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再起-第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凯,应该快回来了。”
众将探讨良久,一直闭目养神的洪承畴突然睁开眼睛,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此间,众将听得洪承畴的预感,自是坚信不疑。而一旦陈凯回师的话,那么战局就势必要发生改变,他们现在不断的发起猛攻,弄不好就会被陈凯乘虚而击,那就不美了。
身处明军腹地,这是清军当下最大的险恶。仰仗着长沙幕府的情报搜集工作,他们大致估量出了陈凯的布防以及这片区域的兵力配置情况,由此才有了这份涉险的决定。
“陈凯不会带太多兵力回来的,汀州府的黄山已经长驱直入,赣州那里他是骑虎难下了。他这次回来,肯定是要纠集广州府和韶州府的贼寇来逼退我军,即便是加一起也不会比我军多多少的。只要耗下去,他就是死路一条。”
昨日刚刚得到密报,说是郑成功根本没有离开福建,依旧在福州府坐镇,而早前其人统帅福建精锐出兵汀州府的消息则根本就是谣言。没有郑成功,只有黄山,那么出汀州府的明军就只是一支配合陈凯的偏师罢了。
此时此刻,话,洪承畴的语气没有半点儿的烟火气,就好像是闲话家常似的。众将多是有过耳闻,无论是明廷那边,还是清廷这边,陈凯的风评素来不低,一个狡诈多智的标签早已经用来和洪承畴做对比了。
战争,不是阵前单挑,哪怕是文官,如刘备有卧龙、凤雏,曹操有郭嘉、贾诩、孙权有周瑜、鲁肃这般,明军出一个陈凯,清军就要对之以洪承畴。但是,朝廷民间,这样的对比却是最没少过的,作为“守垒者”,洪承畴势必是要承受更大压力的,哪怕是对此洪承畴其实并不在意,可若是能够胜得陈凯个一招半式,甚至是直接将其击败,对于清军的士气也是大有裨益的。
最近的几年,清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永历六年明军的大反攻,永历八年的两省变色,再到去年陈凯玩一样的拿下了韶州府和李定国同样玩一样的拿下了梧州府,好像双方的攻守已然易势了似的。
说起来,如今清廷依旧占据大半个中国,不过是近几年明军的势头比较凶罢了。但是看在旁人眼里,就好像真的是明廷中兴有望。而这里面,陈凯可谓是居功至伟,那些潜在的对清廷抱有不满的人物眼里,有李定国、郑成功这样的藩镇,自然也更需要如陈凯这样的谋臣,这个王朝的中兴才更加有望。
在座的俱是洪承畴千挑万选出来的人物,甚至哪怕只是耳濡目染,对于当下的情状也是有着较深层次的领悟的。
想要成事,无非法、术、势,法术有时穷,真正可怕的是一个大势所趋。故而,明军当下的势头必须被打压下去,否则照着这个势头走下去,清廷迟早是要被掀翻的。而现在,孙可望那个猪队友开始发挥作用了,李定国就不可避免的被限制在了云贵;郑成功坐镇八闽,持险而守,进而凭水师袭扰江浙,强攻不易;唯有陈凯,却是最应该优先打击的目标,因为洪承畴很清楚,真让陈凯过了这关的话,日后再想限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围城打援,洪承畴已经想得分明,清军亦是照此而为。与此同时,诚如洪承畴所料的那般,陈凯亲率广东抚标和骠骑镇正在急速赶来,救这一处必救之地。
第八十一章 对攻(上)()
溯流而上,从潭西镇赶回南安府城,而后走陆路,至南雄府城,接下来便可以顺流而下了。
两个镇的规模,广东抚标四营外加上直属营甲队,骠骑镇三个营,加一起不到四千战兵的规模,对于继续向赣州府城推进的大军和龟缩在赣州府城的清军而言是不足以改变其力量对比的。
这正是陈凯所需要的,可是对于他自己而言,仅仅带着不足四千战兵南下与洪承畴的上万西南经标交锋,却显然是要面临更加艰难,甚至是危险的处境。然而,陈凯依旧是这么做了,没有半点儿犹豫。这,并非是他真的托大,因为他很清楚洪承畴的目的,更加清楚他当下能够做的事情,以及能够集结起来的力量到底有多少。
腹地行军,陈凯赶在援军大队人马的前面便赶回了南雄府。这里是由护卫后镇陈魁的部队负责镇守的,陈凯此间抽调了护卫后镇的左协随军,待他继续南下,赶到韶州府城的时候,将护卫后镇的左协留下守卫城池,萧拱宸的护卫左镇就可以腾出了手脚。
又是两千战兵,不足六千兵马的规模依旧处于严重的劣势。而到了韶州府城,左近已经没有可以抽调的部队了——要嘛有正在执行且军事任务,要嘛被清军阻隔开来,而对陈凯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时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英德县城到底能够守上多久。
韶州府城与英德县城之间相距两百里,有北江水道连通,明军的这三镇人马就可以以着比之洪承畴借助湟水水道更加快速的抵达。清军控制了洸口,但却并没有彻底阻遏北江水道,但是控制着两岸码头,使得明军的粮船依旧难以通过此间。
“陈凯此番来援的目的是驱逐官军,重新贯通北江水道的军需粮草供给。所以如果官军夺占了城池,并且彻底以沉船、铁索等法实现长期的对北江水道的阻遏的话,他就会选择其他路径运输粮草,哪怕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而现在,只要驱逐了官军,粮道就可以重新贯通,所以他一定会来与官军决战,设法一战逐退……”
“洪承畴要玩围城打援,就是瞅准了我要设法驱逐虏师。所以他们一定会设法阻隔我军与英德县城之间的联系。只要两部人马没办法会师,我军在兵力上就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就算是两军会合了,只要控制着洸口,他们也一样可以达成他们的目的……”
在韶州府城没有等待个一时半刻,广东抚标与骠骑镇就先后赶到了。接下来,三镇兵马顺流而下,船在江上飞驰,一晃眼的功夫就消失在了视线的尽头。清军初次进攻英德县城的第四天,大军在坑口咀一带的码头下船,安营扎寨。这里,距离英德县城已经近的可以看到清军的游骑在左近盘桓,似乎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双方在英德县北遥遥相望,洪承畴和陈凯分别在各自的中军大帐进行了最后的军议。通过水道,陈凯已经与城内的明军实现了联络,城池尚在明军之手,这不可谓不是一大幸事。但是,陈凯也看得出来,清军是不打算在攻城上耗费太大的气力,他们等的是他的这支援军。这几乎是摆在明面儿上的,可是问题在于,他的目的是恢复军需供给通道,这是必须尽快解决的。
经过了半日的休整,去了去舟车劳顿,第二天一早,明军的三镇援军就启程南下,直扑英德县城。
值此时,英德县城已然被围的是一个水泄不通了,江面上有清军的船只巡逻,城池的西、南两面早已被清军包围,而北面也已经有一支大军堵在明军必经的道路上。看规模,甚至比其他两个方向的清军还要多上不少。
洪承畴的大旗依旧在城西,城北数里,经标右镇、经标后镇以及右虾营的三支兵马汇聚于此,经标右镇提督张勇、经标后镇提督胡茂祯以及右虾营总兵官大内侍卫王辅臣三帅早已按照洪承畴的计划分配好了各自的任务,只待明军的援兵抵达。
双方的骑兵在这两处之间互相试探、压制着彼此的军情搜集,轻骑狗斗的场面随处可见。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明军的骑兵已经形成了规模,这一规模说起来虽然也不过是寻常绿营的比例,如广东抚标和护卫左镇俱是四百骑兵,照着广东绿营那等骑二步八的比例组建,但是在南方也已经追平了不少地方的清军。
此间,双方探马的规模相差无几,看上去清军似乎更加精锐一些,使得明军的哨骑难以将军情屏蔽的界限继续扩大出去,可能够做到现在这个样子,确保大军可以不受干扰的前进,已经是与曾经大有不同了。
随着明军的不断推进,双方大军的距离越来越近,属于两军骑兵的空间在不断的压缩,压缩,再压缩,一直到了双方相隔一里的地方,轻骑狗斗依旧,但明军却停了下来,转而开始重整阵型。
不断的试探中,清军大阵的动向明军所知甚少。不过,几支军队的列阵状况还是靠着探马的不断冒险从而实现了在陈凯脑海中的呈现。
“来了两镇一协,鞑子的建制比咱们大,这就已经是七千有余了。洪承畴,蛮看得起我的嘛。”
手里面只有不足六千战兵,不过骑兵的比例却是比较大的——骠骑镇的一千五百骑兵,外加上两镇各自四百骑兵,这边是两千三百的骑兵。
清军那边,两镇的比例都是按照湖广那边的标准设置的,亦是如广东绿营的那般马二步八,也就是一千两百骑兵。于那右虾营,即是洪承畴的亲兵队,其俱是骑兵的编制,也有一千余众。算起来,双方的骑兵规模基本相同,而清军的步兵规模更胜一筹。
阵型渐渐的形成,明军的骠骑镇和清军的右虾营都被步兵的厚重隐藏在了后方。南下的明军左翼是广东抚标,右翼则是护卫左镇;而清军那般,正对着广东抚标的右翼是为经标后镇,左翼则是经标右镇。
见得明军出现在战场的另一侧,清军这边开始披甲列阵。与此同时,对面的明军一如他们那般开始给士卒们披上制式的棉甲,宛如是镜子的对照一般。唯独是,他们在披甲完毕之后,战鼓陡然敲响,伴随着节奏稍显缓慢的鼓点儿,清军的大阵便直接动了。
他们是以逸待劳,显然是不想给明军以任何喘息的时机。一里的距离,是为了防止暴露在对方火炮的射程之内,此番野战,双方来得皆是匆忙,都是一些小炮而已,此间大喇喇的压了上来,负责指挥的张勇可谓是毫无顾忌。
清军如斯,尽皆看在了陈凯的眼中。继续披甲,随后便是原地不动,明军的士卒们也多是征战多年的老卒,这些年在潮州、在惠州、在琼州、在广州、在韶州和南雄府,乃至是曾经在福建打过的仗也不在少数,很清楚每一份的体力,哪怕是再少也不能轻易耗费,因为那会是生与死之间的区别。
明军抓紧一切时间积蓄体力,倒是清军那边,前进得有条不紊,每隔一段距离就要稍作停顿,以便于重新将阵型拉平,随后便继续前进。
透过望远镜,陈凯清晰的观测着清军的每一分动向。掐指估算着时间,眺望着彼此距离的缩减,他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转而看向尚未返回本阵的萧拱宸,后者似乎也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亦是如他那般,流露出了些许忧虑来。
“这节奏,把控得如此恰到好处,足见其训练有素了。”
与英德县城之间的消息往来,陈凯心里面已经有了对于对手较为难缠的底子,此间见得,如是想来,也未有将其说出口。而萧拱宸那边,原本就是他的岳父麾下的首席大将,作战经验丰富,看到陈凯如斯,他也没有将心中的想法付之于口,仅仅是拱手一礼,便策马返回了护卫左镇那里。
双方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拉近,三百米、两百米、一百米,行进的清军与原地列阵的明军,双方的步弓手们仿佛是想到了一起似的,将箭矢搭在弓上,只待着各自军官们的一声令下,步弓斜举,拉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