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苏联人看来,只要常凯申愿意谈,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甚至很快便可以获得一个无忧无虑的远东安定大环境。这也就是埃里克当时处心积虚想要设置的一个包围苏联的朋友圈。可是,正在内忧外患中的常凯申政府早已畏敌如虎,人家突然找上门来修好,让他顿时受宠若惊,二话没说,当即派员前往莫斯科进行细节方面的商谈。
三个多月前,华夏政府与苏联代表正式签署了《华苏互不侵犯条约》。然而,两国在签署条约的同时,都在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华夏不想卷入德、苏纷争,苏联也不想在日本大举进攻华夏的时候与华夏订立任何军事盟约。这样一来,一纸条约除了对彼此战争行为有约束外,并不存在互相增援的关系。
既然并没有订立军事盟约,苏军便没有履行救援的义务,更不会派遣任何援军,华夏被迫陷入孤军奋战。
在曾经的淞沪会战中,因为受到空战不利和陆战受阻的影响,日军联合舰队迫近吴淞口,并炮击上海火车南站,导致部分外国侨民生命财产受损。迫于多国压力,德国东亚舰队“施里芬号”战列舰向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以示警告,经过双方几度讨价还价,日军海军才勉强同意暂停对外国侨界进行的炮击。
此时,南京又出现了淞沪会战时的一幕,只是这次杀戮较为隐密。日本人惯用的“斩草除根”起到了毁灭证据的效果,蒙蔽了世界上所有充满良知的眼睛。
虽然日本人做得比较隐密,但是,仍然有许多史实记录和照片通过国外友人帮助、流出阴云密布的华夏,成为了日后清算日本战争罪行的有力证据。
古都南京到处残垣断壁,烈焰腾空,遍地瓦砾之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个曾经富甲东方的地方倾刻间变成了人间地狱。许多来不及逃离的各国侨胞同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和人生苦难,他们除了和华夏人站在一起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外,已经别无他法。
相比许多外国侨民拼命逃离,各国记者却悄悄潜入南京城区,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在城里实施的暴行,虽然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用自己的良知向世界反映了南京城里的一切真象。
城破了,英雄们倒下了,接下来就是平民遭殃的时刻。手无寸铁的南京人迎来的不是共存共荣,而是血雨腥风。
事实就是事实,纸是包不住火的,日本人的暴行再次引起了世界人的公愤,德国东亚舰队与英国、法国、美国组成的“大西洋联合舰队”再次对日本发出警告,并成功掩护本国侨民最后一批撤离华夏。自此,德国东亚舰队完撤出华夏,退回科威特油船码头休整待命。
在华夏有了一次小小的配合,美、英、法、德、意等国有了一次空前的大“团结”,尤其是美国,在这次行动中起? 你现在所看的《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432章 不老兴登堡(因屏蔽430和431,补发后面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 进去后再搜: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433章 慕尼黑会议()
边境屯兵几十万,长期虎视眈眈,让苏联的敏感神经绷紧了好几年,可是,德军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反而在许多国际外交场合与苏联领导人握手言欢,别说美、英等国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苏联也不知道德国的真实目的。
从两国后勤补给方面来说,德国要畅通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并没有占据象华沙这样的大型城市,而那些分散的中小型城市,也都通过交通的改善连成了整体态势。此时,波兰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建制部队,而德国的驻军是维持其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德军可以就地采食,而且能得到波兰人的拥护。
反观苏联,虽然占领了大城市,却同时担负起了维系几十万当地居民粮食供应的责任。尤其是暗藏的反苏势力时常兴风作浪,使得占领军整日如同在炉火上炽烤,加上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拉长,增加了军需压力不说,危险性也在成倍上升。
1937年年初,苏联准备修通直达华沙的铁路,但计划容易拿,实施起来却千头万绪,久而久之,这件事也就束之高阁了。
埃里克与霍夫曼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为的就是与苏军拼消耗,比耐力,并让苏军随时处于紧张状态之下。
维斯瓦河流经波兰多个省份,在其中下游地带形成多个荒无人烟的沼泽群,但是,自从第11集团军驻防以来,这里的交通便有了极大的改善,直到第10装甲集团到达这里时,部队出行方式又有了更大的改观。
作为一战老将,隆美尔的名字已经为欧洲多**界所熟知,只要他在,苏联就不会自找麻烦。这与威廉·勒布将军的存在意义是一样的。埃里克在选派将领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这一方面的问题。
1938年是德国外交获得丰硕成果的一年,3月12日,继芬兰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加入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军事同盟。这一消息让英、美等国非常意外,更令苏联大为吃惊。
同年3月16日,国防部长弗里德里希·冯·泽克特率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双方国防部长就欧洲整体防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苏联侵占波兰,武力威胁欧洲邻国表达了关切。
同一天,德国长驻华夏大使赖歇瑙回国述职,埃里克在汉莎宫亲切接见了他,嘘寒问暖后,又仔细询问了华夏当前的国内形势。
不久,赖歇瑙改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并于本月22日持国书飞抵布拉格到任。
这种看似非常平常的任命,其实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首先,赖歇瑙是一位非常称职和睿智的外交官,他不但能够忠于自己的国家,也非常尊重所在国的国家利益。埃里克将他安排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方面是稳步推进德、捷两国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团结整个斯拉夫族群。
德国在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时,无疑触动了英、法、美、苏的安利益,使得上述国家深感不安。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并没有让德国的国际形象受损,却反而推动了欧洲军事联盟的一体化进程,并导致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与德国结成联盟。
4月1日,瑞典突然宣布加入欧洲军事同盟,并主动邀请德国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内阁总理汉斯·路德、以及国防部长弗里德里希·冯·泽克特择期访问瑞典。
这一重大决定还没有让其他国家来得及表示遗憾,紧接着,意大利也不甘落后,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政府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于4月2日在首都罗马宣布加入欧洲军事同盟。
至此,英国却一反常态,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不久,首相张伯伦率团访问德国。埃里克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暗示他英国也可以成为德国的朋友。
此次德国之行,张伯伦只是一次试探之旅,针对国内的不同声音以及皇室的担忧,他只能亲自跨过海峡与埃里克会面,并初步了解德国人的所思所想。埃里克早就判别了他的来意,于是,对英国颂扬有加,并热情邀请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军事同盟。
对于埃里克的盛情邀请,张伯伦但笑不语,未置可否。接下来的几天,在内阁总理汉斯的陪同下参观了德国的三大水利工程和部份设立在柏林的大型民营企业。
春末夏初,自我感觉收获满满的张伯伦从德国回到伦敦,刚刚走下飞机就被国内外记者和部份民众团团围住了。
民众们一直在斥责政府在国际社会毫无作为,除了放任德国肆意膨胀外,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德国民众的普遍担忧,张伯伦却? 你现在所看的《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433章 慕尼黑会议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 进去后再搜:工业霸主德意志
第434章 正面冲突!()
泛欧合作慕尼黑会议因为德国的影响力太大,表决率没有达到英、法两国预想的效果。收到来自德国的文传电报,张伯伦又气又恼,却也无可奈何。
鉴于英国皇室与德国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德国驻英大使安德里亚斯从中管控分岐、协调关系,这件事他也只好暂时放下,并决定先解决西班牙内战以后再说。
一战以来,英联邦自感力不从心,不但失去了日不落帝国优越的地理条件,也时常被美国这样的小弟呼来唤去。张伯伦气得几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大骂前任首相都是饭桶、空谈误国。一时间,闹得国内在野党指指点点,闲话不断。
说来也是,世风日下,就连欧洲小国葡萄牙都敢甩脸子了,这是英国人无法接受的。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濒临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比利牛斯山脉在半岛东北部,为天然界线与法国连接。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对望。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和英属直布罗陀。
伊比利亚半岛又称比利牛斯半岛,是欧洲的第二大半岛,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意大利等国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希腊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
1938年4月5日,德、意、匈、土、罗、丹、保七国防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紧急闭门磋商会议,一致表决通过了一项旨在快速解决西班牙内战的决定。
这是一个经由埃里克发起、国防部长泽克特亲自主持的秘密军事会议。此前,联情局和军情局曾向汉莎宫透露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英国首相张伯伦已经与苏联领导人密谋,意在夏初季节悄悄集结重兵,全力以赴解决西班牙的荷西政府军。因此,这也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会议,七国必须在英、苏军队还没有踏上伊比利亚半岛之前消灭左翼天主党反政府武装。
4月8日,七国海军主力战舰悄悄在地中海帕尔马岛以南附近海域集结,紧接着,数十艘大型登陆舰满载坦克、火炮和佩戴有统一图案袖标的各国陆军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再次起航向帕尔马岛靠拢。
当天上午,庞大的海军舰队在西班牙东部的托尔托萨南部海滩强行登陆,并直插西班牙天主党武装控制的重灾区巴利亚多利德。
下午14时,七国联军如同神兵天降,天主党武装措不及防,匆忙抵抗,但架不住坦克的碾轧和大炮的狂轰滥炸,顿时阵营大乱。零星阻击后,大部份残余武装纷纷逃向内陆的巴利亚多利德高原。
4月的伊比利亚半岛非常凉爽宜人,七国联军紧咬不放,乘胜追击,直至离巴利亚多利德以东300多公里的沟壑区。天主党武装长期在此经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利用地形地貌的掩护,反政府武装很快就逃出了七国联军的打击范围。
为了配合联军的清剿行动,荷西政府军也同时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展开了对天主党各地反对派武装的重点打击,一时间,伊比利亚半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形势也开始朝着执政当局有利的方向发展。
此时,英、法、苏、美四国的势力并没有在半岛退去,而英、苏两国势力反而在不断加强。面对七国联军密集的军事打击,美国人自知不敌,主动亮明了身份。按照联军的要求,美国人一个个缴械投降,并撤出了战区范围。
然而,英、法、苏三国自愿军顽固不化,节节抵抗,给七国军事行动带来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