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十三年-第4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朱平槿毫不犹豫否定了廖大亨的建议。理由有两个:一是分兵两路救援的计划正在实施过程中,现在改变,根本没有可能,反而会造成前线兵力部署的混乱。二是目前救援张奏凯的主要兵力不是王省吾部,而是刘镇藩的奇兵营。这支部队经过长时间整训,补充了人员和军械,其战斗力应该给予充分信任。

    朱平槿的沉着,让躁动的廖大亨陡然冷静下来。他突然明白了朱平槿否决自己建议的真实原因:

    张奏凯部如果覆灭,军事上的灾难还是次要的,政治上的影响就太大了。张奏凯本是宿将,在川、黔、楚三省都有些名气。随军督战的还有四川兵备副使马乾和监纪同知杨明时。其麾下将士,除从贵州带回来的老兵外,大多为利州卫、叙南卫和邛州千户所和保宁千户所的卫所兵,加上一些保宁本地招募的百姓。如果这些人全部丢掉,就会被四川百姓甚至朝廷理解为军事上的大败。朱平槿刚刚在四川官神百姓中树立起来的威望就会大打折扣,朝廷中的一些人也会借机蠢蠢欲动。因此,张奏凯部必须救援,哪怕只剩几个人,也要打下去!

    两路救援计划不能动摇,张奏凯和贾登联一个都不能少,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在于两路援军尽快到达。

    右路的冯如豹将于三十日集结起一千五百人的步骑炮兵部队,然后开始向铜城寨进攻。这支生力军虽然兵力不多,但携新政坝城下之胜,士气高昂,又有新政坝与金城寨两个基地的充分补给,完成救援贾登联部的任务,有相当的把握。

    但中路的情况十分不妙。目前援军进入进攻位置的部队仅有王省吾的第十八营。十八营刚刚渡过嘉陵江,距离千佛场还有九十里。而朱平槿口中的主力,川北副将刘镇藩的军队,此时还没有影子。苍溪县的陶永祚、贺仇寇和王省吾,都报告没有看见刘镇藩部南下。

    ……

    早晨还阴沉沉的天,到了中午,突然放晴转暖,仿佛一瞬间进入了温暖的春天。然而经验告诉朱平槿,这样的好天气不会持续太久。北方的冷空气还会持续南下,让急于脱衣晒太阳的人们体会倒春寒的厉害。

    春光的阴影里,朱平槿在太监们的侍候下换好衣服,准备出门见客。他的客人,是专程前来拜见的龙安知府詹天颜、龙安参将邓若禹、松潘副将朱化龙和白水关(注一)副将龙辅皇。

    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传进院子,朱平槿抖抖袖子,站直身体,转身盯住门口:果然又是巡抚廖大亨。

    “廖公所来,莫非又有急事?”朱平槿尽量保持微笑。

    廖大亨昨晚出了一个馊主意,结果被世子驳回。他自己也清楚,世子这般作态,或许是在笑话于他。

    不过此时廖大亨哪里顾得上与朱平槿计较?他用袖袍一抹额头道:“刘镇藩赶到了!正在承运门外求见!”

    注一:白水关是四川通往陇南的必经之路,在今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白龙江畔。遗址尚存,现游客所见为重建景点,原址已在水库之下。

第四百二十章 援兵在哪(二)() 
一顶简陋的凉轿出了院门,穿过长长的长巷,载着养蛋的蜀世子朱平槿向不远处的寿王府承运殿走去。廖大亨等一干文武重臣,则骑马随扈左右。

    在凉轿有节奏的晃动中,朱平槿焦虑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当他将近期的战局在脑海中一过,立即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以前引以为傲的对局势的预判能力大幅下降了。他不再知道对手下一步会怎样行动,也不知道对手会在什么时候以多大的力量行动。这个时候,他就像一个大明朝的普通人,失去了所有的神力。

    “蝴蝶效应!”朱平槿苦笑着在心里说,“这一天早晚要到来。我越努力地改变命运,就会越快越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也就越早越彻底地丧失这种未卦先知的能力!这是一个数学上的悖论,我根本无法改变!”

    “现在,就只能依靠自己带给这个时代的知识和体制来发挥作用了。高效的军事动员体系、专业的军事参谋人员、军政一体的思想动员工作、先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严密的情报侦查网络,最后还有天顶星的科技,一切都要依靠他们。”朱平槿想,“至于个人的能力发挥,尽量让它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免得影响鄙人好容易才树立起来的高大全形象!”

    ……

    寿王府承运殿平台上,朱平槿首次见到了川北副将刘镇藩。

    刘镇藩(注一)是个五十多岁的山东大汉,身高臂长,颌下黑须,单论身材样貌是标准的武将模样。然而刘镇藩给朱平槿的第一印象却不像普通的武将。他穿了身宽袍大袖的红色官袍,头戴乌纱,腰缠玉带,除补子外,服饰几与文官无异;说话条理清晰,行为彬彬有礼,举止动作又像一位经年老儒。

    朱平槿赐座刘镇藩,立即开问:“刘将军兵有几何?如今行至何处?军械甲胄粮草齐备否?”

    廖大亨着急,朱平槿也着急。救兵如救火,战场上的胜负往往就在一两分钟之间。刘镇藩的兵虽然少了些,早点到达战场分散敌势总是好事。

    “末将去年奉廖抚之令,从广元移镇元坝练兵,就是为着收复巴州,方便策应各处战场。王朝阳哗变后,末将立即调兵前往百丈关和昭化县,防止王朝阳抢占此二处要点。王朝阳就抚,臣又得廖抚钧令,整兵南下苍溪、保宁,加入巴州战场……”

    朱平槿一面耐心听着刘镇藩的讲述,一面却在认真观察刘镇藩这位名字与他的位号相冲的将领。战场上奔波的将领,不是出没于荒野,便是颠簸在马背,很少有衣着整洁的时候。可是刘镇藩却不一样,乌沙端端正正,衣服干干净净,连下颌的黑须也梳得整整齐齐。

    这是一位做事有条有理的将领,朱平槿在心里猜度,这人还非常守规矩。

    “末将之兵,兵额本是三千,战兵、辅兵各半。末将曾久任贵州,故而部下将领以贵州、偏沅为多。傅督就任陕西,从末将手下抽兵不少,后来项城一战,全军尽墨……”说话不紧不慢的刘镇藩讲到这里,难得地停顿了一下,“前年献贼入川,末将又损失了好些兵马。好在去年廖抚整顿川北兵事,拨下了银子,准末将练精兵一千。末将有了粮饷,这才恢复了招兵,招揽秦地流……”

    没想到这刘镇藩还是个慢郎中!座下之人在进行历史回顾,座上之人却心系当前战事。

    朱平槿有些不耐烦了,便打断了刘镇藩冗长的陈述。

    “刘将军此次参战之兵几何?兵至何处?”

    大约看出了世子的焦虑,刘镇藩加快了语速:“此次出兵,末将征调了骑兵三百,战兵一千五,此乃末将全部家底。至于辅兵,倒是有三千,只是他们……”

    官军的辅兵也是拿刀的。若是加上辅兵,刘镇藩的兵力接近五千,比廖大亨报告的数字多一半。朱平槿对大明官军粗旷的统帅方式进一步加深了认识。不过眼下兵力多少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位置。刘镇藩大概还想汇报得更细些,朱平槿不得不再次打断他:

    “你骑兵在何处?战兵又在何处?”

    “昨晚战兵已至千佛场,距离渔溪场约八九十里,大约两天行程;骑兵已至三河场外围,距离渔溪场大约二十里。只是在此遭遇了土暴子……”

    “什么?你的兵已到三河场?”朱平槿赫地从宝座上站了起来,“刘将军,军中无戏言。你可确实?”

    骑兵距离渔溪场大约二十里,就意味着土暴子必须转兵应付援兵,也意味着包围圈里的张奏凯压力会骤然减轻。只是刘镇藩行动速度如此之快,与他慢吞吞的性格好像不符。

    战场乃生死存亡之地。朱平槿不得不拉下脸来,再次向刘镇藩确认。

    朱平槿站了起来,廖大亨和程翔凤等人不可能坐着。刘镇藩见着这般架势,知道不说清楚今日定脱不了干系,便站着将事情始末细细奏来。

    ……

    廖大亨、刘之勃用陈士奇和傅崇奇家抄来的银子来练兵,作为川北副将的刘镇藩也有幸榜上有名。他额外分得了大约三万两银子,于是开始招兵买马。

    前年全国性大旱,陕西受灾尤其严重。川北,特别是汉中入川的主要通道:朝天关、广元等地,聚集了很多从关中、陇右和汉中逃来的难民,这些难民无吃无穿,要么忍受饥饿继续南下,到成都等富庶之地谋食;要么在川北加入官军或者土暴子。

    川北诸军瞅准了这个招兵的良机,一下就招募了大约八千丁壮充实到各个营头。刘镇藩手里有银子,自然成为招兵潮的最大受益者。他的军队不仅招齐了兵额,而且多招了两千余人。

    原来刘镇藩的兵是这样来的!

    朱平槿大为高兴,正要表扬廖大亨把银子花对了地方,却听见坐在左下手的廖大亨闷哼一声,沉声问道:“刘副将,天下之贼多出自秦。抚台曾颁下行文,严禁招募秦人为兵,尤其闯献之乡人。你等为何明知故犯!若闯献派出奸细混入官军,战时喧哗鼓噪、散播留言,甚或点火焚粮、劫杀大将,你等该如何应付?”

    四品巡抚大人的勃然作色,让二品副将大人立即跪到了地上。

    “末将知罪!只是大人练兵催得急,末将一时糊涂……”

    “刘将军忠勇可嘉,他只是……”朱平槿试着为刘镇藩打圆场。

    “世子,大意不得!”廖大亨怒气未消,“闯献之贯伎,便是派出内应。前方战事正酣,后方大叫火起,官军焉得不败!世子,臣以为,既然川北诸军混入了大量秦人,那就不能不防!臣建议川北诸军都要派出监军,对军中秦人逐一甄别!”

    这只老狐狸!

    廖大亨这最后一句话,让朱平槿终于明白了过来。他是故意小题大做,以便朱平槿能通过这个名义,向诸营派出监军,并通过监军,牢牢控制住川北诸军。只是廖大亨还不太明白,朱平槿控制军队的手法,与他熟悉的那一套差别有多大。

    “末将请世子和抚台大人派出监军!”朱平槿还在思索,察言观色的刘镇藩已经表了态。

    “监军自然要派,只是不是现在!”缓过神来的朱平槿对刘镇藩道,“刘将军不妨先讲讲,既然刘将军之兵分为了三处,进军反倒这般神速?”

    “末将驻军元坝,骑兵两百调去了昭化和剑门关,战兵和辅兵一千去了百丈关,其余皆驻元坝屯垦。末将得到抚台大人钧令,急命元坝、昭化之兵向百丈关急行……”

    “从元坝到苍溪,有官道直行。刘将军不行大道,反走百丈关,那不是去走弓背路吗?”朱平槿追问道。

    “世子,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百丈关外有阆水(东河),可直下苍溪大获城。从大获城到千佛场,不过五十五里。在百丈关上船,顺水行舟,不仅节省脚力,而且军械粮草马匹均可上船,甚是方便……”

    经水路行军,关键是提前要有准备,船只船夫不可能随时都在渡口候着。刘镇藩能顺利组织水运,说明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战局的全面理解能力很强!

    朱平槿不由赞道,“刘将军果然是老于戎事!只是听刘将军道,你屯垦于元坝,不知是何情形?”

    “末将以营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