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的道教-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产生于东汉,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出现在东汉。所以,一般都将这一时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一节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有一个叫宫崇的人,跑到皇宫要献一部“神书”,还说书是他师傅于吉①在曲阳泉水这个地方得到的,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有关部门告诉皇帝,这部书不合乎儒家经典,不是正而八经的东西,即所谓“妖妄不经”,于是就将它没收了。后来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当政,襄楷又对皇帝提起这事,说这部书讲的内容敬重天神地祇,顺应五行变化的规律,有很多使国家兴盛,使皇帝多子多孙的办法等等(见《后汉书·襄楷传》),但仍没有被皇帝采纳。后来,这部书逐渐流传开来,组织太平道起义(即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读过。

这部“神书”就是后来人称的《太平经》。唐时人见到的这部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部的,每部17卷,共170卷。现今保存在《正统道藏》(明代官修的道教经典总汇集)中的《太平经》,是一个残本,只有57卷。不过,已有人根据引用过它的其他古代书籍资料,加以校刊整理,使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基本面貌。

从内容看,这部书不是某一个人所写,而是经过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的。宫崇说是从他师傅于吉那里得到的,其实他自己也可能参与了这部书的编造。于吉、宫崇这些人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部书?大致看看书的内容,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假托神人降世,要帮助最高统治者“去乱世,致太平”。针对东汉晚期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它开出了一剂宗教药方,希望挽救濒临崩溃的刘姓王朝的封建统治。书中提出很多具体政治改良主张,如统治者应先讲仁义道德,不得已再用刑法手段,以免冲突扩大;皇帝应当知人善任,疏远奸险小人,重用有能力的正派人;制订政策措施时应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贯彻时注意沟通老百姓的意见;反对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无度;提倡周济穷人,救度危难;劳动者自食其力,不劳而获有罪等等。其中既有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内容,也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言论,同时也在很多问题上反映了农民的一些愿望和实际利益要求。

这部书把帝王比作人体的心,把百官大臣比作大腿臂膀,把老百姓比作手和脚,说心要是愁苦不安,大腿臂膀就会胡来,手脚就要乱动不止,也就是“百姓流荡”,社会不稳。它要使帝王欢乐无忧,“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书中宣称,只要君臣民三者齐心合力,上下配合,“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在政治上主张缓和阶级矛盾,搞和平共处。

《太平经》反复强调,一种神秘的“太平之气”就要来到,天下即将太平。以这种神秘信仰为核心,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在解释宇宙起源,万物的生成,社会运行的兴衰治乱,人性的善恶等问题时,它运用的即是经过宗教神学改造后的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材料。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比如用好几个字组成一个文字图案,即它所说的“复文”,用这些复文能“令尊者无忧”,得到神灵保佑,还能辟邪除害等等。

作为一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的著作,面对某些现实问题如人的病痛疾苦时,虽然它总是要寻找一种宗教的解释,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现实的态度。《太平经》说:“天地病之,故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人生病,是因为老天爷病了,人病得厉害,是因为老天爷病得厉害。汉代人喜欢讲“天人感应”,天圆地方②,所以人的脑袋就圆,脚板就方;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有双手双腿四肢等等。老天爷要是高兴,太阳和月亮格外亮,行星运行也正常。要是不高兴,就会出现在震灾变等等。老天爷高兴,是地上人们办事称他的心;要是不高兴,那就是在向人们示以警告,就得当心。这套东西属于谶〔chen衬〕纬神学,汉代十分流行。但是,头痛脑热这些人体疾病又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光靠这些说教解决。所以,《太平经》中吸收了秦汉医学中很多抵抗疾病的方法。当然,它也有符水治病、念咒驱邪这套巫术。

《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生必有死,人死不得复生,所以对死亡问题马虎不得。它说上天世界有很多很多吃了使人不死的药物,人们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和皇帝去寻求,但不大讲如何修炼。人究竟能不能成仙不死?它回答说,命中注定能成仙即有仙命的人才能成仙。这种有仙命的人很少很少,“百万之人乃出一人”。没有仙命的人,即使怎样勤修苦炼,到头来也不过能够享尽天年罢了。

听了它这番话,大概最初想学道成仙的人中不少是要打退堂鼓的了。事实上,《太平经》确实主要关心怎样帮助帝王治国,达到天下太平。它讲长生,但并不真正关心成仙不死的问题。它的全部宗教说教,带有十分浓厚的神学政治色彩。

——————

注释:

①于吉,有的道书中写作作干吉。

②古代人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第二节 张角与太平道

就在襄楷上书的第二年(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了。他在位共20余年,在此期间,中原大地上酝酿并爆发了一场暴风雨般的大事变,它是农民起义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张角的手下还有八名大弟子。在组建太平道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身为太平道领袖的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位弟子到各地宣传群众,组织太平道起义。经过10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史称太平道势力“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

太平道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10000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

关于太平道的宗教活动,历史文献记载不多。原因很简单,起义前,太平道处于地下秘密传播状态,不能轻易为人知晓。起义后,它又转向以军事活动为主。不过,根据史书中一鳞半爪的资料,我们对太平道为什么能够兴起,又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问题,仍然可以大致了解。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是可信的。《典略》中也有类似记载,而且稍稍详细一些:

光和(公元178—184年,汉灵帝统治期间年号)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咒,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三国志·张鲁传》注引)

“叩头思过”与“跪拜首过”是一回事,“符水咒说”即“符咒”、“以符水饮之”。这些都属于古代流传的役使鬼神、驱鬼治病的巫术。叩头首过,就是向神坦白自己的罪责过失,向神忏悔。符水咒说,就是用符箓〔lu录〕(也叫“符字”、“墨箓”或“丹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和咒语召神拘鬼,制止恶鬼害人,以消灾除病。前者是无条件向神投降,后者是想法让神为自己服务。在东汉晚期疫疾流行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困苦不堪,他们没有更有效的同疾病作斗争的办法,只有相信这些东西。

《后汉书·皇甫嵩传》还记载,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后汉书·灵帝纪》)“苍天”在这里代表刘姓王朝。张角接受了像《太平经》所说的很多汉代流行观念,认为王朝更替有一定规律,代替苍天的应当是黄天,所以起义军都用黄色头巾作标志。广大农民相信张角,并不在于他们对这套神秘的说法懂得多少,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封建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他们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人高擎起一面宗教旗帜号召造反,他们就迅速站到了它的下面。

太平道虽然在官吏阶层中找到了一些信徒,但它主要是一支在民间兴起,又传播、发展于民间的下层道教组织。起义发动后,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张角兄弟壮烈牺牲,太平道倒在血泊之中。

第三节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太平道起义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领导五斗米道起义响应。五斗米道也叫米道、鬼道,因入道的人须出五斗米而得名,也是一支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民间道教势力。

道教传统的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但据史书记载,张修应当也是前期领导人之 一,他后来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张鲁夺取了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后,做了很多改进和调整工作,使它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结果得以在汉中地区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与中原地区的中央统治者分庭抗礼,前后达30年之久。当时朝廷自顾不暇,没有力量讨伐他。直到曹操远征巴蜀,他看到不能抵抗,便向曹操投降,得到了官职封赏,地位仍很显赫。张鲁跟随曹操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有几万户人家也被曹操分散安置到长安(即今西安)、洛阳、邺城(今河南安阳北)等地。于是五斗米道又开始在内地传播。五斗米道组织以“治”为单位,在巴蜀汉中原来分设有24治。天师是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群众。它的各级首领名称虽然特殊,但组织系统完全仿照当时的官吏制度,相当严密。

五斗米道的宗教活动大致与太平道相似,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专门有一个名称,叫“鬼卒”。成为组织骨干后,给他统领一些新的信徒,他就成了“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准备有米肉菜肴,供给过往行人。行人可以自由地取来吃,但吃饱肚子就算完,不能过多,否则,就要招来灾祸。

《典略》这本书还记载,张修在汉中发展五斗米道组织,也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手段传教,他的方式和内容大致跟张角相同。有人生病,就让他向神忏悔,求神宽恕。专门有一所洁净的屋子,叫“静室”,作为病人忏悔之所。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神祷告请罪。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神。祷告请罪时要写“三官手书”,即写明病人姓名和病人愿意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分别放在山上,埋入土中,投进水里,表示给天地水三官。祭酒还带领信徒诵习《老子》这本书,负责讲解。

流传下来的《老子想尔注》这本书,就是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记录。它的性质跟《太平经》相近,也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它也讲天人感应这一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