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赵兴鼓动起来皇宫外面那些流民的欢呼,在王承恩的解释之下,不由得怦然心动。

    向士大夫们伸手要钱,想都别想。就这一次兵临城下,各地勤王之军所需要的钱粮,崇祯就曾经向那些口口声声爱国的君子,展开一场募捐。结果可想而知,就连自己的老岳父,也只捐献了50两黄金。这还是在自己受意皇后悄悄先送出去,再让他转回来,目的就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结果送过去的是一百两,转回来的却剩下五十两了,这都是什么事吗。

    带头的作用却没有,哭穷的人倒是满大殿,要不是赵兴回来,一举打掉了通敌叛国的50家粮商,估计现在那些勤王的将士早就哗变了,哪里还有刚刚的那场大胜?

    王承恩察言观色,已经明白皇上已经动心,于是就继续趁热打铁:“就比如说上一次,没收來宗道一千五百亩土地,承包出去,就没有咱们费任何力气,就给内帑上缴了五百两的银子,虽然不多,但同时却安置了近百户的百姓,让他们衣食安稳。而之所以不多,是因为这样的土地太少,如果掌握一千万亩,一亿亩呢?不但让百姓耕者有其田,稳定了下生活,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五百万银子,这可比豪取强夺,敲骨吸髓的征收赋税要强多了。”

    崇祯笑一下:“死要钱。”

    王承恩立刻解释:“老奴是为皇上理财,当然,如果这笔钱交到国库上去,那就是现在一年两倍的收入。到时候,拿多出来的这些钱做什么都会游刃有余。只要有了钱,就可以实现兵精粮足,天下何愁不稳定?中兴何愁不实现?”

    崇祯就站住脚步,盯着这个自己的大伴:“赵兴什么时候和你说了这么多?”

    王承恩跪倒:“不敢隐瞒皇上,这是洪承畴和赵兴两个人,在延绥地区推行的政策。曾经上报给皇上,也获得了皇上的审批。老奴的家里,也是穷苦人家,听到这样的办法,也就上了心。所以亲自派了我的一个干儿子方正化,悄悄的去了西北延绥,看一看实际的效果。”

    一听这话,崇祯当时双眼一亮:“方正华回来了吗?”

    王承恩赶紧回答:“在去年十月末的时候就回来了,老奴正想趁着有空,让他向皇上禀报。结果这建奴兵临城下,皇上日理万机,不敢用这样的小事来打搅皇上,所以就没来得及向皇上汇报。”

    崇祯当时有些温怒:“战争和民生,都是国朝大事,哪件事都不能耽搁。现在就把他叫来,我要好好的询问一下。”

    王承恩当时欢喜地答应一声,亲自跑出去找方正化。

    方正化,山东人,崇祯朝后期,接替王承恩做司礼太监,崇祯十五年冬,北京城附近的地方被清兵包围,崇祯帝命他总管保定的军务,有保城的功劳。

    崇祯十七年二月又命他出任地方长官,方正化磕着头推辞,皇帝没有允许,他又磕头说:“我这次去一定做不了什么事,只想一死报主恩。”皇帝也流泪了,派他去了到所在地后,后来在城破的时候,手刃十几个农民军,最终大呼战死。

    现在他不过是司礼监的一个行走,拜在王承恩的膝下,做个干儿子。

    方正化高大魁梧,可谓是山东大汉的代表,见到干爹突然回来,立刻跪倒请安拜年。

    王承恩拉起他来:“赶紧的收拾一下,我带你面圣问对。”

    面对这突然的机会,方正化愣了一下。王承恩语重心长地对他道:“皇上是要问你一下,这次悄悄查访西北的结果,这是你难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我可要告诉你,将实际的情况老老实实的回答,但一定要拿捏住方式,对赵大人不利的,就不要说了。”然后感慨的道:“赵大人对咱们大明有大作用啊,可不能坏了他的事。”

    之所以王承恩这么说,首先是出于他一个农家孩子淳朴的出身,对百姓真正的理解。还有是一个,在他们的太监眼中,谁对皇上好,他们就必须对谁好。以后不知道,但现在赵兴对皇上是真的好,这一点不可否认。还有一点,外朝的官员,现在牛气冲天,把持了整个朝政,对他们这些太监,连正眼都不看,但大局是如此,这些太监们也无可奈何。而赵兴专门和那些官员们对着干,很是让太监能感觉到解气,自然而然就将赵兴看成了自己人。

    不坏自己人的事,这是规矩。何况还是利国利民呢。

    方正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种种关联,于是心情激动的对王承恩保证:“干爹放心,孩儿一定将事情办妥,绝对不会给您的脸上抹黑。”

 第249章 臣伏法

    赵兴大年初一没有休息,而是坐在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忙碌的安排着事情。城外的敌情汇报有如雪片,城内的烂事,堆满了案头,现在的赵兴恨不得一下子长出仨脑袋来。

    现在是非常时期,别的方面自己管不着,但自己负责的这一块事物,自己必须要管,而且一定要管好,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正在他忙的脚不沾地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见到赵兴之后,可再也不敢端着原先传旨的架势,赶紧给赵兴打谦儿施礼:“指挥使大人,皇上让您赶紧进宫,有要事相商。”

    皇上召见,当然不敢怠慢,收拾了自己认为最应该准备的文档,急匆匆的跟着这个小太监进了皇宫。

    在赵兴认为,这一次皇上召见自己,不过就是外面战争的问题,其实那一场大战的胜利,改变了崇祯那压抑的心情,让他看到了取胜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崇祯的思想,这是好事。

    但性格操切的崇祯,在这一场小小的胜利之后,按照后世的话来说,从原先的悲观主义,转进到了冒险主义,就在29那一日,就已经表露出来,他想继续大干一场的心情。

    “怎么样从冒进主义,再将它转变成稳扎稳打主义,这是自己这次应该做的,估计会有难度。不过为了整个大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自己必须把这种冒险主义,打压下去。”

    正低头急匆匆的走着,小太监却叫住了他:“赵大人,赵大人,你走错了方向,我们是去文华殿。”

    赵兴当时就愣在了当场。

    自己虽然身为三品大员,但自己的职务,是锦衣卫指挥使,都是直接面对皇上。有事情,去集英殿的东暖阁,机密的大事,去御书房。

    而文华殿是常朝的地方,自己不愿意去,大臣们也不愿意他去。按照大臣们的话说,他们羞与这种小人为武。所以,赵兴不同骆养性总想和大臣们靠拢,有事儿没事儿的,总上文华殿去混个脸熟。

    因为是战时,所以没有按照惯例休沐到正月十六,但让自己直接参与常朝,也是不该啊。

    但皇上下令了,他就得去。

    刚一进殿,赵兴拜见了崇祯,就听崇祯冷冷的道:“赵爱卿,你自辩吧。”

    赵兴当时蒙圈了,我刚来,什么我就自辩啊,干什么我就自辩啊。

    一个四品的官员,见到赵兴立刻计算的指着他的鼻子大声吼叫:“你个幸进小人,开始把持朝政,不再将满朝的文物大人放在眼里,你就是汪直,你就是魏忠贤。”

    赵兴直接打住:“打住打住,你谁呀?”

    “说的就是你。”

    “我咋啦。”

    “你把持朝政。”

    “我啊。”

    “对。”

    “我咋啦。”

    “你蔑视同僚。”

    “我啊。”

    “对。”

    “我咋啦。”

    “你是汪直,你是魏忠贤。”

    “我啊。”

    魏国公,郑国公等一起不由自主的回答:“咋啦。”接着就是满堂的哄堂大笑,几个实在笑的太过兴奋,都笑岔了气儿。

    而对面那些大臣,一个个已经憋得脸色铁青了,时不时的有噗嗤声响起,也不知道是上面还是下面。

    纠察御史赶紧跑出来,整顿朝堂秩序,对着赵兴严肃的道:“端正你的态度,招出你的罪状。”

    赵兴就很无辜:“我怎么就把持朝政啦,我连朝都不上,我还汪直,我还魏忠贤了。我不是太监,我是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儿。”然后对着群臣冷冷的道:“外面炮火连天,建奴兵临城下,在这个国朝的生死关头,讨论一下军事,应对面前的危局才是当务之急,才是正事。你们不要做那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然后不理他们,冲着上面的皇上施礼:“臣——”

    “赵兴。”那个老头不依不饶,直接打断了赵兴想要说正事的话题;“城外战火,都是癣芥,整肃朝纲,培养正气,这才是国本。只要朝堂上,正气盈天,建奴畏惧自然撤兵。”

    对于这样的理论,赵兴简直惊讶得掉了下巴,但他实在不知道,今天朝堂上的这个邪火,是怎么爆发的,为什么冲上了自己?于是就将目光求助一般看向了崇祯。你总得告诉我为什么吧。

    赵兴当然不够资格让皇上给他解释,于是就冲身边的太监点下头。

    已经有资格站在御阶之上,代替王承恩陪伴皇上的方正化,朗声对着赵兴道:“昨夜城中百姓高呼皇恩浩荡的原因,已经被诸位大臣们所知,因此上,今日早朝,群臣就弹劾你乱改国策,祸乱朝纲,参你是大明的祸人。”

    赵兴噢了一声:“感情是这个事儿啊。”

    赵兴明白了,感情自己向流民许诺的承包土地政策,动了这些准备伸手捡便宜官员们的钱袋子,这是给自己找茬来了。

    这样的结果,赵兴心中早有准备。他之所以那么说那么做,就是要给他们来一个先声夺人,用滞留在城内的二三十万流民百姓,向这些官员们施压,用民意来裹挟这些官员。等战争结束了,这些滞留城内的流民和难民散去,他也就没有了裹挟的资本了。

    但他实在没想到,官员集团的反击这么快。好吧,既然说这事,那咱们就战吧,决定出个胜负,然后咱们办正事。

    转过身,赵兴冷冷的看了眼这个老倌:“你是哪个衙门的大佬?”

    这个老头就神气活现的对赵兴道:“礼部左侍郎。”然后直接闭嘴,因为他认为告诉赵兴自己的名字,是对自己的羞辱。

    赵兴义正辞严的道:“城外战火,都是癣芥,整肃朝纲,培养正气,这才是国本。只要朝堂上,正气盈天,建奴畏惧自然撤兵是吗?”

    这个老头理直气壮道:“正是,只要你这个小人伏法,朝堂风气足了,建奴畏惧,自然退去。”

    赵兴上前一步:“那我请问,你是不是满身正气?”

    这个侍郎立刻义正词严的道:“我从小读圣贤之书,当然充满了正气。”

    赵兴闻听,道了声好,然后缓缓的跪倒,给崇祯磕头。

    崇祯莫名奇妙:“爱卿,有什么话起来说。”

    赵兴磕头:“臣伏法,请皇上秋后问斩。”

 第250章 辞官要挟

    赵兴自请伏法之言一出,满堂大哗。实在没想到,赵兴会突然间来这一出,所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赵兴的后续。因为所有的人都心中知道,“你个小子坏的很,心中一定憋着什么坏水呢。”

    崇祯也纳闷,就问道:“赵爱卿,你有什么罪?为什么伏法?”

    赵兴凄苦的道:“皇上,就如这位老大人所说,只要我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