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一块儿劳动,而且发现他们辛劳所得的收入也
在减少时,他们的不满是自然而然的。不过这时他们不满的焦点常
常不是共产党政府,因为至少在终于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土地的前
贫农中间,新政府拥有很大的合法性。此外,新政府也太过于强大,
难以向其公开挑战。这样一来,经济窘迫的压力造成的常常是互助
组成员之间的争执。正如上文引述的那位农民(他自己就是个互助
组领导)的话所示,争吵的矛头常常指向互助组领导和记工分的方
法。“大家总是不满意,总有人指责你不公平和偏心眼儿”。②对领
导和工分的争吵将始终伴随农村向更高级的集体化组织过渡的每一
新的步骤。
  农村确实在向更高程度的集体化迈进。不管普通农民是否认识
到这一点,互助组只不过是走向彻底集体化的准备。

   

 
 
① 关于这方面的分析,请看林耀华:《金翅: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杨庆堃:《共
产主 义革命中的中国家庭》;马杰里沃尔夫:《李家: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研究》。  
① 见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对中国一个县城的社会生活的研究》;施坚雅:“中
国 农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亚洲研究杂志》第24期(1964—1965)。  
② 马杰里沃尔夫:《李家: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研究》,第22页。  
① 莫顿弗里德在《中国社会的组织》一书第99—134页中提供了有关这些忠诚方面最系
统的分析。  
② 有关这方面的权威的社会学研究,请看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家系组织》。  
③ 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前,就有不少人论述这种差别,如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
过渡 初期的中国乡村》;威廉欣顿:《翻身:中国乡村革命的证据》;伊莎贝尔和戴维克
鲁克: 《一个中国乡村的革命:十里店》、《十里店:一个中国乡村的群众运动》;莫顿弗
里德: 《中国社会的组织》。  
① 参见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第104—109页。  
② 关于这种复杂情况的分析,见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  
③ 理查德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72—80页。  
① 刘少奇1950年6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上所作“关于土地改革问
题 的报告”,见《刘少奇选集》,第29—47页。  
② 见欣顿:《翻身》,第280—475页。  
① 见欣顿:《翻身》,第479—508页。毛的这一讲话发表于1948年4月1日,在《翻身》
一书 中录有其摘要,第486—487页。  
② 关于该地区土改详情,请看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动
力 (1949—1956)》。  
③ 本尼迪克特斯塔维斯:《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政治》,第29—30页。  
① 目击者关于诸如此类错误的陈述,见欣顿:《翻身》,第280—475页,以及杨庆堃:《一
个向 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第131—152页。  
① 关于这方面的戏剧性事例之一,见欣顿:《翻身》,第364—368页。  
① 见弗朗兹舒尔:《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431—437页。  
② 关于各地实际土地分配差异的例子,见欣顿:《翻身》,第592页,以及杨庆堃:《一个
向共 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第146—152页: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
第61、 90页。  
① 这至少是杨庆堃在《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里的结论(第155—157页)。
这 一时期税制的详细论述见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102—143页。  
② 安妮塔詹、理查德马德森、辛格森昂格尔:《陈村》,第52页。  
① 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247—250页;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
初期 的中国乡村》,第163—165页。  
② 见威廉欣顿:《身翻:一个中国村庄的继续革命》,第76—93页;维维恩舒:《过渡
中的 农民的中国》,第153—191页;以及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
第 203—214页。关于共产党时代之前的互助,见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第
117— 120页。  
① 简迈尔达尔:《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第140页。  
① 简迈尔达尔:《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第141页。  
② 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185,195—245页。  
① 埃兹拉沃格尔:《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广州:一个省城的规划与政策(1949—1968)》,
第 138—142页。  
② 简迈尔达尔:《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第141页。 
 
     
     
 

社会改造(1955—1963年)
 
集体化
 
  在农村中建立互助组的方法预示了农业集体化的过程。首先是
声势浩大的宣传,以使农民确信新农业组织形式是自己的长远利益
所在。然后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这种新的农业组织形式,新形式
与农民过去所习惯的形式只是稍有不同,而且显然符合许多农民的
最大利益。接着是那些控制着农村经济命脉的国家机构的转变——
这种转变使得农民如果抵制加入新组织,他们在经济上就将处于不
利地位。同时,新组织也朝着有利于国家把农业剩余输往城市工业
的方向发展。许多农民对此感到气愤,但并没有直接抵制,因为绝
大多数农民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就已经发
现他们被以隐蔽的方法置于一种新的境地。有少数几个确曾抵制的,
恭候他们的是迅速而强大的政治压力。①
  第一个集体农耕组织叫“农村生产合作社”,是自愿参加的。
虽然如此,许多合作社的“先驱们”仍是带着相当大的惊恐迈出这
一步的。对普通农民来说,生产合作社是一个急剧的转变,与他们
追求的美好安定生活的基础背道而驰,比互助组的震动大多了。在
旧社会,每个中国农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拥有土地,正如维维
恩舒所指出的,“在中国农村这不是致富的唯一方法,但它可能
一直是最安全和最光荣的办法,假如这办法成功了,农民富了,其
后代就继承了一份宝贵的家产”。②在新的生产合作社里,农民用家
中最重要的有形财产,他们的土地,换来了一些希望的许愿。山西
省长弓村的农民曾经这样说:“三人一条心,地也变成金”,③逐步
完善的合作将促使提高生产力,并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公平分配。
  生产合作社能提高生产力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每个农民一般
都有几小块分散的土地,每块土地用小田埂与邻居的土地隔开。如
果所有土地都合在一块,去掉这些浪费的田埂,成为联成一片的土
地,那就可以有秩序地、合理地耕作了。然而,发展生产力的机遇
受一些危险因素所制约。如果合作社的成员合作得不顺利,比较合
理的统一耕作的优势就很容易失去。当然,在首批合作社里,因合
作社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这种危险要小一些。首批合作社一般只
有约30个农户,通常是村里同姓或左邻右舍组合而成——人们以血
缘关系或长期以来彼此的了解而联系在一起。这种合作社一般都比
较成功,麻烦不多。
  合作社建立之初,当局说集体生产会增加粮食,合作社社员将
得到一份公平的收入。这种许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土地较多和耕
作能力较强的农户自然会担心合作社里较穷的人沾他们的光。虽然
政府特别希望并鼓励贫农加入生产合作社,但同时也希望中农参加
合作社,事实上,如果合作社想得到适当的资金和耕作技术的话,
就得需要这些中农。把中农早先带到合作社的财产总数与其报酬密
切结合起来,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农入社的障碍。中农加入合
作社时,不是把其财产贡献给合作社,而是租给合作社使用。除了
劳动所得之外(通常是采取打工分的办法),合作社还定期地付给
他一定的财产租借费。政府规定租借费总量不能高于合作社社员的
收入总额,但没有规定不能低于多少。劳动力和土地股息的收入比
率变化很大:劳动力收入从60%到80%不等,土地股息从 40%到20%
不等。起初,为了争取中农参加,股息收入的比率定得比较高,但
不久就被削减。中农们不禁想知道其财产的股息究竟多久才能付完。
政府说付股息就付,全凭它一句话,但政府政策的主要趋势是推行
平均主义。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平等状况,也真的这样搞了。
对此,中农们反响很强烈,经常对本地官员大发牢骚。①
  令中农忧虑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借给合作社的牲畜和农具的命
运。适度的经济保障的关键不仅是一个人拥有土地的数量,而且要
有管用的农具。在土改中,那些被划为中农的人家通常有一头牛、
或一头驴、或一头骡子、或一匹马,以及可用的犁。富农一般有几
头牲畜和若干农具。在财产的再分配中,中农和富农都设法保住了
这些主要财产的大部分。地主则失去了绝大部分财产,但这些被征
用的牲畜和农具仍不能满足众多贫农的需要。因此,绝大多数贫农
和雇农仍然没有牲畜和农具,只好望田兴叹。得到这些东西的那些
人(一般都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或者那些在以后的土改中
有钱买这些牲畜和农具的农户,在经济地位上,逐渐与中农不相伯
仲。他们事实上也被称为“新中农”。那些没有得到这些财产的农
户们没有摆脱贫困。合作社对那些仍很穷的农民来讲,最大吸引力
是可以使用牲畜和农具。中农们(和那些被拒之于互助组门外、现
在迫于压力也加入了合作社的富农)最主要的忧虑是失去他们的牲
口和农具。合作社的新章程规定,合作社作为集体可租用中农和富
农的牲畜和农具。可是,那些有牲口和农具的人没法不担心,他们
的财产一旦被借出去,就会被损坏殆尽。合作社社员为了从这些牲
口中尽快地榨干油水,常常超载或打这些牲口,看到自己的牛或骡
子负荷过重和被社员抽打,他们(中农)心里非常难受和愤怒。①
  在争取一部分农民在“自愿和互利基础上”加入合作社(第一
批加入者中的许多人是带有某种政治动机的“积极分子”)和最成
功的合作社显示出赢利之后,政府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合作社成员。
发展合作社成员最有效的方法是抽走农民单干的一切好处。取消私
人借贷之后,政府办了信用社,信用社成为贷款的唯一来源,信用
社不贷给农民个人;随着取缔商品自由市场之后,供销社成了唯一
的收购粮食和出售农具的地方,这些都给生产合作社带来有利条件。
粮食定额制度也不利于单干者,对想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和富农实行
优惠政策。①
  因此,由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合作社在1954年和1955年在规
模和范围上又获得新的进展。那些对合作社不感兴趣的人感到了政
府施加的极大压力,这部分人主要是中农和富农,此外,一些不喜
欢或不信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