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阳,洪略不能再留,我会将你外放,你以后用心镇守地方,我死后,你无需担心,阿惠是个重情的,否则也不会特意瞒着婶母。”
  “阿兄莫要再这样事事顾念着我,我……我不值得。”
  高岳今天都要将眼泪流干。
  高欢摇摇头,只留了一句:
  “好好照顾婶母。”
  便在亲卫的搀扶下,上了车驾,在高岳的目送中,驶回渤海王府。
  高欢来寻高澄的时候,他刚刚送走了高归彦,正要去寻陈元康,与他辩日。
  “阿惠,与我说会话。”
  这次回晋阳,高欢很少再用孤来自称。
  高澄依言搀扶着高欢在厢房坐下。
  由高澄沏了茶,高欢喝了一口,征询道:
  “我打算将孙腾调回洛阳,再任侍中一职,加太保,他的爵位已经是郡公,阿惠以为封王如何?”
  高澄当即反对道:
  “孩儿以为,当今之时,王爵不可滥封,不如为咸阳公增加封邑即可。”
  这时候,高家自己都只是一个王爵,自然要将王爵的封赏收紧。
  高欢闻言大笑:
  “我还以为你看在孙腾义女的份上,会为他揽下这个王爵。”
  “公归公,私归私,孩儿对元氏确有好感,却也不会枉顾私情。”
  高澄恭敬答道。
  “行,就为龙雀(孙腾)再加封邑。”
  高欢颔首,却又告诫道:
  “孙腾新立大功,你却觊觎他府上家伎,名声传出去,不好,往后要注意。”
  高澄很想回一句:父王多虑了,你我父子,哪还需要在意这方面的名声,早就臭不可闻了。
  但眼看高欢还没有像自己一样摆烂,似乎想要在名声上再做挣扎。
  高澄也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孩儿此举,也是为了父王大业,汉武若非贪恋卫子夫的美色,又何来卫青、霍去病、霍光这三位大才。”
  高欢被他这说法逗笑了,好一会,才与他说起了正事:
  “我会将洪略外放地方。”
  “自该如此。”
  高澄对此没有意见。
  高岳经过高欢这一出表演,无论如何也要尽心竭力,否则他面对的将是天下人的鄙夷。
  高欢又问道:
  “阿惠可有合适去处安置?”
  高澄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回答道:
  “徐州。”
  以高岳的军事才能,将他放置于腹地州郡着实浪费,不如镇守魏梁边境,也能保一方平安。
  高欢闻言,颔首道:
  “正合为父心意。”
  随着两父子达成一致,高澄也在魏梁边境由东向西,构筑起了一条防线:
  东徐州刺史李愍、徐州刺史高岳、南兖州刺史刘丰、豫州刺史尧雄、东荆州刺史杨愔、南荆州刺史源子恭、荆州刺史侯景。
  其中只有杨愔一个文士,但他恰巧处在尧雄、侯景、高敖曹、源子恭等人的保护之中,无需担心。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东徐州刺史李愍,这个时空出身赵郡李氏的他表现一直很好,但毕竟在历史上是一员叛将,对于他,高澄还有待观察。
  高欢又问道:
  “阿惠以为何人可守华阴?”
  提到这个,高澄可就不困了,宇文泰丢了潼关,还可以在风翼塬与黄河之间新建关隘堵路。
  但华阴就是一颗钉子,死死钉在河西,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高澄当即举荐道:
  “孩儿以为,恒农郡守王思政,可担此重任。”
  高欢闻言大感惊讶,正因为华阴的重要性以及孤悬河西的地理位置,都注定了驻守此地的危险。
  因此高欢才要另寻将领镇守,而不是将斛律金置于险地。
  而王思政是高澄的岳丈,由亲信都督升迁京畿军都督,再由他镇守恒农,可见信任。
  对此,高欢问出了心中疑虑。
  高澄回答道:
  “孩儿常与王思政推演兵事,孩儿主攻,思政守城,其守备之才,世所罕见,父王何不亲自召见,试探一二?”
  高欢见他说得信誓旦旦,已然信了大半,当即决定命人往潼关招王思政来晋阳,亲试才干。
  高澄打铁趁热,劝说道:
  “华阴虽经王罴修缮,到底孤悬于外,非坚城不能守,王思政此人善工事,父王若认可其守备之才,不如再将修筑一事就由他来主持。”
  高欢对此自然没有意见,高澄于是继续进言道:
  “新城当冠以新名,父王以为玉璧如何?”
  恰巧一阵清风从窗外涌进,吹得高欢后脊发凉。
  “这等小事,何须问我,你自决之。”
  高欢的心情突然就变得很差,实在找不到由头,便怪在那阵风的头上,是它让自己觉得不舒服。
  “阿惠,将窗户关下。”
  高澄赶紧合上了窗。
  商讨了孙腾的封赏、高岳的安置以及未来玉璧城的守将人选。
  高欢终于提到了高澄,他喝了一口茶,淡淡道:
  “为父欲以河北相托,阿惠可能担此重任?”


第一百八十五章 掌控地方
  又来这招?
  高澄第一反应是高欢又要试探自己。
  老套路了,他甚至觉得这是高欢的恶趣味。父子俩都是千年狐狸,整天在这跟他演聊斋。
  正要推辞,却又听高欢说道:
  “阿惠,这是为父诚心之言。”
  看着高欢诚挚的眼神,高澄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晋阳归权,已经是父子间最后一次考验。
  已经大权在手的高澄坦然归还权力,于高欢而言,哪还需要再用河北的归属来试探。
  一念及此,高澄并未再做迟疑,他自信道:
  “父王诚心相询,孩儿不敢欺瞒,莫说河北,便是天下,儿也能担起重任!”
  高欢闻言,乐道:
  “如此说来,以河南、河北相托,还是让阿惠屈才了,你且再等几年,总有一展才能的时候。”
  这次西征的失败,身体受创的同时,也对高欢的精神层面造成重大打击。
  曾经的他只是身体迈入老年期,如今的高欢在心态上也开始衰老。
  这么多年来,他终于对高澄放下了所有的疑心。
  值此关键时刻,小高王绝不会飘,他动容道:
  “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人生大不幸,只盼父王安康长寿,能使儿尽心侍奉。”
  高欢闻言,心中感慨良久,才道:
  “继续谈论正事吧,将河北交由阿惠,为父专心在晋阳领军,必要一雪前耻。”
  时不时发作的头疾,让高欢感觉精力远不如前,这也是他放手河北,专心并州军事的原因。
  当然,在高澄看来,这个耻,不雪也罢,免得再送一波。
  但也不能打击了高欢好不容易聚积起来的一点信心。
  “孩儿愿助父王一臂之力,匡定天下。”
  “攻略关西,少不得阿惠的辅佐,你我父子勠力同心,必取黑獭首级。”
  听得这般说,高澄才放下心来,看样子一场西征失败也不全是坏事,至少高欢没了过去的傲慢,算是将他彻底打醒了。
  而对于高澄来说,最大的收获自然是得到了高欢全部的信任。
  既然说到河北,必然绕不开河北三父,姨父相州刺史段荣、姑父定州刺史厍狄干、舅父冀州刺史娄昭。
  高欢主动提起了河北三父的职位调动,他打算将段荣调离相州。
  倒不是段荣镇守邺城六年,高欢心生疑虑。
  而是段荣太老了,六十岁的他又疾病缠身,高欢打算将段荣接至晋阳照养。
  高澄对此也有了解,他很清楚段荣熬不过明年。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他向高欢提议将段荣以及家眷送往洛阳养病,身在虎牢的段韶也能时常回洛阳探望。
  也许是想到了高澄之前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高欢点头同意了这个请求。
  又与高澄商量好了段荣在洛阳的职位安排。
  加侍中,授予司徒的虚职,毕竟让他去洛阳是为了养病,又怎么可能真的赋予实权,任他忙碌。
  而段荣离开邺城,必须另择相州刺史。
  河北诸州,以相、冀、定三州最为紧要,非心腹不能胜任。
  而三州之中,相州更是重中之重。
  高欢既然决定将河北交予高澄,自然不会自作主张决定刺史人选:
  “阿惠打算由谁接任?”
  高澄沉吟许久,才举荐道:
  “孩儿以为东荆州刺史杨愔,可任此职。”
  杨愔到底是个文官,老放在魏梁边境也不能让他全心治理,虽然他在东荆州确实干得很出色。
  而身处相州,则完全不需要杨愔分心军务。
  对于杨愔的治理才能,高澄是认的。
  他最核心的幕僚群体中,陈元康运筹帷幄、赵彦深行事谨慎、崔季舒最有眼色,这三人论治理才能,还是差了杨愔许多。
  历史上,在他任职宰相期间,北齐朝堂一度出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局面。
  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虽然有着行事不密的缺点,但对于完全获得高欢信任的高澄来说,他并不需要与杨愔密谋。
  只要不碰着洛阳之变时,不小心泄露高澄领军南下这种特殊事例,也不全是坏事。
  毕竟上位者天然没有安全感,杨愔行事不密的缺点,也无需担心他能够暗中跳反。
  但仔细想想,他也不可能跳反,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的脑袋也不是白砍的。
  对于这个人选,高欢当即表示认同。
  杨愔不止是高澄幕府第一位长史,最受信任的几名文士之一,同时,他也是自家人。
  当初高欢为高家二姐儿择婿,在高澄的建议下,便挑选了杨愔。
  作为高欢的女婿,高澄的嫡亲妹婿,杨愔的身份足够让高家父子放心把相州交由他治理。
  议定了相州刺史,而东荆州刺史又空缺出来,高澄没有将身处荆州与洛阳之间的广州刺史高敖曹调任东荆州,这是他防备侯景的一颗棋子。
  而是选择将青州刺史侯渊调任东荆州。
  侯渊是一员大将,将他放置在青州这样的腹地着实埋没了人才,更重要的是青州远离洛阳,高澄要是征调他的部曲多有不便。
  因宇文泰的出路被堵死,他首要做的是春耕抢种以及修筑新关,堵住因潼关失陷而出现的缺口。
  在此基础上,他不可能再同时征调民夫拔去玉璧(华阴)这颗钉子。
  毕竟关中损失了七八成人口,哪有那么多丁口供他驱使。
  而高欢不止要在晋阳重整军心,西征虽然只损失了三万并州胡,但是民夫以及延误春耕所造成的损失,也让山西地区短期内难以西顾。
  未来一段时间的战事注定将会是魏梁之间的边境冲突,将侯渊调往东荆州,也算人尽其才,这可比把他放在后方治理要强多了。
  至于递补青州的人选,高澄犹豫再三,说出了赵彦深的名字。
  赵彦深终究是个文士,他这些年先是在听望司任职多年,之后被升为护军将军,代替高澄执掌洛阳禁军。
  在政务上的锻炼多有欠缺,一般来说,这样的新手,高澄无论如何是不敢将一州之民托付。
  但赵彦深是个极度谨慎的性子,他历经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仍然能够得到善终,这足以代表他不会犯大错。
  而治理地方,最忌讳的就是瞎折腾,这一点,高澄对他很放心。
  而带领禁军的人选,高澄属意由王士良出任,而主持听望司之人,高澄请求高欢将幕僚张亮调往洛阳。
  对于高澄所提议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