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5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他赶到了应天的时候,在眼前摆着十七个罐子。
  打开之后,里面全都是食盐。
  “十七个罐子,其中十三个是七文钱一斤,一个五文。剩下三个罐子,有两地八文,一地十文!主要是遭遇了暴雨,道路不通,造成了物价上涨。”
  蓝玉说完之后,把这些罐子依次摆好。
  上面还有纸条,贴着罐子的出处。
  蓝玉又把那个嵌满了珠玉宝石的头骨酒碗,放在了一边。
  “宝物固然难得,但是我想说,大明的盐价确实降下来了……比过去几百年,从赵宋到元朝,全都便宜许多!”
  面对着采访的记者,蓝玉很自豪地说道:“咱们大明,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大捷!”


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
  “这个蓝玉,还挺会说话的。”老朱欣然道:“先生教的不错,值得重赏,咱打算给他封个爵位,先生以为如何?”
  张希孟笑道:“如今大明立国,驱逐元廷,开国之功,已经封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开拓之功。没有开疆灭国的功绩,最好不要轻易封赏。而且这个灭国之功,也要看是什么国家。总不能三五十人,百八十人的一个国家,也赏给爵位,那就太掉价了。”
  老朱反而笑了,“先生,那是一个国家吗?那不是村子吗?”
  张希孟正色道:“主公,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等走出中原大地,就会感叹世界的参差,人类的千差万别。臣以为您最好还是提升一点想象力,也免得被太多稀奇古怪的奇葩,影响了心情。”
  朱元章眉头挑动,半晌哂笑。
  区区奇葩罢了,再怎么样,也是大活人的国度,还能有多颠覆认知?先生这纯粹是吓唬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蓝玉这一次出击大漠,打到了和林,总算是越过了长城一线,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今往后,就要往外打了。
  还真要做好准备。
  “既然先生这么说了,爵位也就不赏了。不过他缴获了宋理宗的头骨酒碗,此物非比寻常。咱以为还是找个妥当的地方,安葬了吧!”
  朱元章忍不住轻叹,“咱虽然瞧不起赵宋天子,觉得他们太过丢人,简直是华夏之耻,但是头骨变成酒碗,被人把玩几十年,便是寻常之人,也是奇耻大辱!那些畜生,简直不配为人!”
  老朱怒气冲冲,张希孟也是相当赞同,确实需要安葬妥当。
  毕竟是一个皇帝的头骨,总不能随便挖个坑就埋了。
  朱元章降旨,要求百官聚集,商议此事。
  这差不多是调整之后,第一次亮相奉天殿。因此显得十分重要。
  而整个大明文官体系,也初露端倪。
  李善长为首,身后依次是朱升、汪广洋、杨宪、胡惟庸等各部尚书侍郎,构成了中书省的体系。
  而在另一边,右相张希孟为首,他的属官包括都给事中四人,谏议大夫四人,其余录事。令史若干人。
  这一套人马,采用了一些三省六部制时期,门下省的属官,又有所损益。
  大体上都给事中,品级等同尚书,谏议大夫等同侍郎,录事、令史等官职,类似于郎中、主事。
  简单对比就能发现,张希孟的人马当中,除了没有副相参知政事之外,其余和中书省相差不多,只是数量上略有区别。
  过去的门下省,就是张希孟老哥一个,大家伙都弄不明白,设这个衙门到底干什么,还不如就让右相和左相一起,坐镇中书省,轮流值班,不也挺好吗!
  甚至更方便架空李善长。
  莫非是老李害怕张希孟夺权,这才弄出来的?
  好家伙,黑锅又甩给了李善长。
  而直到今天,众人才咂摸出一点滋味来。
  初具规模的门下省,那叫一个人才济济,杀气腾腾。
  宋廉、刘基、姚广孝、龚伯遂,四大都给事中,能文能武,才德兼备。
  宋廉辞去了翰林学士,转任都给事中之后,兼修国史,算是张希孟在文字方面的助手。
  刘基分管六部人事,甚至连五军都督府的武将履历,也都捏在他的手里。
  姚广孝则是分任风宪,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等方面的官吏卷宗,都归他监察执掌。
  至于龚伯遂,则是负责地方上的官吏任用。
  六部侍郎以下,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全都在门下省的管辖范围之内。
  而且话又说回来,尚书侍郎,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也是从下面提拔历练出来的,他们也是要经过门下省的层层考核,合格了,才能步步升迁,达到高位。
  当然了,作为左相的李善长,也可以绕过门下省,直接越级超擢,或者从外面提拔一些人,担任尚书侍郎,只要能得到皇帝恩准就行。
  只不过这种从外面弄进来的人,大概率会遭到所有官吏的抵制,想干出什么业绩来,那是相当不容易。
  而且由于不熟悉内部运作,往往会碰的头破血流,狼狈不堪。
  顺便说一句,原来张希孟想过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但是随着六部的格局打破,六科也没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门下省相当程度上,兼并了六科,或者说把六科升级之后,纳入了门下省体系。
  反正总而言之,此时的门下省,才算是初步成型。
  不像当初,以前张希孟也分管翰林院,度支局,国子监等等衙门,论起权柄,可以和李善长分庭抗礼。
  但那毕竟是张希孟个人的强大,也是老朱的青睐。毕竟只要能上达天听,任何官员,哪怕只是个御史,也能抗衡首辅。
  现在却是不同了,因为这个强大,来自于门下省这个衙门!
  光是看排列顺序就知道了。
  李善长和张希孟,并列在最前面,然后是挂着参知政事的几位高官,再接下来,就是宋廉、刘基等都给事中,像毛贵这种,只有尚书衔的官员,甚至在他们的后面。
  群臣进入奉天殿,行了面君大礼之后,朱元章立刻道:“给张先生也准备个座位。”
  果不其然,一把和李善长一般不二的座位,摆在了张希孟屁股后面。
  老李看在眼里,都懒得说话了。
  早就猜到了,都给我了,还能短了张希孟吗!
  不过除了他们之外,还有朱升,年纪也大了,又是副相参政……老朱斟酌了一下,就说道:“从今往后,三品以上官员,年满五十岁,都有座位。”
  这就是针对朱升的,他连忙跪倒谢恩。
  同样是臣子,有人坐着,有人站着,有人靠着功劳,有人靠着资历。
  各种滋味,只有慢慢咂摸。
  完成了第一次亮相,确定了朝堂格局,朱元章这才让人把那个宋理宗头颅制成的酒碗,端了上来。
  大家伙早就听说了,此时见到了实物,依旧惊骇不已。
  宋理宗的脑袋太大了,恶僧杨琏真加盗掘南宋皇陵,挖出了尸骸之后,觉得这颗脑袋特殊,就一噼为二,然后饰以金玉珠宝,做成了一个特殊的酒碗。
  从此之后,在元廷贵胃中间,辗转了几十年之久。
  天子头颅,竟然被当成酒具,被人把玩。
  奇耻大辱,当真堪比靖康之耻!
  不要怪后人瞧不起赵宋,不管怎么擦胭脂抹粉,这个王朝,从头到尾,都透着那种憋屈,让人郁闷吐血。
  赵匡胤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妇,坐上了龙椅。
  虽然有些不齿,但毕竟终结五代乱世,也算是一时豪杰,可接下来斧声烛影,赵大死得稀里湖涂。赵二两次北伐失败,没本事拿回燕云之地,随之而来的澶渊之盟,开了岁币恶例。
  契丹打不过,区区西夏也能欺负大宋。
  然后金国崛起,夺去半壁江山不说,还制造了靖康之耻,那么多帝姬贵女,成了人家的玩物,战利品。
  再往下说,自己不争气,残害忠良,断绝北伐光复的希望,苟延残喘之后,依旧不免亡国,崖山之恨,神州陆沉。
  这还不算完,南宋六帝皇陵,还被人盗掘了。
  天子头骨,被人做成了酒器。
  翻开史书,王朝兴衰起落,都是寻常之事,老刘家、老李家,也都不无黑历史,但是黑到了老赵家的程度,还真是少见。
  “大家伙都说说吧,到底是怎么看的?”朱元章发问。
  在场群臣略微从叹息之中,清醒过来,忍不住摇了摇头。
  接替宋廉,担任翰林院学士的是危素,他躬身道:“陛下,当初南宋六帝陵寝被盗,百姓曾经收敛部分骸骨,葬在了冬青树下,想来其中该有宋理宗的遗骨。陛下仁慈,将这颗头骨,埋入其中,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功德之事。”
  朱元章眉头微皱,想了想道:“危学士之言,颇有道理,位置算是选好了。咱想问你,要不要按照帝王之礼下葬?”
  危素悚然一惊,想了想道:“陛下,赵宋一朝,苟且偏安,得国不正,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能按照亲王之礼下葬,就算是高抬他们了。”
  正在这时候,刘伯温突然道:“宋理宗也算是一位帝王,如果只用亲王之礼,反而显得咱们有意贬低他们。”
  危素一怔,就说道:“赵宋之耻,人尽皆知,岂是有意贬低?”
  “人尽皆知,也不同于可以用亲王之礼下葬,这么做算不得堂堂正正,不是我大明气象。”
  危素深吸口气,“不知道刘公有什么高见?”
  刘伯温沉吟不语,目光却看向了张希孟。
  “还是要妥善安葬,只是并非安葬一个死去了一百多年的皇帝。而是安葬整个大宋朝,安葬我们曾经的懦弱苟且,重新开启华夏的新篇章。”
  张希孟缓缓道:“陛下,臣请废掉此前脱脱所修宋史,由国史馆牵头,重修宋史!”
  刘基和宋廉立刻起身,“臣等附议,请即刻废掉宋史,重新修史!”
  众人稍微迟疑,李善长竟然站起身,跟着道:“陛下,脱脱所修宋史,确实算不上好,还是应该废掉,正本清源!”
  这下子群臣纷纷站起,一起恭请重修宋史。
  朱元章深深吸了口气,又看了那一个头颅酒碗,意味深长道:“确实,把大宋好好葬了吧!”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
  张希孟如愿接下了重修宋史的职责。
  这也成为了门下省正式运转以来,第一项重要的使命。
  张希孟酝酿了三天,随后将门下省的几位主要官员,都叫了过来,
  宋濂,刘基,自然都来了,另外龚伯遂参与过脱脱修史,竟然也被请来……他在这群人中间,显得有点突出。
  刘基忍不住笑道:“能两次修史,跨越两朝,公真乃亘古一人啊!”
  龚伯遂怔了怔,突然苦笑道:“伯温先生说笑了,我前面参与修订了,宋史,辽史,金史,如今宋史已经废掉,不知道辽史和金史,是不是也要废掉?”
  龚伯遂又道:“元廷荒唐,立国之初,治国用的是草原旧俗。后来才开科举,选拔读书人,入朝为官。后来脱脱为相,这才想到修史,也算是给三朝一个交代。奈何由于时间仓促,修史的时候,无暇仔细推敲,多数时候,只能大段大段,抄袭前朝史料。算起来宋史修的很不好。”
  刘基反而笑道:“你这么说,也未必妥当。虽然修的不好,但毕竟保留了不少真实的东西,倘若用心修史,肆意歪曲篡改,后人受到了影响,反而造成了困难。”
  龚伯遂无奈苦笑,“伯温先生就是见识非凡。咱们到底该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