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伪与残酷再次给以无情的暴露与批判。一 位善良的农夫为修道院辛苦了一辈子,饱受欺凌,到了年老力衰,便被修道 院一脚踢出。为了能使五个孩子吃上一口饭,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到修道 院去偷取一些粮食,不幸被修士发现,押进了临狱,而那些粮食正是他辛勤 耕耘出的。      纪伯伦通过对审讯过程的描绘,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野蛮残忍。 法官老爷是惨无人道的政权和虚伪的法律的象征。他既不审讯 “犯人”,也 不查询证人,只追究他所见到的 “杀人”、“通奸”、“盗窃”的所谓“事 实”,却不考虑隐藏在这些现象之后的原因,便随心所俗地剥夺了这些善良 者生存的权利,和爱的权利。三个无辜者都被判了死刑:偷食物者被吊死, 自卫者被砍头,会情人的女子被乱石击毙。      纪伯伦怀着极大的义愤指出,教规是“以更大的罪恶去惩治罪恶”,“公 道”是 “用更大的罪行去制服罪行”,而“律法”是“用更大的腐化去消灭 腐化”。在纪伯伦的心中,充满了对被害者的怜悯与同情,对借法施暴者的 愤怒与仇恨。       《叛教徒哈利勒》,分为八段,也可视为中篇小说。纪伯伦的政治观点 和社会理想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主人公哈利勒原是一位正直的 青年修道士。他是一个孤儿,从小给修道院放牛干活,有机会看到修士们怎 样欺诈百姓,巧取豪夺,榨干了穷苦人的最后一滴血。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 醒了,他起来揭露与反抗。他在强暴面前毫不畏惧。别人的嘲笑,院长的酷 刑、族长的屠刀,都未能使他放弃反抗。在他的启发与号召下,被压迫、被 
                                               

欺骗的农民也行动起来,他们不再服从族长的命令,而跟着一个 “叛教徒” 造反了。故事的结尾是浪漫主义的:农民胜利了,耕者有其田,过上了富足 幸福的生活。      这篇小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很多,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 “叛逆 者”哈利勒对自由的呼唤:       “从尼罗河的源头到幼发拉底的入海口,从阿拉伯半岛的边陲到黎马嫩 的山麓,从海湾的沿岸到撒哈拉的深处,人们眼里充满内心发出的痛苦,仰 望着你,——自由啊,顾视一下我们吧!自由啊,请听我们诉说!……”这 令人回肠荡气的话语,正是从苦难深重的阿拉伯民族,也是整个东方民族心 田发出来的。      纪伯伦不仅看到了社会上种种不义与弊端,而且透过地方官吏作威作 福、欺压百姓的行为,看到了反动政权的本质。当农民提出到埃米尔和教长 那里去告族长与神甫时,纪伯伦让哈利勒说出: “不要到埃米尔那里去。在 谢赫问题上,他是不会对你们主持公道的,因为猛禽是不会彼此撕咬的。也 不要到神甫的头子那里去控告神甫,因为当头的知道,一个家室自我分裂, 就会毁掉。”纪伯伦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因为政权与教权有着残酷剥削人 民的相同本质,它们的代理人才敢如此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政权与教权紧 密勾结在一起,通过层层机构,共同压迫劳动人民。      纪伯伦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控诉, 暴露为主,如 《玛尔塔·巴妮娅》,《墓地的呼声》,另一部分以叛逆、反 抗为主,如 《疯癫的约翰》、 《瓦丽黛·哈妮》、《新婚的床》和《叛教徒 哈利勒》。显然,在 《叛逆的灵魂》小说集中,可以看出纪伯伦的思想更加 激进。他希望能将现实中的一切黑暗横扫,粉碎所有恶势力。纪伯伦对社会 上的罪恶看得很透彻,他的头脑是十分清醒的,他能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但由于时代与思想的局限,他不能为人民指出一条通向自由的 正确道路。纪伯伦小说中的 “叛逆者”,大多是以一人对抗整个社会的个人 英雄。而斗争的手法也多是言词上的痛斥、批判和揭露,他们是理性主义和 理想主义的化身。纪伯伦无法找到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因此他的作 品常常停留在大量的口头揭露与批判,而缺少真正的出路。他的叛逆思想是 彻底的,但在行动上往往不了了之,有时只能以提问的方式收笔。唯一以斗 争取得胜利为结尾的小说 《叛教徒哈利勒》,那胜利原是一幅理想主义的图 画,作者让主人公和他的农民朋友们生活在乌托邦式的社会中。不过由此也 可以看出,纪伯伦是对人类的前途是抱有希望的。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黑 暗势力都是强大的,但他笔下的主人公从没有被吓倒,从没有失望。      这些主人公大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们不仅仅是具体的、特定的人,更是 社会的缩影,是不守封建道德规范敢于向传统和习俗挑战的叛逆者。他塑造 的不是孔武有力的“英雄性格”;而多是温文柔弱的“智者哲人”型的青年。 这与后来受尼采影响之后写出的文章不尽相同。      纪伯伦的小说不以曲折丰富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大段对话、独白 为主。浓烈的感情倾泻,直抒胸臆,是纪伯伦小说的一大特色。这可以看作 是阿拉伯演说体的传统的延续。在主人公的对话中充满哲理性的论辩,使用 的是论战性的语言。但始终与优美的格调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充 满激动人心的力量,像是一曲优美的咏叹调,使作品大为生色。纪伯伦注重 描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去显豁而就幽深。他重视象征和意境,讲究词藻和语 
                                               

言的韵律,由此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纪伯伦的小说一般都有 “我”出现,或作为一个目击者,或作为一个当 事人穿插其间,这更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      纪伯伦出版这两本小说集并未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利益,相反,他自 己耗费了一些钱去出版它们,但他的作品已开始引人注目,尤其在阿拉伯世 界,反响是很大的。纪伯伦的小说反映的是阿拉伯社会现实问题,但风格上 多带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对阿拉伯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 用。 
                                               

                                在巴黎学艺      整个  1908年上半年,纪伯伦都处在一种激动与亢兴之中。他计划着, 设想着,将如何在那个伟大的艺术之都度过有意义的时光。他给远在叙利亚 的好友写信,相约在巴黎相会: “让我们在巴黎欢聚!在巴黎,我们将尽情 享受那出自众多艺术家之手的崇高之美;我们将参观先贤祠,在维克多·雨 果、卢梭、夏多布里昂和勒南的墓前伫立片刻;我们将在卢浮宫的各个殿厅 中徐步而行,观赏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巴尔基诺的绘画;晚上, 我们将到歌剧院,聆听贝多芬、瓦格纳威尔第、罗西尼受到神启般的音乐和 歌曲……”      纪伯伦踌躇满志,他向朋友透露: “从前,我仅满足于在有限舞台上扮 演小小的角色;今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疏懒的观念。我曾经透过泪与笑看 待生活;今天,我将透过魔魅般的金色的火光看待它……这金色火光给我的 灵魂注入了力量,在我心中唤起了勇气,它激发我全身的活力。我曾像被囚 禁在笼中的一只小鸟,安于命运之手为它添加的食料;今天,我变成了一只 容光灿灿的飞鸟,在它面前是金色的田野,绿色的草原。它将在辽阔的天空 自由翱翊,它将用双翅搏击太空,为它的灵魂和想象摄取力量。”      纪伯伦无比振奋,他对明天充满信心,一股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冲动 在胸中激荡。他对朋友毫不掩饰自己的心志和抱负,他说: “我感到纪伯伦 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在生活的页面上用大字书写自己的名字。这一感 觉日夜伴随着我。它使我看到未来充满了光明、欢快和荣耀。我从15岁起, 就不断地梦想,梦想,梦想着实现精神的意义和特性。如今,梦想已逐渐成 为现实。我的巴黎之行是我从地面升到天空的第一级阶梯。”      在纪伯伦看来,他即将迈出自己人生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对他的未来有 定向意义,用他的话说, “它将成为联结纪伯伦满含辛酸的过去和将取得成 功的未来的链条中金色的一环。”根据行前的计划,他在巴黎学习一年之后, 还要去意大利住上一年。 “我要参观它的伟大的博物馆和众多的古迹,游历 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和热那亚,然后从那不勒斯返回美国”。      他称这次旅行将是一次 “伟大的旅行”。      这一伟大的旅行终于开始实现了。1908年夏,纪伯伦越过大西洋,登上 欧洲大陆,来到他日夜向往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巴黎用微笑欢迎这位充满 抱负的阿拉伯青年。      纪伯伦在塞纳河西岸最古老的部分——巴黎拉丁区租了一间房子,安顿 下来后很快就进入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他怀着无比兴奋 地心情畅游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巴黎的确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艺术殿堂。纪伯伦沉醉于卢浮宫精美绝伦的 艺术品的海洋之中,流连忘返于凡尔赛宫展出的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之 间。他走访了巴黎的大街小巷,漫步于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的各个角落, 欣赏每一处古迹,每一座雕像。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凯旋门的壮丽,都给纪 伯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艺术,都是美啊!纪伯伦对人类的创造的艺 术和美赞叹不已。纪伯伦没有忘记,在巴黎,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绘画。他 知道,熟练的技巧产生于勤学苦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他在写给玛丽的 信中说,他一直 “在和颜色较量”。斗争是艰苦的,他把自己的灵魂注入颜 料,使他的作品带上生命的气息。他决心画出最好的画,画出 “范型”,希 
                                               

望回到玛丽身边时,能带回 “成熟的果实”。他作起画来往往废寝忘食,他 在信中说,他常常像一个忘了时间的孩子那样被迫上床睡觉。      在他画室的对面,有一个作坊,那里有一位美丽的妇人,傍晚时分不时 唱起动听的俄罗斯民歌,使纪伯伦颇受感动。在为艺术奋斗时,纪伯伦有时 也感到孤独,甚至失望,这时,他就重读玛丽的来信,寻求慰藉。他曾对玛 丽说,是她的那些充满爱护和温情的信,使他 “远离丑恶污浊,避开生命的 堕落”。      1906年6月23日,纪伯伦在给玛丽的信中告诉她一个不幸的消息—— 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父亲死在六十五年前他降生的那间陈旧的房子里。临死 前在病床上向远方的儿子祝福,吐出最后几口气时还在为纪伯伦祈祷。纪伯 伦向玛丽谈到自己的复杂心绪。尽管他和父亲之间曾有芥蒂,有隔膜,有恩 怨,但毕竟是他的父亲。此时此刻他的心禁不住自己的悲哀,他在悲痛和烈 火中忍受着煎熬。他又一次回忆起自己家庭的一系列不幸,他看到了往昔之 影。他叹道: “当年他(指父亲)、我母亲、哥哥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向着 太阳微笑。现在他们都哪里去了?哪里去了?”“他们是在一个无名之地吗? 他们彼此生活在一起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