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防伪和保值,刘协特意搞了一点锌熔了进去,国内的锌矿石都是铅锌一体,刘协搞了点特殊的铅烧了一下,就得到了锌。
刘协又用糜竺给他的钱搞了个小号的土法高炉,将锌与铜熔在了一起,如此一来,制造出来的钱币当真是闪闪发光,在这个时代看着就和宝物一样。
顺便还在大型水车的基础上设计了水重力锤,在钱币上设计了非常繁杂的花纹图案,顺便在钱币的背后又加了一行小字:百姓为重,社稷为轻;社稷为重,君为轻。
寄希望于这样的理念思想可以借由钱币广泛传播,为自己打败袁绍之后进一步推行君主立宪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样的铜钱自然应该要享有一定的溢价了,事实上铜钱的价值从来也不在于这东西到底用了几量铜,而是国家信誉。
只要朝廷官方愿意用铜钱来替代税收,其实就相当于给了铜钱一个基础定价,这也是刘协明明早已不爽并准备完毕,却偏偏要墨迹到秋收之时才对外发布铜钱的理由。
反正朝廷官方承认一枚建安大钱,可以购买三斗的粮食,收税时允许民间用建安大钱来抵扣的。
但第一批么,印的比较少,发下去之后这样漂亮且精美的铜钱其实际价值却是一天比一天高,最后又因为天下人苦于无钱可用久已,就连河北、荆州、甚至正在打仗的益州地区也争相抢用。
最后,这点钱居然愣是给捂成了收藏品,莫说三斗粮,市面上三斛粮也未必能换得来一枚建安大钱,谁也不肯用钱来缴税。
这就大大背离了朝廷印钱的初衷了,于是经过造币局(议税阁直属机构)商议,又加印了很大一批,经由糜竺之手疯狂买粮,这才勉强将市面物价大体平稳在五斗一钱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在糜竺疯狂的撒钱买粮的时候,他居然还联系上了河北甄氏,以三十万斛粮谷换了五十万钱,陆陆续续的通过走私的方式走水运运到了许都。
这么大规模的走私贸易,要说袁绍不知道,那是纯扯犊子,可他竟然管不住,由此可见他这个北地之王,对底层的管理力度也就那么回事儿。
也算是大大的激励了朝廷这边的士气。
甄家甚至还表示,愿意继续购买,老实说,朝廷这边到时也愿意给他印,这种就食于敌的事儿,一斛粮相当于两斛都不止。
不过刘协就拒绝了。
也不能说拒绝,就是给造币局下了一个规矩:税收时一钱抵三斗粮谷的政策永世不变,如果有哪一年全国各地都开始大量的上缴粮谷了,则造币局自上到下全部免职,主要领导车裂而死,顺便随机抽取一位三公砍头。
用不着跟他们讲什么金融知识,刘协自己也不懂,但古人又不傻,他们起码明白最基本的钱贱粮贵的道理,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可钻,所以也不费那事,结果导向,就问你怕不怕死就完了,反正刘协以此定为万世之法后世子孙不得更改。
当然,如果遇到全国性的大规模天灾的话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那得多大的灾啊,汉朝本来也有三公给天灾背锅的政治规则,真遇到那种百年不遇的特大灾情,杀个三公祭天也没毛病。
但总之,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税收工作和与税收绑定的铸币,粮谷收成已经超出当初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了。
而至此为止,让刘协和朝廷都没想到,以至于甚至有点束手无策的是,大量藏匿于深山,亦或者曾经为避战乱逃亡河北、南郡去的中原人,听说朝廷通知区域内真的不再收人头税了,一个月里居然大规模的开始往回逃亡。
袁绍和刘表拼了命的阻挡,但却根本阻挡不住。
山川地形,雄关险要可以挡住大军,却挡不住老百姓自发的用脚投票。
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愿意背井离乡。
眼下家乡重归安定,生活的愈发好了,傻子才不回去。
一个月,兖州人口暴增二十万,豫州人口暴增十万,南阳人口暴增五万,全部进行了屯田,弄的无主之地都有点不太够用了呢。
打仗就需要民夫,需要运粮食,中原地带打仗因为水路比较发达,倒也不至于像是西部地区那样那么费劲,但需要动员起来的人力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真到了动员的时候,各地忙完了秋收的百姓却是踊跃参与,甚至主动跑到各级的衙门中去询问啥时候打仗。
秋收刚过,却是有几百个亭长主动向上级汇报,说是麾下郡卒已经准备好了,不管是打仗还是运粮都行。
韩嵩甚至传来上表,称南阳一代现在不止军屯之兵闻战则喜,斗志昂扬,就连民屯之兵现在也是战意高昂,纷纷表示愿意自带干粮上战场助战。
朝廷这边面对这么踊跃的民心整个都傻了。
反正用荀彧的说法是,如果不考虑军粮消耗问题,有多少武器就有多少兵卒,莫说十五万,五十万都能征来,让那些老百姓拿锄头上战场怕是都乐意。
当然,朝廷不可能这么干就是了,未经训练的民夫真要拿锄头上战场的话,死的得老快了,最终朝廷的作战计划还是没变,只是四月之期现在却是可以从容的扩成五月了。
除此之外,这一个月里,刘晔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回禀陛下,匠作监已经把第一批藤甲制作出来了,请陛下移步一观。”
刘晔在被刘协扣下之后刘协就一直拿他当高级工程师在用,在许都的郊外把将作监给重组了一下,又招募了大量的优秀工匠,专门负责搞研究发明。
原本将作监是要负责铠甲的生产的,汉末的铠甲分四个种类,分别是普通将士的筒袖铠、精锐以及将领穿着的盆领铁铠、高级将领穿着的黑光铠和明光铠,以及,穿着非常轻便,也比较好看,但实际上防御力和筒袖铠也差不了多少的儒铠,这种一般是统帅,谋士穿的,没啥实用价值。
即使是最低级的筒袖铠,基本也不用惧怕普通弓箭了,不过腋下是软肋,而且肩部以上全无防护而已,不存在某些影视剧中一扎就死的情况,跟纸糊的似得。
话说回来,古代是有纸甲的,纸甲也特么没这么脆!
扯远了,撤回来。
着甲和不着甲的士兵,战斗力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的,然而即使是相对价格最为低廉的筒袖铠,也不可能真的装备十几万的屯田之军。
盆领铁铠就更贵了,基本只有禁军、宿卫两支全职士兵和曹操的虎豹骑有装备。有多贵?这么说吧,原本历史上的赵云赵子龙至少在长坂坡的时候也没混上一套盆领铁铠。
因为,只有筒袖铠可以像个肚兜一样把小阿斗放在铠甲里,贴身抱着,他当时要是穿着盆领铁铠的话肯定抱不了孩子。
所以比较闹心的是,禁军和宿卫表现好了也是要下放的,这就很闹心,你说人家新官上任,不让他们把铠甲带走吧,不合适,让他们带走吧,这铠甲消耗得也太快了。
朝廷的财政紧张啊!
所以刘晔上任以后刘协就给刘晔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研发一种新型的,可以尽量做到全军装备的铠甲。
于是他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藤甲,给刘晔提供了一个思路。
刘晔也真的是不负众望,真的给研究出来了。
刘协先后试了刀砍、锤砸、箭射等多种方式来检验铠甲,差不多弄明白了这东西的原理。
这藤甲的制作工艺也算是非常简单,就是用青藤来编织成铠甲的样子,然后用桐油泡两天,两天后拿出来晒,晒干后再用桐油泡,泡完再晒,如此反复十余次铠甲方成。
经过反复浸泡桐油和暴晒的藤甲非常的有韧性,穿在身上也是不贴身的,这玩意穿身上就像穿了个弹簧一样,面对砍击和锤击都有着本不错的防御力,也足以抵挡一般弓箭,比之筒袖铠也差不多了,甚至还没有上半身无防护的缺点。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在面对刺击的时候表现稍弱,尤其是面对骑兵突刺时一扎就透,和没穿也差不多。
至于怕火,这就是神经病了,铁甲也怕火啊!真让人家整个火烧连营,穿什么甲又能有什么区别。
“制了多少副?成本几何?”
“试制只有六百副,成本主要就是桐油,相比于筒袖铠来说可以算是很便宜了,而且编织铠甲可要比制作鱼鳞甲容易太多了,一般的篾匠都能干,稍微教授一下,普通妇女也能编,以朝廷如今的威望,直接发动百姓帮着咱们制铠就行,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我们找不到那么多的青藤啊。”
这藤甲肯定不会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但几千年来从来也没能成为主流铠甲的原因也是如此。
这东西的制作方法确实很简单,青藤这东西确实很便宜,桐油也不贵,但青藤这玩意多产自山上,国内哪里的山最多?那肯定是益州、荆南、和江东了。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产青藤,却不产阳光,晒制藤甲必须要在连续的大晴天之下暴晒才能让桐油渗入,可特么这些地方哪有大晴天!
所以为了等晴天,这藤甲在南方的多山地区可能两三年都晒不好。
偏偏这玩意耐久还不高,穿不了多久可能就废了。
北方太阳多,但是青藤少啊,至少不太方便大规模的收集。
刘协想了想道:“必须要青藤么?如果……咱们把筐给拆了呢?行不行?”
“那效果会差上一些,但至少防普通箭矢的远射没问题。”
于是,刘协又下令在朝廷控制地区内开始收筐。
万万没有想到,短短数日之后,愈来愈多的百姓自发的带着干粮来到了许都城下,把位于郊外的将作监都给堵了。
刘协听说这事儿后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因为收筐收出民怨来了。
这种事儿很难讲的,宋徽宗不就是因为收石头收到天下大乱的么?
于是他慌慌张张就跑来了,然后就是老套的,百姓两侧让路后跪伏余地山呼万岁的场面。
“发生了什么事,去问问,是不是有民变?”
关羽点了点头,亲自打马去问,不大一会儿,却是神色古怪地回来道:“问明白了天子,这些人都是篾匠。”
“篾匠?”
正诧异呢,就见人群中一个颤颤巍巍的白发老头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高喊道:“老人家,快快请起,到底这是发生了何事?你可以说出来,朕一定会替你们做主的。”
老头摇了摇头,露出满嘴已经悉数脱落的牙齿,道:“草民是叶县一代的一名普通篾匠而已,我们听说朝廷啊,在大量的收筐,说是为了打败袁绍,我们就想着,既然大量的收筐,那一定就需要篾匠吧?老头子今年七十有六了,一不能上阵杀敌,二不能运粮铺路,但我做篾匠做了几十年了,手还行,我什么都能编啊。敢问朝廷到底要编什么?也让我这老朽之躯,为国效力啊!”
老头说完,又朝着刘协去拜大礼,刘协连忙亲自将其扶起。
“是啊天子,我们都是篾匠,我编筐编的可好了。”
“也让我们为国效力啊!”
“为国效力,为天子效力~”
“俺变筐编得可好了,天子您管饭就行。”
“天子咱朝廷还缺藤条不?俺们把家里的藤条都背过来了。”
…………
一浪接着一浪,各种简单却质朴的口号此起彼伏,刘协甚至都听不清楚他们。
良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