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诗经传家的家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权威的应该是京兆韦氏吧,给韦端下诏,让他现在就删,其他的,益州杜氏,冀州魏氏,豫州薛氏,告诉他们把家学中的这句话都删了,反正他们是正统,有个百八十年,这就是史实了。”
    他妈的家学盛行就这点好,这些个家族把知识都给垄断了,自己可以强行命令他们,让他们怎么改就怎么改。
    外面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传承了诗经么,但谁让这几个经学世家是权威呢,过个百八十年,真品就成赝品了。
    这种事儿当然骗不了聪明人,但不重要,能骗傻子就够用了。
    “诸位啊,想想办法,只要肯去想,办法总比困难多么,我也是真的不能理解,这氐人姓名,长相,语言,生活习惯,跟咱们汉人都是一毛一样,你把一个氐人和一个汉人一块领过来,我都分不出来哪个是氐哪个是汉,愣算两个民族,这特么不是有病么?”
    “这少民同胞的问题,再怎么处理,这最终的归宿必然都是融合,归化,氐人是最容易突破的突破口,我不管啊,不管你们怎么安排,这样的风声在这次开完大会之后,必须得放出去,而且必须要让至少一部分的氐人相信,反正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什么文化。”
    “当然,啊,当然,咱们肯定也不能硬来,更改户籍必须要建立在人家自愿的基础上,只能引导,不能强行逼迫。对了,不是说扶风马氏的先祖马援对氐族有恩么?那些氐人当年不是都很忠于马腾么?回头跟魏公说说,给马休安排个什么职位,兼领一下武都太守,好好的,给我把氐人入汉的这个事情敲定一下。”
    “陛下,马腾马休这个所谓的扶风马氏……不太可靠吧,故太傅翁叔公(马日磾,当过太傅,正儿八经的马援后人)的后人,也都袭荫了,这马腾来代表扶风马氏,实在是有些不妥吧。”
    “哎呀不重要,孙坚和孙策还说自己是孙武的后代呢,那不照样有人信?回头我亲笔写个信给扶风马氏,让他们改一下族谱,多大点事儿啊,再说那马腾是不是扶风人,是不是姓马,只能说肯定不是嫡传,也不一定就不是马援之后么。”
    “重要的是民族融合,这才是千年大计呀!”
    群臣“………………”
    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历史学都是为政治学服务的,但像刘协一样,如此直接了当的创造历史,而且连诗经都敢改写,这……就很魔幻了。
    扶风马氏,既是功勋之后又是经学大家,上一代家主还做过文官之首的太傅,一道旨意就让人家改家谱!
    马腾那是个反贼的出身啊,他就算真的是扶风马氏的人,也得给他踢出去,哪有不明不白的请进来的道理?
    这不是胡作非为么?
    “陛下,臣以为如此行事,不可能完全堵住悠悠众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陛下这般修改圣贤文书之事,必然留下痕迹,且不说如诗经这般千年经典,根本是改无可改,改了,也不过自欺欺人,未来史书,又将如何评价此事?陛下三兴大汉之荣,说不定……也要被后人质疑的啊!”
    “啊,我知道我知道,不就是一点名声么,没事儿,我不在乎,其实历史这种东西,尤其是历史人文教育,史观远比史料,或者所谓的历史真相更加重要,我始终认为,人们学习历史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活在现在。”
    “对于汉人来说,整个雍州,还是很凋敝的,劳动力奇缺,今年春耕的时候那牛价都涨到天上去了,一头牛,都能换两匹马了,几百年都没见过这个价钱的牛,现在朝廷给老百姓都发了土地,可耕种的效率呢?一头牛耕几亩地啊!氐人入了汉籍,可以大规模的搬到关中来居住,都说这氐人善于养牛,汉人的百姓这难道不得实惠么?”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我就是再怎么抹杀,他也是存在的,大规模的迁移进关中,如果不能抹杀了他们这个氐人的身份,反正我肯定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不放心,是吧。他们干脆入了汉籍,承认了自己是汉人,对他们来说,这日子过的也舒服啊,普通的百姓只需要给朝廷缴固定的税赋就行了,再也不用给部族的头人缴税了是不是。”
    “此事无论对于汉人,还是对于氐人,都是好事,对于子孙后代更是功在千秋,无非,是负了先人罢了,负了,就负了吧,活人比死人重要。”
    “历史的真相,可以交给精英,交给你们这些士大夫们去研究,去讨论,平民老百姓,让他们知道该知道的,就足够了。”
    众人面面相觑,说实在的,这事儿他们都不怎么愿意干。
    “谁有意见?”
    深吸一口气,却是刚刚被提拔为河南尹,孔融不在就自动成为经学砥柱的王朗站出来,深吸了一口气,站出来反讽道:“陛下既然不惜为氐人融合而改写诗经,何不干脆把鲜卑也融合进来,何不干脆把春秋也给改了,就说那蛮王沙摩柯是楚国后裔,甚至干脆牵强附会把他们认到项羽那一支去?亦或者是把鲜卑、乌桓,都给并过来?”
    刘协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俩眼睛都放光:“可以这样改么?难度大不大,需要改春秋是吧,用不用把左传也给改了?乌桓和鲜卑都起源于东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个不好改吧,可以从长计议,为以后的修改做做准备。”
    王朗闻言,只觉得有一种要把眼珠子都瞪出来的感受。
    我是在反讽!反讽!反讽你听不出来么?
    刘协还在那自顾自的说着:“经学,史学,朕是不太懂的,你们才是此道的专家,把南方的百越和楚国联系在一起,你这个想法很有创造性啊!我看,不如索性将此事作为一个重大历史经学课题,交给太学来做,好好的,深入的研究一下他们各自的祖先,都能跟哪些楚国的贵族牵强附会上。”
    “这个事情直接就这么去改难度还是太大了的,要徐徐渐进,可以先传谣言么,等那个蛮王沙摩柯到了并北之后,想办法造个谣,项羽后人……这个感觉难度太大了,屈原后人你们以为如何?”
    “…………”
    “…………”
    “羌人这边好办,不都说羌氐同源么,先想办法把氐人变成汉人,慢慢的,过个百八十年,想办法抹杀了羌人的文化,正好也就顺水推舟的把他们也给同化过来,就说他们以前也是汉人就行,鲜卑么……这个就麻烦多了。”
    “我看这样吧,不是都说,这鲜卑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么,首先啊,先拆,想办法让他们在文化上各追祖先,先建立他们各自的民族意识么,那比如据我所知东部鲜卑的发源地是在鲜卑山,对吧?中部鲜卑的起源地是哪来着?”
    “大鲜卑山。”
    “卧槽。”
    刘协都给整得飚脏口了,却还是嘴硬道:“鲜卑山和大鲜卑山……这明显是两个地方么,我大汉完全可以组织一个经史考据小组,跟东部鲜卑的首领那个叫……素利是吧,我去年在幽州还见过他,挺乖的,咱们可以一块考据历史么,咱们考据一下,这个鲜卑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我以为啊,这个鲜卑山很有可能就是在现在幽州北边,嗯……跟乌恒山应该很近,不对,说不定这鲜卑山就是乌恒山么,咱们大汉的历史问题研究者,一定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好好的帮助我们的同胞兄弟们,追本溯源,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境内鲜卑们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件事交给阎柔去办,都境内了,总叫鲜卑感觉怪怪的,鲜卑说到底就是东胡么,东胡说到底就是当年匈奴人强盛的时候,生活在匈奴东边的各种民族么,民族问题怎么能含混呢?到底是什么民族,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了,这样才不愧先人么。”
    “再给他们鲜卑人修个史呗。”
    “嗯?好想法啊!可以可以,给鲜卑人修史这个想法就非常的好啊!我大汉文化昌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少民同胞的存续工作多出一份力啊,我看明年北边稳定之后就让贾诩回来吧,这个事儿,就得是他来啊!好好的写一写,大坏蛋檀石槐是如何欺压其他的兄弟少民,强迫各部不同的民族主体合并,又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奴役各族人民的。”
    “嗯,”越想越兴奋,刘协站起来满地乱晃,干脆一拍板道:“传个命令给贾诩,让他别当什么将军了,赶紧回来给我主持修史的事儿,从武职给我转回来,朕拜他为太傅!”
    这回连荀悦都有点看不过去了:“陛下,此策若是施行,儒林群体们一定会有极大的意见,臣恐怕……要生出事端来的。”
    “就是闹事儿呗。”
    “陛下,诗书礼仪,国之根本,岂能肆意乱来啊!朝廷这样做,对于很多经学世家来说这就是要他们的命啊!这到时候只怕是……有不忍言的事情要发生啊。”
    “造反啊”
    “…………”
    “哈哈哈”刘协突然想到了什么,沉吟一会儿道:“仲豫啊,毋庸讳言,你们荀家,现如今已经是古文学派的领头羊了,还剩下的这些所谓的经学世家,都是以你们家马首是瞻的,你传个话出去,谏言可以自由,学术也可以自由,认为朕做的不对,欢迎他们来骂,甚至可以允许他们闹,倒是敢于造反的话,有一个杀一个,这是基本原则,明白么?”


第三百八十五章 陛下深意的第N次研讨会
    怎么说呢,其实刘协今天来这一手,也不能说是心血来潮吧,只能说是蓄谋已久。
    被人脑补那么多次,总得有点长进么,想问题终于开始分出层次来了。
    表面上看,这个第一层是冲着少民去的,也就是表面上促进民族融合的意思。
    深层来看,其实也还是想进一步的解决儒林家学的问题,是想要打击未来可能会出现,亦或者说是,现在就已经出现了的学阀的问题。
    东汉的儒林太夸张了,夸张到什么地步呢?夸张到汉书中居然有专门的儒林传了,这些学问与下层的经济基础捆绑在一起就形成了门阀。
    虽然自自己亲政之后,莫名其妙的这些门阀就被自己给削了,尤其是经济方面,至少中原地区的豪强已经被他收编的打击的都差不多了,但是学术方面,还是差着那么一点意思的。
    建安大典虽然已经修了,但那些经学传家的家族毕竟还在,尤其是那些家学内容被收录入建安大典的人家,比如荀家,几乎已经拥有了尚书的解释权。
    现在看着当然没什么,但以后,这事儿还是挺可怕的事儿的,毕竟科举也好察举也好,都是以学术为基,学术的垄断必然带来学术的腐败,学术的腐败必然导致官僚的腐败,官僚的腐败是一切腐败罪恶的根源,极端条件假设一下,说不定一二百年之后自己这一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干。
    所以他也还是想打压一下这所谓的儒林的么。
    这刀子啊,也算是冲着荀家去了。
    他当然也知道这些儒林掌握有笔杆子,肯定会骂他,反对的声音肯定会很大,甚至很有可能是有人要闹的。
    闹呗,更好,自己虽然暂时不打算禅让了,主要是实在没有合适的,能接的人了,但等刘禅长大一点他肯定是要往儿子头上禅的,到时候名声臭一点,禅起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