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承包王-第5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伏伽笑了,李宽也笑了,笑着笑着,李宽便收敛了笑容,一本正经道“你能肯定张亮并非谋逆么,听你这话的意思,朝臣们可是多数认为张亮谋反啊,本王若是上奏可是与朝堂百官唱反调。”

    孙伏伽正色道“张扬跋扈肯定有的,但说谋逆,老臣敢肯定张亮并未行此之举。”说完,孙伏伽不知道想到什么“扑哧”一声,笑了,笑道“况且殿下你还怕与百官唱反调么,去年你为逍遥伯之事宴请百官,老臣在陕州都听闻,可谓名动大唐。”

    李宽摸了摸下巴,一副自豪不已的神色,“是么,本王的名声有这么响亮?”

    孙伏伽讪笑,不说话。

    李宽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人家也就是客气客气,自己这还当真了。

    “算了,张亮的事本王接下了,至于张亮会不会被定为谋逆处斩,本王不给你保证。”

    孙伏伽抱拳,笑道“如此已经足够了,毕竟张亮与老臣关系不怎地,老臣尽到自己的职责便好。”

    职责,很多人已经忘了,就像现在的御史言官和朝中百官一样,他们大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就拿参张亮来说,李宽虽没见到朝中众臣参奏的场景,但听孙伏伽这么说,他也知道参张亮谋逆的官员肯定是不少的,而孙伏伽都敢肯定张亮并非谋逆,朝中百官难道看不出来?

    这显然就不可能,但他们还是参了张亮谋逆,为的是什么?政绩,或者说是一份前途。

    李承乾谋逆案,朝中官员没得到多大的好处,在张亮身上找回来便是最好的办法,抓到一个张亮谋逆,那还不使劲的往死里打。

    张亮一到,其依附之人必然受到波及,那些空出来的位置,可就属于他们来瓜分了。

    所以,李宽估计孙伏伽之所以替张亮求情,大抵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恩惠,毕竟张亮这一倒,他算是捡到最大便宜的人。

    想到职责,李宽有些诧异的看着孙伏伽,笑道“对了,你不是彻查天下官员么,怎么跑到蜀地来了,按理说你的职责应该在长安主导此事,分派三司官员前往各地查办么,孙老头儿,你这可是忘了自己职责啊?”

    “陛下有旨,不得不来。”孙伏伽苦笑。

    “怎么个意思,陛下让你亲自来蜀地,蜀地有这么重要?”

    孙伏伽点点头,没说话。

    “算了本王也不问了,陛下能让你来蜀地,肯定是有重要的意义,吃过饭,你忙你的,本王回本王的长安。”

    孙伏伽郁闷了,不说话不就是让你问的么,你倒是问啊。

    其实孙伏伽专程来蜀地,为的就是给李宽增加威望,毕竟官员的事情乃是李宽爆出来的,而蜀地又是楚王府影响力最小的地方,若是将彻查官员的事宣扬了出去,楚王的名声势必也会在蜀地传开。

    当然,这与孙伏伽专程来蜀地关系并不大,可是借查案一事能令孙伏伽真正投靠在楚王麾下,这就是李世民的用意。

    虽说孙伏伽与李宽的关系一直不错,但那是朋友之交,李世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臣子对于帝王的态度,就像长孙无忌与他的关系一样,让孙伏伽成为李宽的心腹,并非朋友。

    。

    wxi7

第687章 李承乾与孙伏伽() 
堂堂刑部尚书,主持彻查天下官吏的大事,去带着官员来蜀地这个偏僻的地方,很不正常,毕竟蜀地也就那么两三个值得他亲自前来的人。

    一个是李愔,剩下的两个是李宽自己和李承乾,具体是为了谁,李宽猜不出来,但目的肯定是不单纯,肯定不单单只是为了来蜀地查官的,李宽敢肯定。

    而且孙伏伽也明显是知道自己这一趟地目的,李宽能看得出来,但他突然觉得自己不该问,问了就脱不了身。

    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但就是出现了,或许这就是男人的第六感。

    好在,李宽问了一次之后,孙伏伽没说具体的缘由,李宽也就顺势不问了,他甚至感觉隐隐有些欢喜,事多人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给自己找这么多的麻烦。

    “怎么不多聊两句,为兄记得孙刺史好像与你关系不错,是朝中楚王系的重要人物之一,孙刺史这些年过的可不怎么样,你一回长安便否极泰来了。”李承乾见李宽走了过来,站起声,开起了玩笑。

    其实,李承乾是不是开玩笑,只有李承乾自己清楚,但李宽还是认为李承乾这话半真半假,要说他对孙伏伽没有点儿不满那是不可能的。

    或者准确的来说,李承乾对百分百支持李宽上位的大臣的感情都不及对孙伏伽的不满,孙伏伽是李承乾最为不满的人,也就是知道李承乾对自己不满,所以孙伏伽在初见时对李承乾置之不理。

    别说李承乾现在只是逍遥伯,就是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人孙伏伽都敢甩脸子给李承乾看,若非有李世民在场,遇见还是太子的李承乾,孙伏伽不行礼那是很常见的,就是这么牛。

    李承乾与孙伏伽的矛盾嘛,得从贞观十四年说起。

    贞观十四年的时候,孙伏伽还是大理寺卿,而李承乾还是太子殿下,一个没有反意,略微调皮反叛和有龙阳之好的太子殿下。

    两人原本没有多少交集,但那时候的李承乾要拉拢朝中官员啊,但那时楚王府已经被打压了,尤其是在大部分大臣眼中,楚王府翻不起浪花,平阳公主等人在闽州搞的那么乱也不见楚王府和陛下出声,楚王算是倒了。

    所以说,一个皇帝的支持有多重,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去台北,见过闽州情况后,一支持,楚王府立马活了过来。

    话题扯远来了,说回原处,贞观十四年时明面上站出来支持李宽的大臣并不多,毕竟那时候年轻小辈还没被朝中大臣们看在眼里,他们所看的人还是一众老臣,李承乾当然也不列外了。

    细数全力支持楚王的文臣,那就更少了,那时候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李道宗,像什么房玄龄和魏征之流,虽说私下与楚王府交情算不错,但却不会支持楚王,也不是李承乾可以拉拢的。

    当然,李道宗也不是李承乾可以拉拢,而朝中武将,如尉迟恭等等几人,也支持李宽,但李承乾不敢朝军方动手。

    这些人动不了,但动得了孙伏伽啊。

    那一年,或者说从孙伏伽和李宽结识开始,孙伏伽便从未旗帜鲜明的说自己支持楚王,或者说自己属于楚王一系的官员,他属于那种中立的不偏不倚的人物。

    但多数人还是把他归结到了楚王系上,毕竟孙伏伽和李宽的关系好嘛,这是大家都看到的。

    反正就在李宽出征中南半岛期间,平阳公主等人在闽州胡搞瞎搞的时候,所以孙伏伽也就参了一本,或者说参了好几本,朝中公主和大臣参了好几个。

    这么一来,就把人给得罪了,孙伏伽成了鸡嫌狗不爱的人,被朝堂的官员给孤立了,毕竟那时候楚王府势弱,平阳公主等人联合在一起游不是一般,你孙伏伽没事上什么奏折,不知道休养生息啊?

    这是那时候俗称楚王系官员的心声,至于其他官员,更不可能与本就独来独往孙伏伽亲近从而得罪平阳公主等人了。要知道那时候平阳公主等人可不是一股简单势力,当今公主就是十三位,大臣之中还有长孙无忌等人,更别说还有魏王和太子牵涉其中,面对这样一股势力,谁都得怂,乖乖的当孙子。

    好在还有李世民稳着,孙伏伽倒是没有被贬官降职什么的,依旧当着他的大理寺卿,可是孤孤单单的大理寺卿让李承乾看到了机会。

    李承乾觉得自己很大度,孙伏伽参他的事他都可以不计较,还派人带上厚礼前去拉拢孙伏伽,那你孙伏伽还不乖乖前来拜见本太子。

    结果,孙伏伽的脾气上来了,直接将李承乾的心腹给打了出去,将李承乾送去的财物当着百姓和官员的面送回到了东宫,还说大理寺乃刑狱之地,能掌握刑法之地者,唯有当今圣上。

    堂堂东宫太子,被如此对待,换谁都受不了。

    其实,若是李承乾他们在闽州的动作稍微小一点,孙伏伽也不多说什么,钱财送来,悄悄退回去也就算了,大家之少表面上留着面子不是。

    但李承乾他们太过分,孙伏伽没给当今太子面子,李承乾一上奏,李世民也不给孙伏伽面子,直接从大理寺卿降为了大理寺丞,连一点面子都没给留。

    当然,李世民是象征性的惩戒,半年之后,孙伏伽再次被提为了大理寺卿。

    而就是这一次,让李承乾极其怨孙伏伽,因为这一年他死了一个爱妾,一个名为称心的爱妾,上奏的人之中就有孙伏伽,关键是李世民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被门夹了,还将称心交给了孙伏伽处置。

    按照律例,宫女引诱当今皇太子做出犯法之事,自然得杖毙,更别说称心还是一个男的,虽说长安城中还是存在不少龙阳之好者,但李承乾是太子,其他人行,李承乾不行。

    所以,称心被带到了大理寺,李承乾去要人,孙伏伽怎么可能给李承乾面子,你说要人就要人,没有陛下旨意谁敢放人走,直接吩咐人杖毙,还是当着李承乾的面将其杖毙的。

    好嘛,两人的仇也就此结下了,真正的死仇,若非贞观十五年,李哲和安平带着宣武大炮来长安晃荡了一圈,孙伏伽的日子那是真不好过。

    堂堂太子要对付你一个大理寺卿,没能一点办法,孙家的亲事被人悔亲,孙家的产业遭到各种严查,孙家子孙也被赶出了国子监。

    李承乾这种做法,已经扭曲了,这样的人怎么能被人敬重?有什么资格担任一国储君?

    关键是,孙伏伽也觉得自己没错,不管是参奏还是退礼,到最后的处置称心,孙伏伽敢说自己的一切作为都是以大唐律例作为准则的。

    作为大理寺卿,他比一般人更加遵守和看重大唐律例,既然他没有错,那就是李承乾的错,既然李承乾不配被人敬重,不配担任一国储君,孙伏伽便一直没有给过李承乾好脸色。

    行礼、称呼一声太子殿下,呵呵,从贞观十四年年尾起,孙伏伽就再也没有干过这种事。

    李宽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当初回长安为李承乾翻案的时候,总得看看李承乾到底得罪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死敌。

    结果,他自然就知道了,让他去年一阵苦笑,除了魏王党是死敌之外,李宽是真没想到李承乾会和老朋友孙伏伽之间有这么大的矛盾。

    当然,他还知道孙伏伽和李承乾在种种恩怨之中漏了一个人,那就是当今的陛下李世民,或者说也不是漏了,而是两人都不敢说李世民有问题。

    毕竟皇帝是没错的,至少在这件事上,皇帝的做法其实没有多大的问题,只是利用矛盾来解决问题罢了,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

    大臣们理解,孙伏伽也理解,李承乾也理解,所以李世民被忽略了,但在李宽看来,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李世民。

    若非他放任平阳公主等人在闽州胡搞,一切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作为帝王对家人犯法之事视而不见是不行的,虽说李宽现在不至于真认为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该约束也的约束,是李世民没有约束好姐妹和儿子,才导致了这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