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莆彝雒筒恍校∠乱昂笪揖褪歉銎胀ü瘢睦锒伎梢宰杂删幼。慰鍪窃谖业募蚁纭!�4日,吴铁城再次派李惟果前往溪口,转达李宗仁集团要他们希望其尽快出洋之意,蒋更为盛怒,除了大骂李宗仁“不仁”之外,还差一点将李惟果抓起来“斩立决”。蒋介石背运至此,李、白逼宫至此,世道无常,由此可见。再后来,随着国民党军队弃守南京,李宗仁统率一干人马流窜到广州重新组建内阁,并由追随其骥尾的阎锡山、朱家骅出任行政院正副院长,以此掣肘蒋的权力。蒋把这一做法看作是对自己的叛逆,遂怀恨在心,伺机发难。1950年3月1日,蒋介石一脚踢开李宗仁,在台北正式复“总统”职。“登基”仪式完毕,老奸巨滑的阎锡山深感大事不妙,便主动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请求,这一请求很快得到准许。
阎辞职后,由陈诚继任“行政院长”,自此,陈氏成为在台湾仅次于蒋氏的二号实权人物。未几,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岌岌可危的国民党当局稳住了阵脚。在这种急转直下的新形势下,一直忍而不发的蒋介石开始对撤退大陆前的“叛逆”者进行肃清。当王世杰的“总统府秘书长”被以“蒙混舞弊,不尽职守”的罪名整肃掉之后,一路排名查号便把视线转向了朱家骅。在各方权贵阴谋与阳谋的合力夹击、施压下,朱家骅终于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地宣布辞去中研院院长之职,只剩了一个“总统府资政”的空冠。
朱家骅辞职后,国民党当局指令由李济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未几,中研院按照惯例召开评议会推选新任院长。众评议员提出了三个人选,即胡适、李济、李书华,由“总统”圈点,结果蒋最后圈点了胡适。据石璋如说:“做过驻美大使、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抗战中帮了中国不少忙,政治上坚决反共,四十几年大陆清算胡先生,台湾眼见大陆批胡,于是就捧胡,使台湾与胡先生合拍。若非大陆清算胡先生,以他的自由派立场,总统也不太放心的。当局既然有心安排胡先生出任中研院院长,自然就要虚位以待,朱先生必须辞职。”
从石氏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早就想收拾朱家骅了,只是没有一个适当的借口而迟迟未能得手,蒋氏决意要拿自己的稿费给胡适盖房一事,即是一个倒朱扶胡的信号。这个信号就当时的朱家骅而言,或许蒙在鼓里,或许已有警觉。但不管哪种情形,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朱在什么时间下台的问题。当蒋介石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便抓住中研院人员“偷懒”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向朱开火。朱不堪重击,轰然倒地,胡适适逢其时地接掌了院长一职。而大陆的“反胡批胡”运动,又促使台湾方面大力“捧胡”。如此这般,胡适于纷乱的政治潮流中顺利坐上了台湾学术界第一把交椅,这个结果是胡适本人始料不及的。
胡适的流亡生活(1)
身死演讲台
1958年4月8日,胡适回到台湾,10日上午9时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这是自1940年他作为候选人在重庆落选18年之后的正式当选。只是当年极力抬捧他的傅斯年已去世,无法与之同庆了。就职典礼上,蒋介石亲自出席并致词,以示敬重。只是在开幕之后,蒋对胡适1958年,胡适在台北机场怀抱专程前来迎接他的小孙子胡柏棠,身旁是李济
平时鼓吹的那一套自由主义理论学说不感兴趣,认为是小孩子玩闹的把戏,无法担当治国安邦的重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社会稳定不利。在致词中,蒋介石对胡适提倡的“五四价值”、“自由主义”等等说辞,于褒中暗含了讥讽、挖苦之意,搞得入会者惶恐不安,胡氏更是大为恼怒。当此之时,胡适尽管在美国生活极不舒心,而九年后又重返台湾从国民党手中谋得一个响当当的铁饭碗,但他并不以此就对蒋氏俯首听命,自轻自贱,而是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的言词当场予以驳斥,以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人格。台下的众学者同样以自重自尊的态度随声附和,为台上的胡适打气壮胆。据亲历者石璋如说:“胡院长一发言就说'总统你错了',台下立即鼓掌,没有几个人敢说这句话的。”
遥想当年,胡适在一篇题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宣称:“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史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这一点,胡适本人确是做到了。当然,也有人,如胡在美国的学生、史家唐德刚说胡适不知不觉地,被他的老师杜威这个糟老头子牵着鼻子走了一辈子。此说或可讨论,至少胡在蒋介石集团里是基本做到了“不受人惑”。
1959年,作为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学界领袖的胡适,公开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同时反对为连任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置“党章国法”于不顾强行“修宪”。对此,蒋介石大不痛快,其子蒋经国更是异常恼怒,甚至有“收拾”胡的打算,只是忌讳胡本人的国际影响而迟迟未动手。
胡适在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同时,于繁杂的公务中,仍没有忘记书生本色,在南港利用公务间隙,对研究了大半生的神会和尚穷究细研。1960年2月9日,胡在历史语言研究所演讲他的新作《禅宗史的假历史与真历史》。20日,出席“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3月10日夜,所著《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刘澄集》终于脱稿。正是这部耗损了胡适大量心血的著作,使其在脱稿的当夜即心脏病复发,延至19日,病情加重,不得不入住台大医学院就诊,直至4月5日才小痊出院。
1961年1月28日,“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举行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时台海危机已趋平缓,台岛内的科技经济在美国的大力援助、扶持下,已摆脱了战后的阴影开始复苏,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正是这诸多的缘由,胡适在致开幕词时兴致勃勃,充满乐观与信心地说道:“这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希望的起点。在这样艰难的情形之下,我们能够有一亿一千万台币用在'长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的开山工作上面,我们至少可以说科学已开始得到'重视',开始得到'资助'了。我们当然不可感到满足,我们至少应该感觉我们的责任之大。我们应该感觉古人说的'任重而道远'五个字的意义。”又说:“两年的工作,只做了一点探路的工作,开路的工作。从今天起,我们可以平心静气想想这条'远路'的蓝图了。”这是胡适晚年精神最好,内心充满希望与梦想,体力也呈回光返照状最为充沛的时期。自此便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
2月25日夜,胡适心脏病复发,入台大医院救治。一个月后自台大医院迁居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疗养。6月25日病情好转回南港“中央研究院”上班。到了11月16日清晨,心脏病再度发作,复入台大医院抢救,直到第二年1月10日出院,暂住福州街台大招待所疗养。此时胡适的生命已迈入衰朽之坎,即将灯熄香灭。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选举新一届院士。胡适几位在海外的学生,或隔代门生如吴健雄、袁家骝、吴大猷、刘大中等皆从美国来到台湾,聚集一堂以示助势。胡虽身体健康不佳,但仍精神亢奋地出席了会议。下午5时,胡适又出席了中研院举办的酒会,入席者达一百余众。胡适满面含笑登台致词,曰:“今天是中央研究院迁台12年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院士会议。令人高兴的是海外4位院士也回国参加这次会议。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是在大陆上选出的,当时被提名的150人,选出了81位。现在一部分是过去了,有的在大陆,只有20多位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在此恢复时,只有19位活着在台湾。今天上午第五次院士会议,经过了三次投票,结果选出七位院士。二位在台湾,五位在海外。在台湾的是梅贻琦、陈槃,在海外的是任之恭、柏实义、程毓淮、李景均、何廉。十几年来,我们在这个孤岛上,可算是离群索居,在知识的困难、物质的困难情形之下,总算做出点东西。”又说:“我今天还可以讲一个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起行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还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胡适的流亡生活(2)
胡适讲到这里,由李济与吴大猷分别讲话,李济对台湾的学术前景表示“不敢乐观”,而吴大猷则表示不必悲观,吴氏说:“我们要把基础栽培起来,绝对没有捷径。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天才,尚需八九年的训练才能成熟。一个国家更得加倍努力的时候,要20年才能有个标准。我觉得李济先生不必悲观。”吴大猷言毕,胡适接着说:“我赞成吴大猷先生的话,李济先生太悲观了。”接着针对吴大猷所讲的“不知哪位先生首先提出'迎头赶上'这句颇有些不自量力和投机意味的话”,胡适道:“我们中央研究院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太空、迎头赶上的话……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了'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①
胡适心脏病发作倒地后现场1962年3月2日,胡适丧礼据胡适的助手、当时在酒会现场的胡颂平说:“先生讲到这里,声调有些激动。”又讲了几句言论自由之类的话,“正在大声疾呼的时候,突然把话煞住,也许感到(身体)不适了。急忙接着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立在不远处的胡颂平看了下表,此时正是六点半,客人开始陆续散去,胡适仍站在原处含着笑容和一些人握手告别。当他正要转身和一位客人说话时,忽然面色苍白,晃了一晃便仰身向后倒下,后脑先碰到桌沿,再摔倒在磨石子的地上。站在他附近的凌鸿勋、钱思亮等连忙伸手来扶,但为时已晚,一代博学硕儒溘然长逝。②
当年傅斯年倒于台湾“议会”大厅,胡适又死于同一孤岛的演讲大厅,两位亦师亦友的文化巨人,竟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倒下,令人不得不想到这是前世结下的因缘与一种心灵的呼应。傅斯年在活着的时候曾不止一次说过:“谁都没有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可以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现在,于九泉之下寂寞日久的傅斯年总算又有“开骂”的对象了吧。
胡适带着“朋友”式的微笑匆忙走了。噩耗传出,台岛震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