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携手进门,陈元康设下酒食。
  没有歌舞为乐,也没有仆奴侍奉,只是与高澄对桌共饮。
  席间,高澄将自己缺乏得力人手的事情告知,请托道:
  “长猷久在晋阳,交游当广于澄,还请长猷代我访贤。”
  对于高澄的请求,陈元康当然不会拒绝。
  两人又畅谈许久,只说各自所见闻的趣事,谈笑间,高澄收起沾了酒水的手指,得到陈元康眼神确认后,袖袍带过,将桌案上的两个名字拭去。
  在悄然无声间,已经将自己想要的人选告诉了陈元康。
  往后数日,高澄将回给侯渊的书信派出后,就一直在家中逗弄两个年幼的弟弟,高浟、高演。
  高欢明明已经许他在晋阳的将领与幕僚之中寻找人才,高澄却始终窝在家里,直至陈元康将王士良与独孤永业领到渤海王府相见。
  “总算不负世子所托。”
  一见面,陈元康便喜笑颜开道。
  说罢,为高澄引见两人。
  高澄与两人相互见礼,他能明显感觉到独孤永业的激动。
  既不是信都元从,又不是六镇鲜卑,一个汉人顶着鲜卑名字混迹在二十万并州胡之间,他一个普通都督,要想出头何其之难。
  高澄就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张通天梯,由不得他不激动。
  而王士良神色则要淡然许多,自小父母早亡而养成的谨慎性格,让他不至于在高澄面前失态。
  陈元康没有久留,他还要回相国府处理公务,这几天四处交游,着实荒废了不少公务。
  他煞费苦心的在旁人不怀疑的情况下,先后认识了王士良与独孤永业。
  又特意在与两人交谈之后称赞他们的才能。
  并不止如此,陈元康在两人之后,依旧交游访贤,直到今日才带两人与高澄相见。
  厢房中只留了高澄与王士良、独孤永业三人。
  高澄与两人由军旅之事到元魏立国以来的行政得失,都有不俗的见解。
  尤其是王士良,俘虏的身份能先后当上纥豆陵伊利的孙女婿,以及高欢的幕僚,自有他的不凡之处。
  而独孤永业也不是一个粗莽汉子,作为一名都督,他不止精通武事,还善歌舞,懂算筹,能书会写。
  在晋阳一众文盲胡将中,别具一格。
  高澄倒是对文盲没什么意见,受他喜爱的高敖曹、高季式两兄弟不就是一对文盲么。
  就连他姑父厍狄干,出身豪族,不也一样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也不耽误他上马为将,下马治民。
  但是多些学识,终究是好的。
  相谈许久,高澄对两人的欣赏溢于言表,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光线暗淡,才反应过来天色已黑。
  高澄一左一右,紧紧握住王士良与独孤永业的手,激动道:
  “二位都是国士之才,若是不弃,澄愿向父王求要,使二位先生随澄归洛。”
  两人今天能踏进渤海王府的门,自然是心里早有期盼,又哪会再拒绝高澄的招揽。
  不然陪他畅谈一下午,只是闲得慌了不成。
  “大将军不弃,卑职愿意追随左右。”
  独孤永业激动道。
  王士良则委婉道:
  “若是相王准允,卑职愿供世子驱迟。”
  这也是应有之理。
  王士良与独孤永业身份不同,独孤永业是军中都督,而王士良却是高欢幕僚。
  名义上来说,独孤永业是公职,王士良则算私臣,虽然高欢、高澄是两父子,但王士良要改投高澄还是需要征询高欢的同意。
  当初高澄索要赵彦深,好兄弟司马消难自作主张,被司马子如吊起来打的事迹也没过去多少年。
  高澄先是对独孤永业笑道:
  “澄得都督,如鱼得水。”
  随后十分自然地将手从独孤永业掌中抽出。
  手上沾满了独孤永业手心的汗渍。
  又抚着王士良的手背安抚道:
  “君明(王士良字)且放心,澄在晋阳访贤,自然是得了父亲准许。”
  王士良这才表态愿意接受高澄的招纳。
  高澄将两人送出府门,交代道:
  “时间紧迫,还请二位先生回去好好收拾,明日便要携带家眷随澄南下。”
  两人领命而去。
  高澄送走了王士良与独孤永业,径直去向高欢汇报。
  “王士良确实是个处事谨慎的人,这独孤永业,阿惠又是从何处寻来?”
  高欢听说后,疑惑道。
  高澄当然是推脱到了陈元康身上,说是陈元康为自己荐贤。
  高欢闻言不悦,训斥道:
  “为父让你自为之,你又怎能推脱给旁人!”
  高澄没有辩解,连连称罪。
  高欢倒也没有细究,说道:
  “既然你与长猷都认为此二人能用,你便放手用之。”
  说罢又提起了统率禁军的领军将军之事:
  “为父考虑许久,你既然手握京畿军权,不妨也将禁军一并挑了,切记,具体代领人选,当以忠心为先。”
  “父王教诲,孩儿不敢忘怀。”
  高澄恭敬道,心底闪过一丝得意:果然没有猜错。
  旦日,高澄拜别了父母,一行人连带着王士良与独孤永业的家眷启程南下。
  相国府,高欢与司马子如抽闲对弈。
  自从读了谢安故事,高欢越来越喜欢下棋时谈论大事,这种云淡风轻的感觉。
  但奈何高欢水平就那样,可苦了司马子如要装臭棋篓子。
  “孤将禁军交给了阿惠。”
  落下一子,高欢突然说道。
  “下官也听闻世子这些时日在府中深居简出,除了陈元康外,不曾与人接触。”
  司马子如落子,故意在棋局露出破绽。
  高欢笑道:
  “阿惠聪慧,猜到了孤临时起意要考验他,这些日子都在跟孤装模作样。”
  说罢,一子落下,吃下司马子如数颗棋子。
  司马子如对着棋局挠头,似要补救,落下一子,回道:
  “相王为何这般说?”
  高欢将一颗棋子按在关键位置,傲然道:
  “因为他是我贺六浑的儿子!”


第一百五十四章 职位调动
  高澄回到洛阳的时候,侯渊也收到了高澄从晋阳寄来的回信。
  翻阅后,侯渊将信递给幕僚,感慨道:
  “有子如此,高氏当为天下主。”
  信的内容很直白,开篇就是简述高氏如今的军势,以作恐吓。
  之后便是回忆韩陵并肩作战的情谊,以拉拢人心。
  末尾才是让侯渊配合演戏,假作内应,临阵倒戈。
  看着最后一段演出安排,侯渊觉得自己若是樊子鹄,也会深信不疑。
  太昌四年,七月十二,大将军高澄回洛阳。
  领军将军娄昭卸职,改任冀州刺史,高澄出建春门为舅父送行。
  自太昌元年起,两亲舅甥在洛阳相伴,其中感情自不必提,高澄甚至都没有在舅父面前故意演戏,来表达不舍。
  娄昭并不直接去河北,而是先往晋阳与高欢相见,再走太行往河北。
  而高欢也为小舅子准备了一支部曲,随他赴任。
  娄昭卸任以后,天子下诏,由大将军高澄兼领军将军,算是手握京畿地区一切军事力量。
  高澄也对自己麾下幕僚重新作出安排,大将军府司马赵彦深褪去幕僚身份,同时放手听望司,任为护军将军,统御四中郎将,代高澄主管洛阳禁军。
  赵彦深已经掌控听望司许多年了,并非高澄不再信任他,但职位调动,对两人都有好处。
  禁军从来不需要上阵厮杀,赵彦深不懂军事也无妨,指望他们上阵厮杀,说不定还不如州郡兵顶用。
  这帮人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宫变站队。
  正如高欢所说,统领禁军,最重要的是忠诚。
  赵彦深当年只是司马子如府上一个卑微门客,能被司马消难随手相赠。
  是高澄将他逐步提升,历经文吏、幕僚、核心幕僚三个阶段后,在高澄幕府打磨四年,一跃成为从二品的护军将军。
  大权在手,任何规章制度都可以破例,尤其是高澄自己设立的官吏任免及升迁制度。
  这也是独孤永业将高澄视作通天梯的原因。
  施恩不止于此,赵彦深幼年失怙,是寡母辛苦抚养长大。
  虽然赵彦深很早就得高澄赐宅,搬出了渤海王府,但高澄从未减少过对赵母的礼遇。
  送的东西并不贵重,只是些瓜果糕点,可架不住时不时就往赵府送一趟,情义无价。
  赵彦深的忠诚毋庸置疑,而他另一个优点也是高澄愿意将禁军交托的原因。
  谨慎。
  高澄不需要回忆原历史中,高欢对赵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的评价。
  他不是瞎子,与赵彦深相处了四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自己眼里,从未出现过差错。
  既忠心、又谨慎,高澄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卸职的不只赵彦深一人,大将军府长史崔季舒在追随高澄五年后,也褪去了幕僚身份,紧随杨愔之后,出任地方刺史以作历练。
  具体去处还未安排,高澄正等着樊子鹄为崔季舒将兖州刺史空出来。
  但崔季舒也不是闲着没事做,他是高澄与侯渊联手为樊子鹄唱戏的重要一环。
  这事暂且不提,先说高澄幕府调整。
  如果说杨愔、陈元康、崔季舒是高澄幕府第一批核心幕僚,分任长史、主薄、司马。
  而崔暹、崔季舒、赵彦深则是第二批核心幕僚。
  崔暹最先往吏部任职,担任考功曹郎中,如今代高澄兼管吏部。
  而随着赵彦深、崔季舒先后去职,长史、主薄、司马全都空缺出来。
  大将军府一众幕僚无不摩拳擦掌,意图上位。
  最先被确定下来的是司马一职,高澄将它交给由晋阳而来的王士良,兼领外兵参军。
  理由与当初崔暹越过崔季舒顶替杨愔长史之位一样,推说是高欢授意,众人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毕竟大将军虽然公允,却不能违逆父意。
  不过小高王就不是一个施恩不告的性子,他特意唤来王士良,说自己担心王士良被同僚嫉恨,才有这种说法,交代他切莫说漏了嘴。
  免得王士良真以为是高欢提拔的他。
  而召见王士良的时候,厢房也多了一面新的屏风,上面并没有陈、杨、赵、二崔的名字,只记如今大将军府幕僚,为首第一人就是王士良。
  若是王士良初至,便名列这五人之前,未免显得小高王太过薄情。
  王士良也对自己在高澄心中的地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大将军府第一人。
  不由感激涕零。
  而高澄也没有再添置新的屏风,在他看来,别的幕僚还没达到让他费劲心思拉拢的地步,应该是他们来向自己争宠。
  剩余长史、主薄两个职位则被高澄空缺,向幕僚们表示谁都有机会,只看功绩,不看资历、出身。
  从而使得幕僚们内卷起来。
  这也让高澄体会到了高欢的快乐。
  贺六浑就喜欢这样拿胡萝卜诱惑自己,拼命干活。
  另一方面,高澄也在纠结亲信都督的人选。
  按理说独孤永业既然归入麾下,他就是一个合适人选。
  但考虑到独孤永业能够跟高澄、高洋两兄弟都处好关系。
  在一众高澄部将被贬的情况下,独孤永业没有名叫斛律金的父亲,却仍然能够恩宠不衰。
  高澄也有了决断。
  独孤永业是个将才,肯定要重用,他的前途依旧一片光明,但以生死托付,大可不必。
  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