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三年-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的情况是暗中消极抵制。但是朱平槿借用了朝廷的监军名义,却是旧瓶装新酒。表面上是朝廷监军制度的重现,实际上却是后世政委制度的改头换面。

    朱平槿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现实的需要,是他对现在新军班底的忠诚,缺乏百分之百的信任。

    新军的战斗力,必须通过实战来得到检验和提高。朱平槿设想,建军护商队后,可以通过小规模的剿贼战斗,逐渐积累经验,树立信心,壮大队伍。此后部队势必走出大山,开到目前四川匪患最严重的川东、川北去作战。在张献忠重新进入四川砍他的脑袋前,新军应该初步具备与之抗衡的作战能力。但新军一旦开出大山取得战绩,就会引起朝廷的关注。朝廷很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争夺军队主导权,想办法把军队拉过去。最简单也是最可怕的手段,是朝廷通过对主要将领的封官许愿送钱送女人,来分化瓦解朱平槿的班底,达到收编新军之目的。蒋先生以前就喜欢这么干,而且效果很好。另外的手段,是直接打击军队的首脑,也就是朱平槿本人。通过地方官的弹劾,以违反国法或者祖制的罪名,将朱平槿批倒批臭,发往凤阳守陵甚至废为庶民。以朱平槿目前的地位和权利,没有能力阻止朝廷搞小动作,也没有能力阻止朝廷将他拿下。文官们曾经放出话来:“灭一藩王如屠一狗。”朱平槿并不认为这是虚言。军队藏在山里做大做强,但是没见过血,战斗力堪忧;军队出去练兵,又可能被别人一口吞了。朱平槿知道,这是走钢丝,既要掌握平衡,更要小心谨慎。一旦出现极端情况,他只有依靠新军的忠诚,来应对局势的各种变化。

    新军的忠诚,首先是军队班底的忠诚。朱平槿对三个人特别注意:宋振宗、舒国平和贺有义。

    宋振宗是朝廷的现任武官,更是蜀王府唯一的亲军——成都左护卫的一名军官。作为王府亲军,蜀王府在法律上拥有成都左护卫的指挥权,同时负责成都左护卫的粮饷供应。虽然在理论上管不了成都左护卫各级军官的兵籍和升迁任免,但是有实质的建议权,甚至否决权。因此,蜀王府对护卫的控制力是很强的。王爷可以把王府的一应大小事务均交给王妃处理,但是唯一没有放手的就是左护卫。此外,宋振宗和他的堂弟宋振嗣都是秦州人,在成都左护卫并无根底。他的军人作风在刘胖子指挥的成都左护卫中,也是一个完全的异类。他有很强的练军带兵打仗的欲望,这在成都左护卫里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他要沙场立功,只能依靠朱平槿。然而,这既是宋振宗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如果将来朝廷看上了他,委他一方大将,宋振宗会不会动心,朱平槿不敢肯定。所以朱平槿一面要给他洗脑,进一步强化与他的个人关系,另一面还要用一名政委来盯着他、约束他、控制他。

    舒国平是舒师傅的亲侄儿,身上天然拥有王府官的背景。只要朱平槿继续把舒师傅当菩萨供起来,舒国平不可能撇清自己与王府的关系。舒国平与献贼有满门血仇,与流贼不共戴天,斗争具有无比的坚定性。从上次奏对和近期表现来看,此人对文武百官十分憎恨,对朝廷的现状极为不满;对军事斗争形势,有相当的大局观和判断力;与普通士卒的关系也较为融洽,不像宋振宗,不是黑脸便是红脸。舒国平也有一个重大弱点,那就是对崇祯和朝廷还有幻想。朱平槿准备继续用事实来教育他,打掉他的幻想,把他完全融入自己的体系。

    贺有义这个人有能力,也有手段,下定决心能够孤注一掷。他第一次见朱平槿,便敢道出大逆不道的言语,并且以举家投献王府为奴来获取信任。贺有义的弱点是利欲熏心,时常影响他的正确判断。朱平槿一直有种感觉,贺有义有一个心结,似乎是在追求什么目标。不过朱平槿认为,这并不妨碍他对贺有义的使用。贺有义既然主动把人质送上门来,朱平槿没有不很好利用的道理。

    除了宋振宗、宋振嗣、舒国平、贺有义两文两武以外,朱平槿在带兵班子中特意加入了一个宦官曹三泰,这是因为他认为大明的宦官对主子是最忠诚的,很难被文官彻底拉拢过去。在大明朝此前的三百年历史中,有三个藩王谋反,燕王、汉王和宁王;武将和宦官联合谋反过一次,曹石之变。文人没有领头谋反或单独谋反的记录,但是追随藩王、武将和流贼谋反的却极多,有名的比如南宫之变中的徐有贞,目前在献贼中的潘占鳌等。大明的宦官不仅谋反的少,而且主子一旦决定剪除,所费的力气极小。权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皇帝一纸诏书,立即烟消云散。宦官对皇家的忠诚度高,不是因为他们觉悟高,而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和权利绝对地依附于皇权。对内他们不过是文人、百姓口中鄙夷的皇家阉奴,对外他们则是皇家利益的私人代表。他们未经科举,没有老师同学:丧失籍贯,没有同乡故里;割了命根,没有子女亲嗣。他们只有一个家,那就是皇家。离开了这个家,他们猪狗不如,什么也不是。崇祯殉国之时,文武百官甚至皇亲国戚或逃或降,唯有太监王承恩追随,还有众多太监宫人投河,就是一个明证。这几日朱平槿对曹三泰很满意。他做事细致入微,井井有条,及时运输了三百多人的粮食衣被,是一个搞后勤干勤务的人才。他是蜀王府的老人,又是曹义诚的干儿子,曹三保的干兄弟,加之在他的地盘上秘密练兵,适当抬举一下他是必要的。

    王四忠是自己的随侍宦官,加入进去,可以通过他可以随时掌控部队的动向。

    真正让朱平槿放心的人,还是罗雨虹的弟弟罗景云。朱平槿将罗景云委为医官,让他进入军官团,并赋予集团领导的投票权,并非只是因为罗景云的专业背景。

第三十六章集体领导(二)() 
朱平槿在新军中创立集体领导的体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结论。

    春节期间,朱平槿委身书斋,潜行研究比较中国历史上各种军队的控制手法。结论是令人惊异的,集体领导下的军政双主官制度,是控制军队的最优越方案!

    中国控制军队的办法,历朝历代各有不同。西汉中央军实行南北两军制度。南军在宫墙之内,兵少将弱,所以全用外地人。京人骚乱,影响不到南军。北军在宫墙之外,兵强马壮,所以全用本地人。外镇叛乱,强大的北军可一举平之。唐代中央实行十二卫,外镇实行府兵制。以内外相制的办法,创造了唐初的辉煌无比。

    唐中叶出现藩镇割据后,中国在军制这个层面上进行了重大反思和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武将甚至武人,被君主视为对自己和国家的一种重大威胁,既要用,更要防。手无寸铁的文官凌驾于握有利器的武官之上,形成了以文御武的国家制度。此外在军制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军队内部的组织控制。这种策略,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宋太祖赵匡胤利用禁军高级将领的身份黄袍加身后,转而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温柔策略,将那些对皇权有威胁的将领送去养老,极大地消弱了军队造反的潜在可能。此后,他继续通过制度来强化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具体就落实在“内外相制”和“兵无专主”的统御制度中。

    “内外相制”就是将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禁军为中央军,是精锐;厢军是地方军,是杂牌。通过强干弱枝的办法,防止地方造反。

    “兵无专主”就是将军队的固定建制单位缩小到营,一营只有约五百人。军队战时出动时再根据枢密院的调令,临时指派将领,编组成军。如此一来,高级将领平时手中无兵,很难造反。但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可能需要临时调集几十,甚至几百个营,造成了“将不知兵”的情况,极大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大宋国富而兵弱,靖康崖山两度亡国,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大明开国,便对军制进行了改变。一将宋代的募兵制改为了都司卫所的世兵制,利用世兵世将来屯戍边疆。二是直接用文臣领兵。大明朝军队的基本建制单位也是营,但是营的规模十倍于宋,至少纸面上有五千多人。正、奇、援、游四种营,分别由总兵、副将(副总兵)、参将、游击率领,但营制大同小异。到大明中后期,文臣地位已远高于武臣。武将完全丧失了部队主官的地位,成为了文臣的附庸,文臣视武将仿佛猪狗家奴。表面上总兵可以统辖各营,但实际上总兵并不能调配各营。“文臣领兵”更成为一种制度,兵部、督师、经略、总督、各省巡抚、兵备道、监军道等文官,经常一手持圣旨,一手握尚方宝剑,直接指挥军队作战。

    文臣能够完全压倒武将,除依靠强大的皇权外,还有一个控制军队重要的手段,那就是粮饷。一旦皇权消弱,军队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粮饷来源,明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兵制,比起宋朝的募兵制,更容易形成“将门”这种军阀的初级形态。比如对著名的辽西将门,文臣的指挥便不灵了。一旦将门兴风作浪,文臣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此外,大明朝的将领家丁制,也让将领个人拥有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私人武装。一旦武将脱离了朝廷控制,这支私人武装可以立即发酵为一支庞大的私人军队。目前不仅辽军,而且楚军和秦军,已经有很明显的军阀化趋势。朝廷对某些大将,已经指挥不灵了。

    兵者,凶器也!为了防止军队这把双刃利剑,历代王朝都在军队控制力这个要命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但是效果都很差,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因为这些控制措施,无一不是从外部对军队施加束缚力量。这种力量有限的外部束缚,不仅制约了军队战斗力,而且一旦弱化,军队脱离控制的力量就会立即反弹。

    只有共产D领导的军队,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建立了各级军事单位的“D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军事政治二元领导机制,保证了D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思想教育,强化了军人的自我约束,保证军队的忠诚,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当朱平槿被形势所逼创建军队时,为了强化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力,他所熟悉的集团领导制度立即成为了他的首选。

    然而,除了改头换面的集团领导制度,朱平槿还为军队的忠诚准备了第二道保险:那就是士兵的个人效忠!

    朝廷可能去拉拢诱惑某个将领,但是朝廷不可能去拉拢诱惑所有的士兵。只要士兵不愿跟朝廷走,将领拉走部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拉走以后的损失也会小很多。

    正因如此,朱平槿为保证士兵的忠诚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大量选用王府家奴为士兵;二是施以私恩;三是以家属亲眷为人质;四是利益绑架。最后一点是政治动员、思想启迪,取得士兵发至内心的支持和信任。最后一点,说得难听点叫洗脑,但却最为重要。这批士兵年龄大多十七八九岁,苦大仇深,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有很大的可塑空间。只要把他们放在一个团体中,他们的思想就会受到周围的影响。待他们的思想固化之后,他们就成为了朱平槿的死忠阶层。

    古代、近代、现代,上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