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扶风歌-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县主策马返回骑队中,并不向陆遥道别。数百精骑簇拥着她,如同来时那般迅速地离去了。
陆遥眺望着骑队,深深深深地吸了口气,又叹了口气。他举起手臂向部下们示意,大声道:“我们走!”
第一百十四章 良驹(一)()
回程时,一行人依旧从邺城高大的城墙下纵马掠过。或许是因为时已近暮,城里的士农工商等属都要返回歇息,因而路上行人颇多。有车架华丽的豪族士绅,有行色匆匆的骑士,而更多的依然是流民。
近年来,冀州是宗室诸王征战的主要战场,各地的民生本来就到了极度脆弱的状态。石勒贼寇起兵之后,在冀州西南诸郡与冀州、兖州大军鏖战三个月,更彻底打乱了农时,将无数农田辟作了战场。半个月前,战斗到达最激烈的高峰,石勒贼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郡县城池,所到之处大肆屠戮,又将许多百姓挟裹进了他的军队里。侥幸脱身的百姓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四面眺望,向西向北都是战场,向南是滔滔大河,于是便只能奔向魏郡了。哪怕魏郡也同样久经战乱,未必就一定能确保安全,但对于茫然哀号的黎民而言,哪怕是翻腾怒海中的一叶扁舟,也值得寄予最大的希望。
流民们有些三五成群地蹒跚而行,有些在路边或躺或卧地休息,有些则分散在田间林地,仔细拨弄着散碎的土坷垃,试图从中寻找出果实、芡子甚至草籽等一切可以用来果腹的东西。如果仔细分辨,可以发现他们虽然个个都面黄肌瘦,但大多数都是壮年男女,除非明显聚集着数十人以上团队的大股队伍,否则简直看不到老人身影。
陆遥前世时在影视中看到过逃难的场景,但亲历乱世之后,才知与真正的惨景相比,后人想象中携老扶幼的出行场景大概更像是温情脉脉的踏青吧。
在这种被迫的大规模迁徙中,老人几乎是彻彻底底的包袱。他们的精力和体力都不足以支撑过艰苦的路途,而其存在又会拖累亲人。陆遥可以想象得到,从冀州到魏郡的无数条道路上,疲惫而饥肠辘辘的老人主动脱离队伍,挥别宗族亲属们。他们颓然倒在路边,等待着其它流民队伍经过时侥幸获得一点吃食,或者就这样化作路边的具具饿殍。
在标榜以孝治国的大晋朝,这样的人伦惨剧足以激起士人的昂然怒火,但他们高高在上的清谈议论就像在云端上不可触摸,而卑贱如蚁的百姓只会将撕心裂肺的痛苦深埋在心里,继续挣扎。
老人如此,孩童又如何?就在陆遥眼前不远处,一名大约两三岁的孩子断断续续地哭着,年轻的母亲就在孩子身边。如果不是因为太瘦,面庞倒也清秀。她紧紧拥着孩子,身边再无他人陪伴,似乎只是独自一人奔逃至此。她喃喃安慰着,将干瘪的**塞进孩子的嘴里,可因为食物不足而瘦骨嶙峋的母亲,哪里会有足够的奶水?孩子不依不挠地哭泣着,尖细而凄厉的哭声断断续续地飘散在风里,而母亲最终只能神情凄苦地看着孩子,再也没有办法。
马睿面露不忍之色,他突然提缰上前两步,随即回首看看陆遥。
陆遥知道,马睿虽是扶风人士,但在并州从军多年,家眷都在晋阳。他的妻子正值青春年少,去岁还喜得麟儿。然而东瀛公司马腾溃败时,马睿与家人失散了,从此以后便再也不曾相见。对于马睿来说,或许这种孤儿寡母的惨状最能打动他铁石心肠之下掩藏的柔软部分吧。
于是陆遥略微颔首。马睿又向前几步,提起鞍侧挂着的布囊,抛在那妇女的面前。布囊落地后散了开来,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一些烤饼、杂果等食物。
这点微薄地赐予立即使得那妇女瞪大了眼睛。她用难以想象的敏捷动作扑向马睿投出的干粮,随即狂喜地咚咚叩首。这些干粮数量虽不多,但对母子二人来说,足以救命了!
然而她的动作却引起了其他流民的注意。在普遍衣食无着的流民群体中,食物便是最最吸引人的,较远处一支较大规模的流民队伍中,有若干青壮注意到了赠送食物的马睿。那些人衣着较为整齐,甚至有人携带武器,显然是强宗大族为核心的队伍,不同于零散流民。他们目不转睛地瞪视着马睿,眼中隐约透出的凶光,其中一名像是首领的中年汉子略微挺直背脊,仿佛将要起身。
马睿立即感受到了,他皱起眉,勒住坐骑,有些犹豫地看看母子二人,随即又手扶腰间刀柄,向那群青壮狠狠地瞪了回去。
陆遥突然发现,虽然竟陵县主已经离去很久,但自己的情绪依旧因此而激动,甚至影响了判断力。在密集的流民群体中贸然赠送粮食,其实起不到帮助弱者的作用。饥饿的流民已经顾不得道德律法的约束,他们与盗匪之间的距离几乎只有一线之差。这些粮食几乎必定会被身强力壮者抢走,甚至陆遥等人自身也可能会成为劫伙觊觎的目标。
陆遥等人当然不会畏惧这些乌合之众,至不济扬长而去即可。但若一行人离开,又将眼前这对母子置于何等局面?
“老马,带上她们吧。”陆遥低声道:“我们走,不要再耽搁了。”
马睿喜形于色地向陆遥施礼,随即俯身下去,单臂环住那妇人的腰,略微发力,就将母子二人都提了起来。
众人沿官道继续前行,很快就将适才那些人远远抛开了,途中并无阻碍。
其实胆大妄为之徒毕竟总是少数,大部分的流民,究其出身,只是那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本份农人而已。
这些农夫一生都埋首于田土,数代、数十代家族绵延,孜孜不倦地伺弄着祖先传递而来的小小土地。翻土深浅、播种疏密、沤肥厚薄、浇水多少……他们所熟悉的只有这些。他们恋土、重土,土地是他们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也是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如果不是因为时局将他们逼迫到没有活路,他们绝不会背井离乡,绝不会成为流民的。
对他们来说,百数十里开外的魏郡,已经是一个绝然陌生的环境,口音的不同、地理条件的不同、面对官吏差役的不同,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使他们深感畏怯和卑下。而当他们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以后,朝廷又并无赈济之策,将这些已经被逼迫到最底层的普通平民毫不留情地抛弃到更低更低。
当他们将少量财货和可用来交换的物品消耗殆尽之后,便再无正常手段谋生,只能乞讨或偷盗,像是蝗虫一样,将所经过地区的村落和田地搜罗一空。这其实并非流民的本愿,不过为生存所迫而已。
陆遥心头一紧,又想到自己几乎完全忽略了的问题:羊恒的庄园那边,情况会怎么样?那座庄园靠近两条官道交汇处,最早一批流民就聚集在哪里,此刻人数只会越来越多。自己离去之后,庄园中人能够应付得来么?
******
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县主该叫啥名儿?我到现在还没想好也……诚意求名!
第一百十五章 良驹(二)()
一行人扬鞭疾走,却赶不上夜色渐重、浓云四合的速度。再过得一会儿,路面都有些看不清了,天空中竟然又淅淅沥沥地落下雨来。
三魏地区河流湖泊密布,许多大小水系沿着九河故道奔涌,东、西、南三面又都有水面广阔的大泽,因此虽然位于河北,气候却湿润而多雨雾,哪怕此时已然入秋,仍时不时会下一场急雨。
陆遥仰起面孔,斜飞的微凉雨滴沁入面部肌肤,使得因纵马而燥热的身体感到清凉舒畅。但他立刻想到,对于群聚的流民来说,风雨交加的夜晚会迅速带走体温,并引发多种疾病,为了避雨,焦躁的流民又很有可能冲击坞壁建筑,应发与本地居民的冲突……这场雨可太不合时宜了。
好在距离羊恒的庄园已不太远,陆遥一边催马,一边盘算着,要敦促庄园的管事腾出地方安置流民,还得暗中做好应变的准备。
但很快陆遥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和盘算,全都是不必要的。当他赶到庄园附近时,看到的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景象。
在羊氏庄园以外的一片开阔野地被占据做了营地,数以千计的流民被划分做了数十个方方正正的小聚落分散开来,每个聚落都有栅栏作为隔离。星星点点的篝火在布毡遮护下散发着温暖的橘色光芒,驱走了秋夜雨水下的寒凉,许多流民们围拢在篝火边,借着布毡挡雨。有些人发出细微的鼾声,已经熟睡了。
再走几步,可见聚落之间,留出了狭长的空地作为道路。一支明显由羊氏宗族部曲和流民中青壮混编而成的十余人小队,正手持长短棍棒来回巡逻。之前那些景象在陆遥看来虽属难得,终究算不得大事,这支小小的巡逻队伍却令他连声赞叹起来。
他非常清楚,流民从冀州南部来到魏郡,路途近的,大约要走十天,路途远的从平原、鬲县、安德等地出发,沿途越陌度阡,至少需要走上二十天甚至一个月之久。他们所携带的粮食在途中几乎已消耗一空,此后便只能靠搜罗田间野菜余屑或者乞讨度日;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凭借人多势众,用半强迫的手段从本地百姓手中夺取食物。而这种半强迫手段,又很快会递进为公开的抢掠,以至于流民一如过境的大股蝗虫,极具破坏力。某种程度来说,他们虽是受害者,更是加害者。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占据良田千倾的大庄园主,还是三餐勉强果腹的贫民,都不会对流民抱有半点好感。除非流民的数量太过庞大,将本地的农业经济迅速摧垮之后,又将当地百姓挟裹进流民团体之中……当然,那又是另一种局面了。
陆遥从羊氏庄园中离去时,庄园上下人等都对流民队伍抱着巨大的猜忌和敌视。陆遥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半日功夫,庄园部曲竟然已与流民携手维持治安了?这是何人所为?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才能,这样的威望?
陆遥正在勒马四面探看,庄园里的管事已经远远眺望见陆遥一行骑队,连忙领着仆役迎上前来。
陆遥与管事随意寒暄几句,便问道:“外间流民甚是安定,不知何以致此?”
管事满脸堆笑:“全赖道明公。”
陆遥愣了一愣才反应过来。原来这管事言辞粗鄙,不知人前避讳,他所说的“道明公”并非自己,而是同样投宿在庄园中的前任车骑将军从事中郎蔡克之子,也是陆遥旧相识的蔡谟蔡道明。
蔡克蔡子尼乃陈留名士,年少就以博学通识著称。因他性格刚正简约、不好浮华,吏部尚书山简曾特意致书于司徒王衍,称赞他为“今之正人”。蔡克出仕于成都王司马颖,初为记室督,后传丞相东曹掾,执掌人员陟罚臧否等事。陆遥清晰地记得,士衡公、士龙公等人遇害时,唯蔡克等聊聊数人仗义执言,后来更因此而愤然返乡不仕。东瀛公司马腾出镇邺城时,举荐蔡克为从事中郎,又以军期相胁迫,蔡克不得已而就任,岂料数月之后,就遭逢汲桑石勒贼寇攻陷邺城,不幸没于军中。
蔡克之子蔡谟蔡道明,年岁与陆遥相仿,弱冠时就被州郡举为孝廉、秀才,也是享有大名的人物。他惊闻噩耗,火急自陈留赶来处置丧事,并筹备扶灵返乡的事宜。因诸事繁杂,所以忙乱至今才得消停。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