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狂士-第4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就见柳夫人咬着牙,含着眼泪说道:“她都一品诰命了,我还跟她比什么?我认了!为了我儿子的前程,我从此以后再不跟她比了还不行吗?”
  就这样,柳夫人终究还是在他儿子柳如青这一剂猛药的刺激下,彻底服贴了下来。之后柳如青自然是熬了汤药,把老娘哄得满心欢喜。
  随即他们在家里一商量,柳夫人从家里拿出了六样礼物,他们娘俩带着妹妹爬梯子过院儿,向着沈渊这边道贺而来。
  沈渊这边的院子里人挤人肩挨肩,他们三个人就像是黄花鱼一样溜着边儿,顺着院墙来到了沈渊父母的院子当中,沈少爷甚至都没发现。
  片刻之后沈夫人见到妹妹过来道贺,自然是满心欢喜。柳如青这一次中了经魁,沈夫人也是一样向妹妹贺喜。
  一时间这一对老姐妹倒是异常亲热,他们两个人这才暗自惊觉。
  倒是有十几年的功夫,俩人没这么推心置腹笑呵呵的说过话了,恍惚间两位夫人心中都是暗自感慨。
  这一下尽弃前嫌,姐妹俩重归于好,这也真是让人心中舒畅之极!
  ……
  柳如青也到了酒席上,不过他却不是饮宴吃酒,而是帮着沈家料理贺客,招待宾朋。
  只见他举手投足间应对有礼,面带春风,却是把宾客招待得极为妥帖。
  沈渊这边终于也和所有的江南百姓代表见了面,之后他让吴六狗回去顺风阁,把整幢酒楼都包下来,招待这五六百人的酒宴。
  人家这么大老远的从江南来给他贺喜,招待一顿酒席是必须的。这时满扬州城都是中试的举子在酒楼里欢宴庆祝,所以大小酒楼根本就不会有地方。
  还是吴六狗提前就把自家的顺风阁空出来,专门儿交给沈少爷来待客,他倒是没想到江南会来这么多人。
  只是吴六狗觉得沈少爷这边,天元票号和天工坊里就要招待不少人欢庆吃酒,因此才有了这个举动,没想到却给这些江南百姓士绅用上了。
  等到沈渊笑着请大家到顺风阁同贺时,却见到几位颤颤巍巍的白胡子老头,被大家簇拥到了前面。
  他们这些人有的一身锦缎,赫然是富贵之家的打扮,有的人则是衣着简朴,看起来像是乡村老学究一样。
  这几位老人,显然就是这些代表中德高望重的领头人了,就见他们被簇拥上前之后,笑着向沈渊说道:
  “沈公子对我江南百姓有再造之恩,光是我们这些人过来道贺,可没办法表达我们江南百姓的谢意!”
  “可是沈公子高风亮节,将来必定是出将入相之人,若是寻常谢礼拿出来,又怕污了公子清名。”
  “于是我们这些人商量了一下,做了个打算……我们这些江南百姓出银子,在扬州瘦西湖上建一座桥。”
  “这座桥就以公子的名义修筑,修得结实漂亮,足以流传百世!”
  就见这几个老头笑着说道:“就算是千年之后,扬州的百姓和外地的游人到了此处,他们走在这座桥上,都知道这是我江南百姓为了感谢沈公子的恩德才建了此桥。”
  “唯有如此,才能显出我们三省数百万黎民,对公子的敬重!”
  “所以我们筹款而来,就打算在瘦西湖上游人最多的地方修建这座桥,名字我们都起好了。”
  “沈公子如今连中四元,这座桥就叫四元桥!”
  听了他的话,身后那些百姓们自然是大声叫好,而沈渊听了心里却是复杂之极。
  终究他这一场征战,还是拿人心换来了人心,如今江南百姓对他的关爱已是表露无遗。
  想起之前的连番血战,死中求生,自己付出的一切全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价值,沈渊的心中也是激荡不已。
  他还不知道在这一刻,躲在屋里的小七爷正躺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听着外面的话语声。
  院子里人声鼎沸,阳光普照,他的房间里却是一片昏暗。
  小七爷低着头似乎是睡着了,或是在他的心中,也和外边的沈渊一样激荡不休?
  ……
  等到沈渊听明白之后,正待笑着点头答应,却见这些扬州父老拿过笔砚,端过桌子来,让沈渊为这座新桥题诗。
  这要是换成别人,要人家即兴题诗未免有难为人的嫌疑。可是如今沈渊名满江南。谁不知道他一连三首浣溪沙,把江南才子钱谦益吓得面如土色的事?
  所以这位新晋解元公随手写来,必定是好诗,这些江南士绅纷纷笑着请求沈渊提笔,有些人已经等不及看着沈渊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好诗词来。
  没办法沈渊提起笔来想了想,之后便是欣然落笔。
  大家在旁边看着一行流畅俊逸的行书,在笔尖的跳动中,慢慢地浮现于纸上……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在场的几位老儒看到沈渊信手写下了这一首《高阳台》,只觉得词句中深情隽永,含义深邃,却是和瘦西湖的烟雨迷离景致契合得天衣无缝!
  一时间大家纷纷拍案叫绝,当然这些百姓也不是个个都能看出好来,不过沈解元写出的诗词,他们只管大声喝彩就行了,想都不用想必然是好的!
  沈渊让龙小羽进屋里拿出了地图,展开之后放在了这首《高阳台》的旁边,笑着对大家说道:
  “既是修桥,那就该是为了方便行人出入,也不用修在游人如织,根本不需要桥的地方。”
  “与其让咱们江南父老的心意,变成瘦西湖上的一处景致。还不如让它方便城内外居民出入,为附近的乡亲提供便利,那才更好。”
  说着沈渊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要我说,就把这座桥建在咱们瘦西湖上‘醉月飞琼’、‘疏林观风’一带。”
  “这里正好缺一座桥,附近的百姓若是不乘船便要绕行很远才能进城,有了这座桥,大家就方便多了。”
  听到沈渊的话,这些江南百姓的心里不由得心悦诚服!
  要说还是他们的沈公子,看人家这人品心肠,胸怀气度,真是无人能及!


第761章 远望京师雾千重、分别在即、何日重逢
  大家一说要修桥,谁不想把这座桥修在人最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番佳话?
  可偏偏人家沈公子,就把他们江南百姓的心意,变成了便利瘦西湖两岸百姓通行的好事!
  大家一想也对,若没有这等胸怀和人品,沈公子又怎么能为了江南百姓的安危,率领着四百骑兵就和十余万江南叛匪作战?
  真是好人呐!这时的大家忍不住心中想道:若是让沈少爷中了状元,再到我们江南当官……那可真是我们积了大德了!
  以沈少爷这样的能力,若是他能管得一县便能造福一县,若是他能管得一府便能造福一府!
  要是他小小的年纪就到我江南当官,我们就死活不让他走了!让他一直当上几省督抚,让我们江南百姓在他的福德之下,一口气过上五六十年好日子!
  想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暗自希望沈渊这次京城会试真的能金榜题名。
  这时已经有的人大声喊着,把沈渊中了进士之后,一定要到江南当官这件事叫了出来。
  大家自然是一片欢笑,沈渊也笑着谢过了大家的好意。
  然后他把自己的诗词交给那几位士绅首领,笑着对他们说道:“四元桥这个名字还是改改吧。”
  “瘦西湖上何等风雅?别让大家看了一脑门子都是当官儿的心思……我这首词里有流虹映雪四个字,不如就叫‘流虹映雪桥’好不好?”
  大家知道这是沈解元的心愿,自然也是点头答应下来。
  在这之后他们便纷纷告辞,在吴六狗的带领下,到自家酒楼吃席去了。
  可是让沈渊没想到的是,这世间事却往往不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发展。
  虽然这座桥的名字被他改成了“流虹映雪”,但等到它修好之后,因为过往的行人都感谢沈渊的恩德,因此这座桥终究还是慢慢的被人叫成了“流虹映雪四元桥!”
  从此之后,过往的行人都会知道这座桥的由来,所有的扬州人经过它时都会骄傲地说起。
  在我们扬州曾经出过一个书生,他带着五百人便杀出扬州城,平叛十七万,收复江南三省!
  即便是再坚固的石桥也难以屹立千年,但这一次,沈渊却终究还是把他的名字刻在了万千百姓的心里。
  从此人间有了他的传说,至此之后咱们这位沈少爷又将开始一段更加艰辛,却又精彩崭新的旅程!
  ……
  等到这次高中解元,接连庆贺了数天之后,沈渊也开始着手筹备他这一次去京师赶考的事。
  从扬州顺着大运河北上就能到达京师,大概是二十天左右的路程,到了京师还要安顿下来,熟悉一段京师的风土。
  所以这次春闱会试是在二月中旬,沈渊要过了春节之后,出正月十五就动身。
  话说他要准备的可也真不少,从初见成效的信鸽站,到三线配置的情报线路,还有大量地挑选人员,培训课程也要他自己操心。
  好在沈渊一直很注意收集人才,很多事情都有专业人士在操办。
  ……
  春节之前沈渊还去了一趟华亭,把自己的老师陈眉公送回了家。
  在这之前他已经派人给老师重建了府邸,反正松江那边的分号也要重新翻盖,索性也就一并办了。
  一路上往返的十余天之间,沈渊心无旁骛,诚心诚意地跟随着老师学习时文技巧。
  京城会试可不比扬州乡试,那是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所在。沈渊身上案首解元什么的,在扬州这里自然是名声赫赫,可是到了会试时却是高手如云,这次沈渊可是一点把握都说不上。
  老师陈眉公对他自然也是倾囊传授,这一路上把沈渊写作时文的思路重新整理归纳,细细地梳理了一遍。
  在这之后老师还嘱咐他说,到了京师一定要注意收集这一任会试考官的资料,尤其是要仔细钻研考官曾经写下的文章。
  对于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风和词藻,一定要牢记于心。
  虽不能说要事事迎合考官的喜好,但是对于主考官的心思了解得越深刻,沈渊这次中试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等到沈渊往返十日回来之后,眼看着过了腊八,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
  ……
  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甚至沈渊自己都没想到,却是他身边的人替他一一想清楚了。
  首先就是银子的问题,沈渊现在名义上和天工坊、天元票号全都割裂开来,而他的父亲才刚刚升官不久,若是有需要必须在京师拿出大笔钱财,这些银钱的来历却是很难交代得清。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王府那帮到柳成林三家逼债的侍卫,把他们赢来的银子全都交到了沈渊的手里。
  这里边小王爷的五十万两沈渊自然是不会要的,朱常津也知道老师真是不缺这俩钱儿。于是相让了几次,就笑嘻嘻的把这五十万两收做了自己的私房银子。
  而沈渊手里,蓝姑娘从盘口里赢的三万两却是名正言顺的来路,只说是沈渊下的注就行。
  这一下,沈渊在京城里再怎么花销也不会有问题,最起码人家问起来,这些银钱自有来路,也能解释得清楚。
  在这之后就是他要带到京师去的人,首先留下的就是铁枪赵原。
  因为赵原现在是扬州的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