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光荣与梦想-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酰衷诔耸沽瞎飧龌鞫鹄粗猓共荒懿扇∈裁创胧K腔挂雀嗟那楸āK鞒炕嵩俅虻缁袄础W芡澄仕衷谟惺裁词虑榭梢宰龅摹0嫜匪涤惺怯械摹J率瞪纤梢怨室幌隆B芬姿埂ぴ己惭范怨裨汉凸啦恐涞牧担惨形蘩淼南拗啤K胫苯雍吐骄砍じダ伎恕づ逅雇ㄆ6怕趁潘担茨愕陌彀眨∷凸移鹆说缁埃谑枪袂渚桶衙拦卸ǹ颊莆赵谧约菏掷铩U账蠢矗衷谥饕匠∈窃谂υ嫉某晒镜笔绷瞎牧偈被嶂贰!胝摺浚日匠』怪匾�

特里格夫·赖伊接到希克逊电话时就说:“我的关啊!杰克,这是对联合国开仗啊!”事实正是如此。两个朝鲜都是在联合国监护之下,美国在南朝鲜只是代表联合国。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强曾一致同意,朝鲜半岛的未来要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普选来决定。后来俄国人变了卦,不让联合国专员进入三八分界线以北。在艾奇逊亲自指示下,他的工作人员起草了一份安全理事会决议,明确说“北朝鲜军队对韩国发动的武装进攻,”构成了“对和平的破坏”,必须立即实现停火,停止进攻。由于苏联还是继续抵制安理会,这个决定以九票对零票通过。

星期天上午,穆西奥发来的都是坏消息。北朝鲜人民军的一支强大坦克部队正向汉城和金浦机场开去,看来进展颇为得手。艾奇逊的结论是“南朝鲜的武器显然远远比不上敌人。”下午12时35分,他向独立城挂电话,请总统回来。杜鲁门总统上机时对记者发表了几句话:“不要大惊小怪。局面可能变得很危险,但我希望它不是。在我了解到全部事实之前,我还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回到宾夕法尼亚大道1628号的布莱尔宾馆,他把他的外交和军事顾问们全部叫来,立即在一张红木大饭桌周围坐下来开会。他当场作出三点决定:通知麦克阿瑟使用一切必要的飞机和舰只把美国公民撤出朝鲜,必要的话,可以越过三八线;麦克阿瑟将军要向韩国军队提供弹药;美国第七舰队要在福摩萨海峡【即台湾海峡。——译者】巡逻,防止对方声东击西,将朝鲜的进攻作为掩护,进攻台湾。如果毛泽东在一年前到那里追击蒋介石的话,美国人当时本来会袖手旁观的。而现在,国内政局不同了,美国已不可能采取中立态度。

星期一是联合国成立第五周年纪念日。这是个阴暗的日子。艾奇逊说“这一天从朝鲜不断传来局势恶化的消息。”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发出的停火呼吁置之不理,分兵六路包围了李承晚的汉城。韩国政府已开始南迁。路上挤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韩国的士兵还在继续溃逃;本来他们要拼命死守春川,但在第一辆T-34型坦克出现时防线就瓦解了。韩国驻美大使张勉博士来到白宫。总统在办公室里把那个大型地球仪转了一下,用手指着朝鲜说:“这是远东的希腊。如果我们现在坚决抵抗,就不需要考虑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了。”张博士觉得没有解决问题,含泪而去,下午9时,杜鲁门又在布莱尔宾馆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他称这次会议为“战时内阁”。会上奇普·波伦和乔治·凯南说,俄国不出席安理会,这就给美国一个极好机会。现在不必担心俄国会否决。总统根据这个想法,同意了安理会一个新的决议草案,号召联合国全体会员国都出把力,把北朝鲜人赶回去。显然,出力最多的估计是美国人,而杜鲁门是有了准备的。他取得他的顾问们的同意以后,就指示麦克阿瑟指挥下的海、空军部队,给在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士兵提供直接的战术支援。同时他又在艾奇逊的催促下,对正在印度支那作战的法国军队提供更大的援助。

汉城于星期三陷落。韩国的防御部队撤到汉江。当天中午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特里格夫·赖伊、雅可布·马立克、欧内斯特·格罗斯这三个万万没有想到会碰头的外交家碰了头——他们不过是守约来参加定期的午餐会。很自然,他们的话题是这场战争,别的事是没有什么要谈的。马立克坚持说星期天安理会的决议是“非法的”,因为没有俄国代表在场,也没有让红色中国参加。赖伊要一丝不苟地尽到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责,格罗斯只好紧张地等着。赖伊劝告马立克不要管是否星期天,来参加安理会下午召开的会议,听听美国的新决议。“你不来参加我们会议吗?”他问道,“在我看来,为了你们国家利益你应该出席。”可是那位俄国人摇摇头,他激昂地说,“不,我不到那里去。”在离开餐厅后,格罗斯把额上的汗擦掉,他对赖伊说:“假如他接受你的邀请来开会,情况就会不堪设想。”不堪设想的情况就是苏联否决美国的新提案,那么,美国很可能就得在没有联合国的支持下对朝鲜进行干涉——简言之,越南式的战争会发生更早一些。

※※※

那些有电视机的美国人在星期二傍晚就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联合国会议,中间还莫名共妙地插入商业广告和两个名为富丁尼和平海德的儿童木偶剧。马立克的座位仍然空着,那个强有力的美国决议被通过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际组织决定用武力去对付侵略,第二天的社论就是这样提的,因为杜鲁门向韩国军队提供海军支援和空军掩护的决定是大得人心的。当这个决定在国会宣布时,议员们都起立欢呼鼓掌。白宫新闻团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杜威州长作为共和党的名誉领袖,热烈支持美国进行干予。甚至《芝加哥论坛报》也向总统祝贺,指出舆论一致支持他的立场。

但是也不尽然。有一个人站在这股潮流的对立面。星期二整整一天,在参议院辩论这个对外政策的新方针时,罗伯特·塔夫脱坐在一边,用手托着头,静默沉思。到了星期三,他就发言了。他指责北朝鲜人民军的进攻是杜鲁门政府自己“请来”的,因为它宣布把朝鲜放在美国的防圈之外,这就难怪北朝鲜人认为进攻南方不会受到惩罚。他说,“如果美国过去没有用军队对国民党中国进行军事援助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现在要使用军队去保护南朝鲜来对付朝鲜共产党呢?”请不要弄错,塔夫脱说,他是赞成美国用武力把侵略者赶回三八线那边的。如果政府当时把问题提到参院,他本来会投票赞成的。但政府并没有这样做,相反,它“篡夺了国会的权力”,这就为将来造成一种危险的先例。宪法把宣战权只授给国会,而总统采取的行动“所带来的效果毫无疑问是一场事实上的战争。”塔夫脱的结论是,“就我所能看到的,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而言,我认为在国会对这问题没有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没有人有权可以用武装力量来支持联合国。”

他坐了下来。共和党的右翼参议员象征性地给他鼓掌,但时候一到,他们就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在总统是否“擅自宣战”这问题上,加里福尼亚州的威廉·诺兰说,“我认为,美国总统所采取的旨在支持……联合国和全世界自由的人民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应得到全体美国人的大力支持,而不管他们党派关系如何。”塔夫脱集团的人爆发出响亮的持续的掌声。由于韩国在汉江能否站得住,蒋介石提出要派三万三千名有作战经验的国民党士兵去和北朝鲜侵略者作战,还有消息说英国在太平洋的军舰都已交由美国海军指挥等等因素,美国人的心情并不想权衡宪法条文的具体而微的解释。但是哈里·杜鲁门还是同意塔夫脱的看法。他要国会作出支持政府的决议。艾奇逊则反对。在他看来,塔夫脱的讲话虽然“基本上是诚挚的”,可是带有“严重的党派偏见,而且非常不得体”。他坚持总统“不必要求国会通过决议来表示同意。宪法规定他是美国三军总司令,他可以根据这个职权去行事。”

历史上矛盾可笑的事不少,但很少比得上这一件的:迪安·艾奇逊在当权期间被人严厉谴责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工具,但他竟然对共产主义这样势不两立,甚至认为总统可以以美国三军统帅的身份,派遣美国武装力量来进行一场反共的战争,而不必征求任何人的同意。艾奇逊这种看法始终没改变过。1962年发生导弹危机,他要求肯尼迪总统进攻古巴。到了晚年,他成为越南战争中最激烈的鹰派人物之一,他戴着红白蓝三色臂章,对华盛顿中学生发表演说,鼓吹必需坚决对付共产党。当然,到了那时,总统处理对外作战的权力,已经大得多了——而这主要又是因为1950年6月在艾奇逊再三要求下所造成的先例。

华盛顿,成功湖、东京和汉城的各式各样新闻公报,把公众完全弄糊涂了。总统星期四举行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记者们要他澄清一些问题:

『问:总统先生,我们国家里每个人都在问,究竟我国现在是否在打仗了?
答:我们并不是在打仗。
问:总统先生,你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我们并不是在打仗”这句话,我们能否引述你这句话呢?
答:可以。我准你们引述我的原话。大韩民国是在联合国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它遭受近邻北朝鲜的一伙匪徒的非法进攻。联合国举行了会议,请求它的会员国解救韩国,于是联合国会员国就去解救韩国,制止匪徒对大韩民国的袭击。就是如此而已。
问:说这是在联合国领导下的警察行动,是否对呢?
答:对的。实际就是这样。』

实际情况是:在未来三年中,美国人的伤亡超过十万人。那些共和党人高兴了一会之后,愈来愈发现战争并无可取之处,从此他们就绝不会让哈里·杜鲁门忘记他曾说过这是“警察行动”。用一句平凡的话来概括政策,只有在政策奏效时这句话才起作用。如果租借法案失败的话,人们对罗斯福当年所说的“把花园浇水的管子借给邻居”的比喻,就不会客气了。不同之处在于,罗斯福当时的目标是要取得全面胜利,而在朝鲜的目标并不是要敌人无条件投降。它只是要停火,把侵略制止,这只是一种消极的目标。这点在1950年6月还没有人看得出来。

东京方面在星期四早上发出的新闻公报说,南朝鲜六万五千名守军,伤亡和被俘已近半数。显然,伤亡这样不断增加,不能长此以住。也很显然,靠美国海空军部队的战术支援也不能扭转战局。事态的发展每小时不同,愈来愈要求杜鲁门更多介入。从东京麦帅总部传来的消息说,麦克阿瑟已飞住朝鲜,对战斗情况进行实地视察。当时天气恶劣,空军气象员让飞机都停在羽田机场,不准起飞,但这位七十岁的将军不顾气象员的劝告,登上他那架“巴丹”号c-54型老飞机,对他的驾驶员说,“起飞吧!”下机时,李承晚在跑道上迎接。麦克阿瑟就说,“我们到前沿去看看部队!判断战争实况的唯一方法,就是现场看看他们怎样作战。”他冒着炮火向北驶去。到达汉江时及时看到了军队对几条桥梁进行防御,但已经是最后的绝望的挣扎。这位将军在路旁的小山岗上站了二十分钟,看着那些士兵溃退,难民们呼天抢地,北边的大炮却轰个不停。他的一位参谋后来说,他“看到了兵败如山倒的狼狈情景。”他回到日本的美军总部,就向五角大楼拍发电报:“要守住现在的防线和将来有能力夺回失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