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实只是梁由之非常次要的方面。在“有意义”的同时,他还希望能写得“有趣”。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流行的写法是戏说,或者不标明戏说的戏说,写得幽默或者油滑。要从历史故事中读出历史,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与“戏说”相反,这本书或可称作“说戏”,说那一场大风飞扬、兵荒马乱、运筹帷幄的戏。戏的主要演员是那个时代的谋士们,演员只是演戏,演完即下场,从不作解释。但听他说,听他点评,便感到历史上的大人物,虽然风采照人,却也不时荒腔走板,或许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没有脚本。从说戏这个角度来看,说得好的标志并不是把戏的内容再复述一遍,而在于点出精彩,点出普通人看到而没有体会的到东西,点出演员的心声,说戏也是概括,是总结,是提炼。戏要说得张驰有度,有观点,有分寸,也是不容易的。“说戏”这个词有点生,换个熟习的,那就是“球赛解说”,读这本书,有点看现场直播的意味,尽管那类现场永远不会直播。
在没有重大考古发现之前,谈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史识了,口才好不如讲得精到,不如见识,而见识也可以从人情的体味中来。看“鸿门宴”里的一段点评“项羽也没有说话。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他的智商并不低。其实,各色人等心中的那点小九九,他基本上洞察若火一清二楚,只是不动声色罢了。他何尝不知道亚父是全心全意为自己打算,何尝不晓得此时干掉刘邦事半功倍易如反掌。但是,他不愿,不肯,更不屑。”再看“郦食其”一节,“……诸田放下心来。他们很喜欢也很感激郦生,……好事之徒无处不在,策士蒯彻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挑动韩信……他之所以极力说动韩信出兵搅了郦生的好事,很难说没有一种同行之间的嫉妒心在当中作怪。”虽然不无以今例古之嫌,却也很让人觉得对头。
历史上真正好看的,并不是一介武夫的征杀,也不是文人的颂歌,而是形势的突变,形势转捩的几个关键点,关键时刻的关键步骤和关键人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帷幄中的人物是怎样运筹的?这始终是一个很引人遐想的话题。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个。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经常让人会心的一笑。至于对这本书的结构,有别于常见的长篇。天色向晚,站在阳台,看着城市夜空的万家灯火,有一个现成的词油然出现:建筑群。
 

生命与历史的交响诗
——读梁由之著《大汉开国谋士群》
石地

历史只有一个,说法千差万别。柯林武德说“历史是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是着眼于前者的客观性;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则是痛感于后者的标准难求。还是司马迁说得最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岸彼岸,一心贯通,而又留有余地,磊落雍容。《史记》之能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语),实在是以两代太史公的人格和器识为底蕴的。
对历史的不同说法,反应着不同的追求。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能写出《资治通鉴》;习惯于歌功颂德者,就只能写出一些鲁迅先生所说的“帝王将相的家谱”;动辄就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贻笑大方;而把历史只当成“那些事儿”来闲侃,未免又太过散淡了。梁由之写《大汉开国谋士群》的追求,可从他在“前言”中的一段话略窥端倪:“集中介绍评述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随何、陆贾这6位在西汉开国和巩固政权过程中功劳最大、贡献最多、也最具各自特色的谋士。涉及的人物则几乎包括了秦末汉初主要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某种意义上,将《大汉开国谋士群》看作一部视角独特的楚汉战争或者西汉开国简史,也未尝不可。”对这种以个体表演为红线、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写法,我的解读是:六位谋士是主角儿,带出一批风云人物,着眼却在时代风云——谋篇布局,原是一台关于“楚汉相争”前后的历史正剧。
《大汉开国谋士群》所选的六位主角儿,当然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演员”,但如此将他们六位并列,我的印象里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他们相互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萧、陈、随、陆虽然同是风云际会的“暴发户”,借助刘邦而跃出社会底层,建功立业,但“革命历史”很不一样——有萧和这样根正苗红对刘邦从一而终的,也有陈平那样朝秦暮楚叛变投诚的;“干部级别”也想去甚远——萧何是首任丞相,随何却“升为护军中尉”便停止进步了。被尊为“千古帝师”的张良,从一个冒险犯难、埋名在逃的前韩国贵族,始而效忠于韩王成,只是汉王刘邦的“外脑”,继而成为形影不离的高参,然后婉谢“自择齐地三万户”的厚赏,以功成身退的成功演出,成为后代士子钦慕不已的榜样。郦食其则是一个例外的悲剧英雄,在一场该由最高领导负责的失误中功败垂成,成了“汉室英烈”,而且是油锅烹炸,死得惨烈。若以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频率而论,这六个人也不是一个档次:萧、张二位是“最高领袖”点名表扬的“人杰三子”(另一个是韩信),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陈平的“出镜率”便掉了一个档次;郦食其和陆贾在《史记》中被并为一“传”,随和更是只在“黥布传”中被提及而已。梁由之却不以行藏分贵贱,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典籍为窠臼,只看这些人物对“大汉开国”的贡献,以独特的视角将他们收在一起。这种突出实际成绩的历史眼光,与那些以出身、下场及和最高领袖关系的亲疏来划杠子、定调子的尺度相比,其高明且合理,不言而喻。
这六个人的事迹,本散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梁由之凭籍广阔的视野将其爬梳整理,多方补证,使之更加丰满;又用生动的文笔加以刻画,使之栩栩如生。前者如萧何劝刘邦就任汉中一事,《史记》不载,梁著显然是根据《汉书》、《通鉴》的补充,而将其列为萧何“三大贡献”之一,而这件事是楚汉之争中不可忽视的要点,有无此一“劝”,萧何的“第一功臣”分量是大不一样的(详见梁著第一章第三节)。后者如对“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梁由之用了这样一段如诗如画的文字:“转眼已是黄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萧何心似火燎,快马加鞭,马蹄如飞,终于在月到中天的午夜时分,追上了渐行渐远差点儿失之交臂的韩信,也追回了几乎擦肩而过的大汉400年江山。”议叙交融,开阖自如,最后一笔点出这一“追”的历史意义,举重若轻。再如鸿门宴之前的“张良引项伯见刘邦”故事,梁由之的细节刻画贴切而又生动:“溜须拍马灌迷魂汤本来就是刘季的强项。他对项伯满口恭维,十分客气;更兼张良在一旁穿针引线指导渲染,几杯酒下肚后,项伯彻底放松,飘飘然起来,油然对沛公产生了同情与好感,打心眼里感到他是个被委屈了的好筒子。刘邦一再向项伯敬酒,两人一拍即合,洽谈甚欢,并约为儿女亲家,转眼间两人居然成了哥们兼亲戚。张良冷眼旁观,也不得不在心里佩服刘邦的灵活机变。”三个历史人物不同的性格情态,真是呼之欲出。从梁由之在正文后面开列的“参引书目”来看,不仅有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这些谈西汉历史必不可少的一流史家,也包括许多不太著名的历史学者如温功义、王应麟、王鸣盛等等有数十人(册)之多,这就保证了史实的丰富和资料的扎实,再用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文笔进行细节刻画,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才能变成一台颇涵新意且精彩热闹的大戏。
历史的舞台不能只有热闹。在精彩纷呈之外,还得有耐人寻味的意义。而这正是我读《大汉开国谋士群》时的真切感受,来自于作者那些与叙事、刻画交相辉映的阐述和论议中,即所谓“史识”。比如,梁由之分析“博浪沙事件”,说它“至少说明了3个问题:一是张良对秦帝国仇恨之深。这在六国旧族中很具代表性,并非个别现象,折射出貌似强大的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很多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后遗症多多,各种尖锐矛盾只是暂时潜伏下来,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就会迸发并迅速感染。二是张良的决心、胆量和行动能力。行刺当今皇帝,是泼天大胆的灭族勾当,张良敢想敢干,而且居然能够全身而退,诚非项羽、刘邦所能梦想,足以说明这个青年很不寻常,具有过人的才能和胆魄。三是张良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反抗秦朝的适当办法和手段,只是依仗匹夫之勇,冒险犯难,以求一逞。”审时论事深入浅出,褒贬人物颇中肯綮,令人赞叹。再如第二章第七节,作者简述了刘邦对张良自始至终的尊重后,有一段长篇议论:“我则感觉,刘邦对待张良,犹如一个财大气粗趾高气扬的暴发户在一个神清气爽温润如玉的世家子弟面前一样,得意洋洋之余,未免自惭形秽。”接着引用林伯桐先生的见解:“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绰有余于功名禄爵之外者矣。考其生平,居得为之地,而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至其经营天下,则如行所无事者,谁能及之哉?太史公称曰;‘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斯观其深矣,安得不令汉高心折也乎!”——这里不仅有对人物心态揆情度理的分析,也有展现知识储备的旁征博引,对于读者理解历史人物很有助益,堪称恰到好处。其他如借萧和与刘邦纵论封建君臣关系(见第一章第一节)、点明楚汉之间人才的单向流动并非偶然(见第二章第四节)、探讨张良之“游仙”、“辟谷”的个中蹊跷(见第二章第七节)、解读汉文帝和赵佗之间往来书信的微妙衷曲(见第六章第二节)等等,不胜枚举。
我最喜欢的是本书第六章。这不仅是因为过去对陆贾了解较少,个人觉得本章的知识含量最高,更主要的是这一章结构特别清晰合理:第一节用毛泽东和刘渊两个重量级历史人物的话为引子,概述陆贾的功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二、三两节各述一事,浓墨重彩地介绍主角儿建功立业的具体过程,把当时该事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关节要害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主角儿的关键作用和精彩表演又波澜曲折跌宕有致,故事和人物相得益彰;第四节夹叙夹议,着眼于介绍陆贾的思想贡献,又能兼顾叙事的故事性,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作理论介绍的同时,保证了全文的可读性,颇见匠心;再引用《汉书》、《论衡》、《史通》和《文心雕龙》等巨著,要言不烦地揭示陆贾《新语》的学术思想地位,加深了读者对该书和传主的印象。首尾呼应,浑然成篇。我甚至认为,如果全书能遵循这样的体例,或许能使《大汉开国谋士群》的架构显得更加精当?
若对全书求疵的话,我对写随何的一章略感不满,觉得结构上有喧宾夺主之嫌。或许这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传主,史载事迹太少,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