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清战争史略-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泵Π哑拮铀突乩霞摇睹魇氛欧镆泶罚257。。针对张凤翼的真正的亡国谬论,孙承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再上“边方大计疏”,逐一驳斥,极言宁远可战可守。他说:关外诸城,“以兵以屯”,这就是:“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如果“守在关以内,则内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为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如后金来攻城,兵民置于绝地必“心坚敢死”,矢志坚守。在申辩了战守方略后,孙承宗请求熹宗“立断”,不要动摇他们拟定的大计。熹宗被他的雄辩所折服,还给予夸奖谈迁:《国榷》,卷86。参见《高阳集》,卷19。。
明廷围绕守山海关与宁远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由于孙承宗与袁崇焕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几经反复,才获得了熹宗的同意,他们的方略得到贯彻实行。这年九月,崇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人,东巡广宁,经过十三山(大凌河出海处,地属辽宁锦县)、右屯,泛三岔河,改由辽东湾航海返宁远《明史袁崇焕传》,卷259。。这种带领大部队巡视的做法,是向后金显示明军的实力,同时也起到召集辽人返回故地和安定人心的作用。不久,袁崇焕晋升为兵备副使,再晋为右参政。
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而宁远则成为“内地”,再加上宁远至山海关二百里,共为四百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三朝野纪》(二)。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而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孙承宗与袁崇焕锐意恢复之际,阉党势力猖獗,魏忠贤等人加紧了对一向不听命于他的孙承宗的打击,想方设法必欲将孙排挤出朝廷。
后金暂时减少对明朝的进攻和施加军事压力,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却愈演愈烈,政治也愈发黑暗。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炽,完全控制了朝政,连熹宗本人也成了他们的傀儡。这位年轻的皇帝自十六岁即位,就在魏忠贤和其乳母客氏的引诱下,追逐声色之乐,不务政事。他喜好走马、水戏,喜欢自己盖房屋,自操斧锯,“朝夕营造”,造成后又废弃,废弃后再重造……每当他行此娱乐时,阉党们就趁机奏事,熹宗边玩边听,就说:“你们用心做去,我知道了。”大权下移,“忠贤辈操纵如意”《三朝野纪》(二);参见《明史魏忠贤传》,卷305。。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7)
于是,他们挟熹宗以制群臣,血腥迫害不同政见的大臣,凡稍忤阉党之意,必欲置之死地。这一迫害以逮捕并害死东林党杨涟、左光斗、汪文言等人为开端,同时陷熊廷弼于死命。继之,肆无忌惮地残害那些正直的大臣。据统计,与杨、左等一起和稍后被无辜迫害而惨死的有十七人《三朝野纪》(二);参见谈迁:《国榷》,卷87,天启五年纪事;《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纪事。。魏忠贤掌握的东厂是一个特务机关,其党羽密布京师各处,侦察朝野之士及百姓的言行。“缇骑之遣无虚日矣”《三朝野纪》(三)。!缇骑——专事缉捕人犯的警卫,天天捕人,只要陷进他们的魔掌,很少有生还的。这种恐怖的景象,不禁令人胆寒!天启朝仅历七年,是明代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魏忠贤的把持下,“朝政日乱”,无端的迫害逼使在朝各官“缄口结舌”,“徇私避祸”《明熹宗实录》,卷57。。但刚直不阿的孙承宗根本不买阉党的账。有一次,魏忠贤遣其党羽刘朝、胡良辅、纪用等四十五人携带一批军用物资与金银前往山海关犒军。承宗刚出关巡宁远,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给皇帝上疏,表示反对:“中使观兵,自古有戒。”当刘朝一行到来时,承宗仅备茶水招待《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孙承宗在朝廷中功高权重,资历也深,威望誉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政柄,一心想把他拉到自己一边。一次,他特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又给承宗不少金银及用品等物,还嘱托刘应坤向他明示其拉拢之意。承宗鄙视,根本不跟他说一句话《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魏忠贤非常痛恨。天启四年十一月,承宗西巡至蓟、昌,想到他给朝廷的奏疏皇帝未必能亲自看到,决定趁庆贺熹宗生日的机会回京面奏。他先给熹宗发了一份请示奏文,写道:“臣奉违天颜三年,当此普天嵩呼之日,不胜瞻恋。今阅历蓟辽,去京数千里,拟于十二日入都门,十三日随班早朝,十四日与同官恭贺万寿,另日面奏机宜,与文武各官商确。可否?事毕回任。”《三朝野纪》(二)。
孙承宗打算回京的事,被阉党魏广微探知,他奔告魏忠贤,故意夸大事实,造谣说:“承宗拥关兵数万,将回京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应,公立齑粉矣!”《明史孙承宗传》,卷250。详见《孙文正公年谱》,卷3。魏忠贤吓得不知所措,跑到熹宗面前,绕御床痛哭,恳求保护。熹宗一向宠爱他,被他一哭,大动恻隐之心,当即命内阁拟旨,先对孙承宗督师关外安慰一番,然后严令:“无旨离汛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明史孙承宗传》,卷250。当天夜里,魏忠贤命开宫门,召兵部尚书入宫,发三道飞骑前去阻止孙承宗进京。又假传旨意,令九门阉党:“孙阁老若入齐化门,就绑来杀了!”《三朝野纪》(二)。这时,孙承宗不带兵将,单骑到了通州,连续接到飞骑传来的三道命令,被迫返回关门。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诬陷他“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仍然信任他,不予究问。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等记为8月发生柳河之役,《明史》记为9月,《国榷》载为9月21日,《明熹宗实录》(卷58,页6)记为9月7日。此日期当是战役后报到北京的时间,而战役发生的时间必在8月末前后。,最终导致孙承宗被排挤下台。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是承宗手下一员大将,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澋幕埃汕睬胺娓苯持住⒉谓畛邢攘毂闪樱∫荩赡谙匚鞅痹乐荽澹R蛭糜娲担荒芏嘣兀珊臃菜闹缫梗缓蠼鹕诒⑾郑枷路5卑胍姑鞅⒍迪保蠼鸱钠穑衙鞅钡么蟀埽弊犯系搅樱渌退篮芏唷4艘勖鞅浪陌儆嗳耍持住⒗畛邢日剿勒笾校鹗砥チ倨呤ィ褂写罅考纂械染梦镒剩庑┒汲闪撕蠼鸬恼嚼贰肚逄嫖浠实凼德肌罚4。参见《满文老档太祖朝》,卷65。。此役是马世龙背着孙承宗“托言东哨,接济难民”而发动的一次冒险进攻,不过是小规模的接触,胜败不影响整个战局。
但是,阉党乘机抓住这次小的失败事件,一齐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明熹宗实录》,卷58。,章疏达数十道,要求惩办他们。承宗气急,连上二疏,自请罢官。在此之前,他已多次“乞罢”解职,熹宗一再“慰留”。阉党不甘心,利用柳河兵败,加紧排挤。魏忠贤等把他们的党羽高第推为兵部尚书,作为迫使孙承宗下台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高第惧怕担任这个职务,不敢接受。因为按照惯例,担任兵部尚书,就得任经略,出征前线。他“叩头乞免”,魏忠贤不听,他“日夜忧泣”《三朝野纪》(二)。。十月五日,正式任命高第以原官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他不敢辞,非心所愿地接受这个非常危险的职务。十五日,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明熹宗实录》,卷59。。表面上,熹宗给他特进光禄大夫,赐银、彩缎等,十分丰厚,又派专人送他荣归故里。实际上,他是被阉党排挤下台的。他们慑于孙承宗的威望,顾忌熹宗对孙承宗还没有完全割断情谊,故不敢加害,仅把他排挤下台了事。这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个最体面的结局。
第三部分袁崇焕誓守宁远(1)
高第接任辽东经略后,下令拆撤宁锦防线。明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
高第本是一个读书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宦业不显,《明史》本传还不足五十字《明史王洽传附高第》,卷257。!他于军事一窍不通,胆怯无能。孙承宗曾大声疾呼“重将权”,如此“以文统武”是“弊法”,应当加以改革《明熹宗实录》,卷14。。然而积重难返,这已成为习惯,远比创立新制更易使人们接受。像高第这类既不懂军事又没打过仗的人担负如此重要的军事责任,只能步王在晋的后尘,以高卧坚固的山海关为生命的保障,一谈出关即心惊胆战。他极力阻挠孙承宗的军事部署,要求朝廷撤关外以守关内。柳河之败,似乎给他一个良机,便急上一疏,称:“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山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管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之关外……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他认为,朝廷应“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明熹宗实录》,卷58。他说得很明白,就是抛弃关外的疆土,退保山海关。孙承宗据理痛驳,高第怀恨在心。他刚到山海关上任,就给朝廷上了一道针对孙承宗的奏折,说关门只有五万名士兵。言外之意,承宗治军不实,谎报兵数。孙承宗闻讯,马上通知户部官员说:“高第刚到山海关任职,曾给十一万七千人发饷。现在他说关上只有五万人,那就按这个数发饷足够了!”《明史孙承宗传》,卷250。一下子揭穿了高第的谎言,他不得不“以妄言引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自天启二年,后金铁骑驰骋辽西大地以来,明统治集团都被吓破了胆,“不独文官缩足,即武官却步,人人视关门为死地,视总兵(为)死官”,都说:只要能守住关门半年,便成“良将”,就会得到越级提升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因此,那些庸臣怯将难也不想冒险守关外。高第一到山海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断言:“关外必不可守!”下令从锦州、右屯诸城撤防,这些地方只供哨探过往休息的场所,原驻防将士都撤到山海关。
高第这一错误处置,引起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袁崇焕手下管右屯、锦州粮屯通判金启倧给他写了一封信,不同意撤到关内。他在信中写道:“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5。袁崇焕完全支持他的意见,向高第表示不能撤。他争辩说:“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