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进至顺安,切断了清军退往义州的后路。14日晨,元山、朔宁两支队一齐发起攻击,攻占城北山顶清军营垒数座。左宝贵亲自督队争夺,未能成功,只得率部退入城内。当晚,叶志超见城北形势危急,主张弃城逃跑,遭到左宝贵等将领的反对。左宝贵派亲军监视叶志超,防止其逃跑。9月15日晨,日军分三路发起总攻:大同江东岸的日军混成第九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分三路进攻平壤城东南。扼守大同江东岸的马玉崑部奋力抵抗,与进攻之敌展开肉搏,自晨至午后,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北路战斗更加激烈。日军于当天拂晓再次发起进攻,左宝贵亲自登玄武口指挥。战至上午,日军先后攻破玄武门外的五座堡垒,并向玄武门猛烈突击。左宝贵为表示誓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中炮阵亡。日军于中午占领玄武门。在此紧急关头,作为主帅的叶志超不是部署力量加强防守,而是让部将在城头竖起白旗投降,并下令撤军。当时东西两路清军已将进攻之敌击溃,正准备乘胜出击,接到撤军命令后只得率部回城。总指挥叶志超回城后惧骇不已,决定乘雨夜弃城北逃。当晚,清军从平壤城七星门和静海门蜂拥外出,沿义州大道向北溃退,于城北山隘遭日军伏击,人马自相践踏,2000余人,俘虏数百人。清军退至顺安时,又遭日军拦击,损失惨重。16日,叶志超等逃至安州,然后又往义州逃跑。至24日,叶志超率残部在一周内狂奔250公里,放弃朝鲜北部义州等战略要地,全部退过鸭绿江,撤至境内。日军随之占领朝鲜全境,并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点评:此战,前后不过两天,日军伤亡700余人,清军阵亡2000余人、被俘683人。清军的惨败,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不思拚战,遇战即率部溃逃,致使军心大乱。从战略上看,清政府执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坚持保守方针,致使2万清军株守平壤,坐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上看,清军更是无所作为。在战争已经开始,敌人进攻在即的时候,清政府任命成欢逃将叶志超为各军总统,作为前敌主帅。叶志超庸懦怯敌,既不敢驱军南下,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精神先溃,再次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在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日军截击,死伤枕籍。平壤之战失败,叶志超确应负主要责任。至于日军方面,早将清军底牌摸清,故能按原定计划稳步推进,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此战后,日军完成对朝鲜全境的占领,很快侵入中国境内。

中国战争 黔西南回民起义

    1858年(清咸丰八年)12月至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贵州西南部地区回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贵州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在清王朝封建统治下,各族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到咸丰年间,各族人民走投无路,纷纷起而反抗。1858年12月,贵州普安厅(治今盘县)回民在张凌翔、马河图等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兴义府(治今安龙)地区的回、汉、布依、苗等族群众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壮大。1859年秋,张凌翔联络张福田(回族)、涂令恒(汉族)、陆王松(布依族)、杨树森(苗族)等部起义军围攻新城(今兴仁),于11月28日攻克该城。新城三面环山,形势险要,为黔西南军事要地,张凌翔、马河图等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大元帅府。张凌翔为大元帅,马河图为副元帅,总理全局。之后,张凌翔等一面派人与太平军和滇西回民军领袖杜文秀取得联系,一面在新城扩建城垣,修碉掘壕,准备长期坚守。1860年,太平军曾广依部进入黔西南,牵制了大量清军,回民起义军乘机发展。至1862年11月,控制了兴义府和普安厅所属广大地区。1864年10月,清军策动驻守兴义府城的起义军都督马忠叛变。张凌翔、马河图率军讨伐,马忠弃城而逃。其后,马忠引导清军向兴义府城反扑,起义军苦战失利,张凌翔、马河图阵亡。1866年4月,经略大臣金万照等设计杀叛徒马忠,收复兴义府城,但由于张、马阵亡,起义军失去了核心领导,力量逐渐衰弱。1871年11月,原驻盘江北岸的安义镇总兵何世华率部越过盘江向起义军进攻。由于谭五受、杨树森公开投清,安南(今晴隆)和贞丰相继失守。接着,何世华又向兴义府城进攻。起义军顽强抵抗,清军久攻不下,不断增兵。1872年5月31日夜,起义军中郎将马宗连叛变作内应,清军攻入城内,回民军2400余人战死,守将张福禄、张福荫自尽。清军占领兴义府城后,集中20余营兵力围攻起义军占据的最后一座城市新城。11月,被清军诱降的起义军首领张定中将金万照出卖,并命令起义军放下武器。清军随即入城,将起义军将士及其家属残酷杀害。金万照被解送贵阳,英勇就义。至此,坚持14年之久的黔西南回民起义归于失败。

中国战争 三河镇之战

    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对湘军精锐李续宾部进行的大规模歼灭战。

    是年8月,前军主将陈玉成率太平军再占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留吴定规驻守,自率大军往攻江北大营(参见二破江北大营)。清廷闻庐州失守,急命江宁将军都兴阿、浙江布政使李续宾自湖北往援。9月,都兴阿、李续宾率湘军万余人自湖北入安徽,于22日攻占太湖后兵分二路:都兴阿率部进围安庆,李续宾率部图复庐州。此后,李续宾进兵迅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于11月3日率军5000余人进逼三河镇。三河镇地处水陆要冲,为庐州南面屏障。太平军于此构筑城墙,外添砖垒,凭河设险,广屯米粮,接济庐州、天京(今南京)。李续宾抵三河后,审视形势,以为攻城必先破垒,遂派兵6营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3营攻镇东北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2营攻镇西南储家越一带之垒,自率2营为各路策应。7日黎明,湘军分路发起进攻。吴定规率守军依托9垒顽强抗击,毙其干余。后为保存实力,弃垒入城,继续抵抗。湘军大举进犯三河,吴定规因兵单而频频向陈玉成告急。陈玉成在与后军主将李秀成部一道攻破江北大营后,即率部兼程往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湘军攻破三河城外营垒的当日,陈玉成赶至三河镇西南15公里的金牛镇,14日李秀成亦赶至三河镇东南12。5公里的白石山,两军连营数十里,号称10万,截断湘军退路。李续宾部将劝其退兵桐城,俟援军到达后再攻三河。但李屡胜气骄,虽知取胜不易,却不肯后撤。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中、右三路,夜袭金牛镇,企图侥幸取胜。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少数兵力正面迎战,主力则从左翼抄湘军后路。次日凌晨,大雾迷漫,咫尺难辨,陈玉成部迅速击溃左路湘军,并乘势切断了中、右两路的归路,将其围困在烟墩岗一带。这时,李秀成部赶来参战,吴定规亦自三河出击。李续宾闻大队被围,急率兵4营往救,连续冲击数十次,均为太平军所阻,只得撤回。太平军很快将其大营团团包围,攻破7座营垒。李续宾突围不成,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尽)。17、18日,太平军将其余营垒逐一攻破,全歼李续宾部。三河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乘胜收复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围攻安庆的都兴阿恐其后路被抄,急忙撤至鄂皖边境。

    点评:三河之战,太平军决策正确果断,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分割,战术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最终全歼劲敌。陈、李两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迫围困安庆的都兴阿退回鄂境。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湘军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使其年余不敢东犯,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障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在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民众抗击英军入侵的作战。

    是年5月下旬,英军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连续四出骚扰,激起民愤。北郊三元里附近百余乡的民众在菜农韦绍光等人的联络与号召下,组成义军,实行武装自卫。他们以古庙中的三星旗为令旗,约定一村有事,各村支援,共同抗敌。30日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义军巧施妙计,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附近。顿时,伏众四起,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迫使其转入防御。午后,大雨倾盆,英军火药失效,被迫后撤。义军乘势追击,分割包围。英军死伤近5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被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31日,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点评:三元里一带民众的抗英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1961年,人民政府在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大街建立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中国战争 陕西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长江中下游各省大都为太平军所控制。清政府为筹集巨额军费,加紧了对包括陕西在内的所谓“完善之区”的搜括。贪官污吏乘机敲榨勒索,草菅人命。百姓无以为生,反清情绪日烈。陕西地方当局为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还不断挑起民族纠纷,并实行“以汉制回”、“护汉抑回”的民族政策,迫使回民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1862年5月,华州(今华县)回民首先起义,渭河沿岸回民纷纷响应。面对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以巡抚瑛棨为首的陕西文武官员惊恐万状。由于进剿无兵,只得暂行“安抚”。6月4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在临潼和回民谈判时,要求起义军交出主要领导人任武,被回民起义军处死,“安抚”阴谋从而破产。同州府地区的回民起义军以同州(今大荔)的王阁村、羌白镇和渭南的仓头镇为主要据点,在任武、赫明堂领导下,积极向清军进攻。17日至25日,围攻同州城9昼夜不克,遂撤围西进。29日,各路回民起义军联合逼攻西安,次日即攻占城西金胜寺,歼灭大批团练武装。7月21日,又攻占团练基地六村堡,困守西安的陕西提督孔广顺所部3000余名清军更加孤立。回民起义烽火迅速遍及800里秦川,队伍发展到20万余人,严重威胁着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清廷急命直隶提督成明率精锐京兵驰援。8月25日,成明所率京兵和豫勇共5000人,在洛水南岸为起义军所败,清廷又命钦差大臣胜保率军入陕。9月,胜保率军由潼关西进时,不断遭到起义军的截击,后绕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