之下,不辨真伪,居然要判自己疼爱多年的养子死刑,幸而王忠嗣的部将哥舒翰仗义执言,才救得王忠嗣一命。最终,圣人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至此,东宫党三核心死的死、贬的贬,煊赫一时的东宫班底也雨打风吹去了。张均、张垍两兄弟从东宫脱身,全心为圣人效劳;东宫党唯一幸存的地方实力派王正见,则变得若即若离。

    此刻,本应是封赏王正见的场合,竟然演变成对王正见的攻讦。御史大夫王鉷是什么人?李亨心里无奈冷笑了一声,谁人不知,王鉷是李林甫最亲信的党羽之一,是李贼手下的头号打手。

    按照李贼的行事风格,对王正见的弹劾绝不会是空穴来风,绝对有所凭证。李亨急的满脑门都是汗,却不知该如何应对为好。

    “启禀父皇!儿臣实不知还有这样的事情。”面对圣人咄咄紧逼的目光,李亨哆哆嗦嗦地跪拜在地,颤颤巍巍地回禀道:“或许其间有些误会之处。不过儿臣绝对支持御史台彻查王正见,以正朝廷纲纪!”

    见势不妙的太子,又祭出了自己反复使用的法宝:尽早、尽快和可能牵连到自身的人一刀两断!

    李亨说完之后,只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半天不见圣人的回应。这让李亨更为忐忑,莫非圣人已经到了气急攻心、不知何言的程度了吗?如果真是这样,待会儿自己需要面对的将是伏尸百万的天子之怒!

    “亨儿平身吧!看来此事汝确实不知晓啊!”耳边传来父皇平淡的语音,让李亨更摸不到头脑了。以李亨对圣人的了解,这种平静中带着怜惜的语调一般不会是雷霆的前兆。

    “阿史那卿,汝也看看弹劾奏章吧。”李亨听从圣人的安排,将在手里捏出汗的奏章递给了高力士。

    李亨瞥了眼气息尚未完全平静的高力士,又盯着一脸平静的阿史那旸看了一眼,没有明白自己是怎么过关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安然无恙的背后,必然有高力士的功劳。

    想到这里,李亨赶紧向高力士多看了一眼。只见高力士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只是气息还微微有点粗。

    眼神转动之间,李亨忽然发现,圣人的御座边多了一份奏折。看来就是高力士拿来的这份奏折改变了圣人的心思,也打断了李林甫发动的攻势。可这是份什么样的奏折呢?为什么它能够扭转局势呢?李亨觉得自己同时被所有人蒙在了鼓里,感觉十分不爽。

第二十章:圣明天子解臣忧 下()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这份奏章多有不实之处,不可轻信!”阿史那旸认真奏章后,从容禀道:“所谓带幼子出征,违背军纪,不过王都护苦于后院不睦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有历练幼子之心,所谓的破坏纲纪实乃夸大之词!”

    “哦,阿史那卿所言的后院不睦是指何事啊?”圣人对臣子的后院之事忽然有了些兴趣。李亨只知太原王氏治家甚严,不知道王正见家居然还有这样有趣的事情。

    “王都护有二子一女,嫡长子王珪乃正妻裴夫人所出,长女王绯乃侧室张氏所出,幼子王霨乃侧室崔氏所出。据闻王都护颇疼爱幼子,为裴夫人所不喜,故王都护常将幼子带在身边。贱内及犬子犬女常去王都护家宅,故臣略有耳闻。”

    “朕不知王卿家居然也有这等难事啊!”圣人听了阿史那旸的回奏,哈哈大笑。李亨则彻底松了口气,圣人闻逸事而笑,是非常好的兆头。

    “陛下!至于私纵敌酋,则不过是望文生义而已。微臣虽未亲临战场,但曾仔细询问杜判官、李别将等人当日战况。碎叶城北河南山、东林西原,王都护率军包围碎叶城后,已经尽收素叶水上之舟楫,明西暗东,准备在城东聚歼突骑施。当日突骑施部落尚有三、四万人,这么多人绝不可能在舟楫尽毁的情况下迅速过河。故只在北边派遣斥候巡视,而未全面驻防。不料移拔可汗居然自带数千余附离亲卫,准备放弃部族单独逃窜。其实只要全歼突骑施部落,移拔可汗逃窜与否并不重要,丧失了部落的可汗不过是丧家之犬。故私纵敌酋不过是无稽之谈。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追逐大食国公主和使者的黑衣人进入大营,趁诸军在城东围歼突骑施人之际,劫走了王都护的幼子。大营守军奋力追击,居然恰巧遇到准备渡河的移拔可汗,并大破附离军,使移拔可汗不得不自刎。”

    阿史那旸口吐莲花,将碎叶之战的过程讲得清清楚楚、丝丝入扣。之前王正见的报捷奏章李亨也看了,对于碎叶一战也有初步的印象。但听阿史那旸这么一讲,整个战场似乎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紫宸殿里。

    “至于移拔可汗之子忽都鲁逃脱之事,臣在来京路上曾和马校尉有过沟通。当时素叶水南畔一片混战,北庭军、安西斥候、附离军、大食使者、黑衣人以及随后赶来的沙陀部,先后卷入战斗。马校尉在确认大食使者身份后,方知有大食国公主在战场上。为了保护公主和使者的安全,马校尉投鼠忌器,被黑衣人钻了个空子,趁乱带走了忽都鲁。陛下天纵英才,对军旅之事甚是熟稔,必知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绝不可能按部就班、严丝合缝,各种意外和变故时常发生,绝不能因战场上偶现意外,就指责将兵之人。否则,纵使孙武复生,也难逃苛责吧。”

    阿史那旸的解释合情合理,李亨虽然在6岁之时就曾遥领过安西大都护,但毕竟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所以对阿史那旸的讲解特别重视,听得十分认真。

    “至于收容移拔可汗之女一事,微臣确实不知根底,故不敢妄言。臣只知大军回师庭州之日,王都护幼子身边多了个七八岁的突骑施小婢女。此婢女是否为移拔可汗之女,臣实不知也。不过,以臣对王都护的了解,其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绝不会有欺君罔上的行为!王都护行事一向深谋远虑,若真的收留了移拔可汗之女,也肯定是大有深意。微臣敢以身家性命为王都护担保,其绝无背君父之心和不轨之举止!若最终御史台查明王都护有不法行为,臣愿一同伏罪!”

    阿史那旸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李亨也不禁为阿史那旸叫了声好,其为了替上司兼好友的王正见辩解,居然在圣人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让刚才急于和王正见划清界限的李亨在自愧弗如的同时,暗暗产生了一缕嫉恨之心。

    “阿史那卿真乃忠义之士!”圣人听了阿史那旸的一番辩解,不禁击节赞叹:“前有哥舒翰,后有阿史那旸,均有国士之风,朕心甚慰!”李亨抬头观察圣人脸色之时,忽然发现高力士的眼中隐藏着淡淡的讽刺之色。

    “亨儿、哥奴、陈相、阿史那卿,这份奏章你们传看一番吧!”高力士听见圣人的吩咐,赶紧拿起御座上的奏折,递给李亨。

    “……微臣治家无方,不得已携犬子西征,亦有磨练其心志之意……移拔可汗险遁、忽都鲁逃窜,皆臣指挥不当之故,非将士之罪也……臣思突骑施虽破,其心尚未归附,况忽都鲁在外,突骑施之事或仍有一二变数,若留移拔之女阿伊腾格娜在庭州,则可抚慰突骑施余部,并召忽都鲁之回归也……大食国内纷乱,黑白双方攻斗正酣,此乃大唐威震河中之良机也……臣治家无方、指挥不当,万死不足赎其罪。臣不敢乞求陛下之宽宥,惟望臣之一二愚见,能于君于国有所裨益……”

    李亨翻阅着王正见的请罪密折,先是大喜,不曾想王正见早就料到有些事可能被人抓住把柄,居然秘密上了份请罪折,将漏洞一一抹平的同时,还展现了忠君之心和谋事之能,其行事真可谓滴水不漏!

    大喜之后就是大怒!如此重要的安排,为什么不事先和东宫进行沟通!从密折结尾的落款看,这份密折是王正见班师回庭州后的第二天,就通过监军张道斌的渠道避开政事堂秘密上奏的,早在天马运抵长安之前就加急送到了高力士的案头。中间有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提醒一下自己!这个王正见,究竟想干什么!!

    李亨虽然心中波涛翻涌,但面上尽力维系着波澜不惊。其余三人看过之后,李林甫站了起来,奏道:“陛下!此事是因御史台查访不明而起!臣请陛下降旨责罚御史大夫王鉷!”

    “哥奴,言重了!御史台本就是为纠察百官、风闻奏事而设的,言之无罪!况王鉷所奏之事皆非凭空捏造,只是不知其中内情而已,可见御史台并无构陷之心。故朕以为,此事可到此为止,不必再提!”

    圣人否决了李林甫的提议,转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封赏王卿,还得政事堂先拿出个章程来。”

    “陛下!臣接到王鉷的奏章前,已经拟好了王都护的封赏。王都护亲临战场,指挥得当,并敬献天马,扬我国威,可升职从二品开国县公、光禄大夫、赐勋柱国,许荫一子为正七品宣德郎,赐庭州永业田二千亩、钱三万贯。不知陛下以为妥当否?”

    “王卿为人沉稳、虑事深远,不愧为名门之后!将军可先让张道斌转告王卿,其请罪折朕知道了,但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罪过;移拔一土酋耳,死活均无碍国事,其子更不足道也!移拔之女,可善待之于王卿家,若突骑施余部无事,就让她平静度日吧,如果他日有事再议;大食国内乱之事,朕已知,与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