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6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多长时间,怎么脑袋就坏了?
  蓝玉觉得自己姐姐,还有外甥女,一对糊涂蛋儿,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
  皇孙还没出世,马皇后就费力气把孩子算在夏知凤门下,那不是抬举夏知凤,也不是恩典张相公。
  那是给皇孙拉来一个大靠山!
  张相公的影响力就摆在那里。
  你不主动拉拢过来,就会出事的。
  这倒不是说张希孟愿意掺和夺嫡的破事,而是人心如此,一旦察觉到东宫和张相不和,张希孟门下的那些人,还有其他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人,都会聚集在其他皇子周围,形成一股新的势力。
  真走到了这一步,别说皇孙了,就连朱标都要头疼!
  好家伙,巴结人家张相公还来不及,你们倒好,皇孙病了,不问青红皂白,先怀疑张相唯一认可的嫡传弟子!
  而且还是皇孙未来的师父,你们脑子哪去了?
  找死也不是这个法子!
  朱棣虽然混蛋,连自己亲兄弟都坑,但你问问他,敢对张庶宁动手吗?别说翻脸了,张庶宁要什么,朱棣都要乖乖送上去。
  不为别的,张家就这么几个人,人家还基本上处于无欲无求的状态,张庶宁把书坊都交给了胡俨和黄观他们。
  夏知凤更是醉心研究,绝对人畜无害。
  这下子倒好,招来了无妄之灾了。
  蓝玉可是半点没客气,直接在信里好一顿数落蓝氏,警告她别犯糊涂,也别觉着生下了皇孙,就能怎么样!
  告诉你,还有太子妃,都老实一点……再有,长点心眼,别给自己惹麻烦。
  真是出了点什么事,别怪我这个当兄弟的不帮忙。
  没法子,真不能帮。
  毕竟帮你是害你,还害了我自己!
  伴随着蓝玉这封信,蓝氏是真的老实了。
  这倒不是说蓝玉多会讲道理,而是蓝玉告诉了姐姐一个很残酷现实……你有什么依仗?你的丈夫是水师大都督,世袭罔替的国公,你的兄弟是军中后起之秀,常胜将军,你的女婿是皇太子。
  按理说这个配置够逆天了吧?
  但是对不起,用不着别人出什么招数,一旦有冲突,女婿屁颠屁颠过去道歉,丈夫乖乖认错。就连自己的兄弟,也不站在自己这边。
  知道了吧?
  你们是世袭罔替的国公,地位不低,但人家那个鲁王,可不只是比你们高一级那么简单!
  那是因为大明的爵位,只到王爵,明白了吗?
  对于一些脑筋不太清楚的妇人来说,真的没必要讲道理,只要告诉她们,对面有多强。她们就老实了。
  很显然,蓝氏就属于这个行列,至于太子妃常氏,多少也跟她娘有点类似的毛病。
  不过目前问题也不大了,因为自从这事之后,朱标就没怎么跟东宫的妃子往来。也不只是针对常氏,事实上侧妃吕氏更惨。
  因为吕本被罢免,吕氏直接被勒令闭门思过。
  随后朝廷针对私下里诗词唱和,暗中结交的官吏,进行了严惩,没有丝毫的客气可言。
  前后有三十几位官吏,直接被罢免。
  其中有一位,由于喜欢唱戏,还给自己花重金,置办了戏服,同时又跟几个唱戏的不清不楚……直接被罢官,没收所有家产,发配开平。
  不是愿意唱戏吗,送你去北边,给蒙古人唱去吧!
  当然了,这还只是小事,真正要命的还是清查仓库。
  李善长真不愧是老狐狸,他早就知道,就算是京城,也是一大堆问题。到了外面,天高皇帝远,胆大包天,还不知道会有多离谱儿的事情。
  最好是能不查就不查,拖着自己致仕回家,这事情就过去了。
  奈何朱标一心要查,徐达也在旁边盯着,更让李善长意外的是,朱标也给锦衣卫下令了,让他们也协助清查。
  这帮杀神参与进来,注定是没法善了。李善长只能硬着头皮,查吧!
  首先彻查的就是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主要是前不久上报,泉州漳州,遭逢台风,暴雨狂降,屋舍损坏,不计其数。停泊在码头的船只,也损坏极多。
  另外还有一批茶叶,多达三万石,来不及运出,就被大雨冲走,甚至影响了对外贸易。数万茶农,拿不到钱,难以为生,急需朝廷救济。
  朱标也知道,救人如救火,不能耽搁时间。
  可问题是国库的储备也不多。
  按照下面呈报,布政使司的藩库,至少有一百八十万石存粮。
  依据这个数额,足够自救。
  奈何不想着自救,非要跟朝廷哭穷。要是随随便便,就把钱粮发下去,也未免太好说了。
  查!
  一道命令下去,结果触目惊心。
  不要说一百八十万石,就连十八万石都没有,亏空之多,简直把徐达都给惊呆了。
  李善长也是目瞪口呆,我就知道,这事情不能查,结果你们不听,这下子好了,出了这么大窟窿,怎么填吧?
  布政使李彧,还有提刑按察使李德全,他们上奏,说是因为风灾,随后大雨狂降,不少库存粮食都淋雨发霉,无奈只能扔掉。
  “李先生,这样的结果,你信吗?”
  李善长苦笑道:“若真是如此,那就只有查当初建造粮仓的人了。”
  老李没有说错,粮食仓库的建造,最是小心不过,别说刮风下雨,就算是天崩地裂,府库存粮,都不会有事。
  保存个十几年,几十年,都是稀松平常。
  如果一场雨就给毁了,那还建造仓库干什么?
  “李先生,你看要怎么办?”
  李善长道:“应该拿下执掌府库的官吏,同时追查粮食去向。”
  朱标呵呵一笑,“只是追究府库官吏,怕是不行。布政使李彧,按察使李德全,全部拿下!”
  李善长一怔,心怦怦乱跳。
  他很清楚这俩人能上来,走的是吕本的门路。如果真的查下去,吕本和太子侧妃吕氏,只怕都不安全,就不只是罢官回乡那么简单。
  可朱标却是态度坚决,不留情面。
  “立刻抓人,追查到底!”
  李善长没有办法,锦衣卫立刻行动。
  布政使李彧,按察使李德全,一天之内,全都被拿下了。
  伴随着这俩人落网,各府县衙门,各级主官,一共三十多人,也都暴露出来。上行下效,府库都被搬空了。
  整个一个省查下去,几乎人人陷入其中。
  面对这个结果,朱标也是头皮发麻。
  “偌大的一个省,就没有一个清官吗?”
  徐达闷声道:“回殿下,南安县令,清白为官,并没有卷入其中!”
  朱标立刻道:“确定清白吗?”
  “确实清白!”徐达重重回答。
  “那好,立刻升官,让他担任布政使,重整官场!”


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
  “不错,太子很有魄力啊!”
  朱元璋脸上含笑,非常满意,忍不住夸赞,“本来咱还想着要回去给他擦屁股,没想到不管国事,还是家事,都做得可圈可点,很好啊!”
  老朱不吝啬夸奖,突然扭头对马皇后道:“妹子,瞧这样,咱们还能在北平多留些日子,顺便四处瞧瞧,这北国风光,别有一番滋味啊!”
  马皇后怔了怔,“孙儿染病,还让我挺担心的,孩子小,一步步都在闯鬼门关……不过有江楠照看,我也能放心了,她可比我心细多了。”
  朱元璋颔首,这话他不能更赞同了,要不然当初马皇后怎么会费心思让皇孙拜在夏知凤门下……
  偏偏老亲家弄出这么个事,让马皇后很尴尬,万一因此夏知凤和皇家有了隔阂,那可就不好了。
  “重八,你说用不用做点什么?”
  朱元璋哈哈一笑,“妹子,别人说也就罢了,你这么说,可就错了……这种事情,说了反而显得生分了。”
  马皇后愣了下,随即用力颔首,笑道:“还是陛下圣明,确实,不管咱们,还是张先生,都没有必要把这种事情放在嘴上,确实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朱元璋点头,“妹子,要咱说,家事无所谓,真正要命的是亏空……现在福建一省的仓库,几乎都是空的,如果不能及时拿到足够粮食填补,平抑物价,咱怕标儿这一关不好过啊!”
  马皇后反而笑道:“你教了他这么多年,张先生也提点他,又有那么多朝臣辅佐,要是还解决不了,他就坐不稳储君这把椅子,咱们就这么瞧着,让他想办法!”
  马皇后倒是有个果断的劲儿,朱元璋也唯有点头。
  现在的难题到了朱标身上……就在清查福建仓库的时候,巨额亏空的消息传出来,首先让人感到意外的,竟然是粮价暴涨。
  原本福建两府遭灾,粮食不够,现在查出了仓库亏空,粮食缺口更大。
  大家伙总要活着吧!
  总需要吃粮食吧!
  现在粮食不足,粮价暴涨,几乎就是必然的。
  上百万人的生计,成了让所有人头疼的问题。
  种种消息,汇总到了中书省,面对这么个结果,李善长看了眼徐达,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果然不出所料,他的担心应验了。
  别看徐达是百战名将,但是处理朝政,还是太缺少经验了。
  “我说魏国公,查来查去,弄成这个样子,伱说该怎么办吧?”
  徐达沉着脸,他愤然道:“李相,仓场亏空,这本就是纸里包不住火的事情,我倒要请教,如果不及时彻查,还有别的办法遮掩吗?”
  李善长看了看徐达,此刻中书省也没有别人,终于一声长叹。
  “你到底不是官场的人……罢了,凭着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老夫拼着这条命不要,我就把话给你说透了,我盼着你往后能把道理告诉殿下,有些时候,能不查就不查。不是老夫奸佞无耻,实在是有些事情不好办!”
  徐达觉得这话不对劲儿,反问道:“李相,我想请教,不查的话,还是没有粮食,你到底能怎么办?”
  李善长道:“这还不容易,以赈灾的名义,先免掉福建的税赋,然后从今年的税收上面,拿出一部分,填补空缺。或者是从临近省份,借调一些粮食过去。只要市面上还有粮食,粮价就算还有波动,也不会弄得现在这样……泉州市面的粮价,贵了多少?”
  “贵了至少三倍,很多百姓已经吃不起粮食了。”徐达无奈道。
  李善长点头,“这就是了,我给你说说这其中的道理。”李善长拉了拉椅子,跟徐达更近了一些,然后老李才讲出了他的心得……粮价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跟着人心走的。当大家伙忧心忡忡,觉得粮食会缺的时候。
  就会玩命屯粮,甚至不惜借钱,也要把市面上最后一粒粮食买光。
  这样一来,那些真正的穷人,就买不起粮食,如果朝廷不出手,就只会眼睁睁瞧着,这些人变成流民,或者干脆饿死,从市场上退出,等人少了,人心安稳了,粮价才会回落。
  “魏国公,所以有些时候,让老百姓觉得,朝廷有充足的粮食,相信粮价不会涨,比什么都重要。非要戳破这事,把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
  徐达皱着眉头,大为震惊,他被李善长的这套奇谈怪论惊到了。
  “李相公,这不还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难道就不能真正让府库丰盈,百姓衣食无忧?”
  李善长怔住了,这倒不是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想让徐达这个武夫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实在是有点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