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第一臣-第7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对啊!怎么不喝龙井了?”
  张希孟道:“没什么,就是换换口味,这是贵州的高山茶,主公喝着怎么样?”
  老朱又喝了一口,这才道:“滋味很足,苦涩清香,都十分明显,有些类似铁观音……适合武人喝,像先生这样的,还是应该喝龙井。”
  张希孟一笑,“不了,我还是喝这个吧……主公要是觉得好,也帮着多推销一下。如果运气好,贵州几十万茶农,就有生路了。”
  老朱沉吟少许,突然笑了起来,“先生这是关心贵州父老乡亲啊!说实话,咱现在也是忧心忡忡,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朱感叹道:“现在有一批凤阳的乡亲,答应出海,愿意去外面开拓。可他们这一要走,咱才想起来,这里面的事情还不少……先生觉得,他们算是大明弃民吗?”
  张希孟连连摇头,“自然不是,不说血脉相连的那些话,他们此去是帮了大明,咱们反而抛弃这些人,那成了什么?忘恩负义吗?”
  老朱面色凝重,“先生说得对,但是这人一旦出海,到了外面,又该怎么算?他们安家之后,生息繁衍,下一代人怎么算?”
  朱元璋接连发问,涉及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张希孟也是一阵沉吟,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比如说啊,凤阳出去一伙移民,扬州也出去一伙,两边选择了一条河的两边安家……为了争夺水源,他们打起来,那该怎么算?
  两家不打,联合起来,欺负了当地的土人,弄死了一大堆,这要怎么算?
  如果土人背后有国家兵马,他们来讨伐大明移民,需不需要出兵?要不要虽远必诛?
  他们顺利产出粮食,要卖回大明,关税需要怎么征收?
  若干年后,他们在那边安家,生儿育女,他们的孩子算不算大明子民?能不能返回大明,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问题,还都算是好的,还有另外一些,就比较复杂了。
  如果有大明子民,他们假扮倭寇海匪,反过来劫掠大明的商船,那该怎么办?
  是归刑部负责,还是归兵部负责?又或者由外务部过问?
  再比如,大明百姓,假冒外藩,跑来朝贡,要怎么处理?
  外面的疆域辽阔,土地众多,万一真发展出一个强悍的国家,反过来,调兵遣将,攻打大明,进犯中原。想要入关华夏,取代大明,那又该怎么办?
  面对这一大堆的问题,张希孟突然有点理解了。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奉行出则夷狄,入则华夏的简单套路了。
  毕竟面对这种复杂到了极点的事情,一刀切下来,未必是好的,但绝对是最简单的。
  所以说,向海外移民,不光是文化问题,也不光是技术条件的问题。
  这里面还包含了复杂的法律问题,乱七八糟,纠缠到一起。
  别说放在大明朝,就算放在后世,也一时半会儿,难以讲清楚,说明白。
  管不了,那就索性不管。
  很显然张希孟没法偷懒回避,这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主公,咱们要先确定几个基本的原则,对待海外的土地上,我认为应该秉持先占原则。”
  朱元璋道:“什么意思?”
  “就是谁先到达,谁先拿到手,就归谁。插旗占地,上报朝廷,我们就要予以承认,别人再想霸占,那就不行了,我们向外移民,还是要避免械斗,尤其是不能自相残杀。”
  张希孟倒不是杞人忧天,其实历史上的下南洋,各地移民之间,就时常械斗,血流成河也不新鲜。
  广东和福建,不同省的能打起来,漳州泉州这种,也能打起来……至于不同的村子姓氏,宗族械斗,那就更不要多说了。
  所以没有定好规矩,没有妥善安排,都用不着海外的蛮夷,自己人争斗,就能损失惨重。
  因此在开发海外的问题上,排在第一的原则,那就是先占原则。
  谁先到就归谁,不能胡乱抢劫,不能自相残杀。
  “这条很好,接下来还有吗?”老朱问道。
  张希孟道:“接下来的一条,应该是先商贾屯田,然后用兵建国。”
  怎么说呢,假如一支船队,找到了一块肥沃的荒地,可以耕种生产,那就要先进行屯田,种出粮食,扎下根基,然后再考虑下一步。
  也就是说,要积攒足够的家底儿,才能考虑设立国家,由朝廷颁布政令,进行册封等等事宜。
  如果已经有国家存在,大明的移民过去,想要直接圈占土地,人家多半是不答应的。
  难道还能立刻就摆开车马炮,打起来吗?
  显然也不行。
  因此张希孟主张以通商为主,首先了解情况,要有一定基础,然后才能进一步下手。
  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高丽,比如倭国,这种在眼前的,大明海军能触碰到,门户已经打开,问题不大的。
  可以直接进去,根据情况,或是从事商贾,或是屯垦种田……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已经被大明确定掌控的土地,移民出去,那是不能随便立国的。
  因为这些土地有的划归皇子,作为封国,有的许给了勋贵,已经算是有主的地了。不能允许随意圈占。
  你去生活可以,经商发财,全都没问题,但是你不能建国。
  张希孟又提到了一件事,“主公,咱们是不是还要定个标准……比如移民出去,他们占有多大的土地,产出多少,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比如咱们已经确定的,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往下还有没有,要不要安排子国,男国?”
  朱元璋也听得头皮发麻,“还是不要那么麻烦了,在伯国之下,就按照市镇村来算吧!移民出去,几十人,上百人,就是一個村子,有些商贸往来,可以升格成镇。等商贸繁荣,人口超过一万,就可以算作市,以此类推。”
  “那要算当地人,还是只算大明人?当地人……到底算不算人?”张希孟声音不高,但是却又问了个致命的问题。
  人,什么算人?
  有手有脚,人科人属。
  这就是人,还有什么疑问吗?
  对不起,还真有。
  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土著是不被承认的。
  他们并不算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所以可以肆意杀戮。
  一颗子弹,一条人命。
  一张头盖皮,一片肥沃的耕地。
  所以人籍问题,可不是个小事……万万不能被什么很高大上的历史文件骗了,不要以为里面的讲的“人”,顺理成章就包含你。
  毕竟在某些人的眼里,你只是黄色的牲口。
  其实面对这事,朱元璋也是深有体会的。
  毕竟在大元治下,南方汉人的命,也就和一头驴等价!
  朱元璋沉吟再三,终于道:“既然是要往外走,争夺土地,开垦蛮荒,打仗杀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务必要戒杀,咱们还是要利用当地人的劳力。再有一点,如果当地人愿意归附大明,成为华夏子民,也要给一条路。如果某些地方,华夏子民数量达到七成以上,心向中原,也可以纳入本土,和中原一视同仁!”
  张希孟面带笑容,跟老朱相处这么多年,他很清楚,朱元璋虽然杀人的时候,不会手软。但是对待普通百姓,他永远都是最为了他们考虑的。哪怕是海外的人,朱元璋也愿意给他们一条活路。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由大明主导海外开发,由华夏统领天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运气,至少不会被轻易抹掉。
  “主公,既然如此说,这就涉及到对海外的教化,还要我们的文明习惯,要向外传播。学堂,寺庙,宗祠,这些东西,怕是也要一起送出去才行。”
  朱元璋怔了怔,也不由得满心感叹。
  先是寺庙啊,祠堂啊,宗族势力,都是大明极力压制,甚至需要彻底铲除的。但是到了对外开拓的时候,却需要利用这些力量。
  果然,权力厌恶真空。
  没有强大的行政体系,甚至没有充裕的驻军,带来不了足够的秩序,就需要依靠曾经的东西填充。
  朱元璋突然涌起一阵强烈的担忧,他突然想到了一种情况。
  “先生,如果任由他们做大,发展起来,会不会借尸还魂,反过来影响大明啊?”
  张希孟无奈苦笑,“所以说往外移民,大肆开拓,不是一件小事情,父子颠倒,主客异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希孟又道:“所以说,如何掌控海外,也是一门大学问,趋利避害,咱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叹息道:“过去总觉得人口滋生,土地不够,非要往外开拓,占了更多的地盘,也就好了。可现在真正开始动手了,却又瞻前顾后,觉得移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生,你说咱们俩是不是有点可笑了?”
  张希孟反而笑道:“这么多年了,难道主公觉得,天下间有什么事情是容易做到的?干什么事情,有利有弊,有弊有利,互相纠缠,难以言说清楚。这是治国的难,也是治天下的趣味所在,全看主公怎么想了。”
  老朱朗声大笑,“不管怎么想,往外走是必须的,而且往外面走,不光是人出去,心也要出去,华夏的魂儿,更要出去!”
  张希孟猛地一振,他意识到,老朱已经确实掌握了精髓。
  海外移民就是这样,不可能包办一切。
  如果派出兵马,打下土地,把人迁过去,再安排官吏,治理地方,派兵保护,有什么事情靠着朝廷裁决。
  这么干,不出十年,就能拖垮大明的财政,顺利把对外开拓,做成一个亏本的生意。
  经营海外,肯定不能和中原一个方法。
  对待外面,必须因地制宜,能商则商,能农则农,能矿则矿,能牧则牧……反正什么适合,就做什么。
  首要的一点,是要有收入,能先站稳脚跟。别给大明添麻烦。
  毕竟你们已经是出海的孩子了,就不能事事都靠着大明,朝廷也不能像一个奶妈子似的,成天照顾你们。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一脚踢出去,什么都不管……这些移民又会怎么样?
  他们失去了依靠,又很弱小,即便他们勤劳,聪明,能赚钱,比那些土人厉害多了。但这些人也一时掌握不了权力,就只能依附当地的土著。
  混的好点,就成了豪富,混的不好,就沦为韭菜。
  但不论好坏,由于出海的刹那,就隔断了中原的联系……这些移民,除了和中原百姓长相差不多之外,其他的方面,只会渐行渐远,几代之后,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对外移民,还要保持一定的控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大明的存在,体会到大明的力量。
  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对待大明的敬畏和忠诚。
  因此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定期巡逻海疆……这可不只有大明的近海,还有其他的海域,一切关键的水道,都需要大明存在。
  不为了别的,一杆大明的旗号飘扬在那里。
  船队在,武力在,国威就在。
  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支撑,谁会听伱的?
  所以向外开拓,绝对离不开一支强悍的海军。
  自从除掉了廖家和俞家之后,朱元璋亲自主持,以常遇春督造船只,刘家港船厂全年无休。
  经过了这几年的筹备,大明已经拥有了上千艘各式帆船。
  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海军。
  就是靠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