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清战争史略-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粮食可以接济,始得向前推进。梁廷栋力主其议,决定先筑大凌河城《明史邱禾嘉传》,卷261。。
兵部令祖大寿、何可纲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班军一万四千人筑城,再护以石柱兵一万人。筑城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中旬左右正式动工。该城全称叫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大凌河西岸,距锦州四十里,属锦州守备管辖(今仍属锦州市管辖。该县政府所在地仍称大凌河镇),初建于明宣德年间,周长三里,嘉靖时又有所增修《全辽志》,卷1。。后金兵屡次进兵辽西,它作为锦州的前哨阵地,亦几经破坏。孙承宗决定重新修筑,作为向前进取之计。但是,邱禾嘉违背命令,自作主张,大凌与右屯同时并筑,拖延了工程的进度。不久,梁廷栋被罢免,廷议腾起,非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明史邱禾嘉传》,卷260。,“尽反其议”,令撤班军一万四千赴蓟镇,只留防兵万余人,仅给粮一万石。胆小的邱禾嘉一一照办。孙承宗提出把储存的粮食都散给兵士,放弃这座空城,官兵全部撤回到锦、宁诸城。邱禾嘉又不同意,仍着祖大寿、何可纲等继续守城魏源:《圣武记》,卷1;《烈皇小识》,卷3,66页,1941年5月版。。
到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了一半,后金兵突然临于城下,并于当夜开始围城。明兵仓促闭门拒战。
第四部分大凌河围困战(2)
皇太极处心积虑要打破宁锦防线,他最担心的是明兵凭借这条防线,步步设城置堡,稳扎稳打,逐步向东推进。明利用后金侵朝战争期间,加紧修筑和加固了锦州等关外诸城,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宁锦战役。此时,他得知明兵又推进到大凌河城,在此驻兵防守,他的危机感骤然增强。他对诸贝勒说:如果“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满文老档》,太宗朝天聪三十九,525页。这番话正是他与贝勒们内心危机感的真实写照。这也恰好证明袁崇焕力主其后继续坚持的“稳”着,步步向前推进的战略确实击中了后金的要害。但他们遇到的对手皇太极是个善于用兵的战略家,他一眼就看出了明朝的战略意图,就来个“反推进”的方针,不给明兵修筑和加固防线的任何机会,趁其修备不善,迅速加以摧毁。据他所知,明朝“精兵尽在此城(大凌河),它处无有”。《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在他看来,攻下此城,便消灭了明朝的大量有生力量。皇太极的意图,无论从战略还是从战术的角度来考察,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他说“精兵尽在此城”未必正确。据驻防该城的辽东总兵祖大寿报告,在后金围城前,全城官兵共一万六千零二人,后派出去寻买马匹、出它项公差,及五日围城前又派往宁远等处的官兵,共二千二百人,城内实有官兵一万三千八百零三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187号卷,第8号。,还有夫役商人约一万多人,计全城军民共三万余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明兵部呈为王道直报大凌河之役明军损失情形本》,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如果明朝不从此处调出班军和粮食,其防守能力不致遭到严重削弱。
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大军离沈阳西征。八月一日,大军驻旧辽阳河,蒙古各部落奉命率部队来会。在这里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讬、阿济格等率八旗兵二万,经由义州,屯驻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皇太极率领经由白土厂(辽宁北镇县北白厂门),趋广宁大道。按约定,两军于六日会于大凌河城下。
皇太极鉴于以往攻坚每每失利,损失惨重,已经认识到攻坚不是后金的长处。他说:“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清太宗实录》,卷9。概括皇太极此次用兵之道,可称为围城打援。其兵力配置如下:
正黄旗固山额真冷格里率本旗围城北面之西,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围北面之东,贝勒阿巴泰率护军居后策应。
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塞勒围正南面,贝勒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围南面之西,贝勒济尔哈朗居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讷格围南面之东。
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围东面之北,贝勒多铎在后策应;镶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围东面之东,贝勒多尔衮居后策应。
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围西之北,大贝勒代善居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围正南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围西面之南,贝勒岳讬居后策应。
蒙古各部贝勒自率本部兵马围以上各旗之间的隙缝处《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
这次用兵数目,仍不见载清代官方史书,只透露德格类、岳讬等率军二万,而皇太极所率兵力则隐而不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皇太极一军实为主力,其数目必在二万以上,可占全军总数的三分之二,约为四万,加上德格类一军二万,总共可达六万左右据出使沈阳的朝鲜信使朴观察,说:后金撤兵时,皇太极“请臣往观,大张兵势,军几六七万矣。”见《李朝实录》仁祖九年十一月壬戌。又,九月己丑条:“虏于七月悉其国兵西犯大凌河。”。蒙古助兵数目,也不具载。综观蒙古各部历次出兵情况,一般来说,少者百余人、几百人,多者千人,或几千人。能一次助兵几千人,并不多见。估计此次蒙古助兵最多不会超过二万。由此可以大致确定,围大凌河之八旗与外藩蒙古兵总数约在八万左右。
以如此重兵围城,四周八个方位各部署主攻与策应,实际上等于两重兵力,而外藩蒙古兵为机动,居间进围。据明朝战后实地勘察,后金围困全城,周围绵延五十里,环城掘壕堑大小四道,其中小壕两道,一道宽七尺、深八尺;一道宽五尺、深七尺,上铺秫秸,覆盖土。外大壕一道,环前道小壕,宽一丈一尺,深一丈三尺,距此壕五丈远的地方筑土墙,高一丈二尺,墙上加垛口,则增高到一丈七尺,远看宛如一座土城。各旗还在自己营地挖掘一道拦马小壕,深宽各五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后金沿城周各处扎营共四十五处,其中靠城最近的一道壕侧结营十二处,靠近大壕一侧有大营十一处。而在城以西,面向锦州方向扎营最多,达二十二处,其主要意图是阻击来自宁锦方面的明朝援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187号卷,第9号,《直隶巡抚王道直为奏报大凌河城之围丧亡将士情形事》。。皇太极严令各旗将士严守阵地,不许放一人出城,他自己则整天高坐城南山冈上,密切注视城内动静。
这一套严密的围困工事,可谓水泄不通,风雨不透,表明皇太极此次围城志在必胜的决心。连明朝人也惊呼:“逆奴围(大)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故虽善战如祖大寿,无怪其不能透其围。”明人形容此围“封豕长蛇,其毒螫乃至于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资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第四部分大凌河围困战(3)
从皇太极的作战指导思想到围城的具体措置,可以看出,这次用兵与以往都不同。后金兵骁勇,善驰射,最利于野战冲杀。但在坚城之下,西洋大炮的密集轰击面前,却暴露了它的严重弱点,因而在宁远与宁锦的两次战役中吃了大亏。直到在宁、锦两头碰壁的情况下,皇太极才有所领悟,开始改变那种惯以骑射冲杀取胜的作战方式,实行围城打援的战术,通过持久围困,必欲陷城内守军于粮尽援断的绝境,迫使其不战而降。皇太极的这一新战术,应该看成是明清(后金)战争中一个带有突破性的新发展,表明后金的战略战术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即从比较单一的野战冲杀走向多样化的作战,而其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
反映这个变化的另一显著标志,就是后金自天聪五年始首次自制大炮,并把它当作骑射所不能替代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应用于围城战中,发挥了强大的威慑力量。后金原先既不能制造也不会使用大炮,自与明交战以后,陆续从明手中夺取一些火器,诸如铳炮、佛朗机、鸟枪之类,但后金兵还不习惯使用它,并没有把火器提到战略地位来认识。至辽沈战役时,开始用俘获的明兵使用大炮以攻明兵。“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这些火器,不过是些土炮,杀伤力还不大,射程也近。但这时,明已会制造威力更大的吕宋大铜炮。据天启元年四月刑部尚书黄克缵报告,此炮共造了二十八位,运去辽阳七位守城,其中三位“为建夷所得,然彼亦不能用也”。《明熹宗实录》,卷4。天启三年,明又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即西洋大炮,运至宁远等城,在同后金的作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数年后,后金也掌握了制造此炮的技术。皇太极非常重视火器,他利用俘获的明朝官兵工匠,开始自己制造火器。实践证明,铳炮、佛朗机等“特城守之具”,对于“攻城实不济事”。《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佟养性谨陈末议奏》。因此,它首先就制造大号火炮。天聪五年五月,“造红衣大将军炮成,镌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天聪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监造官丁启明、备御祝世荫”。《清太宗实录》,卷8。丁启明原系明朝卑官,被后金俘获,“因善铸红夷炮”授职二等参将《清太宗实录稿本》,天聪七年十月十日。,祝世荫亦善造炮,“进红衣炮法,奉命监造”阮葵生:《茶余客话》,卷6,145页,《红衣炮》,中华书局,1960年版。。当时造炮多少,无法知其确切数字。大凌河战役结束时,佟养性曾说:“目今火器虽有大号将军炮,然尚少。”又说:“大炮百位不多,火药数十万犹少。”《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佟养性谨陈末议奏》。而围大凌河前,大炮更少。实录载,七月将征明时,命佟养性负责运输,“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四十位”。《清太宗实录》,卷9。围大凌河城,“佟养性载炮当锦州大道(而)营”,专以重炮对付明朝援兵蒋良骐:《东华录》,卷2,30页,中华书局版。。佟养性强调火器对后金的战略作用,说:“夫火器,南朝仗之以固守;我国火器既备,是我夺其长技。彼之兵,既不能与我相敌抗,我火器又可以破彼之固守”,如多备火器,就能“握全胜之势”《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佟养性谨陈末议奏》。。显见大炮这个新式武器已成为皇太极的武库中克敌制胜的“神器”。后金一经把大炮应用于战场,就迅速改变了明与后金的军事力量对比。明军原以大炮为依恃的优势自此逐渐消失。
后金以重兵和首次使用大炮围困大凌河城,已将明兵置于孤危之地。从八月六日围城,到十一月九日解围东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