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4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希孟道:“既然您们有了争论,那不妨就看看,这条白茆河治理前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产生了多大效果,治理之后,桑田多多少,百姓民生又是如何?财税是否增加,是否做到了富国裕民!”
  张希孟环视全场,对大家伙道:“这件事格外重要,弄清楚了全部真相,就能公允地评价张士诚,就能弄清楚,这些年间,苏州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张希孟这一句话,两边都动了起来。
  相比起钱用勤,施伯仁跟着张希孟这么多年,在明军这边,也学了太多做事的本事。更何况为了自家的仇恨,他更要弄清楚这件事情,不至于做个糊涂鬼!
  伴随着施伯仁下去走访,高启等人也没有闲着。
  另外吴大头,还有周蕙娘,全都各自安排人,或者亲自走访。。。。渐渐的,一个可怕的真相浮出水面。
  在张士诚进入苏州之后,苏州城里和城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尤其是最近几年之间,出了苏州城,农村破产,农民逃跑,光是跑去明军治下的百姓,就足有十万之众!
  这还不包括那些到了太湖,落草为寇,或者随着船队出海,当了海盗的百姓。
  桑棉吃人,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才是苏州乡村的现实!
  “张相,张士诚要享受,要养兵,早些时候,他还向大都供应粮食,这些都落在了苏州百姓头上。为了满足私欲,张士诚纵容大户,兼并土地,改种桑棉,以求赚取更多。
  施伯仁掷地有声,向张希孟介绍情况。
  丝绸棉布确实比粮食更赚钱,只不过老百姓会因此更加获益吗?
  貌似未必。
  首先大户为了多种桑树,多产丝绸,他们是大肆兼并土地,把百姓变成佃农,替他们种桑养蚕,大头收入都落到了大户手里,老百姓拿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这还不打紧儿,由于种了桑树,就要购买口粮,偏偏口粮也掌握在大户手里。。。土地加上口粮,一头牛,被剥了两层皮!
  下场可想而知。
  那些没有被抢走土地,依旧种田的百姓,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想什么呢!
  土地兼并了,但是赋税逃不掉啊!
  不但逃不了,还加倍落在了普通百姓头上
  年辛苦下来,扣除税赋,仔细一算,连口
  粮都不够。
  三百六十天,有三百天要喝稀的,或者干脆就饿肚子。
  有些更惨的百姓,实在过不下去,干脆就把田卖给大户,从自耕农变成佃农。
  “张相,治理白茆河,前后动用民夫两万,累死的人不下三百。治理之后,多出了五十多万亩良田,悉数被大户圈占,还有临近的田亩,也都被用尽手段抢走。治理洪水,修建堤坝,百姓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还家破人亡,这就是张士诚的治水之功!’
  施伯仁说到这里,已经是切齿咬牙。
  功劳?
  放屁!
  谁还昧着良心说张士诚有功,那他就是脑子坏掉了!
  等再次聚集在一起,施伯仁将这番道理和所有人说了一遍,钱用勤明显一怔,确实是没有料到」。
  “历代治水,不都是如此,弊在当代,功在千秋。要不是有些可取之处,百姓也不会赞同治水!”
  施伯仁哈哈大笑,“若是这么讲,隋炀帝也是千古圣君了!”
  钱用勤绷着脸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何必欲加之罪!”
  施伯仁凛然不惧,厉声道:“百姓赞同治水,但不赞同这种只为了富户方便的治水!治水前后百姓妻离子散,走死逃亡。。。他们哪里还有机会说话?还不都是得了好处的大户,摇唇鼓舌,替张士诚粉饰。这样下去,怕是过不了多久,张士诚就成了爱民如子的典范。反而我大明成了贼寇了!”
  钱用勤脸色一变再变,其余大户也是浑身不舒服,仿佛千百只虫子,在身上乱爬似的。他们将目光一起放在张希孟的身上,哀求张相能替他们说句公道话。
  而此时的张希孟,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诸位,正本清源,说明白是非对错,这是最为紧要的事情。我们攻城略地,打下了不少地盘,其中有元廷兴建的马场,我大明兵马,得以筹建骑兵,在历次战斗中,立功不小。。。众所周知,宋朝一直苦于无马,饱受欺凌。如今有了马匹,能不能算是元廷功劳?”
  “只怕是不能吧!他们圈占土地,建立马场,抢夺百姓田亩,牧马中原,杀戮无算。他们的作为,可不是为了给中原大地留下几十万匹战马。同样的道理,张士诚修建白茆河大堤,也不是为了造福苏州百姓,说得更干脆一点,他只是为了更方便从百姓身上割肉罢了。”
  “这就是我的结论。。。。不妨把这一段话抄录下来,送给张士诚,让他也好好看看!”
  接到了这番话之后,张士诚暴跳如雷,随后又老泪横流。。最后的这点脸面,也让张希孟给扯下来了。
  你怎么不早点杀了我啊?
  张士诚仿佛受伤的恶狼,垂死哀嚎!


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
  张希孟走在白茆河大堤上,举目眺望,两边尽是桑田,一眼望不到尽头。
  足有上百人,跟随在张希孟的后面,等候着这位张相公的论断,几十万亩桑田,是什么命运,也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张希孟缓缓踱步,心里想得也有不少。
  其实前面每一次的分田,针对不同地区民情的总结,张希孟已经非常清楚一件事,粮食为本!
  任何改变这条铁律的行为,最终都会让普通百姓,付出血的代价。
  事情一次次上演,苏州的情况,丝毫不例外。
  只是眼前桑田已经改种完毕,苏州城中,上万织工,仰赖桑田活命,市舶司需要丝绸赚取利润,供应国家开支。
  大明的国库,也急需充裕的金银,作为压舱石。
  这也是张希孟一定要来苏州的原因,没有办法,这事真的只能他来做。
  不然的话,交给朱元璋,他弄清楚了张士诚的错误,接下来必定是纠正错误。杀一个人头滚滚之后,朱元璋只会把这些桑田还给百姓,铲去桑树,重新种回粮食。
  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办法,但却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诸公,我让大家伙讨论张士诚的事情,讨论这个白茆河大堤。你们觉得我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不是证明张士诚丧尽天良,合该灭亡?”
  张希孟笑呵呵问道,但是在场已经没有谁敢多说话,尤其是钱用勤,他已经混在人群里,没脸再开口了。
  自从将白茆河大堤的事情说清楚,变成为大户修建,为了敛财而修建,他简直就成了大户的代表,饱受指责。
  甚至走在路上,都抬不起头。
  张希孟见此情景,也只能自问自答。
  “我一定要让大家弄清楚张士诚这个人的错误,他错在哪里?说得直白点,就是他心中只有大户,以为只要抓住了豪门,有了士绅巨贾的支持,就什么都不怕了,就能安稳的坐在宝座上,发号施令。”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他也作威作福了十年。”
  “但是我想说的是,大明坚持的两个字,叫做民本!我们立国的根基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治理水患,我们也会不遗余力,还会治理得更好。我们要让百姓从治水中获得好处,农田增产,荷包增收,日子过得更好。”
  “我们想要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条堤坝本身没有错,如果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肥了少数大户,瘦了无辜百姓,这就是大错特错!”
  “所以说,若是把眼前的事情,简单看做我想痛骂张士诚,想让他遗臭万年,那未免也小看我张希孟了!我是想说,如果一个上位者,只是把利益好处,交给少数人,做什么事情,都从这一小撮人出发,那他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
  “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家,彼时他反抗元廷,是为了百姓争取活路,故此义旗举起,所向披靡,哪怕面对几十万大军,依旧敢血战到底。当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少数豪商巨贾,不惜损害百姓,鱼肉万民之时……他的根基便已经烂透了,人心尽失,众叛亲离,把自己活成了小丑,变成了笑话!”
  张希孟字字诛心,每一句话,都比匕首还锋利三分,幸好张士诚没有跟来,不然他恐怕要跳白茆河,淹死自己算了。
  诚如张希孟所言,他过来不是要给谁上政治课,也不是很无聊的屁股决定脑袋论……他想说的是,执掌天下,治国理政,最原初的心思,必须放在天下万民身上。
  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差别,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而是从最初选择道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下来的。
  “我讲这些,依旧不是要否定工商,反对发展纺织,打算把几十万亩桑田,重新变回农田!不对,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事情,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几十万亩桑田,几千织机,几万织工……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真正让多赚的利益,落到普通百姓手里,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如果没有最后这段话,随同过来的大户们都要绝望了。
  放弃桑田,关了作坊,老老实实,等候命运的安排吧!
  可张希孟的表态,等于告诉大家伙,事到如今,丝绸作坊还要运行下去,丝绸生意还要做下去。
  至于桑田要怎么办,或许还要看张相的意思,不过很显然,不会全部变成农田。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希孟很快公布了有关桑田的分配办法。
  这些土地毫无疑问,要归还百姓,尤其是还有原主的,一定要还回去……但是,却不能任由百姓毁掉桑田,重新种回水稻,这么折腾,损失的还是百姓,也会摧毁苏州城的丝绸行业,造成织工失去生计。
  所以首先,朝廷要出面,在地方设立常平仓,以平价向百姓出售粮食。
  而且还接受以生丝兑换粮食。
  保持粮价平稳,这样产出的生丝,就能换更多的粮食,赚更多的钱。
  保证百姓有利可图,桑田能够保留下去。
  当然了,百姓也需要保证生丝质量,朝廷会按照等级,收购生丝。
  接下来就是生产丝绸的环节,这也是个麻烦。
  张希孟提出的建议是由朝廷出面,筹建一座大型的丝绸作坊。
  朝廷收购生丝,并且将生丝转卖给作坊,再雇佣织工,制成丝绸,交给市舶司出售……整个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这是一切的根基。
  因为只有如此,才方便制定标准,影响整个行业。
  当下的丝绸产业,几乎是技术水平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蕴藏无数潜能,关乎国计民生的最重要行业。
  朝廷不全程掌控,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作为丝绸大户,依旧有生存的办法,也有发展壮大的余地。
  首先,他们也可以向农户采购生丝,只要比常平仓的价格更合适,自然会有人愿意卖。
  拿到了生丝之后,有本事织出更好的丝绸,再拿去市舶司出售,卖得更贵,那也是你们的本事。
  只不过由于有朝廷的作坊在,针对织工的待遇标准,已经确定下来。
  什么打骂,惩罚,侮辱,压榨……这些种种手段,全都不行。如果这么干了,等于把优秀的织工逼到朝廷这边。
  而且还要官吏负责,接到了告发之后,一定会严惩不贷,绝对可以让大户倾家荡产,从此变成小户。
  简言之,丝绸行业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