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着餐盘,又领到一大碗汤。
  李大根笑嘻嘻的来到自己小组占下的位置:“张老大,今天又有红烧羊肉,地主都不敢整天这样吃吧?”
  张力摇摇头:“要看是什么地主,想当年我在靠山……呃,靠山的那一边,见过大贵人家里面,那才是排场。”
  另一个年轻人愤愤不平的嘲讽道:
  “排场有啥子用?还不是让新朝得天下,那帮贵人家里面良田万亩、粮食多到发霉,都不会施舍一点给俺们,活该被赶到西域吃沙子!”
  吃了一口豆腐的李大根:“还是新朝好呀!如果天天给我这样吃,让我挖一辈子运河,我都愿意。”
  “哈哈哈……”
  差点说漏嘴的张力,也埋头吃饭起来。
  餐饮区里面,一众劳工一边吃喝,一边七嘴八舌的聊天,哪怕是被编入赎罪营的人,他们也没有了一开始的担忧和抗拒。
  就在吃饱喝足之后。
  营地迅速通知所有人注意安全,让所有人躲进车底和床底。
  对此劳工们并没有感到奇怪,而是迅速躲进车底和床底,然后安静等待着。
  轰轰轰……
  地面一阵微微颤抖,北面传来低沉的爆炸声。
  超过15吨的爆破炸药,将一大片岩层炸得支离破碎,地面仿佛被犁了一般。
  这些天,进行了好几次大规模爆破,摧毁了几处无法避开的岩层。
  而这也是人革联新控制区的大基建项目,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从巴蜀盆地到河套平原,从关中平原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工地。
  有水利设施中的引水渠道、水库、河坝;有城市公共设施的厕所、下水道、道路;有农场、牧场、码头、空港的配套设施。
  如此浩大的工程,并没有拖垮人革联的财政,反而让新控制区迅速融入人革联的体系之中。


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
  在挖掘北进渠的同时。
  这个河套平原的人口都被逐步迁移到阴山附近旳高地上。
  当然,此时的河套平原也没有多少人口,加上被降伏的草原部落,一共才9。7万人。
  不过不仅仅河套平原需要搬迁,黄河下游的其他沿岸低地,都需要进行迁移,避免被洪水影响到。
  好在去年黄河下游平原,已经完成了8个湖区的改造,黄河两岸的城市和乡村都进行了重新规划,不需要进行搬迁了。
  更何况,黄河在冬季的径流量并不多,只要河套平原搬迁完成,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工程队伍,从黄河州各地赶到河套,这让北进渠的挖掘速度越来越快。
  不过这些工程队伍并没有全部投入挖渠任务之中,而是分出一部分劳工,根据河套平原的东部地形,将一些低洼地区堵住,避免黄河河水上涨之后,从这些低洼区域流到下游。
  然后就是在一处容易堵住黄河的河道上,准备了大量的钢结构笼子,还有大量石头和麻袋,只要冬天气温开始低于零下5摄氏度,就开始将装满石头和沙袋的铁笼子推入河道之中。
  甚至为了保证及时可以推铁笼子下河道,还在两侧的高地上,建设了好几条斜坡。
  只要时间一道,就可以立刻将黄河堵住。
  除此之外,这里还准备了五十多台蒸汽抽水机,一个电能的干冰制造厂,可以每天生产50吨干冰。
  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冬天到来。
  ……
  另一边,银川平原上。
  这里也在搞工程,不过这里的工程,并不是挖掘引水渠道,毕竟贺兰山西侧的沙地高度,明显高于银川平原,而且贺兰山也没有阴山那种大型的低洼谷地,不存在引水进入沙地的先天条件。
  这里的工程是建设水库、冰库、风力发电场。
  水库、风力发电场可以理解,但是冰库这种东西,对于银川平原这种地方真的需要吗?
  其实此冰库非彼冰库。
  准确来讲,银川平原建设的冰库,还有另一个名字——人造冰川,这是一种古老又实用的技术。
  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非常长、水分蒸发量非常大;而冬季低温、风沙非常大、水分蒸发比较低。
  而西北地区的农业,又只能在夏半年进行。
  因此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在一部分地势比较高一些的小谷地中,人为抽水制造冰川,然后覆盖茅草之类的保温层,让冰川等到夏季需要的时候再融化,变成溪流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草地。
  财大气粗的人革联,派出大量勘探队伍,在贺兰山找了大量狭长的小谷地。
  小谷地的具体标准,就是宽度不超过100米,长度和深度不限制。
  然后经过评估周围的用水量、用水距离、相对高度之类,初步确定了15个小谷地。
  这些小谷地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变成一个个冰库,冰库的屋顶是可以拆卸的双层玻璃钢,冬天拆掉玻璃钢屋顶,春天开始封顶保温。
  其实这个技术,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也可以使用,好处就是将冬天无法利用的冰雪,储存在冰库之中,等到夏天需要的时候,再让里面的冰块融化。
  如果遇到夏天异常干旱,那这些冰水是可以救命的。
  根据设计,贺兰山上15个冰库库容量,极限大概在2382万立方左右,就算是储存一半,到夏季的时候又融化了一半,还有550万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500万立方米的水。
  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需水量,冬小麦为260~400立方米/亩、小米为200~300立方米/亩、高粱为160~200立方米/亩、大豆为300~400立方米/亩。
  500万立方米差不多可以灌溉1。5万亩冬小麦。
  而且一个地区的干旱,并不固定时间的,可能只是某一个月份干旱,加上土壤中也有一部分地下水。
  如果用得恰当,500万立方米的淡水,至少可以抢救10万亩农田。
  冰库项目不仅仅贺兰山,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华北平原的太行山、泰山、燕山,都在建设。
  其中泰山山脉的冰库,已经投入使用了一年多,总库容达到了1。3亿立方米,不亚于一个大型水库。
  但是冰库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坝,而是需要小型的天然谷地,最好是在耕地附近的山地之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高度差送水,又可以利用高海拔的低温优势,延长冰块的储存时间。
  冰库和水库可以相辅相成,组成一整套的水资源调控体系。
  毕竟华北平原突然出现干旱天气,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干旱和黄河泛滥,一直是华北农业的心病。
  至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灌溉的项目,人革联只有将其作为临时的应急手段,而不是日常灌溉的常用手段。
  过度开发地下水,不仅仅会导致地面下陷,还有土地盐碱化、海水渗入沿海地下的巨大风险。
  因此开采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手段,绝对不能作为日常手段。
  同样关中平原,也在附近的秦岭等山区中,建设水库和冰库。
  除此之外,唐菲林还展开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土地标准化运动。
  对关中平原、巴蜀盆地、汉中盆地、河西走廊、银川平原、汾河河谷,展开土地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具体方案就是将耕地平整,具体就是10亩为一块,一片区域内的耕地尽可能抹除高度差,一户人家的农田尽可能分配到一起,免得东一块西一块,还高低不平。
  因为接下来要推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东一块西一块,还高低不平,对于机械化的影响太大了。
  幸好现在被纳入开发的区域,农业区都在平原上,山区里面的人口已经尽可能迁移出来。
  现在只有平原边缘,或者大河流两岸的山区,才有一些开发价值。
  特别是巴蜀两州,那些深山老林就算有耕地,那也是零零散散的,生产了农产品还要面临运输难题。
  现在全球各地的平原区都没有完全开发,与其让民众在深山老林种田,还不如将人迁移出来。
  梯田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选择,谁愿意在山里面种田。
  同时标准化农田计划,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减少农田差异化,毕竟各地的农田有好有坏,虽然通过抽签排号,保证了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可分配到下田的农户,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
  通过建设标准化农田,就可以减少这种差异化,保证相对公平。
  关中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标准化农田还比较容易。
  而汾河河谷、汉中盆地、巴蜀盆地的标准化农田,则显得非常费力,主要是地形限制。
  但是这项工作又必须做,因为只有完成标准化农田的建设,这些地区才可以跟得上时代。
  农业的发展不能将就,不然就是一部分农民,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
  巴蜀盆地、汉中盆地、岭南珠江河谷,这些看似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不能改变的。
  现在每一户农户拥有的农田,平均都在60亩以上,北方地区则达到120亩以上。
  不像后世有些地方,人均零点几亩的耕地,那还搞个毛的机械化生产,农民自己拿锄头都可以翻地,还请什么拖拉机和收割机?钱多吗?
  而且平整好的标准化农田,还有利于统计工作。
  在飞艇上拍照,都可以计算出地面有多少耕地,耕地种植了什么。
  ……
  比起关中等地的大工程。
  东北地区其实也动作不小,宋缺六月份带领陆军、海军,彻底消灭了盘踞在乐浪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然后肃清了鸭绿水上游的高句丽残部。
  紧接着宋缺又带兵沿着辽水、嫩江、黑水、松花江,彻底压服了契丹、室韦、靺鞨等部落。
  然后郑森根据东北的情况,在乐浪半岛设立乐浪州;
  在辽东半岛、辽河平原,设立辽州;
  在嫩江和漠南东部草原,大兴安岭南部,设立通辽州。
  在长白山、松花江、三江平原、黑水三角洲平原,设立三江州。
  在黑水中上游河谷平原、小兴安岭、外兴安岭,设立黑水州。
  至于更加东北的高纬度地区,则设立了三个州,分别是林海州、白海州、枯叶州。
  其中只有枯叶岛被正式纳入管辖,其他两个州完全是地图开疆,其实那地方也就几千人口,然后慢慢推进也可以。
  对比华北、西北,东北此时并不缺乏水资源,甚至还有大片的沼泽地,因此这里的开发,则不能生搬硬套。
  比起之前的冰路项目,就非常有东北特色,特别是改进之后冰列车,采用能量储存器和电动机之后,也为了以防万一,对车厢进行了密封性改造。
  如果冰层太薄,而陷入河水之中,还可以利用车厢的密封性,保证车厢漂浮在河面上。
  然后就是东北地区密集建设的风力发电场,还有正在建设的鞍山煤钢基地、辽东机械厂。
  另外就是就是一个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温室农场。
  虽然人革联已经可以生产塑料薄膜了,但是工程师却没有选择塑料薄膜,而是使用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框架、复合钢结构。
  这样做的一次性成本会高很多,但好处是使用寿命非常长,而且不需要担心狂风暴雪,另外保温和密封性也比较好。
  只要保养和维护得好,使用上百年是绰绰有余的。
  东北虽然可以通过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