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6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转手之间,至少有三五成的利润。
  算是囤积居奇吗?
  自然也算,可问题是这种人太多了,遍及南北,多如牛毛。大明朝廷能管到主要的城市,能管到交通要道,但是还有太多的地方,根本管不到,也无从管理。
  说白了,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常态。
  在农业社会,匮乏是常态,因此从上到下,都养成了储藏的习惯。
  粮食,布匹,很多地方,干脆存钱,把钱放进地窖里,硬生生弄出了钱荒。
  因为大家伙都知道,物资宝贵,粮食值钱,只要存着,就肯定能升值。
  这种病态的观念,让商品资金陷入停滞,失去了流通,一旦某地出现了灾荒,那么对不起,没有其他地方补充,只能粮食价格暴涨。
  如果朝廷的救济不到位,就会出现流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算太大,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搞到足够的商品,变得不再紧缺,然后硬生生砸下来,告诉所有人,规则变了。不要想着积累物资,而是要想着创造更多的财富。
  “殿下,还有诸公,这事情在大明,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长芦盐场,现在大明的盐价如何?你们应该都心里有数吧?”
  孙炎又抛出了一个例子,这一次尚在迟疑的众人,也渐渐改变了想法……没错,似乎有些道理啊!
  当初收复北平,开辟长芦盐场,筹措军费养兵,修长城。
  现在过去了这些年,审视当初的做法,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元朝承袭了两宋的盐法,彼时盐价最低也要三五十文一斤,普通百姓,饱受高昂的盐价之苦,朝廷又收不到多少盐税,只是肥了中间层层的盐商。
  他们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把钱赚了。
  彼时的盐商,和现在的粮商很相似,一个是拿到了食盐的经营权,一个是囤积了粮食,然后就可以坐等发财。
  试问这样的经商方式,赚钱方法,又有什么效率可言,根本也谈不上什么进步,不过是聚敛财富罢了。
  当初在长芦盐场,张希孟是怎么干的?
  首先推行晒盐法,拿到足够的食盐,然后大举出售,以极低的价钱,行销天下。
  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由朝廷设立盐铺,或者借助常平仓,平价售盐。
  这一番努力下来,食盐不再金贵。
  一口气把盐价打到了七文钱。
  哪怕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食盐。
  而且由于盐场出多少盐,就缴纳多少税赋。
  盐税这一块,不但没有减少,还大大增加了。
  更有趣的是盐价这么低,让肆虐千年的私盐生意消失了,几乎没有私盐贩子生存的空间了。
  这一下子,几乎解决了所有问题。
  堪称大明的德政。
  彼时孙炎还跟在张希孟的身边,非常熟悉整个过程。
  现在想起来,他还是五体投地,钦佩不已。
  其实仅凭着整顿盐法这一项,就看得出来,张希孟做事的本事,绝对是第一流的,哪怕是老李,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只不过张希孟不愿意把自己陷在政务当中罢了。
  此刻孙炎也想用类似的办法,以北平的粮食,大肆销售,填补各地市场的亏空,把粮食价格也打下来,让那些粮商失去利润空间。
  “孙相,这么一来,那些普通的百姓,又该怎么办?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啊!”汪广洋低声道。
  孙炎一笑,“或许会减少,但如果能促使他们离开家乡,去北方屯田,或者进入工厂,充当工人,也可以弥补缺口,或许还能赚得更多。”
  汪广洋皱着眉头,“孙相,不是所有人都能背井离乡,你这么做,是会招来骂名的!”
  孙炎哈哈一笑,“你说得对,但是什么都不做,把人圈禁在土地上,依旧是要背骂名,说我们无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大刀阔斧,杀出一条血路。至于后果如何,我愿意一肩抗起,如果结果不好,那就拿我孙炎治罪。”
  顿了顿,他又道:“到了那时候,还请汪相公站出来,收拾残局。伱记着,一定不要对孙某客气,千刀万剐,诛灭九族,都是我咎由自取!”
  汪广洋的老脸瞬间憋得通红,姓孙的,你太不是东西了!你这话什么意思,摆明了警告我,不要掣肘,拉你的后腿!
  行,你可真行!
  看着汪广洋哑巴吃黄连,孙炎心里头暗乐。
  我跟着张太师学了多少年?他一肚子损招,只不过顾及身份,不愿意用罢了。但是没关系,我孙炎不在乎,想跟我斗啊,再学几十年吧!
  这时候朱标突然开口了,“粮食只是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还有木材,还有油料,毛纺……我们要学会借助北平的物产,重塑整个大明的格局!”
  朱标攥紧了拳头,“此事我身为监国储君,亲自负责。如果不能利国利民,我情愿辞去储君位置!”


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
  “燕王殿下,这是三十万贯定金,先起运一百万石粮食,后续金额会陆续打到北平银行的账上,请殿下放心。”
  朱棣看了看眼前这个户部官员,无奈吸口气。
  这要是换成别人,无论如何,也是要狠狠敲一笔的,想拿这么点定钱,就把粮食运走,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这么多年了,他朱棣还没吃过亏。
  不过当朱标开口之后,他就真的没办法了。
  这年头朱棣应付不了的几个人里面,大哥朱标绝对算一个,而且还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那一个。
  说实话,这些年朱棣能迅速发展壮大,绝对跟朱标的纵容有分不开的关系。
  没有朱标点头,就连朱元璋和马皇后都不好给朱棣大开方便之门,难道你们想看孩子们自相残杀啊?
  更何况朱标牵着那么多人,他们都能出来给朱棣下绊子。
  但是对不起了,朱标什么都没做,甚至还纵容朱棣,容忍他为所欲为。
  朱棣虽然混点,但是他不傻。
  大哥替自己遮风挡雨,自己要是不能知恩图报,满天下的人,都能把他撕碎了。
  “行,这是太子哥哥吩咐的,就没有不行的……不过我可要提醒你们,粮食运走了,这也是俺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你们可要小心应付,务必稳妥,不许出一点差错!”
  户部的官吏立刻点头道:“多谢燕王提点,请殿下放心,我们心里有数!”
  交代完毕之后,官吏上了漕船,一声令下,满载着粮食的船只,沿着大运河,直接向南。
  另外还有一些粮船,干脆满载着辽东的粮食,自大沽南下,运往浙江和福建。
  一直以来,都是南方的漕粮,运往北方,支持九边的军事开销。
  什么时候,北方居然有多余的粮食,可以运到南方?
  这不是做梦吗?
  谁知道,这个梦里才能发生的事情,居然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个影响,哪怕是朱标,也没有办法预料,他不得不跑去中书省,时刻盯着,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刻处置。
  相比起朱标的忐忑,张希孟回京之后,宅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每天给夫人做点饭,江楠则是每天坐班,回家就能吃到丈夫做的饭菜。
  当年的一句戏言,还真成真了。
  果然是江楠在外面忙活,养活张希孟了。
  “伱还是出去做点事吧!要不你写点书也好!你总要干点什么事吧!”江楠道:“你这么蹉跎岁月,那些仰慕你的人,都会失望的。”
  张希孟哈哈大笑,“我现在能去干什么?还是等见了分晓,我再写点东西,总结一下,也就是了。”
  江楠稍微怔了一下,随即道:“到底会走到哪一步?你能预料到吗?”
  张希孟笑道:“既然你问到了,咱们不妨就推演一下……你先说,这些年,一直存在的缺粮问题,真的是产的粮食不够吗?”
  江楠呵呵一笑,“我好歹也管着商业部,现在能登记在册的商行,只怕还不足实际数额的一半。有太多私下里产业,根本就记录不了,尤其是湖广,巴蜀,岭南,到处都有。我不断行文各地,要求他们,彻查境内的商行,还派了官吏过去彻查。但终归效果有限。这个大明朝,当真是太大了,有太多经济活动,根本就不在朝廷的掌控之内。”
  对于夫人的抱怨,张希孟一点不觉得意外,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
  存在于民间,没法统计的经济,别说大明朝了,哪怕到了后世,也不稀奇。有些管理水平很差的某南亚大国,竟然有九成以上的劳动力,都没法纳入国家统计范畴。十亿牲口,实至名归了。
  以大明如今的状态,就一定比某三哥更强吗?
  还真说不好了。
  “咱们想发展工商,而地方上,总是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抵抗着,在老百姓这一块,是尽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愿意购买商品,减少开支……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了,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推行的均田,就是向这个基本盘妥协,是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才有了大明朝。”
  “现在我们想改出这个困局,就必须朝着这个局面下手才行。”
  江楠想了想,道:“可我们已经颁布了最严厉的均田令,不许兼并土地,那现在的做法,还有用吗?”
  张希孟笑道:“土地是根本,有田地,能种粮食,这就保证了九成以上百姓的基本需求,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你也不要忘了,就在这个男耕女织的基础上,还有不少商贾,比如粮商,他们靠着自己手上的财力,从老百姓手里,集中农业剩余。聚敛财富的同时,又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区域。”
  “所以我们说男耕女织,是一层一层的……最底层,是丈夫和妻子,男耕女织,满足衣食需要,尽量少采购商品。往上一层,或许就是一个县城,在县里,有铁匠炉、有牲口市场、有布铺、粮行,他们又构成了一层,以此类推,一直到一个行省,或者几个行省……总而言之,咱们这个大明朝,是被一层层笼罩着。”
  江楠咀嚼着张希孟的话,忍不住点头,“我大约懂了,想发展工商,就要足够的市场,充足的原材料,还要充裕的劳动力。可现在的大明,层层叠叠,都在抗拒工商业发展,制约商货流通。只有通过北平的商品冲击,把这个局面打开,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
  张希孟含笑点头,“夫人果然厉害!”
  江楠忍不住一笑,“我算什么厉害,老爷才是真正的高人,这么多年的布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怪不得听说,老爷做饭的时候,都在哼着小曲,您着实是欢喜异常啊!”
  张希孟轻叹道:“那只是我的估算,到底能不能顺利做到,还不好说,所以咱们依旧拭目以待!”
  ……
  北平的第一批粮食,运抵应天。
  在清点之后,第三天就开始了销售。
  四百七十文宝钞一石!
  不到一贯宝钞,就能买到两石。
  当这个价格贴出来之后,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按照大明官方的价格,一两黄金,大约兑换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两贯宝钞。
  各地的币值多少会有些差异,但是大概不会差很多。
  过去在丰收年景,粮食集中上市,一两银子大约能买三石粮食,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最多只有两石粮。
  也就是说,大明粮价最贵的时候,差不多是一贯宝钞买一石粮。
  现在好了,一贯宝钞能买到两石粮食还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