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第一臣-第6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历的种种,包括给地主放牛,家庭剧变,寺里出家,流浪在外,所见所闻,一直到决定投军。
朱元璋计划着用十万字左右,甚至更多一些,写清楚民生,以他们一家为蓝本,仔细分析,讲清楚他们经历了什么,同时期的百姓经历了什么……
其实只要把这事情写清楚,有些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是他朱元璋天生反骨,也不是他天命所归……而是这个大元朝,真的不给人活路,和他一样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
千万万万的怒火,汇聚成了红巾起义。
这才有了覆灭元廷的怒火。
这第一本结束之后,到了第二本,就该写自己如何发展壮大,建立大明……到了这个环节,张希孟就要冒出来了。
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都是他和张希孟一起商定的。
前面他无所谓了,到了这一步,就要剖析这些决定,仔细审视种种的安排……老朱不停在脑海里,一遍一遍过着这些事情,他还挺高兴的,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老朱沉溺其中,不停忙碌着。
外面其他人更没有闲着,蓝玉已经统兵进入高丽。而李善长也前往辽阳,调配后勤。
朱棣倒是没走,还留在北平,但也是不断筹措粮饷军械,支持用兵。尽管三个人都堪称大缺大德的典范,但他们各自有所求,干起事来,格外卖力气,丝毫不敢打马虎眼。简直比那些君子强多了。
而就在忙碌之中,朱棣收获了一封来自张庶宁的长信,内容很多,张庶宁写了足足有三万多字。
相比起朱棣嚷嚷着干大事,张庶宁写得就实在多了。
这是他随着一位学堂的先生,做得调查。
同样参与调查的,还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走访山东各处,一共去了三个府,十多个县。
洪武十一年的寒假,都在忙活这件事。
本来张庶宁年纪还小,没有资格参加,他是主动申请,经过先生点头,他才有机会参加的。
可是一番调查下来,让张庶宁吓得不轻。
他在信里跟朱棣讲,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初他爹留下的均田法令,留下的田赋制度,有着巨大的漏洞。
如果在十年之内,不能尽快拿出方案,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你也知道,我爹有着很高很高的声望,我的这位先生,能够研究我爹的漏洞,拿出详实的证据,证明我爹的错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儒士风采。此番到复旦学堂,认识的朋友不多,但是能遇到一位名师,我十分幸运。只是他还不知道我爹就是张相公,不知道以后他会有什么想法……”
张庶宁写了很多,朱棣都耐心看着,他也替张庶宁遇到自己佩服的名师,感到高兴。
但是这位老师,究竟研究了什么东西,能让张庶宁如此钦佩呢?
其实他研究的东西也不复杂,就是根据他的调查,当下山东的家庭当中,在洪武三年之前结婚的家庭,普遍有五个以上的孩子。
这段时间,正是大明收复山东,并且开始恢复民生的日子。
每家五个孩子,几乎是平均两年就一个,有点甚至更多。
而最早的那一批孩子,现在也快十岁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再过五年,最多五年,就有一大批年轻人,需要成亲,建立自己的家庭。
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这一批孩子,他们出生之前,已经完成了一次按人头分田……也就是说,他们是没有土地的。
在成年之前,让父母养着,吃家里的,没有问题。
但是一旦成亲,是不是要给他们解决生计的问题?
所以调查的结果,就是最迟在五年之前,就要着手进行新的土地划分,要给新出生的人分田!
这个结果倒也不让人那么吃惊,毕竟当初张希孟在制定分田办法的时候,就提到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要重新划分。
就像府兵制一样,这也是历史已有的东西。
但是这位复旦学堂的先生,指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和以前不同的问题。
当初张希孟设置田赋的时候,采取的是梯次征税……也就是粮食越多,交的越多。
毫无疑问,这是个很公平合理的东西,哪怕现在看来,田多粮多,就多交税,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问题也就出在理所当然上,因为一家五六个孩子这么生,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土地的上限。
也就是说,下次分田,即便一切都顺利,每个人头,能拿到的土地,都会大大减少。
譬如说原来一对夫妻,能拿到一百亩田,到了现在,他们生了四个孩子,一家的田,就要分到五家。
每家的田亩数量下降到二十亩,而按照梯次纳税的规律,实际上缴纳的田赋,会大大下降的。
这也不复杂,就是个简单算术,假如一家一百亩田,产粮一百石,采用梯次纳税,五十石以上,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朝廷能收到多少税?
可如果分成了五家,每家只有二十亩,税率又是多少?要交给朝廷的有多少?
这里面的差额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即便什么都不变,一切顺顺利利,在下一次分田之后,大明朝的田赋收入,也会急速下降。
无关土地兼并,也无关逃避税赋。
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
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下一次分田,大明的田赋一项,至少下降三成,甚至会更多。但如果不重新分田,新生的人口,就失去了土地,很难生存下去。
需要如何生存?
和这件要命的事情比起来,其他的事情,都算是小儿科。大明真正的危机不远了。
朱棣看得目瞪口呆,以至于脑子纷乱,心神恍惚……很显然,张庶宁不会撒谎,他参与的这场调查,非常靠谱。
要真是像张庶宁讲的这样,大明朝岂不是面临着生死劫难吗?
朱棣知道这事很重大,他也没敢乱说话,只是两天之后,是马皇后生日,作为唯一在身边的儿子,朱棣帮着忙前忙后,替母后张罗。
老朱还在弄他的书,正好就要写到田亩这一块,老朱显然还很满意当初张希孟的安排,他随手把书稿拿给了朱棣。
“瞧瞧,能不能看懂?”
朱棣怔了怔,他不光能看懂,还能看出问题来。
“父皇,那个咱们是不是准备重新分田了?”
朱元璋眉头微皱,“是有这事,但是李相公一直在压着,不知道孙炎怎么打算的?”
朱棣恍然,“那他一定是担心田赋骤降!”
朱元璋一怔,“这,这话怎么说?”
朱棣眨巴下眼睛,张先生可别怪我啊,我也是推荐你的儿子啊!你们一家人,肉烂在锅里,不亏的!
朱棣迟疑了一下,就把张庶宁的信,递给了老朱……
第七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
张希孟这些日子几乎每天都要到老朱这边,主要是给朱元璋提供一些建议,或者给他找点当年的文件。
人的记忆总是会发生偏差的,甚至是出现自我修改,而且通常情况下,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
这就是很多时候,看回忆录,或者当事人口述历史,并不可靠的原因。
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几十年前的事情,如果不参考当时的记录,互相印证比较,大概是会出现严重偏差,甚至是南辕北辙。
虽然老朱还没有糊涂,前后相差还不到二十年,但也急需有人指证。
好玩的是,有时候张希孟说了,老朱也不信,两个人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幸运的是张希孟这些年,留了太多的底稿,甚至连老朱第一次练书法的字都捏在手里。
这种争吵,通常都是以张希孟拿出真凭实据而告终。
老朱郁闷了不是一天两天,可今天的朱元璋不一样,他很高兴,甚至有点雀跃,让儿子打脸老爹,绝对是好戏,尤其是发生在张希孟身上,那就更值得期待了。
朱元璋强忍着直接摊牌的冲动,而是循循善诱道:“张先生,咱一直在想,都好几年了,一直嚷嚷着财政缺口巨大,年年入不敷出……你说说,是不是咱们当初没有想明白,给子孙留祸?”
张希孟微微一笑,“主公,你现在才知道啊?”
老朱一阵愕然,什么意思?
“张先生,莫非你早就知道了?”
张希孟道:“不光知道,我还授意门下省发布研究项目,弄清楚人口、土地、田赋之间的关系,只是我不太清楚这项目被谁争取过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成果……如果主公想知道,可以询问一下。”
老朱微微沉吟,这么说,这个研究还是张先生布置的,只是他不清楚,项目落到了复旦学堂,还让他自己儿子得去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有些丧气,看起来想让他出个大丑是办不到了。
老朱思忖少许,问道:“先生以为,这个问题在哪?”
“自然是人口增长了。”
张希孟沉声道:“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各地人口都在膨胀……其中淮西淮东,平均每家的孩子,超过七个。数量过十的也不在少数。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稍微好一点,但数量也不少。基本上越早纳入版图,生育的人数就越多。现在只有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尚有大面积的空地。像河南,当初说是十不存一,现在也差不多恢复到了原来的六成以上……只等着这一批年轻人,成婚之后,生儿育女,再有十年,估计就会超过元廷治下的人数。”
张希孟对这些事情,那是如数家珍,非常清楚。
可以这么说,人口恢复的能力,是超出了张希孟预期的。
这事情固然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可人多意味着消耗的资源就多,竞争就激烈,管理起来,难度也更大。
这也是张希孟决心辞相著书的原因,他是希望找到未来的出路,不然这么下去,大明的未来可不会太好。
老朱低头沉吟,他已经没有多少看热闹的心,反而凝重起来,低声道:“先生,那伱看田赋会怎么样?”
张希孟稍微思忖,就说道:“田赋只怕是要减少很多了,接下来就算重新主持一个分田,也不能用梯次税率,只能采取固定税率,南北的情况,稍微不同,税率多少,还要最后确定才行。我的预估,最终大明的田赋,能稳定在两千五百万贯,到三千万贯之间。也就是说,还不足现在的六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口,很快就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张希孟叹道:“当年采取梯次税率,一来是想多收点钱粮,二来是抑制大户,通过税收,达到平均土地的目的。现在看来,人口的增加,已经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了。总而言之,接下来的大明朝,需要在财税上面,做出巨大的调整。说白了,一定要充实国库,要让户部能够运转下去。”
“李善长虽然也懂得理财,但是他的思路不行,解决不了冒出来的新问题。必须换人才行。当然了,接下来该怎么办,需要如何调整,还需要详细的调查,需要上上下下,展开一场大讨论。从朝廷到各地布政使,田赋,商税,都要全盘讨论,最终拿出个方案。财税关乎一国盛衰,不论哪一朝,由盛而衰,都是栽在了财政上面,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
面对张希孟的这一番论断,朱元璋已经彻底息了看热闹的心了。
他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面对这么大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