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已经是很久很久的时间了,一直被打压的勋贵集团,总算是扬眉吐气的出了口恶气。看了一眼赵兴:“若不是出了一个直言敢谏的赵大人,我们依旧被打压,而皇上依旧被轻视。”然后无奈的摇头:“现在的东林党人,除了为反对而反对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为了打击别人,无视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却陷害一个真正为国的能臣什么擅起战端。连这样无耻的借口都能拿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这算是皇帝第1次,单独的召见不是东林党人之外的官员,所以大家也就无所顾忌,倒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水。

    “这样不行啊,总是这样下去,这个朝廷的官员,将不再是为了国家和皇上在做事,而是为了一群为他们身后利益的集团在做事。”赵兴痛苦的说道,看看大家沉默不语,就振聋发聩的继续说:“而这种风气形成了,可怕就可怕在,现在不管是谁,只要触及到他们切身的利益,他们就毫不犹豫的反对,乃至背叛。而不管是谁,哪怕是建奴,只要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投靠。”

    这句真正诛心的话一出,就连兴奋踱步的崇祯,都不由自主的站住了脚步,深深的吸了一口,又一口冷气。

    其实这并不是赵兴在危言耸听,这是即将出现的历史现实。当这个老大帝国走到崇祯17年的时候,所有的官员几乎都没有人在想怎样挽救这个帝国,而是想着怎么样第一时间投靠敌人,来保住自己的利益官位,先是积极的投靠李自成。而当李自成开始拷问助饷,再次损害了他们利益之后,他们又毫不犹豫的选择投靠了满清。

    当那些信誓旦旦标榜自己忠君爱国的读书人,将所有的人生出发点,放在了以自己利益为基础之下之后,这个世界的人文基础,就已经崩塌了。

    满清之后无中华,其实,不能将真正中华文明消失殆尽的罪过,全部归咎到满清的身上。因为清从明制,满清入关后,沿袭的全部是大明的制度和传统,唯独做的就是彻底的剥夺了臣权,让官员们再次成为皇上意志的附庸奴才。

    真正中华文明消失,其实在崇祯元年,东林党人上位开始就已经断绝了。所以,赵兴认为,东林党人最大的罪行,不是搞垮了大明王朝,而是他们搞垮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血脉,让文化的内涵走了样,变了形。

    面对赵兴突然提出来的论断,崇祯越想越怕,最终不寒而栗,然后变得神经质般的大吼大叫:“查,给我彻彻底底的查,凡有不忠君不爱国,贪婪而无能者,全部踢出朝廷。”然后情绪激动的大吼:“我宁愿这个朝堂上,只有朕一个人,也绝对不让他们最终卖了这个老大帝国,卖了朕。”最后才是他的真心话。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崇祯进入了绝对不相信大臣,让所剩不多对他忠心的大臣,彻底背叛他的死循环。

    从这一点上看,赵兴是一个罪人。

    赵兴坐在那里愣愣的看着已经陷入歇斯底里的崇祯,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罪责深重了。再看看其他几位国公,更已经陷入了无限的惶恐之中,这一次赵兴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不是在给这个风烟火起的大明战车,踩一脚刹车,却是踹了一脚油门,还把掌舵的司机给打晕了。

    怎么办?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可怕的局面?

    赵兴在自问,崇祯在焦急的询问。

    就在所有的人面对着这最可能出现的危险,却束手无策的时候,赵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探出身子道:“开恩科。”

    就这三个字一出,所有的人都静了下来,静静的看着他,等待着他继续往下说。

    赵兴面容平淡的再次道:“开恩科,开特科。”

    “皇上,诸位,现在皇上登基都三年啦,三年中,所任用的都是万历朝的人。这些被任用的官员,他们都是万历先帝的天子门生,却没有一个崇祯朝的人。没有当今皇上自己的门生,这很可怕啊。”赵兴说出了症结所在。

    是的,现在大明朝野上下,全部是万历朝开科取士的出身,唯一一个是崇祯元年取的进士卢象升,还不在朝堂,官卑职小。所以,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固有思维,万历的门生就对崇祯不感冒,当然的离心。就没有一个官员来替崇祯着想,来替崇祯说话。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崇祯对他们无恩。没有感恩之心的打工者,就是随波逐流,就会拿着工资不办事,就会你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的心态,就有谁给的利益大,就跳槽到谁那里去的心态。

    勋贵有些人在做事,但他们不是对崇祯效忠,他们效忠的是这个大明。所以才有北京两次失陷,官员纷纷争强投献,而勋贵战死国公五,侯爵死于贼及建奴二十一,伯爵无数的局面。

    但现在,他们被东林死死的压制着忌惮着呢,根本起不了作用,

    现在,卢象升为国死战,因为他是崇祯的门生,是带着感恩之心在打工。

    赵兴在为崇祯救火,是因为崇祯把他提拔起来的,给了他改变自己和别人历史的责任感在拼杀。

    张之及在拼死为国死战,是因为他是崇祯册封,是崇祯重用的。

    孙承宗拖着老迈之躯在为崇祯卖命,是因为他是崇祯的老师。

    但仅仅凭借着这三四个人,累死你也不能改变什么的。由于只有这三四个人干事,他们就成为了所有不干事人眼中的异类,必然会出现,干事的人,最终被不干事的人干掉驱逐的恶果。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快速的组建皇上您的班底,必须有对皇上心存感恩之心的官员站满朝堂,带着感恩和真正的忠心,辅助皇上治理这个国家。所以,请皇上开恩科,是的,是皇上恩遇的一群人才,进入朝堂,为皇上所用。”

    不能让崇祯真的发展成怀疑一切的性格,那不但会让他彻底的众叛亲离,最终也会殃及自己。

    必须培养出一批他真正信任的人,然后惠及自己,这就是赵兴提出这件事的本心初衷。

 第254章 开恩科不可告人的目的

    拯救这个大明帝国,拯救这个汉家天下,凭借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是千千万万人一起努力才行。

    郑国公想了下赵兴的提议,立刻拍手叫好:“开恩科好啊,这样就可以避开正式科举的弊端,紧急为皇上提供一批感恩而可用的人才。”

    郑国公这么说是因为,正式的科举有其一个已经相当完备的程序了,而对现在急需自己人手的崇祯是最不适合的。

    中国,是一个讲究资历的老人政治,正式科举考试考中的,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但所谓授职却是,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俗称翰林,都是干什么的?没事干的人,去整理文件的文员。三年后才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也就是搞学习观摩,或分外地任县官。然后再一步步熬资历,没有个七老八十是进不了朝廷班子的。

    这也就是说,崇祯元年开的那科,要想步入朝庭的决策层大用,最起码是十几年后的事了,十几年后?朕的大明早就亡啦。

    至于赵兴和张之及这种年轻就高位的异类,是因为他们看着是高位,但他们只是崇祯的亲军指挥,是打手,却不是决策者。现在需要的是站在朝堂的决策者。

    而恩科就不同了,他是加恩特取,是可以由皇上立刻选拔任用的,也就是说,先不闲置他们,而是直接上岗。

    崇祯皱眉:“可以开一个恩科了,大明官员缺额太多啦。”

    崇祯说的是另一个角度的实话。大明每三年一科举选拔官员,但这里源源不断选拔出来的官,不够杀的。在大明当官,绝对是一件高危工种。

    洪武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就株连了十四万官员及其家属,把大大小小的官员杀得一干二净,弄得朝廷无官可用,老朱不得不直接从国子监提拔,曾经有一个国子监监生刚出校门,就做了布政使的先例。

    到了朱棣的时候,南北案杀的更狠,等到了万历时候,东林用三大案打击异党,什么山东党,北方党,浙党楚党,通通干倒,也出现过上朝之后,往那一站,六部仅有一个尚书的局面。

    接下来阉党上位大开杀戒,阉党倒台东林再起,逆案一下打倒三百多。而崇祯后期心理变态了,所有的官员上朝前,都要让家人给自己准备好后世棺材才行。

    而估计这次建奴入寇京畿,还得狠杀一批,那官就更缺了。从国子监直接提拔,或者不定时找个名头开恩科,就是这种应急办法。

    “那就定在今年秋天,不管建奴退不退兵,都开恩科。建奴不退,我们可以以此鼓舞士气,建奴退兵,可以大胜之名。”崇祯急切的定下。

    赵兴摇头:“这个理由不好,这会让士子们期盼下次建奴入寇的。”

    赵兴别有用心又道:“这次开恩科,只从北方取,不带南方玩。借口就是安抚战乱中的北方文人士子。只要文人士子不乱,流民草寇也就不足为惧了。”

    赵兴说的才是根本。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都是不会成功的。不要跟我说汉高主刘邦,他要是没有张良陈平,他也狗屁不是。不要跟我说朱元璋,他要是没有徐达李善长,他也玩不转。李自成要是没有李过宋献策,他连北京长什么样也都会不知道。只要文人不参与造反,天下只能乱而绝对不会亡。

    然后继续推行自己的别有用心:“这次,请皇上亲自当主考官,选拔属于自己真正的门生,选拔真正对皇上,对朝廷有用感恩的人才。”

    皇上亲当主考,这是破天荒的事。在科举中,最注重的就是主考是谁,一旦当了主考之后,就被所有参加科考的考生奉为师尊。而文人最重师生之情,一旦结下师生之缘,这一生一世,就再也分割不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该死,一个黄埔挂名校长,就稳定了他在整个中国官场里不可撼动的地位。

    崇祯愣了一下,然后欢喜的拍手:“朕就做了这主考啦,就收一批真正的学生为我所用。嗯,到时候,赵爱卿你就当副主考,咱们君臣一块上,为国选一批真正的人才。”

    从此,这种时不时找借口开的恩科特科,背后所有的人称为赵选官,成为赵兴一党,真正忠君爱国者。

    赵兴谢恩之后,阴阴的笑,笑的渗人:“掺沙子,选拔北方的学子,能人,往风雨不透东林党里掺沙子,在官员行列,掺进皇上真正的门生弟子的沙子。”

    齐国公一拍手:“这个办法太好了。现在一党独大的东林党,都是南方人,南方人性格儒弱,在大明虎狼环视的时候,是不适合的。只有选拔出骨子里就刚强的北方人进入朝堂,才能一改大明之风。”

    赵兴接口道:“只有引进北方官员,才能对抗东林,他们天生就是冤家。一个槽头必须拴上两头叫驴,一个家里不能只养一只狗,否则就会出现咬主人的现象。”

    郑国公帮腔:“这个比喻虽然粗鄙,但却再恰当不过。只有两只狗,主人才能居中平衡。而狗为争宠,才能做出点正事邀功。”

    崇祯拍手:“话不能这么说,应该叫为国选贤,不让山野有遗贤。”

    “这次开科,请不要再考八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