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邮苤醒牒帕睢W苤皆褪辏818年),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中央,这是“元和之治”的最高峰。此后,宪宗便荒怠国事,耽于池台馆宇的营建。后又迷信求长生,乱支国库,错杀无辜。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被宦臣陈弘志杀害。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又乱,一直到唐廷灭亡也没有把它们收复。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宣武节度使张宏靖接替刘总为卢龙节度使。宏靖不善抚众,酿成军乱,卢龙将士囚禁宏靖而迎立朱滔之孙朱克融为留后,卢龙再次与唐中央对立。同年,成德王庭凑作乱,勾结牙兵杀田兴,自称留后,并表求封任;唐廷不许,发兵征讨。不久又委派卢龙留后朱克融为节度使以分王之势,但因进战无功,不得已于长庆二年(822年)任命庭湊为节度使。当王庭凑叛乱时,魏博节度使李愬正谋出兵,由于突染重病而未果。唐廷乃起用田兴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并命其分兵讨伐王庭凑,被王打败。诸将逼迫田布起兵反唐,布不从而自杀。部众又拥戴牙将史宪诚为留后。宪诚是田布心腹,统帅全军精锐。魏博又是出名强藩,唐廷怕他谋反,乃任其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表面服从中央,暗中又与朱、王相勾结,这样,河朔三镇(卢龙、魏博、成德)割据局面又再次形成。从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起,卢龙节度使的更替,取决于军乱。先是朱克融因军乱被杀。军中推其子延嗣为留后,不久大将李载义杀延嗣而代之。文宗、武宗时,卢龙节度使一职相继为杨志诚、史元忠、陈行泰、张仲武所据有。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也于文宗时因军乱被杀,何进滔继任;文宗末年何进滔死。其子重顺继立。太和三年(829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因参加叛乱后又谢罪而被唐廷赦免。他死后其子元逵继之。以上三镇名义上受唐廷册命,实际上等于独立。其他藩镇纷纷效尤,同中央闹独立。武宗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即刘悟子)因谋世袭而与中央发生战争。会昌四年(844年),武宗命唐军与成德王元逵、魏博何弘敬合力讨伐,平定了叛乱。从懿宗时起,大唐帝国内乱迭起,先是裘甫、庞勋(参见庞勋起义)等人在南方起义,到僖宗时,黄巢、王仙芝起义(参见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又扩大到北方等广大地区,中央已无力削藩,因而便利用外族的沙陀军队平乱;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黄河南北崛起了两大割据势力。即黄河以北的沙陀酋李克用,黄河以南的黄巢降将朱温(即朱全忠)。其余诸镇其后渐被他们吞并。关内方面各镇,属于唐中央系统的,虽曾发生过局部叛乱,但总的来说,还是唐廷直接控制的基本队伍。到唐末,有些藩镇也闹独立性。其中最出名的是长安城西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北部静难(治彬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王行瑜和东部的镇国(治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韩建。这三大藩镇与中央敌对,唐廷危势可想而知。从自身讲,唐中央军权操纵在宦官之手,宦官与朝官矛盾斗争,又往往以勾结藩镇势力为相互制约的手段。唐廷从代宗时起致力削藩,旨在集权中央,统令天下。历经数代,藩镇不绝,这主要是唐廷本身的离心力所致。在遭受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后,唐廷终被藩镇势力取代。
中国战争 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丽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八月,苏定方引兵自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灭百济后,高宗欲乘胜进军高丽,乃于龙朔元年(661年)命几路大军分道进击。七月,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在浊水(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围平壤。九月,辽东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在鸭绿水重创高丽军3万。在此之前,百济僧道琛和故将福信再次起兵反唐,立扶余丰为国王,围攻唐留守百济的刘仁愿军。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又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二年二月命唐军自高丽班师(参见平壤之战)。
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动乱,唐抓住机会,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参见唐灭高丽之战)。二年九月,李勣攻拔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丽军,斩首5万余级。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
中国战争 唐与回纥等击灭后突厥汗国之战
唐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年),唐与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击灭后突厥汗国的作战。
元年八月,臣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和葛逻禄三部落联兵攻杀突厥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召乌苏归附,乌苏不从。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屯重兵于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以威胁乌苏。乌苏惧,请求归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共攻乌苏,乌苏兵败遁去。十五日,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等率部众千余帐相继来降,唐封阿布思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封葛逻哆为怀恩王,后突厥汗国从此衰落。三载(744年)八月,拔悉密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突厥又立乌苏弟鹘陇匐白眉特勒为可汗,其内部十分混乱。玄宗敕令王忠嗣乘机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军在萨河内山击败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又与回纥、葛逻禄联兵攻打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将其斩首。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怀仁向南占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即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统药逻葛、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四载正月,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传首京师,后突厥汗国灭亡。
中国战争 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载,皮罗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时唐玄宗沉缅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导致阁逻凤于九载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30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参见唐平安史之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