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青州刺史大野拔对樊子鹄的看法深以为然,与他约定一同举事。
  而青州刺史侯渊回信表态支持樊子鹄的同时,认为高澄并不会立即对众人动手,希望做足充分的准备,莫要仓促起事。
  给樊子鹄的回信刚写完,侯渊又写了一封送给高澄的告密信。
  侯渊认为自己与樊子鹄不同,他在广阿之战后率部投靠高氏,参与了韩陵之战,无论如何也能算半个信都元从。
  况且自己与高澄有旧。
  韩陵之战前,为了让部众齐心死战,高欢负责激将高敖曹,而高澄则与侯渊月下散步。
  期间曾表示过对侯渊的欣赏,这也让侯渊觉得自己没必要犯险,不如将樊子鹄的密谋作为自己表忠心的投名状。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侯渊不认为樊子鹄能够成事。
  不提高欢在晋阳的二十万并州胡兵,光是高澄手下那支京畿军就不是轻易能够对付。
  高澄南征北战这些年,麾下这支部队早就打出了名头,再也没人敢小瞧。
  而高家父子的能力,也是侯渊选择效忠高氏的原因。
  父子两代都有雄主之姿,实力又是各方之最,这艘大船可不是小风小浪能够打翻。


第一百五十二章 北上晋阳
  樊子鹄相信侯渊并非没有原因,众人同为尔朱氏降将,属地又相邻,平日常有书信往来。
  青州刺史侯渊很小心,他没有让信使径直穿越兖州,而是走黄河北岸,再由河桥渡河进洛阳。
  高澄收到侯渊信件以后,自然是万分喜悦。
  说实话,他都已经做好了连带侯渊一起打的准备。
  当年韩陵夜话,高澄并没有忘记,但他与侯渊也只有那一次接触,自那以后少有往来。
  他并没有自大的认为仅仅一次拉拢,侯渊就对自己心悦诚服。
  但如今知晓了侯渊的选择,也让高澄对控制河南地区东部更有信心。
  没有迟疑,高澄当即让高季式率领原有五百亲卫骑从护送,北上晋阳。
  高季式早就为高澄招揽了五百亲卫步卒回洛阳,而接到护送任务,也终止了对五百步卒的整训。
  曾经京畿军七将,六人出镇地方,五个刺史,一个郡守,高澄只留了高季式在身边。
  虽然很羡慕其余人在地方担任州郡长官的风光,但高季式也能感觉到高澄的信重。
  高澄与高欢分隔两地,优点自然是有极高的自主权,能够从容培植自己的势力。
  缺点则是一旦有重大变故,需要父子两商议,往来奔波,必定耽搁了时间。
  好在有侯渊为他拖延,相信短时间内樊子鹄并不会暴起发难。
  进入晋阳高澄径直往相国府寻高欢商议,却得知他去了中外府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军务,又临时往隔壁中外府寻他。
  高欢得知高澄由洛阳而来,知道必定有大事发生,赶紧解散了众人,命吏员唤高澄相见。
  高澄穿行于中外府长廊,不断有将领、中外府幕僚向他通报姓名见礼,高澄一一回礼,急也不急于这一时。
  在众人之中,有两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独孤永业、王士良。
  独孤永业字世基,顶了一个鲜卑名字,但确实是一个汉人。
  他本姓刘,中山人,幼年时母亲改嫁,他也随继父改姓独孤,因弓马娴熟,有才干,被选拔补任为都督,戍卫晋阳。
  在晋阳众将之中,属于小喽啰的角色。
  但这个小喽啰在历史上得到高澄、高洋两兄弟的赏识从此一飞冲天。
  另外一人王士良出自太原王氏,因少年时先丧母、再亡父的经历,养成了做事谨慎,不好交游的性格。
  他的经历比较曲折,作为晋阳人,不只是出自尔朱氏麾下。
  尔朱荣死后,尔朱兆继承晋阳,随后发兵洛阳,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受元子攸诏令,出兵袭击秀容、晋阳。
  作为尔朱氏低级幕僚的王士良被俘虏,送往河西。
  纥豆陵步蕃被高欢、尔朱兆联手袭杀后,纥豆陵伊利上位,他对王士良的能力十分看重,提拔为右丞,并嫁了孙女给他。
  纥豆陵伊利被高欢击败后,为了安抚其部民,王士良又被高欢起用,成了中外府众多幕僚之一。
  历史上王士良就是大都督府司马,协助高澄掌控京畿军,那一年原主十五岁,甚至可以说王士良是最受原主重视的军事幕僚,往邺城篡位,将晋阳兵权交给了王士良。
  若非高洋隐瞒高澄死讯,利用大将军府督护唐邕骗取王士良兵权,高孝瑜未曾没有上位的可能。
  王士良再是小心谨慎,也想不到恩主会死于厨子的刺杀,只以为当真是高澄召他前往邺城。
  事后,高洋为了惩戒在晋阳并不支持自己的高澄部将,将他们统统降爵,名义上授予高位,却从来不肯给予实权,王士良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被闲置十年,直到高演篡位才被重新起用。
  小高王很早就对王士良起了心思,可惜他被捉去了河西。
  当纥豆陵伊利被击破后,高澄麾下也没有了高级幕僚职位能够容纳他。
  如今高澄正在加紧对河南各州郡刺史的掌控,原有的高级幕僚大部分都将如同杨愔一般外任州郡,职位空缺急需有人来补,高澄便重新瞄上了王士良。
  这也是高澄执意要来晋阳与高欢商议樊子鹄一事的原因。
  步入议事堂,高澄将收到的信件交给高欢,高欢看后,皱眉道:
  “侯渊此人不可信!”
  倒不是不相信樊子鹄等人叛乱,而是不相信侯渊真的如信上所言的忠诚。
  在高欢心中一直有一条线,那就是韩陵之战。
  凡是韩陵之战后,对尔朱氏痛打落水狗的降将,高欢一个都不信任,侯景虽然是韩陵以后归降,但他并未参与清算尔朱氏。
  而韩陵之战前,坚定站在自己一方的将领,他都看做是自己人。
  这其中有三个例外,斛斯椿、贺拔胜、以及侯渊。
  斛斯椿、贺拔胜自不必说。
  侯渊纯粹就是因为深受尔朱荣信赖的过往,以及广阿之战后毅然投降的坚决,这样的人物让高欢不敢信任他。
  否则韩陵战前也不会刻意让高澄举尔朱兆因贺拔胜反叛,要杀贺拔胜的例子恐吓侯渊,逼他死战。
  另一个原因则是樊子鹄、大野拔、侯渊三人联络密切的消息,高欢、高澄父子都有耳闻。
  高家父子让人生轨迹与贺拔胜高度重合的樊子鹄继任兖州,又怎么可能少了对他的监视。
  高澄没有立即反驳高欢,他只是援引了尔朱荣一句话,说道:
  “昔日天柱曾言,侯渊善于临机应变。
  “父王,侯渊是一个看得清楚形势的人,河南无险可守,又加以父王权势之盛,将士之广,叛军如何能成事?
  “孩儿也不相信侯渊的忠心,但我相信天柱看人的眼光。”
  高欢沉吟不语,许久,才颔首道:
  “阿惠说得不错。”
  高澄继续道:
  “既然确定了侯渊的心意,孩儿倒是有一个想法。”
  高欢表情颇为玩味:
  “莫非与为父所思相同。”
  “不如我与父王将心中所想写于纸上,再一同来观?”
  高澄笑道。
  高欢闻言,双目一亮:
  “如此甚好。”
  当即命人取来纸笔。
  高澄与他各自将心中所想写下,在一起展开来看,父子两相视而笑。
  只见高澄所写是:
  ‘暗中联络、明面打压。假应叛乱、战阵倒戈。’
  高欢所写则简短得多,仅五个字:
  ‘侯渊为内应。’


第一百五十三章 禁军归属
  高澄引燃纸条,发出黄色的火光,一缕呛鼻的烟雾升腾。
  “事情就交给阿惠去办了。”
  高欢交代道。
  “孩儿自当为父王分忧。”
  统管河南军政的高澄责无旁贷。
  高欢又转移话题问道:
  “有阿惠在洛阳,再让菩萨(娄昭)统领禁军,太过屈才,为父属意由你舅父出任冀州刺史,阿惠以为如何?”
  高澄第一反应是贺六浑贼心不死,要把看护自己家眷的舅父调走。
  但转念一想,自己如今完全掌控了洛阳及周边的局势,再让娄昭待在洛阳,属实是大才小用。
  而随着尉景离开河北,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必须要有值得信任的人接任冀州刺史,重新与镇守邺城的相州刺史段荣,镇守中山的定州刺史厍狄干一起稳定高氏在河北的统治。
  姨父段荣、姑父厍狄干、舅父娄昭,属实是三父镇河北。
  从三州刺史人选也能知道相、冀、定三州对河北、对高氏的重要性。
  “父王属意由谁继领禁军?”
  高澄没有急于回答高欢的问题,而是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所在。
  高欢反问道:
  “阿惠可有人选?”
  高澄叫苦道:
  “父王,自王思政出镇恒农,孩儿连继任亲信都督都找不到合适人选,不得已让高季式抛下军中之事,代为统领。
  “不止如此,孩儿大将军府也缺少得用的幕僚,正一筹莫展咧。”
  高欢闻言大笑:
  “侯渊之事,分明一封书信就能说清楚,阿惠偏要往晋阳一行,果然别有图谋!”
  高澄嘿笑道:
  “父王慧眼如炬,孩儿一点小心思也逃不过父王的眼睛。”
  高欢满是得意,又问道:
  “可想好了要谁?”
  高澄提了一个小心,他愁苦道:
  “孩儿与晋阳部将素无交集,又哪有心仪之人,还请父王为我挑选。”
  以小高王的谨慎,总觉得贺六浑刚刚的问题在挖坑试探自己,一旦把心仪人选脱口而出,就证明自己平时就在观察、接触晋阳将领。
  可高欢却表现得毫无异样,似乎是高澄多心了。
  “看阿惠之前所用,也是能识人的,你在晋阳多留几天,看看有没有合适人选。”
  “孩儿谨遵父王吩咐。”
  高澄行礼应道。
  高欢却再没有与他研究禁军人选,只让他回渤海王府拜会母亲娄昭君,以及看望他新出生的嫡亲弟弟高演。
  这样的举动,让高澄心中有了一丝猜测,他依言告退。
  回到渤海王府,高澄与娄昭君见礼,他明显感觉到娄昭君没有以往那般热情,至少不会再把他拥在怀里揉搓,哭着感慨他的变化。
  一方面自然是高澄确实是个小大人了,也应该避嫌。
  另一方面也是正在自己怀里酣睡的高演分走了一部分母爱。
  娄昭君喜爱每一个儿子,除了高洋与高欢第八子高淯。
  高洋自然是相貌丑陋,以及严重皮肤病,惹了娄昭君不喜。
  而才貌双全的高淯被厌恶,则完全是因为龙凤胎的缘故,为了生他,娄昭君差点因难产而死。
  高澄怀抱着高演,趁娄昭君不注意,撩开他的襁褓,用手指轻弹高演的小辣椒。
  正玩得兴起,却被娄昭君发现了他的动作,啐了一句,将高澄赶了出去。
  高澄辞了娄昭君,眼见天色不早了,便去寻陈元康。
  “元康等候世子多时了。”
  陈元康立在石阶上,朗声笑道。
  高澄笑道:
  “澄特意晚来,就是想让长猷体会澄在洛阳的相思之苦。”
  “元康又何尝不是日夜思念世子。”
  两人携手进门,陈元康设下酒食。
  没有歌舞为乐,也没有仆奴侍奉,只是与高澄对桌共饮。
  席间,高澄将自己缺乏得力人手的事情告知,请托道:
  “长猷久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