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南北灭隋唐-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隋帝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后,就要麻烦的多,接连两年的干旱已经牵扯到这个大帝国很多精力,眼前的饥荒更是让隋帝国的君臣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更遥远的事情,他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民众有饭吃。

    隋文帝杨坚小时候因为父祖崇信浮屠教,甚至连出生都是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因此他出生不久便被尼姑智先尼姑收为徒弟,自幼寄养生长于尼姑庵之中。

    法名叫做‘那罗延’意思是金刚不坏之身,在跟随智先尼姑一起生活的十二年中,他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一直到他十三岁那年才被父亲接走。

    在登基后,杨坚虽贵为天子,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宫女也不作美饰,生活很是节俭,甚至皇宫里面很多用具都是杨坚和独孤皇后亲自带人制作,独孤皇后还带头纺纱。

    有了之前北齐奢靡而亡的教训后,杨坚深知帝王带头养成节俭风气的重要性,经常教育太子杨勇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

    甚至因为太子杨勇和秦王杨俊先后违反杨坚的禁令,奢靡不堪,大怒的杨坚将太子杨勇和秦王严重处罚,这就导致几乎整个开皇时期都没有太多的奢侈生活,士人都只佩戴木、骨、角制作的饰品。

    正是因为隋文帝早期的节俭,剥削较少,隋帝国内的民众基本上还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也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在一开始隋帝国内部发生干旱的时候,大臣们虽然操劳许多但并不担忧,因为在隋文帝即位后,为了预防饥荒等灾害的发生,在全国许多重要地方都修建了大型的诸备粮仓。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都是后世史书上曾经大肆书写过的。

    这些大型粮仓存储的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按照每石一百六十斤,一个成年人在饥荒时一天一斤粮食计算,一个大型粮仓存储的粮食足可以供五十万人食用一年以上。

    如果按照最低的每人每天半斤计算,一个粮仓就可以养活百万人一年时间,这个数量绝对惊人。

    在夏国势力败退后,因为整个黄河下游的人口几乎被席卷一空,因此隋帝国在那里也沿袭了大农场的发展思路,粮食产量极大增加,所以在全国兴建的大型粮仓有二十多个,其他大大小小的粮仓也有近百。

    在原来历史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也就是说,隋朝在洛口建立的洛口仓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大量使用,而西京长安的粮仓也在唐朝建立后一直使用,可是一直到贞观十一年还没有用完,这时候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连粮仓的建立者隋文帝都已经死了三十三年。

    在后世一九六九年在洛阳考古中,发现了一座大型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四十五万多平方米,内探出二百五十九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五十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如今的隋帝国比原来历史上还要更加富强,粮食产量也更加高,不管是粮仓的数量还是存储粮食的规模,都远远超过原有数量。

    按理说这时隋帝国存储的粮食足可以让全国近半的人口食用一年,发生了干旱只需要开仓放粮就足够了,可是隋帝国的大臣们却为难的发现自己家陛下是个只进不出的貔貅。

    隋文帝的节俭,让他在建立了这么庞大的粮仓后居然只进不出,只想着建立仓储,可是等到需要拿出来救急百姓的时候,他居然不舍得开仓放粮,这下可是把隋帝国的大臣们急坏了。

    本来吧,建立这些仓库就是为了救灾之用,可是如今你居然不愿意开仓放粮了,这不就让这些仓库失去意义了嘛?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高颖等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劝谏,可是杨坚一面是因为独孤皇后的事情心情不好,另一方面则是吝啬的性格不舍得放粮,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最后最了解杨坚心思的杨素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在与杨广商议后,上书杨坚,如今饥荒已经发生,可是需要如何救灾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等到朝廷做出决意恐怕关中的饥民都要饿死大半,因此他建议杨坚开放关中内外的通道,让关中饥民东去洛阳就食。

    杨素这个建议可以说非常符合杨坚的心思,粮仓他肯定是不舍得开放的,但是让关中上百万饥民饿死更是不可能,这样只有东出洛阳就食一条路可以走,哪怕是这样杨坚依然要派身边宦官查探一番。

    古时候虽然对宦官百般抹黑,但是不可不否认这些人大都对皇帝中心耿耿,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宫,查看关中百姓所食。

    等到回来杨坚才发现带回来的百姓食物居然都是些豆渣、杂糠,却没有半点粮食,这一刻隋文帝杨坚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他在朝堂上涕泪直流,在群臣面前责备自己的错误。

    可是杨坚终于没有彻底开仓放粮的决心,他仅仅只是开放了一座小粮仓来赈济饥民从关中到洛阳的道路上食用,不过为了削减大兴城百官、军队对关中地区的粮食压力,他决定亲自带领关中百官、军队就食于洛阳。

    一路上杨坚取消御膳中的酒肉,甚至在东拜泰山的路上与就食洛阳的饥民相遇,他下命左右随行不准驱赶,于是一路上东出洛阳的饥民与文帝的侍卫并列而行。

    一路上遇到扶老携幼者,隋文帝还会给这些人让路,骑兵都要下马牵马让路,唯恐撞伤饥民,慰勉而去。在道路艰险处,见有负重者,则令左右扶助之。到达齐郡(今山东济南)后文帝仍以民情为念,亲问疾苦。

    可是至始至终隋文帝依然没有大量开放仓储赈济饥民,这也是他这些年中最为让人诟病的一个事情了。

    之前王世积在日南郡的失败,让隋文帝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依然不够强大,隋帝国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可是在帝国内部发生一系列事情后,隋文帝虽然有心联合都蓝可汗继续与夏国作战,却没有了那股精力。

    锐气的消失让隋文帝暂时失去了与夏国全面作战的勇气,他最多能够做的就是大力支持都蓝可汗在漠北与夏国作战,只有突厥坚持的时间越长,他才能安心下来。

    夏国好像很了解隋文帝的心思一般,在之前的几年里不仅没有继续大肆进攻隋朝,日南郡的夏军也只是老老实实的防守自己的地盘,辽东方向的夏军也从来不会接近隋帝国二百里以内的范围。

    除了病重中的长孙晟很担忧隋帝国的未来之外,隋帝国立国时的人才济济已经开始陷入到争权夺利之中,却不知除了长孙晟之外,当然还有李渊的老婆窦氏看出来隋帝国的危机。

    自幼便聪慧无比的她积极为丈夫出谋划策,让李渊在隋帝国内威望逐渐抬升,先后出任多地官员,然而窦氏终于因为一场大病而向原来历史一般提前去世,不过她却为李渊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隋帝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失去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他也跟其他的朝代一般陷入到争夺权力的漩涡中去,就在隋帝国演绎着一幕幕争权夺利的场景时,夏国却在迅速更加强大起来,与突厥的战斗也一步步激烈起来。


………………………………

第五百五十六章漠北秋风起

    八月份的北海周围已经开始显现出丰收的场景,这里种植的大多是苜蓿、大豆、春麦等作物,另外还有大片的玉米作物。

    在北海这么寒冷的地区种植玉米根本不可能收获,不过夏国在这里推广种植玉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本地的牲畜们在冬季提供大量的青贮饲料,以便保持牛羊马匹在冬季的体力,所以种植范围一直在扩大。

    一条宽达十丈的平坦驰道从遥远的江州城经过俱沦泊一直联通到牧羊城,在牧羊城以西长达两千多里的区域内,十多万奴隶正在努力的修筑着联通牧羊城和射雕城、武城的驰道。

    在夏国的蚕食下,一年多时间里北海南部数百里内的领土都已经纳入到了夏国的掌控中,当这条驰道修筑完毕后,还会有一些列的小城池、城堡修筑起来,到时候这片土地就会被夏国彻底掌握。

    从牧羊城到射雕城之间的驰道已经修筑完毕,并且向西一直延伸了二百多里,再有五六百里也就会联通到武城,不过要想一直修筑到定远城以西剑水东岸的剑水城,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嘿呦”“嘿呦”“嘿呦”

    整齐的号子声中,驰道几乎是以每天十多里路的速度向前延伸,如果是在三齐之地,这条路早就已经修筑完成,不过这里是北海,虽然是北海南部可这里的冬天依旧漫长。

    一年中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可以修筑,因此经过几年的建设才把驰道修筑到这里已经是很难得,奴隶们也已经很努力了。

    整条驰道按照段来分成十个段,每个段有一万多名奴隶,一千多名汉民技术工匠,另外还有两千名汉人士兵看守,而且都是善于骑马的骑兵,身上霹雳雷、弩箭,长刀都不少。

    之前也不是没有奴隶趁机闹事,想要逃走,不过很快就在士兵的镇压下全部死去,一条路上不时就可以看到暴乱奴隶留下的尸首挂在树上,以此来震慑这些心怀不满的奴隶。

    不过为了让这些奴隶更好的修路,夏国奴隶恢复自由的政策也在不断实施,几年时间里至少有数百名奴隶因为各种功勋恢复了自由不说,甚至还在北海周围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另外夏国为了保证道路的修筑速度,对这些奴隶真的是爱护有加,除了没有自由之外,所有的饮食、衣物都没有任何的克扣,每个奴隶都有充足的肉食和保暖的冬衣。

    毕竟这些奴隶修筑道路时间长的甚至已经二十多年,都有了很好的经验,要是突然意外死去就不好了。

    “嗒嗒嗒”

    一阵马蹄声吸引了几名奴隶的注意力,远处草原上数十名背后插着红旗的骑兵正飞速往西而去,夏国专门培育出来的良马以及士兵身上精良的兵器都让这些奴隶羡慕不已。

    别说是这些奴隶,夏国官兵的身份一向很高,就连很多夏国民众都对这些士兵尊敬有加,虽然这些奴隶中很多人的家园是被夏国军队攻灭,但是他们反而是对夏军最为狂热的粉丝。

    一名矮个奴隶看着夏军身上的衣甲,再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羊皮袄无奈的摇摇头道:“真希望下辈子转生在夏国,当做一个汉人啊!看看咱们如今虽然苦累许多,可是比当初在南洋可要好的多了!”

    另一名四十多岁的干瘦奴隶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道:“那也不是没有可能啊,那边昊天上帝教的道长们在传教,你赶紧去皈依了他们,等死后一定可以转世成为一个汉人的!”

    矮个奴隶似乎没有听出来干瘦奴隶的讽刺,他想了想却越来越觉得有道理,当即就往远处正在布道的道士身边走去,这时正好到了休息的时间,这名矮个奴隶一时间也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