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锦华-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我前一阵子到我大伯那边去,无意间看了一本书,书里头有一首诗,写的非常好,我背给您听哈。”锦华随口扯了个理由。

    二奶奶紧紧闭着眼睛呻吟着,不屑的撇了撇嘴,嘟囔道,“那边书倒是挺多,可惜白瞎在了那些人手里了!所托非人啊!”

    锦华也不理会,自顾自慢条斯理的说下去。

    “人生就像一场戏,

    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容不易,

    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

    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

    儿孙琐事由它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

    神仙羡慕好伴侣。”

    二奶奶慢慢睁开了眼睛,惊讶着看着女儿,忽然一下子坐直了身子。
………………………………

第六章劝解2



    “你这是打哪里听来的?莫生气,莫生气,人生就像一场戏。。。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说得好啊!”

    二奶奶忽然觉得脱力,身子又重新倒了下去,嘴里一直念叨着那首诗,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帐顶。

    锦华颇有点紧张的看着她,心里充满期待,希望能出现奇迹,让她娘能彻底大彻大悟。

    其实,这首诗本来就是前世娘亲劝自己时所说的。只不过那时候娘亲已经病入脏腑,回天无力。那时候自己正因为小产万念俱灰,娘亲自己虽然一身伤痛,事理却是极明白的,还拿这首诗来劝慰自己。

    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自己到现在也不知道。可是,这诗写的多好啊,多有智慧,把人这一辈子的酸甜苦辣都写到了,劝解人的话都写在了点子上!

    可不是么,人生就如一场戏一般,不能不入戏,又不能太入戏,总要时常跳出来看看自己,有一颗超脱淡然的心,才不至于迷失自己,让自己沉迷于痛苦和绝望当中不可自拔。

    娘,我就把这首诗还给你,希望一切都来得及,希望能挽回咱们全家宿命中的厄运!

    锦华知道,她娘一直是个聪明人,只是性子太过刚烈,眼睛揉不得沙子,受不了委屈,心思又敏感细腻,别人一句话都能让她气的头疼肝疼的。

    刚极易折。

    她娘这一辈子的不幸不光是整个家庭环境造成的,跟她过于敏感自负的性情也有很大关系。

    二奶奶愣怔了半晌,忽然眼睛里滚下两行热泪来,竟然破天荒的赞了闺女一句,“锦华,娘这辈子自诩聪明伶俐,居然也被凡尘蒙住了眼睛,竟没有你这小丫头片子看的明白了!”

    锦华听了她这饱含辛酸的一句话,不禁又陪着她掉了一回泪。

    哭了一会儿,看二奶奶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回不过神来,锦华就悄悄退了出来。她心里还挂念着她爹,得看看他刚才一生气跑到哪儿去了。

    果不其然,小院子这么丁点的地方,他也没处跑,就呆在弟弟住的西屋呢。他爹也是要脸面的人,是绝不肯大晚上价的跑到院子外头让大房那边看笑话的,更加不肯让老爷子那边听到风声,那样肯定会给自己本来就不受人待见的妻子招来更多不是和麻烦的。

    此时,父亲和弟弟两个人一个坐在桌边,一个坐在靠墙的椅子上,一个东,一个西,中间隔着几乎十丈远,一人拿了一本书貌似都看的很认真,只是越看越是觉得别扭。

    爹一向看弟弟不顺眼,父子俩的关系一向冷淡,这回被逼无奈,两父子同处一室,还真是为难他们了。

    十一岁的锦年见锦华进来,赶紧站起来,惴惴的喊了一声“姐”,又不安的看了父亲一眼。看来父母亲的争吵锦年也知道了,并且为此十分不安。

    锦年个子不高,又有点瘦弱,脸色略有点苍白,脑袋因为瘦的缘故显得特别大。

    这孩子这么小,已经如此敏感,要在这种压抑的家庭气氛中长大,要承受这个常年没有欢笑的家里所有的不幸和悲伤。。。也怪不得他长大后变成那样别扭、极端的性子。

    锦华看着还是小小少年的锦年,眼泪又有迸发的趋势,赶紧拼命忍住了,上前轻轻摸着弟弟的大脑袋问道,“你的病可好了?今晚上都吃了些什么?”

    锦年见一直对自己不冷不热的长姐忽然对自己如此温柔,有点手足无措,嗫嚅道,“我好了,已经,晚上吃了一碗小米粥,还有一个饽饽。”

    想了想,又觉得应该投桃报李,于是也问询道,“姐,你的病好了么?”

    “啊。。。好了。”

    弟弟能这样懂事,也让锦华有点惊讶。不是前世记忆中那样的桀骜不驯,那样的刚愎自用,那样的不听人劝,现在这样的弟弟,应该是能教好的吧?

    前世里,弟弟和自己性子都养的有些乖张自闭。自己还好些,长大了嫁人后慢慢也就调整过来了。

    而弟弟,不但书没读好,而且还一直有点混不吝,有点识人不清。跟母亲、父亲关系都不好,反而一直偏向着大房,唯祖父和大伯之命是从,不辞辛苦的给大房那边跑腿、卖命。为这母亲经常被气的七窍生烟,两个人见了面就大吵。因为锦年的不争气,母亲背地里不知掉了多少眼泪。

    弟弟养成那样应该去怪谁呢?为什么自己和弟弟从小就自卑怯弱,跟大房那几个孩子一比就觉得低人一等?

    大房那边的三兄妹一直是趾高气昂的,跟自己和弟弟对上,就有着掩盖不住的优越感。家里的下人,包括族里那些人,对大房都是恭恭敬敬,唯独对自己一家除了背地里冷嘲热讽,就是不屑一顾。

    锦华心里恨啊,恨得牙根都疼。为了自己,为了爹娘,为了年幼的弟弟从小心灵上所受的压制和打击!

    锦华转头看看不太明亮的蜡烛,劈手就把弟弟手里的书夺了下来,嗔怪道,“晚上灯光不明,就别看书了,仔细用坏了眼睛!”

    前世的时候,锦年不就是因为过于用功,拼命念书,小小年纪眼睛就坏了,离得远些看东西就模模糊糊的,路上遇见个熟人稍远些也认不出来,因此经常会被人取笑。

    他心思又敏感,自此之后便更是缩在家中,不愿意出门,更不愿与人交往,最终彻底成了人们眼中的“奇怪、不好想与之人”。

    锦年见长姐关心自己,不禁心里暖哄哄的,却又很为难,“明天大伯会考校功课。如果我答得不好,或是不如锦龙,母亲。。。”

    想到母亲严厉责怪的眼神,更害怕母亲露出那种失望的神情,锦年虽然一百个乐意,但心里却很是挣扎。

    锦华却不管,“你还小呢,答不上来有什么啊,答不上就答不上呗!那也是正常的。放心,母亲若是教训你,还有我呢!”

    锦年毕竟还小,哪里有耐心整日里读这些无味之极的书本,一听这话简直喜出望外,却又看看旁边一直拿眼斜着他的父亲,还是不敢就走。父亲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会直接抄起棍子就打的,自己可惹不了。

    锦华见锦年不敢吱声,直拿眼觑着父亲,便高声对父亲说道,“爹,天晚了,再看书就伤眼睛了,我让锦年上床睡了!”

    二爷其实正在神游天外,正在发愁自己的窘境,发愁怎么把妻子哄转回来,完全顾不上教训儿子,便不耐烦的挥挥手算是应了。

    锦年这才放了心,蹦跳着的跑去洗漱了。他难得露出如此孩子气的一面,惹得锦华又是一阵笑一阵心酸。
………………………………

第七章劝解3



    锦华看着灯下正蹙眉苦恼的刘二爷,却不知说些什么好。

    说他是愚孝,说他不懂得给自己妻子儿女撑腰。。。可这些娘已经念叨了千百遍了,还是一点作用都不起。

    爹就是个死脑筋,在他心里面,父为子纲是天经地义的,他这辈子也改不过来了。虽然他至爱母亲,对母亲一直是掏心掏肺的好,可是因为家里头这撕扯不清的是是非非,他们两个也吵了一辈子,闹了一辈子。

    直到母亲猝然离世,父亲才如梦初醒,懊悔的肝肠寸断。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所以父亲才会万念俱灰,不思饮食,最终追随母亲而去。

    他是后悔了吧?他是舍不得母亲孤单一人吧?他一直都知道,母亲性子虽然刚硬,其实骨子里最是软弱,最是害怕孤独。。。

    而现在,说什么都是废话。他根本听不进去。

    真是读书读傻了。锦华不禁叹了口气。

    其实比起大伯,父亲的行为举止更像是一个读书人,满身浓浓的书卷气,行事也处处带着读书人的迂腐。

    事实上,父亲从小也读了好几年书,十几岁的时候还曾经参加过一次童生试,结果没中,结果这一次过后祖父就不让他考了,认为他没有读书的天分,只一心供应很有“读书天分”的大伯。

    虽然家境比较殷实,但也不过是乡间的小地主而已,完全算不上大户。一向秉承勤俭持家理念的祖父是不可能让全家人都坐吃山空的。就是他自己,每天还下地干活呢。

    家里的下人很少,很多事都得亲力亲为。大伯母和母亲这些女眷们即使不用下地,每天也都得纺纱织布,一刻不得闲。这是祖辈上传下来的老规矩了,要靠着自己的双手吃饭,不能有吃闲饭的子孙,那可是败家之兆啊。

    自然,这规矩到了大伯身上就得大打折扣了。不过,大伯打着考功名的幌子,同时又管理着家里大片的田地,倒也闲的理直气壮。

    因为家里是不养闲人的,就算父亲依旧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祖父却着急的开始替他找寻出路。

    依着父亲那几乎读成书呆的性子,还真没有适合他做的,后来父亲便被祖父辗转托到了一家远亲那里做了账房先生。

    父亲供职的那家远亲姓李,是县城里有名的富户,名下有不少的产业田产。父亲性子耿直,从不耍奸磨滑,更不会中饱私囊,从中渔利,因此,东家很是信任父亲。父亲每个月的工钱对于一个小镇上的人家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可惜,自己家却一点儿也没捞着。

    想到此,锦华又是一阵气闷,对于软弱可欺的父亲第一次生出不满来。如果父亲能强硬一点,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也许母亲就不会走上绝路吧?

    锦华怒气上涌,便硬崩崩的开了口,“爹,前两天,我小竹姑归宁,我正好碰见她,就聊了一会儿,就从她那里听说了一件事。”当然,这件事其实是前世时锦华在京都的时候听人说的,如今搬过来,倒也应景得很。

    小竹姑是锦华四爷爷家的女儿,嫁的夫婿很是不错。刚成亲时家里也是苦哈哈的,后来她夫婿也是走了大运,在县衙里头做了个小吏,苦熬了十多年,后来又阴差阳错的得了上司的青眼,很受器重,渐渐的在县衙里边也很吃得开,家境自然转好了,现在也是穿金戴银、呼奴使婢的,好不风光。

    因此小竹姑简直就是台子镇所有女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沉思中的二爷终于抬头看了她一眼,漫不经心的随口问道,“什么事啊?”

    “小竹姑住在县城里头,见识也多,就跟我说了这么一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