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6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面对张希孟的这一番论断,朱元璋已经彻底息了看热闹的心了。
  他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面对这么大的危机,甚至是生死劫难,老朱不认真是不可能的。
  “先生,你有什么高见吗?”
  “我的办法也不多,大约就是对内对外两条路。”张希孟道:“先说对外吧,这就是我一直提倡发展工商,重视外贸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田赋这个东西,不但有上限,而且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丝毫没有逆转的可能。所以只是建立在种田上面的励精图治,不管怎么弄,都是治标不治本。”
  “再有,我认为需要改革财税的分配,要把财权收回到朝廷,尤其是国库,必须有绝对的主导能力,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国库没有绝对的控制力,下面就会各行其是,违背朝廷的意思。毕竟拿不出来钱,就没人给朝廷干活,这事情放在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
  老朱认真听着,随即道:“先生所言极是,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讲田赋固定为地方税,而朝廷则是专注商税上面。”
  老朱想了想,忍不住道:“能不能说得仔细点?”
  “主公,田赋虽然有上限,但毕竟总数不低,而且相对稳定。再有土地兼并,天高皇帝远,多数还是地方上胡作非为。如果把田赋当做地方收入,那么地方就有了维护田地的必要,他们一定要防止兼并,保障自己每年的正常供应。如此一来,再加上朝廷的监督,我们就能维持均田这个根基,毕竟维持的时间越长,对大明越有利。”
  老朱连连点头,“先生高论,果然不同凡响。只是咱还担心,田赋交给了下面,户部的粮食怎么办?朝廷没粮,只怕也不行吧!”
  “所以就要看燕王了。”
  “老四?他能干什么?”
  “粮食公司!”张希孟笑道:“眼下在北平,辽东等地,已经开始筹备一批大的粮食公司,他们产量大,能够调拨的粮食多,以此作为国库储备,安全稳妥,供应充足……如果主公觉得还不够,咱们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挑选合适的粮仓!”
  朱元璋一怔,“先生说的粮仓,是海外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只此一句,朱元璋就哈哈大笑,十分开怀。
  这话才是古人真意,说得太好了。
  老朱沉吟了再三,这才道:“先生布局深远,思虑周全。果然是天下无双,古今第一!咱们接下来要重新分配田亩土地,要调整财税,要对外用兵,筹建海外粮仓……没有一样容易的事情,每一样都需要通盘考虑,仔细筹谋,小心论证,踏实践行……这么多的事情,确实不能困在繁杂的政务之中,应该跳出来才是。”
  朱元璋突然大笑道:“张先生,这回咱算是明白了你的用心。过去打天下的时候,是咱们君臣联手,现在还要咱们君臣合作,才能珠联璧合,所向睥睨,你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我能拒绝不?
  说实话,我真有点怀疑你的能力。
  老朱看出了张希孟嫌弃的意思,他忍不住黑了老脸。
  “你自己就很高明吗?瞧瞧,这是你那个宝贝儿子的信,咱看他也不觉得你多高明啊!”
  张希孟怔了一下,这才拿过来。
  果然是儿子张庶宁的信,他随手翻开,才看了几眼,微微皱眉头:原来这小子说的社会调查,竟然是这事!
  连老子也瞒着,这小子是翅膀硬了,尤其是你跟朱棣讲这些东西干什么?
  不行,等回来之后,必须给他上点家法,让这小子知道自己的厉害!
  张希孟面露凶光,切齿咬牙。
  见他如此这下子可把老朱高兴坏了,瞧瞧,大哥别笑话二哥,谁都有气个倒仰的时候。
  张希孟快速浏览内容,当他翻到了最后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
  有关人口土地的调查,张希孟尚在预计之内,没有什么意外。但是在最后部分,张庶宁提到了几句自己的发现。
  由于人口膨胀,孩童占据的比例太大,直接造成的问题,数年前,定下的义务教育法,几乎没法落实。
  根据张庶宁的描述,他发现一些偏远的村镇,所谓的学堂,仅仅是个扫盲班,不同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老师,而且这个老师还未必天天都过来上课。
  这个情况不会比以前的私塾好多少。
  张庶宁并没有继续写,而是跟朱棣讲,他的下一个调查项目,就是地方教育问题,相比起人口和土地,张庶宁更关心这个。
  他希望在自己十五岁毕业之前,把这事情做好。然后作为自己毕业的论文内容。
  张希孟看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不错,总算知道干点正事,主公,今天我请客,咱们不吃萝卜就酒,吃点好的,口外的羊,肥美多汁。”


第七百六十七章 说服朱元璋
  张希孟请朱元璋吃的是古北口外的肥羊,这羊肉确实好,肥嫩多汁不说,而且一点腥膻的味道都没有。
  不管烤着吃,还是涮火锅,都是顶级的。
  张希孟索性弄了一桌全羊宴,这可比老朱的水萝卜就酒强多了。
  果然,有钱的人,就是腰板粗,胆气壮。
  老朱也没有多少脾气,先吃个满嘴流油再说。
  朱元璋忙活了一阵子,有了七成饱,老朱才道:“张先生,你说这羊,似乎比应天要好不少啊?尤其是肉,肥瘦相间,到底是怎么喂养出来的?”
  张希孟一笑,“如果没猜错,应该是喂了上好的精料,跟战马差不多的。”
  老朱一听,顿时愕然,“谷物精料,拿来喂羊,实在是浪费了。”
  张希孟只能无奈呵呵。
  这种行为,放在其他省份,确实过分了。
  其实很早开始,张希孟就鼓励百姓,饲养家禽家畜,增加肉类生产。
  但受限于饲料的问题,农户依旧以谷槺混野菜,来饲养猪羊。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那种很大的锅,下面煮野菜,锅边贴上硬饼子,开锅之后,硬饼子取下来,算是人吃的,煮熟的野菜,混入谷槺麸皮,就是喂猪的。
  人猪一锅出了。
  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糊弄事,但能节省柴火,也算是方便快捷,很多百姓都喜欢这么干。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专门做些菜饭,好好犒劳自己。
  另外呢,农村还会舂米一类的,每到这时候,就有些碎米,沾上了草棍石子,人不能吃了,也会拿来喂养鸡鸭。
  猪草,谷槺,麦麸,碎米,这就是牲畜家禽能吃到的最好东西,如果再想更好,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舍得了。
  事实上,放在元朝,这些东西,都是人吃的。朱元璋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几乎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饿!
  看到什么,都想塞进肚子里。
  泥鳅、知了、蜻蜓,塞进嘴里就是一块肉。
  遇到了灾年,最惨的时候,连这些东西都没有,只能吃草根,树皮,啃观音土……
  朱元璋是清楚这一切的,所以他也是严禁用粮食充当饲料,喂养牲畜。
  只不过在北平的情况,就有些特殊。
  此刻的北平,还是地广人稀,由燕山延伸到辽东,沃野千里,土地辽阔,可以耕种的非常多。
  前面张希孟提出,建立大的粮食公司,给予他们足够的力量,让他们种田,产粮,对抗风险,满足国用。
  到了此刻,已经有了一季收成。
  十分幸运,这一季粮食,就获得了丰收,有好几个屯垦公司,都发了财。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还算不错,但是他又觉得拿粮食喂羊,实在是过了。
  “为什么不存起来?这才是第一季收获,他们就这么浪费?这能经营好吗?”
  张希孟无奈笑道:“主公,他们现在也没有那么多仓库可以储存粮食啊!”
  “没仓库?那就往外运啊!那几个省,不是缺粮食吗?”
  张希孟又摇头,“那也要修路啊!现在也没有那么多道路,”
  朱元璋愕然,“那,那就拿来养羊?”
  张希孟道:“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这些粮食也只会腐烂变质。因此屯田公司就从一些蒙古部落,采购小羊,在自己手里育肥,然后运到北平。”张希孟解释道:“北平的肉价很高,育肥之后的羊,也方便运输,至少比粮食方便。那些屯田公司今年赚到了钱,回去就能修路,建粮仓,用来存储粮食。”
  张希孟说到这里,对老朱道:“其实以我的观察,他们贩卖羊,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朝廷能准许他们卖牛,就再好不过了。”
  “牛?”老朱的声音都提高了,“先生说的是耕牛吗?”
  张希孟无奈,“是肉牛!吃的!”
  “不行!”
  老朱急了,立刻就拒绝了,他给北平的权柄,可不是无限的。
  像是杀牛吃肉这种行为,那是绝对不行的。
  任何农业社会,都会把牛看得非常重,虽然比起三哥奉为神明那种,还有所不如,但是随便杀牛吃肉,也是要承担后果的,甚至可能是杀头大罪。
  不过这也不是说市面上就没有牛肉了。
  比如摔死的,难产死的,打雷劈死的,这样的牛也不能就给扔了,只要上报官府,确定之后,还是可以吃的。
  当然了,如果某地的牛繁殖足够多,耕地用不了,你给偷偷推下山,报个摔死,宰了吃肉,也不会有人非要砍你的脑袋。
  总而言之,天理国法人情,这里面需要拿捏。
  不过对于立国十年的大明来说,还远远没到牛马泛滥的地步,随便杀牛吃肉,是绝对不行的。
  哪怕是朝中勋贵,真要是让人抓住了把柄,证据确凿,触到了霉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非常坚持,真怀疑他上辈子是一头老牛!
  不过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
  首先牛肉肯定是绝好的蛋白质来源,多吃肉蛋奶,强壮大明人。如果能适当提供一些牛肉,张希孟还是赞同的。
  其次呢,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五斤粮食,大约能转换成一斤牛肉……也就是说,适当转化之后,运输活牛,会方便许多。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开杀牛的限制,随便胡来。
  但这里是北平啊!
  紧挨着漠南和辽东,已经筹建了一批屯田公司,长期来看,粮食很是充裕。
  这下子张希孟就有了新的想法。
  “主公,伱想想,如果让蒙古诸部,他们多养牛羊,然后咱们这边,买过来育肥,消耗多余的粮食,再把育肥之后的牛羊,运到南方,提供给大明的子民,这样一来,岂不是有利可图,还能让咱们的老百姓吃得更好?”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现在可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先生,当下中原各省,还有不少地方,缺少耕牛。其次,北平的粮食也不是那么多。再有,就算现在有这么好的牛羊,送到应天,也是有钱人吃得起。老百姓还是需要粮食的,尤其是平价的粮食,咱不能答应你的主张。”
  张希孟无奈道:“一点商量都没有吗?”
  朱元璋绷着脸,“没有!”
  “那仅仅是研究呢?研究什么牛出肉率高,长得快,不易染病,什么牛适合耕地,这也不行?”张希孟反问道。
  老朱怔住了,他想了再三,“这事可以商量,但是不许随便买卖!”
  张希孟笑了,“反正培育优质好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