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没有兵马,穆王此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第二百三十三章 不容乐观!
  武相突然说道,“还请陛下,赐予穆王兵马调动之权。”
  女帝沉吟了一下,点头道,“那就调拨一万禁军,一千御谍卫,护送皇兄前去赈灾。此外; 再赐予你调动各府驻军之权力,无须过问巡抚。”
  穆王闻言,连忙拱手道,“微臣必当鞠躬尽瘁!”
  一旁的武相听了,暗暗点头。
  如此一来,穆王所拥有的权限,就极其大了。
  除了无法调动军镇兵马; 各府驻军都能为他所用,若局面不是特别坏; 有这样的权力,已经足够应付。
  旋即,他出声说道,“穆王,若是不出意料,盘连府的山匪,定会吸纳召烈流民,你需注意,莫让山匪趁势增大。”
  穆王郑重说道,“武相所言,本王明白,一定会小心行事!”
  说罢; 他告退一声,就快步走出了御书房。
  赈灾之事; 容不得拖延; 他现在就得立即出发。
  御书房中,变得沉默起来。
  女帝面有忧色; 文相惶惶不安; 武相则沉吟不语。
  都在为临瞻的往后,而忧虑起来。
  ……
  召烈府百里之外,官道旁的野地中。
  众多精悍士卒,正戍守四周,稍作休息,中央有一辆马车,一名面色微黑,神情肃穆的青衣男子,正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望了望天色,虽是阴沉无比,但雨水已停,青衣男子,也就是穆王,沉声说道,“待会弃车换马,全速前进!”
  他本想尽快赶到召烈府,怎知几日来雨水连绵,道路泥泞,以至于行军缓慢,过了四日才来到此处。
  在属下的劝说下,他只能坐入马车中,以免淋雨伤了身子,影响之后的赈灾事宜。
  如今雨势已停,自然得换马,全速前进。
  一旁的幕僚听了,只能点头应和。
  就在这时,穆王突然听到一阵哀嚎声,他连忙望去,就见到官道上,有众多衣衫褴褛,脏污不堪的灾民,踉跄着朝这边行来。
  穆王顿时眉头大皱。
  此处距离召烈府尚有百里,就有如此多的灾民,可见局势……并不乐观!
  穆王的脸色,愈发沉重。
  他问过递送召烈文书的人,他们八百里加急,跑死了四匹马,但因为雨势连绵,所以花费了两日,才将文书送到瞻京。
  而现在,他前来召烈府,路上花费了四天……也就是说,此时距离决堤之日,已过去了六天!
  这六天,足以让十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百姓变得流离失所,化作流民……
  这些流民,极可能会被盘连山匪所吸纳,化作对抗朝廷的力量,拖垮临瞻的国力……
  想到这,穆王感觉心中沉甸甸的,像是压了一块巨大无匹的石头!
  他当即喝道,“莫要再休息了,立即出发!”
  刚驻扎没多久的众多军兵,只能护着穆王,再次启程,朝着召烈府疾驰而去。
  一路前行,穆王看到越来越多灾民,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在官道上缓缓行着。
  许是几日没有吃东西,这些灾民浑身无力,如同丧尸一般,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穆王眉头皱的愈紧,不住的摇头。
  好在前来时,他已下拨赈灾银两,命令沿途府县妥善安置灾民,提供衣食与住所。
  这些灾民走到下一个府县,就能填饱肚子,摆脱困境。
  而他要做的,就是立即赶到召烈府,止住洪涝之势,避免流民外扩,化作山匪。
  全速疾驰了半日,穆王带着众多军兵,进到了召烈府的地界。
  寻人问了下,才得知府衙已被洪水所淹,众多官员与衙役,都避到了召烈府下辖的延乐县。
  这个县,是召烈府中最靠近璃江,但却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县城。
  穆王当即改向,朝着延乐县赶去。
  这一路,他看到了触目惊心的场面,众多饿殍,倒在官道上,被野狗所吞食,仅剩森白的骨架。
  他顿时惊呆了!
  按理来说,六天时间,不至于饿死这么多人!
  毕竟逃离时,这些灾民应该还有粮食,可以支撑上几天。
  可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在疑惑,穆王便勒令士卒停下,寻了个面色枯黄的灾民,急声问道,“如今情况到底如何?”
  灾民瞥了穆王一眼,而后瞥向众多军士,神情麻木,没有任何反应,继续蹒跚前行。
  穆王见了,便对着幕僚喝道,“拿些许干粮来!”
  听到干粮二字,四周几个灾民,无神的眼瞳顿时亮了起来,不知道从哪儿涌出来的力量,冲到穆王身旁,嘶声喊道,“我要粮食!给我!给我!”
  当即有几名御谍卫迅速上前,将这些几近狂暴的灾民拦住,以免伤到穆王。
  拿着一袋干粮,穆王皱眉说道,“我问什么,你们答什么,这袋干粮,便归你们所有。”
  一路上,他遇到众多灾民,但都没有提供粮食,因为这些干粮,是军士们的粮食。
  他们需要这些食物提供能量,才能赶到盘连府,避免局势恶化。
  若是将时间花在路上救治灾民,或许耽误片刻,就会导致洪水继续蔓延,灾民暴涨。
  所以他们不敢耽搁,只能将救治灾民的任务,交给沿路的府县。
  几名灾民听了,连连点头,望着穆王手中的粮食,满脸渴望。
  “璃江下游,到底是什么时候决堤的?”穆王沉声问道。
  他隐隐觉得,时间有些对不上。
  若只决堤了六日,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饿殍。
  所以他打算问问灾民,这些人不会说谎。
  “好……好像是……十日前……”
  “不……是十三日前……”
  “就是十三日前……”
  “十三……”
  灾民们七嘴八舌的答道,仿佛担心回答慢了,就无法得到粮食。
  听到答案,穆王瞬间呆住!
  十三日前?
  不是六日前?
  也就是说,决堤七日之后,召烈知府才将消息上报?
  穆王心中,怒意滔天,眼瞳几乎冒火,禁不住握紧双拳!
  该死的!
  该死的召烈知府!
  心中怒喝,他已决定,到了延乐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斩了召烈知府,用他的人头,祭奠死去的百姓!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两面作战!
  三日之后,瞻京宫城。
  御书房中,气氛颇为凝滞,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女帝紧抿红唇,俏脸紧绷,明眸中含着怒火。
  侧位上,坐着武相、文相、定军侯、太师等四位股肱之臣。
  文相同样怒火中烧; 一会儿咬牙切齿,一会儿拂袖怒哼。
  武相则面色微沉,沉默不言。
  定军侯双眼圆瞪,紧盯着太师。此时,对方正看着穆王从召烈府传来的文书,女帝让他们互相传阅。
  文武两相看完; 一个怒发冲冠,一个面沉如水; 定军侯便明白; 召烈府的情况,十分严峻!
  所以,他紧紧望着太师,就等着对方看完,再接过来细看。
  “唉!作孽啊!”太师哀叹一声,满脸的皱纹扭曲起来,可见心中极为悲郁。
  一边哀叹,太师一边伸手,将文书递给了定军侯。
  定军侯连忙接过,仔细看了起来。
  飞速看完,他顿时怔住,震惊之余,内心不断下沉,仿佛沉到了胃里!
  文书中,总共包含三条信息。
  第一条; 是穆王到了召烈府,才发现璃江十三日前就已决堤,可府衙却等到七日后才上报; 以至于灾民遍野,饿殍满地,局势变得极其严峻。
  怒不可遏之下,穆王本想杀一儆百,严惩召烈知府,怎知到了延乐县,却发现,召烈知府……竟已不知去向!
  经过调查,他才明白了具体经过。
  原来,决堤之日,召烈府衙三名最高官员,知府、同知、通判,都已决定,应立即上报。
  三日后,同知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发现知府并未上报,前去质问,却惨遭知府杀害。
  之后,知府继续隐瞒不报,又过了四日,通判发觉不妥,察觉出同知的失踪,和知府有关,于是立即告知驻军校尉,一同前去质问,却发现知府已消失不见。
  直到此时,璃江下游决堤的消息,才开始送往瞻京。
  第二条消息是,大雨只下了五日,璃江下游就已决堤,实乃不可思议,所以通判于几日前,派人前去查看,发现有人为掘开堤坝的痕迹。
  由此可见,这个天灾,很可能就是人祸!
  第三条消息,十几日过去,璃江水患愈演愈烈,从一开始淹没几县之地,变成如今,大半个召烈府都成了汪洋一片。
  以至于灾民遍野,数量庞大,几近百万。
  有不少灾民为了生存,受人蛊惑,加入盘连山匪,以致后者急速扩大,从之前的二十万,变成了五十万之众。
  幸好雨势稍减,水患不再扩大,加上官府全力赈灾,才避免更多灾民成为流寇。
  但如今,盘连山匪雄踞右方,虎视眈眈,穆王手底下仅有万余兵马,哪怕调动四周府县的驻军,也不过二、三万之数,根本无法应对,所以才请求女帝,调派戍北军镇之兵马,前去镇压匪祸。
  若是任由盘连山匪,借助灾情来增大势力,到时候,其或许会长成庞然大物,再难绞杀。
  紧紧握着文书,定军侯没想到,只是短短时间,临瞻就会便如此模样。
  南蛮之乱、召烈洪灾、盘连匪祸……真的是祸不单行,莫非是上天,看不得临瞻屹立至今?
  不,一定是有宵小之徒,在暗中作梗!
  不然,璃江堤坝不可能会有人为挖掘的痕迹!
  定军侯正思绪凌乱之际,却听到了女帝的声音。
  “朕打算调派戍北军镇三十万兵马,前去剿匪,各位爱卿觉得如何?”虽然面色平静,但依然能听出,女帝的声音不再清冷,带着些许怒意。
  文相皱眉道,“山匪有五十万之众,仅仅调派三十万兵力前去镇压,是不是不太够?”
  “不,”武相应道,“山匪人数虽众,但战力不强,三十万若是好好利用,足以剿灭。”
  他知道,临瞻此时绝不能大力开战,更不能陷入战争泥淖,必须以最小的损失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落入赤心门的陷阱中。
  也会让大离抓到可趁之机。
  定军侯点头附议,若是他年轻之时,仅需十五万,就能大破五十万山匪。
  “那就由池都司,率领三十万军众,前去镇压匪祸!”女帝定声说道。
  池都司,乃是瞻庆元年的武举榜眼,全名池元武,官至正四品的都司,掌四十万兵,身处戍北军镇,为人谨慎小心,谋略不凡,乃是此次剿匪任务的极佳人选。
  武相和定军侯同时点头,太师一向没有多少意见,文相只能压下到嘴的话,不言不语。
  商议完剿匪事宜后,武相从怀中拿出一封信报,递给了女帝,说道,“陛下,这是祝守尉从南疆传来的急报。”
  见众人都转头看来,目露疑惑,武相便接着说道,“南边战事告急,祝守尉于信报中说,南蛮自知不敌,潜入林中伏击,而密林广阔,祝守尉麾下兵马渐少,仅剩一万余人,散开之后,入了密林就如鱼入深海,无法寻得蛮人踪影。”
  众人听了,不由皱眉。
  北境局势不利,没想到南疆也进展不顺。
  女帝秀眉紧蹙,问道,“各位爱卿,如此情况,该如何处理?”
  没等文相出声,武相率先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