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7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不着你操心,不过既然来了,咱们爷俩就坐下来聊聊。”朱元璋说着,揪起张承天的肩膀,就让他坐在了台阶上,随即老朱也挨着他坐下,肩并着肩,就跟亲父子一样。
  “伱小子知道吗?为什么咱想抓谁,就能抓谁,想惩办谁,就能惩办谁?不管是唐胜宗,陆仲亨,还是杨宪、汪广洋?你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不反抗?”
  张承天道:“陛下是九五至尊,是大明天子,自然是一言九鼎啊!”
  老朱笑道:“你说这话没错,但也过于肤浅了。古往今来的天子多了去了,真正能做到生杀予夺,为所欲为的,又有几人?有多少皇帝,被气得牙根痒痒的,也要忍耐,根本不敢发作。比如唐太宗,面对魏征,就是如此。”
  张承天托着腮帮,听着老朱说话,却是忍不住摇头,“陛下,唐太宗也是雄主,他为什么不敢像陛下一样?”
  老朱哈哈大笑,“他要是跟咱学,对文武诸臣,半点不客气。加上前面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囚禁父亲……他身边还剩下谁?又有谁愿意听他这个皇帝的?所以他这个皇帝,必须恩待功臣,必须虚心纳谏,陛下和魏征这样的人,君臣和睦。唯有如此,才能对后世有个交代,不然千秋史册,又该怎么说他?”
  “咱不是非议李世民,恰恰相反,咱很赞赏他的作为,对外用兵,励精图治,打造盛世大唐,咱有朝一日,必定要超越他的功绩,建立更辽阔的大明朝……咱要说的是,根基全然不同。咱是自己打出来的天下,堂堂正正打出来的。咱靠的是百姓,靠的是民心。包括那些功臣,咱也不用惯着他们。因为没有咱,他们什么都不是!”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霸气十足,毕竟所谓淮西勋贵,既不是刘秀的南阳二十八宿,也不是李唐的关陇门阀。
  这二者本身都有雄厚的实力,刘秀和李唐,是借助人家的力量,才得到天下的。
  可朱元璋不一样,在归附老朱之前,淮西诸将,不过是乡间农夫罢了,要不是老朱,他们什么都不是。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可以肆无忌惮。
  当然了,在这一堆人里面,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希孟!
  “你爹确实天下奇才,咱们走到今天,他帮着咱规划了道路,夯实了基础,军心民心,有一大半,是他帮着咱争取过来的。更为难得,你爹不像一般从龙功臣,收买人心,拉帮结派。他聪明机敏,又淡泊名利。能遇到你爹,是咱的运气。”
  老朱笑呵呵拍了拍张承天的头,“你小子可要好好学令尊的本事啊!”
  张承天只能勉强苦笑,“陛下,臣是想学,就怕臣的脑力不够,让我爹笑话。”
  老朱笑道:“怕什么?笑就笑呗!你当他私下里不笑咱啊?没准这时候,他笑咱识人不明呢!”
  张承天连忙摇头,“父亲不会的,他没有这个胆子的。”
  老朱只是大笑,“你啊,还是太小了,你爹的胆子,比谁都大!”
  正在这俩人讨论张希孟胆量的时候,朱标回来了。
  老朱怔了一下,忍不住道:“朝政纷繁复杂,你跑来干什么?须知道,国事要紧!”
  朱标先是跟朱元璋见礼,随即道:“确实国事紧要,不过父皇这么多年,辛辛苦苦,铲除辜恩负义的文臣武将,是替孩儿拿下荆条上的棘刺。为的是让孩儿更好执掌江山社稷。多年下来,父皇已经是伤痕累累,孩儿居然不知!还请父皇恕罪!”
  听朱标的话,老朱竟然心里热乎乎的,这孩子终于懂事了,知道体谅父皇!说的话,全都打在了他的心坎上。
  不过老朱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朱标自己想出来的。
  “是太师教你的?”
  朱标忙点头,“确实,除了太师,也没人这么了解父皇,体谅父皇了。”
  老朱愣了好一会儿,竟用力颔首,感慨万千。
  “自古君臣相得,人们常拿唐太宗和魏征为例。但是咱想来,论起君臣之谊,只怕要数咱和太师了。”
  老朱突然站起,一手拉住了朱标的胳膊,一手拉住了张承天。
  小胖子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挣脱,哪知道朱元璋的手跟钳子似的,牢牢扣住张承天。
  随后他把两个手放在一起,“老大,你记着,日后能保你安坐龙椅的,必是这个小家伙,你对他要另眼相看,把他当成朋友,兄弟,就,就像咱和张先生一样!”
  朱标没有什么说的,连忙点头,“父皇的话,孩儿铭刻肺腑,不敢忘怀。”
  可张承天却不这么想,他眼珠乱转,不时盯着老朱。
  心说我可是跟着你当拱卫司指挥使的,你把我推给朱标,这算什么?明明能跟着大老板,为什么要跟着老板儿子啊?
  没有道理!
  老朱越看张承天的反应,就越是想笑。
  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老大,你四弟朱棣,胆大包天,无所不为。但他最在乎张庶宁,你知道为什么吗?”
  朱标一怔,忙道:“父皇,张庶宁张师弟虽然年纪小,但他品格高古,一心推行教化,同情贫苦,四弟在他身上,怕是看到了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吧!”
  “对!”老朱笑道:“庶宁那孩子,确实能做老四的一面镜子,让人不至于忘乎所以!老大,你记着,承天这小子也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做不了,不能做的事,他会帮你的。相信父皇的眼光,我朱家江山,想要顺利传承,就离不开他!”
  朱元璋这话,已经把张承天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承天小子,好好辅佐太子!”
  朱标伸出手,笑道:“张师弟,还望你不吝赐教啊!”
  张承天面对朱标的手,他瞪大眼睛,绷着脸道:“我可先说好了,现在我还是陛下的臣子,不会帮你什么的。其次,就算我想帮你也帮不了,所以暂时别来找我!”
  朱标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父皇,孩儿有点相信您的话了,张师弟这样子,真和师父有点相似!”
  张承天一惊,我爹?他也这样?
  老朱心情大好,“走吧,咱们三个一起吃顿饭……吃完这顿饭,承天小子,你还要去帮着咱打听消息,可不许偷懒。”
  老朱又对朱标道:“你也要好好整顿官场,改革官制,想来没有人敢掣肘了!”


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
  张承天并不怎么欣赏朱标,甚至觉得他有点废物点心。自己都当爹了,又是监国太子,遇到了大事,还要父皇出面,甚至要自己老爹帮忙擦屁股。
  为子为徒,都算是不孝。
  当然了,像朱棣那种特别有主见的,张承天更讨厌,甚至觉得朱棣是祸胎……反正吧,张承天就觉得谁都那么回事,他才懒得辅佐朱标。
  现在的任务就是伺候好老朱,顺便跟着老爹学学本事,再把两个兄弟拉拔起来,让他们以后替自己打天下……
  这么一想,我的天啊,还真是够忙的。
  朱标啊,你就一边去吧!
  张承天蹭了一顿饭,拍拍屁股就走了。
  倒是老朱,越发欣然,甚至笑了起来。
  “妙啊,真是太妙了。老大,一定记着你爹的话,好好对待张承天,咱要是没看错,这小子日后长起来,没准比太师还厉害!”
  朱标怔住,当真如此吗?不见得吧?
  虽然他深表怀疑,但到底没跟父皇废话,而且还把老朱的嘱咐记在了心里。
  身为太师之子,不管是张庶宁,还是张承天,其实都不容易。
  他们要是想进入仕途,几乎一眨眼的功夫,就会聚集一股强悍的力量,不管文臣武将,甚至是商贾百姓,敢不买太师账的,还真是不多。
  张庶宁选择了教化之路,帮助贫苦,并不拉帮结派,毫无疑问,是承袭了张相之德,应该嘉奖。
  而张承天,这小子的冷漠淡然,甚至有点高傲无赖,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尤其是接下来拱卫司指挥使之后,更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我连皇太子都不搭理,还会搭理你们吗?
  都给我一边去!
  张家两个小娃娃都各有特点,倒是让人期待那一对双胞胎了,也不知道他们长大了,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反正眼下这俩家伙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大点的喜欢笑,不管看到谁,都是笑呵呵的,脸上像是开了花。至于小的那个,就有点冷脸,每天吃饱了,懒得搭理任何人,包括他爹。
  稍微不顺心,就给张希孟来一泼。
  也不管是常服,还是蟒袍,都出了尿渍。
  张希孟能有啥招,自己的儿子,也不能扔了,对付着过吧!
  好在这些日子江楠的身体恢复过来,带孩子的活儿不用张希孟一个人了。
  只是没干几天,江楠就受不了了,她想去工作,非常非常想……宁愿对着浩如烟海的公文,也不愿意面对两个光屁股娃娃。
  带孩子太麻烦了,打不得骂不得,完全是伺候小祖宗。
  当初张庶宁也没这样啊!
  “老爷,伱看我是明天回中书,还是今天就回去?”
  张希孟给夫人一个大大的白眼,“你就那么着急?”
  江楠咧嘴苦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这不是挣钱养家吗!你瞧瞧,现在你带孩子,不去坐班,也不写书。咱们家一点来钱的路子都没有,难道喝西北风啊?”
  夫人的话,简直好有道理,张希孟无言以对。
  “行,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不过有一点,我劝你最后还是稍微等一等。”
  “等?为什么?”
  张希孟略沉吟,就说道:“接下来的官制改革,太子会主持的,你去了不好!还是在家里等着吧,总不至于把你的位置弄没了!”
  江楠点了点头,可情绪不免低落下去。
  本着一孕傻三年的规则,她一下子怀了俩,保守估计,也是六年起步,上不封顶。
  江楠有点担心,而且越来越担心,生怕朱标把她给忘了。
  而且很不凑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担心有变成现实的趋势。
  这一次朱标主持改革官制,确实不同于以往。
  首先,宰相成为了历史,不设宰相位置。
  门下省也被拿掉,中书门下,再度合二为一,号称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或者叫内阁。
  内阁设首辅一员,为阁臣领班,负责管理内阁日常事务,颁布旨意,整理政令,主持会议。
  首辅之下,可拣选两三人,为次辅,群辅,协助首辅办公。
  而后是各部尚书,负责制定具体政务,落实御前会议,内阁决定。
  各部尚书之下,设置给事中,统领各部,负责执行。
  御史台则是负责监察百官。
  到此为止,大明朝的官制改革总算初见端倪。
  这一整套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变为给事中统领的各部吏员。他们负责日常事务,并不随着尚书变动。
  基本上秉持中立,专业的态度,负责各部正常运转。
  首辅和各部尚书,以制定政令,监督落实为主。
  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原则上不受内阁干预……但是如果首辅执意想削减御史台预算,改变御史台人事,也不是不能成功。
  这一套官制,比起当初中书门下分开,要简便了许多,又拆掉了左右侍郎,整体的官员数量,也减少了不少。
  基本上和当初张希孟跟朱元璋谈的结果差不多。
  所不同的是,整个改革,是朱标直接主导,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