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职权。”
    “其次,朕在此立下两个规矩,第一,军者死生之大事,自朕以后,宦官可以干政,但是不可以干军政,有任何宦官如果敢对军政大事指手画脚,耽误前线将领打仗,将领可以直接一刀砍了,事后绝不追责。”
    这是吸取宋朝、明朝的教训,他少量的历史知识告诉他,这两个朝代好像就是因为太监监军,打仗才打得稀烂。
    “第二条,先帝在时,张让等人帮着他卖官鬻爵,致使民不聊生,终究导致了黄巾起义,动摇了我大汉四百年之基业,我知道,宦官大多贪钱,上面伸大手,下面就敢伸小手。”
    “我在此给宦官再多立一条规矩,凡是搜刮民脂民膏,贪墨钱财,经御史查证属实的话,无需表奏于朕,可以直接交付廷尉审理,廷尉审理之后如果证据确凿确实有罪,可以将宦官就地正法,无需朕的勾决,嗯……回头整个大石柱子,把这两条写上,就放在司礼监衙门门口,张宇,你可不能仗着朕的恩宠就在外面做恶事啊。”
    “圣明无过主子,奴婢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恶了主子您的圣名。”
    “嗯。”
    这第二条就是刘协想出来的终极解决之道了,什么权责划分,那都没有用,啥制度都会有漏洞可以钻,况且税政这玩意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花钱和收钱这两样事确实可以是方方面面。
    所以刘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崩说那些用不着的,你就说你贪没贪脏钱就完了。
    当官只要不贪钱,再坏又能坏到哪去,税监又不是常设官,每年就秋收的时候派下去待俩月,压根连建立利益输送的机会都没有。
    如此,这宦官和朝臣之间也算是有了相互制衡之权。
    当然了,出去后摆摆威风,在外边跟别的太守啊县令啊什么的装一装哔,这肯定都是难免的,没必要过于苛责。
    再说太监也不是缺心眼,没好处,他们也不敢轻易得罪外边的两千石大佬。
    “所以这个事儿,谁还有什么问题么?”
    杨彪闻言识趣地坐了回去。
    于是大家又看向司马懿。
    司马懿见状带头高声呼喝:“天子圣明,此诚开万世之法也。”
    开玩笑,我司马懿铁打的前途,将来混成县侯踏踏实实吃食邑多好,为了那么点田产怼天子你们当我疯了不成?
    话说温县是不是吕布的食邑来着。
    这事儿好像也不是不能操作啊。
    而群臣这头见杨彪和司马懿一前一后都怂了,那还能咋整,于是纷纷学着司马懿的样子高呼天子圣明,生怕喊得声音小了,显得跟自己家里多占了多少地似的。
    刘协撇了撇嘴。
    就知道你们这帮怂货指望不上,不敢刚我。
    失望啊~
    “都喝口茶吧,这会且还得开呢。”说着刘协又喝了一口茶水,道:
    “郭嘉,我给你安排点新活,我知道你对律法很有研究,从明天起,你来全面负责编纂一部新的法典,其余的可以先不管,先把贪污受贿之法则给我编出来,要尽可能多的详细,上到三公九卿,下到亭长里正,都不要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编完了贪污法,你再来编写其他的刑法民法,以后,各郡、县再有什么案子,就让他们依法办事便是,谁不依法,谁就是失职。给犯法百姓一个上诉的机会,如果不服县里判决,可以上报到郡里,如果不服郡里判决,可以上诉到廷尉,不过如果最终判决是上诉者无理取闹,则罪加一等。对了,以后死刑的勾决就交由廷尉来吧,不过勾决之前要复审一下。”
    “总之,从今以后,咱们大汉要进入法治社会,自朕以下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法纪规章,有什么事儿,都有一部法律能作为准绳来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行政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么,回头把法典内容也加到建安大典里面去,要考的。”
    目标是君主立宪么,当然要先确立法律的权威性,只有让天下人心中先树立对法律的敬畏,这事儿才有戏。
    刘协一点也不在意这样是不是会增加廷尉的工作量,因为很简单的一点,这年头有能力自费从县里一路跑来许都告御状的老百姓,并不会太多。
    这可不是后世,做个火车就进京了。
    郭嘉闻言,有些懵。
    不是说让我当廷尉么?怎么改修书了?
    下一刻,眼泪就喷涌而出,哽咽道:“臣,谢天子隆恩。”
    天子胸怀果然宽广,不但对我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反而对自己如此的委以重任。
    至于廷尉之职,这书修完了,他不但能流芳千古,到时候除了他也确实不可能找别人来当这个廷尉了。
    而且这廷尉的权力明显是加大了,眼看着也快要赶上三独坐了。
    什么叫不计前嫌,这就叫不计前嫌啊!
    郭嘉甚至还不自觉地看了刘备和吕布俩人一眼,发现满朝文武中至少有一半都在和自己一样看着他们。
    你们看看人家天子的气度,你们啷个不觉得羞愧么?


第一百七十八章 三省六部
    所谓税赋会议,在刘协想来无非就是财政预算会议换了个名称而已。
    因为朝廷不管干啥都需要花钱,所以这个所谓的财税会议,捎带手的自然也要把一年到头来所有的大事都给议一议。
    这不就是议会的雏形么?
    而议税阁,自然就是内阁了。
    先把东西建出来,以后,只要慢慢的放权,把皇权逐步转移过度到议会和内阁,又有一部权威的法律大宝典,这君主立宪的事儿不就成了么。
    然而今天这一套雷厉风行,又没和任何人商议,却又威力巨大的改革,看在群臣眼里却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荀彧。
    天子……这是在分尚书台之权啊!
    确实,尚书台的权柄太重了,缺少制衡,这是荀彧早就察觉到的问题,只是以前他上面一直有曹操作为录尚书事镇着,权臣两个字跟他无关,然而现在他却越来越像是个权臣了。
    当今天子乃是雄主,在雄主手下当权臣,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荀彧已经明显的感到自己手里的权利开始烫手了。
    然后这天子就开始分权了。
    天子英明啊!
    荀彧的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未来的权力结构图了。
    朝廷的决策机关,已经从尚书台转移到了议税阁,凡是大事,要事,都必将由议税阁来决定,而杨彪虽为首府,但也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必须要跟三公九卿、三独坐、重号将军和上三公商量着来办事儿。
    尚书台,则单纯的成为了执行机构。
    校事府,则成为天子耳目,成为大汉最高的监察机构。
    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啊……
    缺了点什么呢?
    是了,缺一个天子与尚书台、议税阁之间的联通机关。
    坏了,这一块如果不能明晰,这部分权力一定会被宦官夺走。
    想到此,荀彧刚要站出来谏言,就见曹操先一步的站了起来:“禀天子,臣,有一事相谏。”
    “大司马有什么意见么?”
    “谈不上意见,只是臣以为,议税阁的权力有些过大,与天子之间不能没有沟通之桥梁,臣建议,不妨扩大一下中书省的权柄,让中书令兼领侍中之职,并且也与三公九卿一道并入议税阁,以确保南北两宫沟通顺畅。”
    荀彧见状,笑着就重新坐好了。
    明公比我反应的更快啊。
    刘协却想,中书省?那好像是……我的秘书机构吧。
    就是说派个皇室代表呗。
    “这个……有必要么?”
    刘协不太想加这么个角色。
    “臣以为,此举十分必要,唯有如此,天子才能时时掌握动向,臣以为,天子耳目,不能全靠宦官,臣以为,此举十分必要,不可不设。”
    曹操的后半辈子就为了外孙子活了,他自然不能允许宦官手里握有太大的权力的,这跟校事府的权力还真就是两码事儿。
    这份权力要是握在朝臣的手里,这权力怕是仅次于尚书令了,以后的三独坐可以叫四独坐了,可要是握在宦官手里,那特么就叫内相。
    而内相,是有资格掺和天子家事的。
    所以这件事上曹操异常坚持。
    而刘协一看曹操这么坚持……行吧,省的你们瞎脑补我不知道,放个探子也好。
    “那好吧,那就依大司马之言吧,大司马以为这个中书令,应该由何人担任啊?”
    “臣的曹缘,荀悦,可担此重任。”
    曹操也光棍,没给刘协推荐自己的心腹,荀悦,这可是你铁杆死忠了吧?
    反正他跟荀悦这么多年的交情,先是亲密无间,后是决裂翻脸,最后收下当曹缘也还算维持了不错的关系,以前的是是非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曹操清楚荀悦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动摇太子的地位。
    “荀悦?”
    别说,这人真合适,他以前就是秘书监,干的活和中书令还差不多,还是天子老师,资历威望能力都够,政治背景也硬。
    于是群臣中除了荀彧纷纷附和。
    只有荀彧有点不太开心。
    我特么好不容易才把荀攸给弄下去,怎么又弄上来一个荀家人啊!我不想当权臣啊!
    于是荀彧站出来道:“臣以为,荀悦……这个,资历还是有点尚浅吧,臣推荐赵温担任中书令。”
    曹操一听就不乐意了,他跟赵温有仇,他当然不怕赵温,可万一将来自己死了之后赵温迁怒太子呢?
    嗯……老家伙应该不会比自己能活,可是万一呢?
    “赵温不合适,陛下,臣以为此职除了荀悦之外无人能够胜任。”说着,曹操的嗓门都大了起来,大有今天你天子不答应,我就发火给你看的架势。
    而刘协……
    说真的,这套制度虽然是他闭着眼睛瞎设计出来的,但他还真没有这曹操和荀彧了解的更透彻。
    他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这荀彧和曹操怎么就跟快要吵起来了似的?
    那我肯定得听曹操的啊!
    “好了,那就荀悦吧,让荀悦来当这个中书令吧,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荀彧心想,不行啊,这样的话我们荀家的权责太重了啊!
    “陛下,臣以为,尚书台之事日益繁重,既然现在有了议税阁,尚书台的工作也会更重,臣想,能不能请陈群来接替担任尚书之职,负责官吏考评、升迁任免,再请增设以孔融为尚书,负责礼仪教化,再以郭嘉为尚书,负责审阅各地司法行政,以赵俨为尚书,负责户籍民政,以段煨为尚书,负责军事统筹?”
    这就是以九卿之权,来分尚书台之职权了。
    刘协一看,这是……好家伙,一口气要了这么多大佬,这尚书台是要变成行政政府是吧。
    好事儿啊!
    这样的话内阁、议会、政府都有了,我这个皇帝不就是地地道道的虚君了么?
    “加一个,以刘晔为尚书,负责工匠培训、技术创新,大型建设等,毕竟技术进步才是第一生产力么,你们看自从筒车、翻车、以及风车、水车投入生产之后,今年的亩产是不是高了不少?就这样吧。”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这也就是刘协确实历史知识比较欠缺,还以为他这是离着君主立宪更近一步呢。
    但凡换一个学文科的马上就能看明白,这不就是隋唐时的三生六部制么?
    中书,尚书,以及实际上跟门下省没啥区别的议税阁,尚书台下还分出来的几个尚书不就是吏部尚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