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的佛缘-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视五台山的寺院营建。当时的武后留意五台山和文殊菩萨,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对文殊菩萨的名号和象征性感兴趣。按佛教说法,这文殊菩萨,全名为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意为“妙德”或“妙吉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者,专司智慧。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其像多骑狮子,寓意智慧威猛。尊崇文殊菩萨,在当时的武后看来,就是追求智慧,追求威猛,追求锐利果敢,因此她对五台山特别感兴趣。
在武后的建议和怂恿下,高宗皇帝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命一位名叫俨的禅师在中台建造了一座寺院;次年,又派玄奘的弟子窥基共五百人前往五台山,在中台又建造了一座寺院。也就是在这一年,并州僧俗信众发现高宗皇帝与武后高度重视五台山寺院的营建,主动集资雕造了一座铁塔,大约有一丈多高,送至五台山,置放于窥基所建寺院中。经过这段时间的营建,五台山作为佛教胜地,初具了规模,奠定了五台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并名扬海内外的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皇后变为天后的武则天,并未忘记广泛招揽高僧大德的行动。招揽高僧大德的目的,表面上看或是召入宫中供养,或是使其翻译佛典,或是为高宗皇帝、为自己以及诸皇子公主祈福;但在实际上,武则天并不是仅仅把这项活动的目的放在表面上,她是在以招揽高僧大德的形式,为自己集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武后召万回禅师入宫供养,并以皇后名义赐万回禅师锦绣袈裟一领。这万回禅师在当时甚为神异,传说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从西域归来时,曾对人们说起自己在天竺(古印度)遇到的一件事。玄奘法师在天竺见有一石藏寺,便虔诚地进去礼拜,但进去之后,只是一间空房,因而问住持该寺的高僧大德到哪里去了,人们告诉他说,这个寺院的住持和尚因缺席法事,被罚到东方去了,那个地方的国名叫震旦,地名叫阌乡,离天竺这里有万回之远。玄奘法师归国后,听说有一神异之人叫万回,又是虢州(今河南卢氏)阌乡人,自幼白痴不语,父母也觉得很不吉利,而且还常常被其他儿童欺侮,也不与之争斗,但他一开口说话便说自己是佛门释子,名叫万回。传说这个万回在出家前,不知寒暑冷暖,见贫不欺,见富不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大约在十岁左右,其兄被朝廷征召远戍安西(西域,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去了之后很长时间无有音讯,母亲甚是挂念,经常在家里烧香拜佛,为子祈求平安。万回见母亲如此虔诚,便对母亲说:吾兄极是平安,根本不用您担心。说罢,将母亲供佛的素斋打了个包裹,出门去了。到了晚上,万回手持其兄书写平安的家信回到了家,母亲甚为惊异,不敢相信万回已是去了安西一趟。后来其兄返家,说起这件事,详细叙述了弟弟万回远来安西,兄弟见面并吃了素斋的情况,全家人都感到惊异不止。不久便使万回受戒出家,归依佛门。
玄奘法师听说了这个万回的各种传说后,便亲自登门去拜访。这时的万回还没有出家,只对母亲说:快准备素斋,有大和尚来访。母亲还没有准备好,玄奘法师已到家门口了。万回见到玄奘法师后,便随便问起了天竺石藏寺的情况,所问问题犹如亲自到过那里一样,玄奘亦是感到奇异。最早将万回神异的消息传给武后的就是那个道术之士明崇俨,他不止一次地向武后说起万回的神异情况,并十分肯定地说万回是一个神僧。所以,武后才将他召来后宫供养起来。
同年,武后在宫中听说洛阳佛授记寺高僧德感和尚仪容瑰丽,学业精赡,便使高宗皇帝将其召入宫中,要以翻经大德的重任使其参加两京佛典译场工作。这德感和尚十分清楚高宗皇帝和武后对自己信任的真正用意,便不遗余力地为两京各大译场服务,亲自组织了多部佛典的翻译,受到了高宗皇帝和武后的高度赞扬。高宗皇帝还特授这位佛门大德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武后亦作赞称颂他:“河汾之宝,山岳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尘缨。缁门仰德,绀宇驰声。或亚龙树,爰齐马鸣。”其中龙树、马鸣是古印度的佛学大师,他们分别在公元一世纪和三世纪为振兴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武后对德感和尚的极高评价。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中印度僧人地婆诃罗来唐,次年上表请求译经,并保证按玄奘法师厘定的标准翻译。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对异域和尚有如此弘法热情大加赞赏,不久便亲自在后宫召见这个地婆诃罗,该僧对高宗皇帝和天后能亲自召见自己倍感荣幸,并当场为自己取汉名为日照,寓意身受阳光普照。这就更博得了高宗皇帝和天后的欢心,准其在西京长安太原寺、广福寺和东都洛阳大福先寺设立译场,并先后命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和复礼等和尚,参与日照译场的译经活动。日照译场的繁荣景象犹如当年玄奘法师译场一般。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长安大慈恩寺窥基和尚去世,高宗皇帝和天后特下诏命天下各寺院均度五人,为窥基追福。这窥基和尚乃玄奘法师的大弟子,俗姓尉迟,是唐王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传说他原并未出家,玄奘法师东归后,见其大有佛缘,便邀其出家,引为自己的上首弟子。窥基在师事玄奘的时间里,一直参加玄奘译场的工作,并深受玄奘赞誉。他还曾与玄奘一起,数次入宫为皇后嫔妃诸皇子祈福作法事,特别是他参与了玄奘法师为佛光王李显的剃度仪式,深得当时的武后赏识。玄奘法师去世后,窥基多年来一直主持译场的工作,成绩蜚然,且继续与皇族及武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晚年,他闻听武后喜弥勒造像,便发愿为武后造弥勒像一躯。在造像过程中,他每日对像诵菩萨戒一遍,并发愿武后生兜率天。传说像成之时,弥勒佛像通身发光,灿然可观。他奉敕在五台山率五百僧营造寺院时,曾造玉石文殊菩萨像一尊,为表虔诚,造像之时,他用金笔撰写《般若经》。文殊菩萨像落成之时,亦是神光大发。如此看来,这窥基和尚与高宗皇帝及天后武则天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下诏度僧来超度他,自是有其感情成分在里面。
从武则天荣升天后开始,高宗皇帝与天后武则天就在这建寺、度僧和招揽高僧大德中,不断深化着他们与佛教的因缘关系,尽管其中曾发生过废立太子等政治大事,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从内心对佛教的尊崇。
也就是在这十几年中,高宗皇帝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月,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驾幸嵩岳之奉天宫。十一月三日,高宗皇帝突然病情加重,天后武则天急召御医赴奉天宫救治,御医用针刺治理后,高宗皇帝病情稍有缓和。该月下旬,高宗皇帝在天后的呵护下,返回东都洛阳。十二月四日,高宗皇帝又突然间感觉胸中气逆,连骑马都很困难了,急召朝臣百官到寝殿前听敕,改元当年为弘道。
当晚,高宗皇帝长逝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高宗皇帝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皇帝位,裴炎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可请天后定夺。几天后,太子李显即皇帝位,称唐中宗,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当时,因为太子李显新立为中宗,居于高宗皇帝之丧,不能立即处理政事,故政事多取决于太后武则天。
对于高宗皇帝的死,武则天甚为悲痛。
追昔抚今,一幕幕往事都闪现在她的眼前。当自己还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时,在深宫中孤苦伶仃,寂寞难耐,只好诵经拜佛,就在这时,身为太子的李治向她投去了热情的目光,使她真正享受到了爱情的欢愉;当她被遣送到感业寺为尼,每日青灯黄卷时,又是这个新即位的高宗皇帝向她展开了温暖的胸怀,把她从绝望中带回了金壁辉煌的皇宫;在返回皇宫以后,高宗皇帝又帮她有意无意地击败了众多的对手,包括感情竞争对手和政治竞争对手;还是这个高宗皇帝,在帮她确立皇后地位后,还让她参与朝政,多少大事都征询她的意见,使她在朝臣中乃至普天下民众的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母仪形象。没有高宗皇帝,自己就不可能当上皇后乃至天后,就不可能获得象今天这样尊崇的地位。
皇太后武则天在悲痛中回忆,在回忆中又倍感悲痛。她在悲痛中终于感觉到了自己与高宗皇帝的因缘已尽,她要为这位比自己还要小四岁的亡夫竭尽所能来做几件事。
她决定要为高宗皇帝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墓,来报答数十年来夫妻恩爱的感情。高宗皇帝死于东都洛阳,而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葬于长安北塬。高宗皇帝在东都临死前,曾对侍臣及天后武则天讲:“天地神祇若能延长我一两个月生命,我还能回长安,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实际上是想魂归长安,与列祖列宗同宿于长安北塬。皇太后武则天决定按高宗皇帝遗愿,把他葬于长安。但是,这事却遭到许多臣僚的反对,尤其是新科进士陈子昂,认为关中地狭,又遭荒馑,既不能供送葬千军万马的食宿,又无法征调采石造陵的力役,如果要使大驾长驱西进,势必会造成新的社会危机;而东都富庶,人杰地灵,风景秀丽,嵩邙地运,帝王图迹,纵横左右,是设置陵寝的最佳之地。皇太后武则天亲自召见了陈子昂,称赞他的文章写的好,夸奖他很有才气,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坚持遵奉高宗皇帝遗愿,使其灵柩西返。同时,皇太后武则天还决定高宗皇帝的陵寝要采用因山成陵的方式建造,这样既高大雄伟,坚固牢靠,又多省力役。在皇太后武则天的坚持和策划下,朝廷卜陵使经过认真比勘,最后选中了渭北的梁山,因梁山位于长安西北的乾字位上,故为高宗皇帝将要营建的陵寝被称为乾陵。
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太后武则天便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代理宰相,任山陵使,前往梁山监造。韦待价发兵民十万破土动工,经过半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乾陵的营建工程。韦待价主持修建的乾陵,重城森然,宫阙林立,肃穆庄严,气派非凡。图纸上报皇太后武则天审览后,完全符合她的心愿。
为了给亡夫追福,皇太后武则天命在长安建大献福寺,并准度僧200人,以充该寺。大献福寺是高宗皇帝去世百日后创建的。皇帝去世后建寺追福,在当时并非定制,但为了给亡夫追福,超度他的亡灵,皇太后武则天还是决定要为亡夫创建佛寺一座,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大献福寺选择在长安朱雀门外开化坊中刚继位为帝的李显宅院的西园。这西园原为隋炀帝萧皇后之弟萧瑀的旧宅,隋末战乱被废。高祖皇帝登基后,任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即将西园归还于他。后萧瑀的儿子萧锐娶太宗皇帝长女襄城公主,太宗皇帝诏命另为驸马与公主修建府第,但襄城公主雅有礼训,恪守妇道,上奏太宗皇帝不愿使朝廷花费钱财另起府第,决定住萧氏西园,太宗皇帝遂改萧氏宅院西园为驸马府。萧锐在太宗皇帝朝,历任太常卿、汾州(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