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在红楼梦世界-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了想,只得含笑说道,“姑娘身子要紧,好端端地为这个生气,值得什么?”如此说着,很快便将话题扯到别的上头。

    五百五十两银票,五张面值一百两的,两张二十两的,一张十两的,共是八张,李纨拿在手中,细细地端详了一番,这才小心地放入红木钱匣子内。

    合上钱匣子,上锁,藏到衣柜中,再上锁,做罢这一切,李纨在一旁的锦墩坐下,轻轻吸了口气,闭上双眼。

    五百五十两。

    做为杏花楼逢十理账的股东之一,她事先当然清楚这两个月的分红会是这个数目,这笔钱尚躺在账本上时,她已是欣喜不已,如今真真切切地到了手中,感受更是强烈。

    说起来,尽管年轻守寡,有着老太太、太太的特别关照,她在收入上要超过府中绝大多数内眷,一年通常有四五百两银子,但同这杏花楼的分红比较,无疑是个小头。

    两个月五百五十两,如此计算下来,一年便是三千两出头,抵得上她以往七八年的收入了。

    况且,自己这个小叔子说了,只需再有三四个月时间,也就是明年元月或二月,东城杏花楼将收回所有成本,同样开始分红。

    对此,众姐妹皆以为然,她也并不例外。

    东城杏花楼于七月开业,由于连锁的优势,甫一开业便是生意兴隆,并不像西城杏花楼一样,经过长长一段时间的累积,才有今日的生意规模。

    这一点从东城杏花楼的账本上看,更是一目了然。

    七月当月,每日的流水便已达到了西城杏花楼大半,上月月底她们过去议事理账时,两者几乎已旗鼓相当。

    因此从七月开业,到明年元月或二月,半年左右时间,收回东城杏花楼成本毫无问题,接下来自是理所当然地股东分红。

    届时,她分红的数额会多上一倍,一年六千多两银子。

    六千多两。

    这样一笔财富,想想都让人觉得无比踏实和安定,并且这还只是一年的分红。

    在锦墩上静静坐了一阵,李纨重新睁开双眼,嘴角噙笑,若有所思。

    差不多半个时辰后,贾玮从北院离开,回到园中。

    “二爷衣襟怎么湿了一大片?”

    卧室内,袭人好奇又不解地问道。

    “是大太太弄的。”贾玮低头望望,苦笑着摇摇头,“我适才过去给她送分红的银钱,她高兴地哭了一阵子。”

    邢夫人这是第二回搂着他哭了,去年他悄悄告诉对方,给她留了一成股份之时,邢夫人便哭过一回。

    “啊,今日杏花楼开始分红了?”袭人并未在此事上多问,转而打听分红一事,“一股分了多少银钱?”

    贾玮便同她说了。

    听到五百五十两的数目,袭人下意识地捂了捂小嘴,吃惊不小。

    俩人随口聊着,聊了几句,袭人忽地省起一事,向贾玮道,“外头送来一封书信,是史大姑娘寄来的,搁在书房内。”

    贾玮听说,便翻身从炕床上坐起,往书房而去。

    年前,湘云来信,说是身体康复极快,预计今年下半年便可返京,在之后陆陆续续的几回书信中,也都这么说,只是近来却没再提,眼下一年将尽,不知她在金陵究竟是何情形?

    ps:李纨的收入见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贾玮告知邢夫人,给对方留一成股份一节见本书第二百四十三章解决3//湘云年前来信一节见本书第二百三十二章守岁2。

第四百零四章 银子之外3() 
    此番湘云的书信比前几回写得都长,是今年她所有书信中写得最长的,同去年刚到金陵的第一封信有得一比。

    贾玮坐在书房的窗前,捧着书信,从头至尾认真看了一遍。

    信中的内容,比较起来,其实并无什么变化,照例是讲讲她在金陵的近况、问问贾玮他们在京的近况,以及提一提对燕京、对贾玮他们的想念。

    这封书信之所以写得长,在于她花了前所未有的篇幅想念燕京和贾玮他们。

    原因简单,她今年无望返京了,要接着在金陵度过第二个冷清的新年。

    在信中,她解释说,今年年初病情的一次轻微反复,致使家中长辈改变主意,直到眼下,仍是不允她今年返京的请求,让她在金陵继续静养,因而估计要推迟一年,等明年下半年才能返京。

    在平滑如镜的书案上搁下信笺,贾玮搓搓冻得有些发麻的双手,抬起脸来,神情莞尔。

    这小女子。

    终于真正耐不住寂寞了。

    也是,本就是爱笑笑闹的人儿,孑然一人待在南方,并且归期遥遥,不郁闷才怪。

    不过他这个爱哥哥,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此外,撇开其他,为了这小女子好,他也希望她在金陵多待一阵子,等到痊愈之后再回来。

    当时太医们不是都说了么,她这种病,势必要在南方静养一至二年,方能痊愈。如今距她到南方不过一年多,再待上一年,确为妥当。

    眯着双眼,望向窗外,脑海中浮现出湘云娇憨的面容,贾玮研墨提笔,开始回信——

    云妹妹:见字如面。时令入冬,燕京晨霜不绝,早起跑步,手足俱麻不知金陵如何妹妹当爱惜身子,耐烦时日,一年时光,倏忽即逝,妹妹返京之日,兄必亲至京郊相迎

    给湘云写罢回信,时辰也到了用餐的时辰。

    用过午餐,贾玮唤来一位婆子,让她拿上回信到二门外找周云,嘱其送到民信局。

    婆子去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回到园子,此时贾玮已歇过午觉,坐在卧室炕床上喝茶。

    “二爷,不是我偷懒,云哥儿不知去了何处,才刚回来呢,累得我在二门外等了半响”婆子进来回话,“我已将信交给他了此外,云哥儿说,他从外头带回了一样什物,要亲手交给二爷。”

    “一样什物?”

    贾玮皱皱眉头,随即想到了什么,不由眼前一亮。

    “恩,我知道了,辛苦大娘。”

    二刻钟后,贾玮从二门外返回,怀中揣着一个瓷瓶。

    这个瓷瓶就是周云要亲手交给他的什物。

    当然,周云是遵从他事先的嘱咐,才这么做的。

    这个瓷瓶内装的不是别的,是一整瓶的人参养荣丸,其中的主药正是上个月月底韩氏姐妹所送的老山参。

    当时他将这支老山参拿到报社附近的一间大药铺去鉴定,得知是难得的二三百年的珍品,之后,经过一番考虑,索性便放在这家大药铺加工成人参养荣丸。

    黛玉平日里服用的便是人参养荣丸,只是主药山参不过是数十年份,同这瓶人参养荣丸相去甚远。

    在他看来,黛玉若是长期服用这瓶人参养荣丸,再辅以适当的运动,应该能改变孱弱的体质。

    此事他不愿让府内人得知,若是得知,不免要孝敬长辈,毕竟这等滋补药材难得,孝敬长辈,是晚辈应有之义。

    如此一来,哪怕分成四份,老太太一份,老爷、太太各一份,黛玉仍有一份,但所制成的人参养荣丸的数量却是大为减少了。

    老太太、老爷、太太身体康健,未必要用这滋补药材,黛玉却是必需,并且制成的人参养荣丸数量少了,很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支老山参应该尽数用在黛玉身上。

    自然,话说回来,若他回明老太太、老爷、太太,他们也会欣然同意,犯不着这般偷偷摸摸,不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两府人多嘴杂,成天八卦,不知会将此事演绎到何等地步?

    想像过去,势必会编排他将黛玉摆在老太太、老爷、太太之前,只顾着讨好表妹,不孝敬尊长云云。

    众人八卦是一件,另一件,此事让宝钗得知,无疑心思微妙,只会让他陡生尴尬。

    因此说来说去,此事还是瞒着府中人为好。

    正是缘于此故,当时他才决定将老山参放到那家大药铺加工成人参养荣丸,而非带回府中,让府中的药师加工。

    也才会嘱咐周云,让他亲自到药铺取回人参养荣丸,并亲手交给他。

    说起来,他将老山参交给那家大药铺的日子是上月廿九日,那家大药铺给出加工人参养荣丸的时间是十天至半个月,从第十日开始,周云便天天往药铺里跑,今日是第十二日,连跑了三日,终于拿到加工好的人参养荣丸。

    回到园中,贾玮没有回到自家院子,直接去了潇湘馆。

    午后的潇湘馆静悄悄的,贾玮从几丛翠竹间穿过,上了游廊,一面往黛玉卧室而去,一面想着她会不会尚在歇觉,倒是不好吵了她。

    如此想着,不禁有些踌躇,迟疑地在门外停住脚步。

    静静站了片刻,视线在竹林间的几只小雀上划来划去,正是无聊之时,却听里头忽地传出黛玉和紫鹃的说话声。

    “姑娘怎么还在为此事生气?”

    “怎么不生气?想想就生气偏她惯充好人,自来就这样我们都是贪图银子的?不体谅二哥哥的?二哥哥生意上若是周转不开,我便将私房全给了二哥哥也是不妨的!”

    “姑娘”

    主仆俩人短短说着,贾玮自然一听便知其中的缘故,站在外头,心中百般滋味。

    夹在薛林中的他,似乎有种逃无可逃的感觉。

    新年即将到来,不过二月有余,明年他便十六了,在这世界,已算成年,而宝钗十八,黛玉十五,亲事呼之欲出,届时他该如何在薛林之间抉择呢?

    庭院深深,修篁森森,一时之间,他痴立在了廊道之上。

第四百零五章 戏() 
    十月下旬,随着今冬第一场雪的到来,天气便是时晴时雪。

    廿六夜飘了一夜的雪,次日放晴。

    临近中午时分,宝钗、宝琴、陈晓青三人踏着积雪,从园子的角门出去,到薛姨妈院里用餐。

    早午两餐,出去陪薛姨妈用餐,对薛家姐妹而言,是常有的事儿。

    薛姨妈孀妇一个,薛蟠又是没笼头的马儿,整日不着家,因此院里冷冷清清,宝钗、宝琴隔三岔五地出去陪她用餐,自是替她解闷的意思。

    陈晓青九月中旬住到蘅芜苑后,距今已有月余,在薛家姐妹的邀请下,也随她们一道去薛姨妈院落用过几回餐,算是毫不拘束了。

    走过一段不长不短的青砖通道,三人踏入薛姨妈院落,经前院往内宅而去。

    进入前院时,宝钗和宝琴彼此望望,眼蕴深意,陈晓青却是浑然不觉,每回来到薛姨妈院落,几乎皆是从前院直抵内宅,很少绕开前院,选择从前方的夹道进入内宅,此番亦是如此,自然没什么奇怪的。

    只是她不知,薛家姐妹已为她精心备下了一场戏份。

    前院廊上坐着俩个十二三岁的小厮,见宝钗她们进来,都忙起身,垂手侍立。

    宝钗、宝琴脚步不停,往前走去。

    陈晓青跟在她们身边,微微瞥了俩个小厮一眼,先前来到薛姨妈院落,几次经过前院,皆未见过他们。

    正这么想着,此时宝钗、宝琴脚步一顿,陈晓青也随之顿住。

    随即,宝钗伸手向俩个小厮招了招,俩人奔下台阶,来到面前。

    “大爷今儿在么?”

    “回姑娘,大爷今儿不曾出去,在屋里头呢。”

    “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