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人购买美国的武器和防御技术。对中美两国领导人来说,这两
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当美国前总统福特在1981年3月底访华时,
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是里根政府的意图):美国可以向台湾
提供新式武器,同时允许把美国的武器卖给中国。①
  这样,为了满足台湾对新式飞机的再三要求而不断增加的压力,
与里根政府对华基本政策悬而未决的辩论汇集在一起。中国领导人
不客气地说:同时向北京和台北出售武器的交易根本行不通,在这
种情况下,美国向中国出售武器是不受欢迎的。结果,预期的美国
向北京转让机密技术的事被搁置一边,以待美国澄清它的对台政策。
尽管北京处于潜在的危险中,其领导人还是公开提出,圆满解决中
美在武器出售问题上的争执是中国与华盛顿在对付苏联问题上进一
步合作的前提。
  与美国的纠葛再次引起1980—1981年冬春期间长时间的半学术
性辩论,辩论的内容是西化的后果及其危害,以及依靠外国的力量
对中国安全和发展的危险。②虽然这场争论表面上主要集中在对19
世纪那位改革家的评价上,但毫无疑问,这与中国对经济和技术援
助的迫切需要有关。但同时,这些需求又被对外国势力控制的恐惧
抵销掉了。总之,这些争论的内容比较空洞,那些尖锐刺人的话语
使人联想起1973—1974年的批孔运动中对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影射批
评,或者是1976年因莫须有的“崇洋媚外”罪名而对邓的责难。
  因此,重新开始的、寓意丰富的辩论并不是一场重大的倒邓运
动的前兆。邓小平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他从1980年以来所进行的
影响深远的政治和行政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共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
领导人员的变动。①邓小平的这些计划到1981年初便停顿下来,主
要原因:一是在贯彻经济调整政策时遇到了新的困难;二是中国共
产党内的保守分子因对邓改革计划的后果产生怀疑而引起的抵触行
为。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邓把华国锋从领导岗位上换下来。1981
年6月,华国锋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1981年底,邓又重新
掌握了政治主动权,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
大会上,这种主动权达到了顶点。在这次大会上,改革派牢固地控
制了政权。
  虽然邓的政治势力在1981年暂时还比较弱,但这并未使中国的
对外政策受到挫折。然而,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设计师,邓
小平因在中美关系中让步过多而可能受到无言的指责。他极力避免
因过分亲近西方而受到谴责。因而,是邓的政策而不是他个人重新
受到检查和挑战。
  对晚清政府改革的争论表明,中国的改革要冒风险,即把长期
的独立交回到邪恶的、反复无常的西方人手中。言外之意是,中国
的长期政策是满足这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和安全需要,避免过分依赖
外国势力的危险,因西方在华利益是自私的,对中国有潜在的危害。
但是,恢复孤立的政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外界日益增加
的交往中,加强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对国家政策和邓
本人都是最好的考验和挑战。
  就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6月中旬,美国国务卿黑
格访问了中国。中国人很熟悉黑格,他积极参与了尼克松总统访华
的早期计划。在里根新政府中,他和副总统布什一样,是和中国人
私交最深的高级官员。黑格身为国务卿,在政府安全和外交政策的
控制权问题上,与白宫官员和国防部进行了充满敌意的辩论,并在
辩论中引人瞩目。黑格也以对北京的同情而知名,他认为进一步发
展对华关系在“战略上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中国人在参与美国
的官僚和政策斗争中似乎不像过去那样自信。
  虽然中国人无疑为黑格密切中美关系的主张所鼓舞,但黑格的
意见要占上风还需假以时日。甚至在黑格试图让北京相信美国的意
图时——包括美国政府公开表示,中国在武器控制清单上不再受先
前规定的限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但是,
中国官员还是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和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称:
“我们已多次声明,我们宁可不要美国的武器,也绝不同意美继续
干涉我国内政,售武器给台湾。”①正如一名新华社记者所评述的,
“进一步发展中美两国之间战略关系的关键是停止发展美国同台湾
的超出民间关系的一切行为”。②
  因此,中国人怀疑美国人的意图,认为美国人没有合作的动机。
在宴会祝酒辞中,黑格热情洋溢地陈述中国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
接着,中国外长黄华的论调是谨慎而含糊不清的。黄华不仅没有提
到“苏联霸权主义”(以往中国声明中对苏联的标准用词),而且
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和南非问题,以及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
需要,而美国和中国在上述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分歧。①
  而且,对于黑格公开要人们注意中美两国可能愿意扩大防务合
作范围,中国人似乎不太高兴。新华社的一篇社论也明确反对黑格
关于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声明和里根总统对台援助的新保证。社论
声称,“美国与台湾的关系,特别是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是中
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如社论进一步评述的:
     美国朝野始终有些人在谋求使台湾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而取得国际地位。……美国朝
野至今还有一种议论,认为中国是讲大局的……中国会吞下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苦丸”。
这显然是一种被颠倒了的逻辑。②
  中美两国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似乎受到了损害。在与
华盛顿的关系越来越不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开始研究切实可行的政
策。
  这一转变最显著的标志是7月中旬邓小平对香港一著名记者的
谈话。邓小平一贯支持中国外交政策中明确体现的坚定的民族主义
色彩。中国其他领导人也许会怀疑中美关系和解的逻辑,但邓小平
也明确表示,他不对美国感恩戴德:
     美国认为中国有求于美国,其实中国无求于人,……只是期望各国通力合作,中国希
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不向后倒退,但这不是片面的。……美国如果真的搞得中美关系倒
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算倒退到1972年以前的情形,中国也不会垮,……中国人是有
志气的,决不卑躬屈膝,向人哀求。③
  所以,中国开始寻求在未来的中美关系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本国
的政治地位。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有必要调整中国的观点和政策。整个70
年代,由于中国与美国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北京不再坚持以前
的提法,即赞赏第三世界联合起来,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中国号召
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一号召是切合实际的,不再煽动重新分配地球
资源了,而是不断强调需要各国联合起来,反对苏联的对外扩张。
然而,到1981年夏末,形势又发生了转变,北京重新开始批评美国
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并再次声明支持不结盟运动。1981年10月,关
于国际合作与发展的22国首脑会议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中国国务
院总理赵紫阳(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外交事务)重申了中国对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支持,并进一步断言:“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
的争夺,威胁和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和安全。”①至少从赵紫阳声
明的意图来看,中国再次把美国和苏联联系在一起,把它们视为国
际安全的威胁者。
  实际情况更加错综复杂。北京很清楚,里根政府今后会继续考
虑向台湾出售武器,同时也会增加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但在后一个
问题上,中国人小心翼翼,不表示过分的热情,唯恐被误认为中国
默许美国重新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政府认为,不依赖美国的政治
地位,暗示威胁要对中国不利的行为进行政治报复,这为中国提供
了一定程度的行动自由和保护。
  这种姿态也使中国与华盛顿恢复谈判的大门敞开着。当里根政
府对台湾的防务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接近尾声时,中国官员暗
示,在协商美国今后向台湾出售武器时,中国会有某些灵活性。虽
然北京不能明确同意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但中国人对美国行为的
反应受这些事务的范围和性质的制约。中国也许使自己与华盛顿之
间在政治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与华盛顿关系内在的重要性促使北
京不愿把中美关系置于危险的境地。
  1982年1月,使中美关系朝更积极方向发展的机会终于来了。
美国通知北京,美国同意继续与台湾共同生产F…5E战斗机,但拒绝
了台湾对F…5G——一种新的更先进的飞机型号的要求。最坏的事情
没有发生:通过暗示,里根政府规定了向台湾出售军事技术的最高
限度,使北京能继续在政治上遏制住台湾。1月底,中国第一次公开
表示,如果中美双方就美国最终停止向台湾转让武器问题制订一个
方案,中国打算同意美国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北京
方面声称,非正式的保证是不可靠的:如果没有正式的协议,当美
国向台北交付额外的武器时,中美关系有可能倒退、甚至破裂。
  华盛顿和北京之间长期的、紧张激烈的谈判左右着随后六个月
的议程,谈判涉及的内容是如何为今后的武器出售制订一个合适的
方案。整个谈判期间,中方反复警告,中美关系已处在“重要关头”,
有“倒退”的危险。虽然北京从未明确表示,一旦未能达成满意的
协议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但是,双方关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坚持下
来了(包括加强防务合作)却是很清楚的。同时,中国对美国的对
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发自内心的抨击,特别是在美国表示继续对台
湾的安全履行责任时。台湾对大陆的领导人非常敏感,经常对他们
在私下或公开场合表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论调充满愤怒。邓小
平和其他高级官员,则对美国的意图保持着警惕和怀疑,这使他们
只有很少的行动余地。
  尽管谈判充满着紧张和对峙,但中美两国还是于1982年8月17
日达成协议,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于是,
作为中美关系长期保障的第三个重要文件就这样签署了。华盛顿对
北京做了重要的让步和承诺:
     美国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
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
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①
  虽然中美双方官员立即对这个协议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是,
联合公报明确表达了中国人的关心,有助于减缓北京对华盛顿的怀
疑,因而为支撑两国的未来关系建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对
中美关系不容置疑的损害仍需一些时间去弥补。
  两国关系的长期不确定性和削弱了的信任都使两国(特别是中
国)重新估价中美关系的价值。中国已明确寻求不再依靠与美国亲
密关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