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廷平定河北,腾出手来,自然是万事可定。”
    “云以为河南尹之言实乃荒谬!”好家伙,赵云居然站起来直接跟司马懿对线,吵起来了。
    “刘表不过守户之犬,只需在南阳留一支偏师足以钳制,孙策是江东猛虎,以狗来钳制猛虎,如何能钳得住?”
    “此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待朝廷平定了河北……”
    不等司马懿说完,赵云马上就打断道:“河南尹以为朝廷平定河北需要几年?一年,三年,还是十年?刘表万一撑不到咱们平定河北的时候呢?”
    “孙策就算吞了刘表,至多不过是南北分界,划江而治,若是咱们挡不住袁绍,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孙策的不臣之心世所共知,你让他去打刘表他就会去打刘表么?万一他也与袁绍结盟怎么办。”
    “这不可能,他与刘表有杀父之仇!”
    赵云轻轻吐了一口气,缓缓道:“枭雄之辈,或可暂时放下私仇也说不定啊,陛下,河南尹,臣斗胆,请地图。”
    刘协闻言拍了拍手,让张宇带人把地图给拿出来,就见赵云拿出地图分析道:“孙策如果趁着朝廷与袁绍交战之际发难,沿泗水可以攻取下邳、彭城;沿涡水可以直达谯县、陈留;沿洪水,可以进攻汝南,若沿颍水北上,更是可以直抵许都城下!(这应该才是孙策计划偷袭许都的路线,是水军而不是骑兵,他用骑兵打许都简直是扯淡)全是顺流直下啊!”
    “臣斗胆请问河南尹,万一这孙策并未如你所想,和刘表交战,或是交战规模不大,这些地方要不要派兵驻守?这么多地方,怎么守,这得派多少兵来守?这难道就不耽误中原决战的战局了么!”
    司马懿闻言脸色愈发的难看了起来,却道:“说这么多,不过是在论述九江不可丢,尤其不可落入孙策之手这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而已,赵校尉,莫非有两全之策么?”
    赵云闻言,却是不理司马懿了,而是大礼跪拜道:“臣一介武夫,没有什么两全之策,但臣愿以本部兵马镇守九江,誓于九江共存亡,云在,九江就在!”
    “可有把握守得住?”
    “有!但是云斗胆,敢请天子节钺!总督淮南!”


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臣贼子
    好家伙,这赵子龙当真是斗胆了。
    论官职他不过是一个禁军的校尉而已,秩比两千石,而且还全无根基,是比武比上来的。
    不要小看这么一个比字,绝大多数的官员一辈子也去不掉这个字的,相当于市厅级与高官的差距。
    换言之这赵云此时在朝廷中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严格来说还属于中层。
    一个中层干部,索要天子节钺,还要总督淮南战事,这胆子也是没谁了,目前朝中一共就三个节帅,分别是镇守在鲁阳的杨彪,镇守在新野的曹操,以及镇守在徐州的刘备。
    这可是朝廷的三巨头啊。
    哦,还有一个刚刚任命的夏侯渊。
    当然,他这么要官职也不是全无道理,勇夫需以重赏么,现在的九江根本上就是个龙潭虎穴,就连吕布、张辽这样的宿将都不敢去,派赵云过去还不给升官的话,这成降级了。
    朝廷也不是没有过先例,对于这种所谓的险地,朝廷历来都是不吝官职封赏的,比如去了河东的杜畿,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一跃而至两千石之位的太守。
    比如原本历史上被派去了关中的钟繇,直接给他挂了个司隶校尉的职衔,这次派他去河内,也给他挂了个并州刺史的名头。
    甚至这九江太守严象也是差不多的,都有点富贵险中求的意思,只不过人家杜畿和钟繇成功的将地狱难度给打通关了,他被boss拍死了,如此而已。
    赵云此求也是如此,给他一个比两千石的校尉节钺,此战就不可以用“非战之罪”来逃避责任了,他也就必须要与九江共存亡了。
    所以目前这个情况,说白了就是刘协和满朝公卿是否信任赵云了。
    刘协本人当然是信任赵云的,事实上赵云在后世他这种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印象早就已经神话了,这种自信比较盲目,有点类似于我家赵云天下无敌的感觉。
    而郯城群臣,当然都是不信任赵云的,这节钺给的也太过儿戏了一点。
    刘协把他们叫过来瞅了半天,结果就是,所有人的脸上都清清楚楚的写着不同意,但谁的嘴上也不说。
    生怕天子来一句:既然你觉得赵云不行,那要不你去?
    刘协见状,干脆拍板道:“既然如此,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吧,命赵云为荡寇将军,假节,都督淮南战事!”
    赵云见状,也深吸了一口气,跪拜道:“臣,叩谢天子!”
    于是天子亲政以来的第五位节帅就诞生了,虽然只是假节。
    ………………
    与此同时,大河以北,同样也在翻天覆地。
    “你说此战大败,孤的长子战死,完全是因为郭图背叛了孤,不但泄露了你们的偷袭计划,还在战场上公然反叛倒戈,是么?”
    “郭图在郯城城下,两军交战之际,突然指挥水师撤走,我军将士士气崩颓,这才导致了大公子在郯城奋战身死,即丘城下,郭图又干脆带领大军投降,多亏臣反应迅速,要不然,咱们的水师也回不来了啊!”
    “岂有此理!”
    只见袁绍的表情狰狞而又恐怖,手上额上青筋直鼓,喘息如风箱一般,一脚就踹翻了桌子,而后把自己的配剑抽出来,到处乱砍。
    “孤那么信任他,那么信任他他居然背!叛!他怎么敢,他怎么敢呢啊!!!来人,来人!”
    “大将军。”
    “派人把郭图的家人抓起来,全都给我抓起来,车裂而死!”
    “大将军,此举……”
    “谁也不要劝,孤意已决,谁也不要劝!”
    事实上袁绍虽然愤怒,但其实并未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他就是要借愤怒之机对郭图的家人严惩,来震慑自己手下那些,有可能心向朝廷的将领们。
    大汉朝四百年了,天子的这块招牌实在是太好用了,连郭图都能投敌,他袁绍还能信任谁呢?他麾下就算是猛将如云名士如雨,可谁知道他们的心里到底是拿自己当主公,还是当做了乱臣贼子呢?
    虽然硬实力上他远胜于朝廷,但只要那块招牌还在,他就不敢说自己能够必胜。
    所以他对郭图的家人必须要狠,必须要残忍,让所有人都看看,这就背叛我的下场!
    然而当盛怒过后,威吓过后,留给横亘在袁绍心头的,还是那个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问题。
    真的要以大汉大将军的身份,去攻打大汉天子么?
    名不正言不顺啊!
    就见他缓缓转过头去,双目死死地盯着自己的谋主荀谌,道:“天子无道,我欲取而代之,友若以为如何?”
    荀谌闻言,确实不无悲凉的在心中一叹,这一问,终究还是来了。
    郭图不过是个外戚,那送进宫的郭女王不过是个贵人而已,而且说白了她也并不是真的郭氏之女,与郭图之间更是不认不识,就这,郭图都能叛变。
    他荀谌可是荀彧的亲兄弟啊,有此一问,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要知道这荀谌虽然历史记载极少,却是袁绍真正的第一心腹,官渡之战时他和田丰可是袁绍的谋主,地位远还在郭图之上。
    此时面对袁绍逼问,荀谌虽是早有准备,却也还是问得他面色惨白,只得大礼跪伏余地,不敢轻言。
    “跪什么,说话!”
    “臣以为,不太合适,刘协乃董卓所立,得位不正,大将军意图匡扶社稷,大可以另寻一天家子孙,另立朝廷便是。”
    “不费那脱裤子放屁的事儿了,我袁氏出自于陈,陈乃舜之后,理应有天命。”
    这却是袁术称帝时胡说八道的那套,这袁绍虽然没从袁术手里接过玉玺,却是自觉的想要继承他的帝号了。
    当然,事实上荀谌所说的,他袁绍也办不到,因为他曾提议以刘虞为帝,眼下刘虞虽然死了,但他儿子刘和还在,现在换个人来当皇帝,太打他的脸了。
    可问题是袁绍可不敢让刘和当皇帝,曹操的前车之鉴不远,这刘和现在是他的部将,手里是有兵的,真给他送上天子宝座,万一他不想当傀儡,他们俩谁收拾谁还不一定呢。
    “问你话呢,回话。”
    说着,袁绍直接就抽出了宝剑,悬于荀谌脖颈,只要他今日敢说出个不字出来,他立即就将这位自己的第一心腹刺死。
    就见荀谌的脸色白了右红,红了又紫,紫了又白,勉强道:“臣……并无异议。”
    袁绍闻言哈哈大笑:“友若此言,甚合吾意啊。”然而手上的剑却是半分也没有挪地方,依然悬于颈上,道:“新朝既立,友若当居首功,我意拜你为司徒,你意如何啊?”
    “臣……荣幸。”
    袁绍闻言这才哈哈大笑的收了剑,而荀谌,则是满腹的凄苦。
    我颍川荀氏,今日,要出我这样的一个,乱臣贼子了啊!


第一百五十章 天子残暴,大将军仁德
    冀州大地,很快就传出了大将军欲进天子的流言,人尽皆知。
    然而却迟迟不见动作,而不等袁绍这边先搞什么大动作,河北之地却是先被朝廷的一封诏令给搅的彻底沸腾了。
    诏令其实非常的简单,去掉繁冗的措辞和废话之后其实就一条:令,我大汉举国上下,废除算赋、口赋、更赋。
    此令一出,恰如一记万钧重锤,狠狠的敲击在了河北,乃至大汉十三州每一个人的心头,上至公卿勋贵,下至黔首平民,但凡是知道此事的人,无不彻夜难眠。
    原来,天子在南阳,在徐州,杀了那么多的人,分了那么多的地,居然都只是牛刀小试。
    四百年大汉,从此刻开始,真的要变天了。
    而袁绍在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快马加鞭的命令自己地盘的每一个郡守:捂消息,这个消息到咱们这个级别为止,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底层的黔首贫民知道。
    所谓算赋、口赋、更赋,其实用现代人更好理解的一个名词,可以叫做:人头税。
    即,以人口为主要的收税对象,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田产税了。
    其实这也是一直到唐代中晚期以前,最主要的封建社会税种,其核心原则就在于“舍地,税人”。
    一个很冷,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但其实又特别重要的冷知识:西汉初年确实曾出现过三十税一的税政,但,这其实并不一定是个善政。
    因为两汉税政的大头在人头税,田赋轻了,需要用钱的时候人头税自然就重了,形象一点的比喻就是,你和马芸交的税赋是一模一样的。
    这套玩法,最早的开创者其实是商鞅,其出发点其实是鼓励人们去多多的开垦荒地,把算在人头上的税赋平摊在土地里,以变相的减轻自身的负担,所谓五口之家,百亩之田,其实并不一定是指百姓的富足。
    残忍一点的理解的话,是不是代表着一个五口之家,必须要拥有一百亩的田,才能缴得起税,或是至少能不影响生活呢?
    由于人头税的名目实在太多,各地郡县都有自己不同名目的人头税,这已经无法去考证了。
    而天子的这道命令之所以让人惊骇,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定只是一个前奏,毕竟朝廷的开支在那摆着呢,何况天子还要打仗,处处用钱用粮。
    这钱粮既然不从人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