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0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囟酉角牧讣鬯轿榷ㄔ诹艘桓龇浅:鲜实牡夭剑胀ɡ投嗣裨趺醋哦寄艹员シ埂�
肉和鱼的来源就要靠海外的,当然本地也不是没有,但在没有工业化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肯定是无法满足登莱百姓越来越大的需求的。因此,来自黑水的鱼、满蒙的牛羊就十分关键了,再加上一点从朝鲜、日本甚至清国进口的水果、蔬菜,差不多就齐活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清国和朝鲜的小地主还要强,毕竟那些人还要下地干活,节省一点的肉都不会经常吃。
做饭用的是煤球炉子。因为登莱地区的植被覆盖并不茂密,胶东地区开垦土地时又破坏了一批,因此政府现在对残存的森林保护还是十分严格的,禁止人们砍伐。而为了提供做饭的燃料,他们几乎在每个县都建立了一家蜂窝煤厂,专门销售煤球。因此,现在登莱城市居民主要使用煤球来做饭、烧水,成本并不比购买柴火贵多少。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使用蜂窝煤的还很少,他们主要使用收割后的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并不会额外花钱去购买蜂窝煤。当然也有少部分富裕的农民喜欢使用蜂窝煤以标榜自己的身份,但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墩子和父亲吃完午饭后,几乎没有休息,就又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他们的房子就在一条街道边上,外面时不时有人和车辆经过,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正在院子里埋头干活的两人。期间,两人拿出一袋烟丝,抽了几口解解乏,这也是作为中产阶级特有的享受标志了:烟草、酒及含糖饮料。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成群结队放学了。县城只有一所小学,下午五点放学,因此这群小孩大概是走了足足半个小时才到这里的。烟台县城及近郊有政府经营的街车公司,但几乎没有学生乘坐,因为这对家长来说属于不必要的开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街车公司生意惨淡,事实上还是有很多成年人乘坐的,因为方便。
墩子父子二人就这样一直忙活到夜幕降临才暂时歇了下来。吃完还算不错的晚饭后,他们没有急着休息,而是将东西搬到了门口,借着街道上刚刚亮起的一盏煤气灯,继续加工起了零件。
煤气灯是东岸煤气公司安装的,属于市政工程项目,由烟台县政府买单。普通居民同样可以申请在家中安装煤气灯,但那需要额外收费,愿意的人并不多。东岸煤气公司的人曾经努力推销过,但除了部分政府官员、商人愿意在自己家里安装煤气灯以提高生活质量外,大部分人对其并不认可。就像墩子家这种有手艺的中产阶级,也没有选择安装,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是消费观念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远东地区和本土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不过可喜的一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灯安装的户数会越来越多,这从东岸煤气公司烟台分公司的数据统计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速度还是慢了一点,但这是个良好的趋势,不是吗?
“爹,你说朝廷要是又和西边的鞑子开仗了,咱这生意还做得下去吗?”在一天的活计临近尾声时,正在抽烟的墩子突然问道。
父亲被问得一愣,随机用略带迟疑的语气说道:“兴许吧。不过谁喜欢打仗呢?又花钱又死人的。”
他早已经过了那个热血的年纪,曾经的豪情壮志已经被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给消磨得一点不剩。现在唯一关心的,大概就是明天能挣多少钱,家里花费够不够用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孙辈什么的,一大家子的花费可不少。
别看县城里起了医院,盖了学校,但这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不便宜,尤其是上中学的花费。所以他现在特别关心经济发展的情况,烟台以及邻近的福山、宁海等地,颇有一些生产零件出口到清国的企业,平时他经常从那里接单子。若是一旦与清国开战,导致出口受阻的话,他的小生意也会一落千丈,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此,与那些渴望战争发财的军人不同,他是真的不希望开战,一点都不希望。
现在家里时常可以吃肉,有酒喝,有烟抽,市面上商品也很多,用缝纫机缝出来的衣服非常便宜,即便是带拉链的那种时髦货,他们家也不是买不起。出门的话可以坐街车、坐火车、坐船,生病了可以去医院,娃儿有学上。过惯了这样的好日子,他实在不想再回到那种一无所有的穷困生活。偏偏他现在的很多生意与清国有关,一旦真的爆发战争了,生意断绝的话,他就得去和别人拼命争抢有限的机会,收入肯定会不如以前。
只是,有些事是他也无法控制的,只能希望朝廷不要太冲动,万事以和为贵吧,虽然这看起来很难。
。_网址:
˿e;ea6;ʁc;d22;e91;c0f;Bf4;f51;ad9;&#ff0c;Ba9;f60;f53; a8c;Bf4;AB0;AB0;feB;ae0;c0f;Bf4;&#ff0c;c0f;Bf4;Od2;Bf4;AB0;
第五百二十三章 生活(二)()
夜幕渐渐降临,在看到没什么生意后,刘福升示意伙计们将店铺的门板上了,然后打了个哈欠,打算到后院去好好抽上一袋烟,喘口气。这日子,真是让人不顺心,特别是在盛京这样的大城市,牛鬼蛇神也实在太多了点。
其实,盛京现在的人口真的不能算少了。自从与东国战事吃惊,“我大清”关外龙兴之地有沦陷的风险后,朝廷痛定思痛,在经历了多番廷议甚至是争论之后,最终决定放开边禁,往包括盛京、锦州、辽阳、铁岭、开原、凤凰城等核心城市迁移了大量的来自河北、山东和山西的汉民,以发展当地经济,为驻防于此的大量军队提供物质基础。
再后来,每每有从北满逃来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以及从草原上过来的蒙古人,也都就地安置,与关外驻防的满蒙八旗一起生活,男女老幼总人数大概在十七八万的样子。当然靠他们是撑不起关外的经济的,在南满大地的农业、商业及工业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的,还是那些移民而来的汉人,他们的人数较多,如果算上从顺治朝后期就陆续渡海逃来的山东人的话,关外汉人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六十万人了,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发展得非常顺利,除了政治领域之外。
盛京作为关外首屈一指的大城,奉天首府,目前据粗略统治已经有了超过十五万人口,经济方面也是独占鳌头。不过呢,盛京的经济真要细究起来,其实多少有些畸形,因为这里的冶铁业和金属加工业非常发达,大量的工匠在官府的组织下,日夜不停地打磨枪管、生产铠甲、铸造火炮。说白了,他们生产的多是军需物资,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物事他们是不怎么涉及到的。就连每天都要吃的粮食,都是附近各府县生产的,当然也是汉民的贡献了,除了一些蒙古人赶过来的牛羊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与后世不太一样的是,此时进入满洲的汉民并不拥有自己的土地。事实上除了租种旗人土地的之外,大部分人都是租种的满清朝廷提供的份地(当然需要你自己开发了),不过地租很低,在连续耕种十年之后,就可以自己拥有那些土地。毫无疑问,这个政策虽然不如后世清末开边时的政策优惠,但也相当不错了,对关内汉民的吸引力很大,因此很快就聚拢了数十万人口,将原本一片荒芜的关外渐渐开发出了一点人气。
盛京附近因为八旗贵族较多,土地基本都是有主的,因此吸引到的关内农民并不算太多。若不是满清朝廷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的话,估计没人会愿意来租种八旗贵人的土地。所以,我们现在便可以理解盛京的工农业经济为何如此倒挂了,实在是人人都想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寄人篱下。在这一点上,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追求始终未变。
刘福升在盛京城里就老听人说,谁谁谁的庄子上又有人拖家带口跑了。其他府县来得早的人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你还在这给人租种土地,虽然不愁吃喝的,但总不是个事啊。因此,逃亡者日众,满清官府一开始还管一管,到后来基本懒得管了,根本管不过来。
现在盛京左近,种地的农民要么是有自己的地,要么是初来乍到,一无所有,不得不靠给人干农活混口饭吃,积极性高不到哪里去,最终导致盛京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如其他府县迅速。堂堂府治,膏腴之地,竟然需要靠从其他州县调运粮食弥补不足,实在荒唐!
好在盛京城毕竟是首府,关外的政治中心,各色人等在此聚集,达官贵人也不少,因此商业上也还过得去。专门贩卖异国商品的刘福升在这里开店,生意还不错。他在凤凰城那边有些路子,可以搞到不少紧俏的朝鲜货物甚至是东国货物,像朝鲜老山参、东洋刀剑、南洋特产、东国奇物等等,每每总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但火爆的生意也吸收了很多人觊觎的目光,刘福升每月用来打点各路人马所花的钱,怕不是就有上千元之多——清国铸造的银元,比东岸银元含银量略高,官方汇率1:1。2,实际交易中大概在1:1。1的样子——除此之外,因为军费开支的浩大,刘福升的店铺还经常被官差过来摊派,每次少则百余元,多则数百元,让人苦不堪言。
刘福升曾经算过账,每年利润的六成左右,要拿来打点官府、社会人士以及支付摊牌费用,负担其实是非常沉重的。相信若不是他所贩卖的异国商品属于紧俏货物,利润奇高的话,这生意也真是没法做了。
刘福升也观察过同一条街道上其他的店铺,发现大到批发粮食的巨贾,小到卖日用品的杂货铺,大家的日子其实都大同小异,被压榨得厉害。刘福升是旗人出身,虽然是个汉军旗,但到底有一层保护,因此日子稍微好点,但其他普通汉人开的店铺日子就要难过一些了,政治上天然就矮了一层,日子比他稍微差点,但也勉强过得下去。
“这一天天的日子啊,官府扒皮实在扒得厉害。”回到了自家后院,刘福升说话也没那么顾忌了,在嘱咐老妻给自己拿来烟锅和烟叶后,他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着,一边发牢骚。
“我早跟你说了不要来这劳什子盛京城,你偏不听。咱们在凤凰城安安稳稳待着怎么了?在那旮沓有人敢欺负咱不?”刘福升的老婆荷氏一天到晚不知道要听他几遍唠叨,早就听烦了,因此立刻反唇相讥道:“你也知道朝廷在举大兵,银子流水般花出去,库里怕是早就可以跑马了,逮着你一头肥猪,还不得使劲宰啊!”
“哼!妇人之见。”刘福升冷哼了一声。回到凤凰城,大概是不可能了,原因无他,已经习惯了盛京这边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小地方了。盛京这里有戏院等娱乐场所,有各类享受的货物,而且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未来前景其实还是不错的,只要这大清国仍然存在。当然以上都不是主因,最主要的,是刘福升已经在这里买房置业了,一时半会是很难舍弃的。
不过说实话,虽然盛京的商业环境让人失望,但包括刘福升在内的很多人却是真的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非常看好,因为朝廷对这里的投入确实蛮大的。先不说城里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