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再起-第4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卑职遵命!”
书信,陈凯早早就写好了,只等着英德县城入手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把信送过去。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靠着广州城里的那些百姓的民意来决定李定国的抉择,不光是因为这还是一个封建社会,民意能够决定的东西微乎其微,更重要的还是单纯的政治斗争,陈凯自问也未必是郭之奇那样的官场老油条的对手。
既然如此了,又何必在人家擅长的领域里与其相争,摆明了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那是非常不智的选择。陈凯自问从来不是个傻子,既然这上面未必斗得过,那么就换个玩法,换个战场,亦或者是直接把桌子掀了,看谁的底牌更硬气!
从一开始陈凯就很清楚,他是文官,粤西文官集团也是文官,但是他的对手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军队的控制能力很弱,这是广东抗清战局多年下来所积累的结果。
而在这一方面上,他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智取潮州开始,陈凯就经常性的与其他武将一起战斗在第一线,在军中,在郑氏集团的军官士卒的心目中,他是绝对可以仰赖的统帅,也就是比郑成功差点儿有限,但是比其他人却还是更加能得军心的。除此之外,广东的众将之中,大多是与他有旧的,有的是并肩作战的交情,有的则是郑鸿逵那边的过来的情分,如臂使指,绝不是说着玩的。
军队,是他对比粤西文官集团最大的优势所在。而此时此刻,他也正是在凭借着这些优势来向李定国证明他有着保全广东一省大好局面,以及继续收复失地的能力。这一点,才是李定国最重视的东西,只有确保了广东的稳定,此去安龙救驾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后方。
“事实胜于雄辩,无论你有千般手段,只要我拿下了这英德县城,就足够掀翻一切了。”
隔着官服,陈凯抚摸着贴身藏好的一封书信,那是他向郑成功要的,内容无非是以郑成功的名义向李定国建议向朝廷举荐陈凯为广东巡抚的家书。这是他最后的杀手锏,因为李定国不可能不重视郑成功这个最重要盟友的意见。不过现在看来,却已经不需要了。
收复英德,并不是这一战的结束,陈凯的计划是拿下韶州府城,确定了他能够威胁到清廷的梅岭防线,那样就可以确保后方关于后李定国时代广东的控制权了。至于再进一步,收复南赣,以着他现在的力量还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在于那个叫做洪承畴的家伙就在长沙坐观风云的情况下。
军情的加急报告从英德县出发,并没有走郑氏集团控制的从化县,而是沿着北江,过清远县,而后直奔广州府城城西的李定国大营。
书信送到,李定国拊掌而赞,书信到了郭之奇的手上,督师飞速的看过了全文,对于陈凯的计划、意图便是了然于胸,一旦想明白了这些,郭之奇也当即就意识到了他的败局已定。随即,再度抬起头来,面上流露出了与李定国一般无二的兴奋神色。
“陈竟成其人,确实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国朝有此人物,中兴有望矣。”
话出口,郭之奇的面上也流露出了些许欣慰之色。此一幕看在李定国的眼中,对于眼前的这位督师大学士的心胸就更感敬佩,于郭之奇的感叹亦是随声附和。
“原本,老夫是打算请朝廷加了连如白以广东巡抚的职务,也算是恢复祖制。不过现在看来,陈竟成已经杀入了韶州府,老夫以为,粮饷上还是要走北江的水道,这样前线的大军才能确保衣食无忧。所以老夫想来,不如启奏天子,改陈凯漳泉潮惠四府巡抚为广东巡抚,这样也能名正言顺一些。”
“督师所言,恰巧和本王想到一块儿去了。”
陈凯证明了实力,更是证明了他绝非是那等只盯着自己人下手的小人。就李定国看来,陈凯从南澳回来就全身心的扑到了收复失地上面,显然早前对于广州请愿潮的判断上,他是对陈凯有所误解的。毕竟,从时间上,陈凯是绝计没有功夫同时组织这两件大事的。
此番,陈凯收复了长宁、翁源、英德三县,广州就有了更大的战略纵深,相对也更加安全了一些。更何况,陈凯进攻的脚步也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在收复英德之后继续向北发动进攻,按照陈凯的说法,韶州府城是必争之地,但他也不会继续杀入南赣地区,以免牵扯太大的精力,导致李定国无法启程救驾。
就着郭之奇的说法,李定国坦明了想法。于是乎,李定国派人请来了金维新,由金维新为二人代笔,直接写了一封奏疏派人送往安龙行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同时又是个一石二鸟,陈凯啊陈凯,好手段啊。”
离开了李定国的大帐,郭之奇乘上了赶往肇庆的马车。从一开始确定了陈凯收复英德县的消息开始,他就把一切看得分明。诚如其对李定国所言的那般,韶州府的守御,势必要确保北江的控制,陈凯占了先机,李定国就一定会把包括广州府城、清远县城、三水县城在内的区域全部划分给陈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明军在韶州府的物资、人员输送。而若是广州控制在他们手上,无论是李定国,还是陈凯都会怀疑他们有否截断粮道的可能。
会否造成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一点郭之奇并不在意,但是他却从不是何腾蛟那等为了一己私利而败坏国事的人物。
陈凯在新会,他可以相忍为国,而这一次他也最是清楚,如果陈凯没有夺占韶州府,那么就是粤西明军和陈凯联手守卫清远、从化一线,他们需要承担的守御重任就会少上很多。可是现在,既然陈凯控制了韶州府,假设他们再行把陈凯排挤走了,那么清军一旦南下,就凭着那些粤西明军他也很难守得住广州。届时遭受破坏的就是整个广东的大局了,很可能会导致这些年的努力全部都前功尽弃了。
“相忍为国,老夫从未忘记初衷。这一遭便到此为止,但老夫绝不会就这么放任尔等藩镇肆意做大,有机会危害到大明江山的。”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三十二章 落定()
?广州城南的珠江河道上,一艘艘自下游驶来的战舰缓缓从这里经过。船桨划动,掀起一朵朵水花,阳光穿过,透出万般颜色。舰队是逆流而上,其中很有一部分舰船的吃水颇深,显得缓慢非常。
河道已经被舰队占用了,码头上那些无事可做的船主、舵工、水手以及各类人群驻足而立,伸长了脖子眺望那如长龙般的舰队。
“听说了吗,陈抚军收复了英德县城,正要去打韶州府呢。”
“嚯,真不愧是陈抚军。收复了韶州府,咱们广州府就是腹地了,不需直面鞑子的兵锋了。”
“是啊,陈抚军这次肯定是势在必得。你们都瞧瞧,那些船吃水那么深,还不得装了上万大军的?”
“什么大军啊,不是。我听说,那船上装的都是红夷大炮,用来轰城墙的。”
“嘘,小声点儿,万一这码头上有鞑子细作呢。”
“嗨,怕什么,有陈抚军在,鞑子就算知道了也奈何不了他老人家的神机妙算!”
码头上、河岸边的渍渍称奇持续了良久,直到那舰队缓缓驶过,方才随着河道的恢复使用而渐渐过去,换上了平日里的繁忙景象。
这,对于广州城的百姓们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最多就是北面多了一层屏障,就可以多上那一份安全感。相较之下,对于那些高官显爵们而言,这却是截然不同的意义。
陈凯在写给李定国的书信中解释,说是他抵达香港后郝尚久那边来了消息,侦知长宁和翁源两县空虚,于是他便调集了大军出征,并且一举夺取了这两处县城。接下来,根据这两处得来的情报显示,似乎英德县的清军士气也不怎么高涨,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客气了,带着大军就将这一处也顺带着拿下了。
收复英德、翁源,并非是心血来潮,其实陈凯也有意构筑广东北部的防线,以确保这个省的安全。如此,仅仅首付英德、翁源就完全不够了,起码要拿下韶州府城,与清军在韶州与南雄这两府之间对峙,威胁到清廷的梅岭防线,这样才能确保后方的安全。
为此,陈凯希望能够使用珠江以及北江的河道,用于输送粮饷、武器以及兵员。因为,走龙门、长宁、翁源而至英德的路线,不光是河道比较窄,通行能力有限,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其中间还有需要走陆路,甚至是翻山越岭的所在,这对于明军的支前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历来,从广州北上,亦或是从南赣南下,都是要经过此地的,因为有北江的水道存在,大军的军需运输就会容易许多。陈凯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从长宁、翁源插入韶州府,其实已经是特例了。对此,知兵者皆有共识,于是乎李定国便应下了这份请求。
这一举,表面上只是陈凯取得了河道的使用权,但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广州已经可以说是成为了陈凯的囊中之物了。
舰队缓缓驶去,经广州,至三水北上,过清远、英德,继续向北。这时候,陈凯亲率的大军已经抵达了韶州府城的城外,不过比之早前的长宁、翁源、英德三县,这座府城的清军总算是表现出了军人的勇气,不光是在明军北上的沿途加以骚扰,即便是大军临城了,也全然是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
韶州府城始建于五代的南汉,宋时曾有多次增修扩建。至明时,洪武、天顺、成化、嘉靖、天启历朝屡次增筑、修葺,到了现在已然是一座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有护城河及武水环抱,城上敌楼、串楼、城门楼三楼林立的坚城所在。
比之翁源、英德,这座城池的规模远远胜之,已经与新会相仿佛了。虽说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还是一百三十年前的嘉靖四年,但是这座已经在广东拍得上号了的城池,却依旧是显得绝非那么容易拿下来。
大军抵达前,已经得到了消息,说是明军侵入韶州府之后,南赣方面派了一个副将作先期驰援,后续部队随时可能跟进。陈凯至此,照例的劝降,守军那边倒是很不给面子,一通乱箭就作为了回答。对此,他也并不着急,干脆围困了城池,慢条斯理,但却是明目张胆的在清军眼皮底下制造起了攻城器械,全然不拿城内的清军当做一回事。
这样的嚣张,城内的清军自然是义愤填膺,于是乎他们便干脆直接将除了北门和西门以外的城池全部用大石堵死了,用实际行动来向城内的百姓展现了他们对于死守城池那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韶州府编有绿营两千战兵,分左右两营,明军取得了广州大捷后,韶州府就成了清廷梅岭防线的前沿阵地,于是便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增兵,并且将副将的编制扩充为总兵官。抛开分驻于英德、翁源、乳源、乐昌、仁化五县的部队以外,府城里还有两千战兵用以援应各处。除此之外,还有那个南赣副将的两千战兵入城,城内实有不下四千绿营兵。
明军这边共有九个镇,近两万大军,守城的一方可以驱使城内百姓充当辅兵,甚至是炮灰,也是最寻常的事情了。明军在外面大张旗鼓的制造攻城器械,城内的清军也在紧锣密鼓的加固城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