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稚趟枷搿
  以高澄的身份,不可能亲自下场辩论,他顾不得天色以黑,迅速招来随行的幕僚,如温子昇、邢邵、魏收等,计划将来由他们充当辩手。
  高澄也命人请来高隆之与杨愔等文官。
  一众亲信被匆匆召集至邺城渤海王府大堂。
  高澄端坐主位,问向众人道:
  “我今日苦思,若他朝混一四海,待升平日久,人丁兴旺,户口滋生,而田亩不足分配,诸君有何策教我?”
  没有人会觉得高澄想统一天下是在做白日梦,萧梁腐朽,西魏纵有振作之心,却奈何底子薄。
  三方势力当中,以东魏最强,如今又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与另外两方的差距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拉开。
  就目前来看,高澄确实有一统之姿。
  这也是众人对高澄死心塌地的另一个原因。
  没有利益,光是示好哪能留得住人心。
  一众文士还在沉思的时候,护卫一旁的高季式却最先开口道:
  “田亩不足用,便用兵四方,以将士们的刀剑,为农人夺取土地。”
  高澄闻言侧目,好家伙,南北朝俾斯麦了,属于是。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你高季式是要弃武从文,当个铁血宰相?
  威廉二世·高还未开口,杨愔却起身反对道:
  “不可,前汉武帝穷兵黩武,以致户口减半,民不聊生,险些使国家倾覆,大将军当以此为鉴。”
  高澄闻言对杨愔颔首道:
  “遵彦且坐,武帝穷兵黩武,若非霍光与民休养生息,无以延续汉祚,澄或将用兵四方,却也知体恤民力。”
  又对高季式道:
  “漠北苦寒,难以耕种,得之无益于增田亩,或可兴畜牧,季式所言未尝没有道理,然畜牧不比农耕,于户口滋长,无异于杯水车薪。”
  高季式的发言无疑为高澄打开了另一条思路:夺取漠北,广兴畜牧。
  但今日高澄所笃定的议题是农商并举,便讲这个话题含糊过去。
  又问众人道:
  “诸君可有所得?”
  温子昇见同僚皆作沉思状,便自行起身回话道:
  “仆曾受命使梁,行至江南,探听地理气候,虽多有山地,却水网纵横,其气候炎热,作物一年二熟,南部交州甚至一年可三熟,大将军得江南,或可迁民垦荒。”
  温子昇一席话让一群北方士人惊讶不已,农作物一年三熟,这究竟是在说哪门子笑话。
  高澄对此却深以为然,他上一世本就是南方人,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与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可谓如雷贯耳。
  温子昇提议开发江南也与他不谋而合,只不过还没统一北方就在惦记萧衍的家当,似乎缺少了对宇文泰与萧菩萨的尊重。
  “鹏举此言甚善,将来四海归一,我当以开荒江南为国策。”
  高澄趁机向众亲信提出自己将来开发江南的想法,又将主题重新收回到人地矛盾:
  “然前汉武帝末年户口不过二千五百余万,至宣帝末年,以至五千余万。休养生息仅三十八年,户口倍之,此澄之所以忧虑也。
  “纵使开垦江南,三十八年,得耕地倍之,以足民用,再三十八年,又该如何?耕地有尽时,而户口滋长无止境,非乱世不足以削减,澄与父王披荆斩棘,辛苦创业才有今日成就,何忍家业因此而亡。”
  时代不同,有这些自汉代传承至今的门阀士族在场,高澄不可能去说什么与国同休的富贵。
  这种说辞是对待这一时期的六镇鲜卑勋贵,与这些汉人门阀无关。
  众人见高澄将后果说得这般严重,尽皆面面相觑。
  这时杨愔隐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说道:
  “大将军所忧者,无非户口滋生,待天下一统,大将军何不改革税制,效仿秦汉以人丁征税,控制户口增长。”
  计划生育?高澄听到杨愔的建议,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这个词。
  高澄对议题迟迟不能朝自己所期望的农商并举发展而烦闷的同时,也不禁感慨集思广益这个成语真没说错。
  这可比自己钻牛角尖要轻松许多。


第二百零七章 硝烟再起
  人头税一直存在,其区别不过是按人、还是按户来收取。
  汉朝将人头税分为两种,其一是对成年人征收的算赋与对儿童征收的口钱。
  及至汉末,因连年征战,人口凋零,曹操为了鼓励生育,对人头税进行改革,由按人收取改为按户收取,即为户调。
  北魏以及东、西两魏所奉行的租调制中的调,指就是按户收取的人头税。
  东西两魏户调承袭自北魏,为一夫一妇每年交帛一匹;男子年满十五岁未婚,每四人出一夫一妇的户调,即交帛一匹;
  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出一夫一妇的户调;
  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的户调。
  产麻的地方缴纳麻布,数额与纳帛相同。
  此外,还有杂调,根据需要随时征调。
  交纳的这些户调,有一半是中央收入,十分之二为地方收入,十分之三为官员俸禄。
  按户收取与按人收取,在均田制的背景下,存在巨大区别。
  按户收取,当孩童年满十五,需要承担户调时,他们已经可以分配到田亩,独立成户,因此民众根本无需承担多少养育成本。
  秦汉时期按人收取,则每年都要为孩童上缴一笔税款,这无疑能够控制民众毫无节制的生育欲望。
  王朝的奔溃,除外敌入侵以外,许多都是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导致人地矛盾。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也是高澄暂时放弃在土地政策上缓解人地矛盾的原因。
  这就是这一时期,最适合的土地制度。
  杨愔所言是要在统一之后改革税制,等天下平定了再控制人口。
  但在高澄看来,东魏两千余万人口足以支撑他统一南北。
  而改革税制,同样能够为财政增收。
  即使现在立马改革财税,受到影响的是十五年后的丁口数量,高澄不认为东魏在这样的优势下,还需要花费十五年的时间混一南北。
  若把西魏的统治集团放在江南,南梁的统治集团放在关西,或许三十年都不一定能统一。
  但现在的局面是,有雄心壮志与能力的宇文泰集团,受限于国力,被堵死在关西苟延残喘。
  彼此休养几年,西魏恢复不了多少实力,但东魏却能从西征大败的阴云中走出,毕竟凭借其体量形成对西魏的碾压之势。
  而国力勉强能与东魏抗衡的萧梁偏偏在江南混吃等死。
  一个王朝能存在多少年,开创者打下的根基,各方面制度的合理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缓人口的爆炸增长,无疑是在为未来的高齐王朝延寿,谁不想自己开创的王朝多存在一些年份。
  况且按人收税不等于人口不增长,甚至负增长,汉朝便是明证。
  一想到这,高澄更是心痒难耐,恨不得立即就对税制进行改革。
  但他又将这股冲动压抑住了,无论如何税制改革不能由自己动手。
  无视沧州民众的骂声,是因为仅一州之地而已,小高王并不在意。
  而税制改革是要被天下人谩骂。
  虽然也注定掀不起多少风浪,还是那句话,骂归骂,除被裹挟以外,没有百姓是在能活下去的时候,主动参与起义的。
  但小高王可是要天下人都顾念着自己的好。
  嗯,这不,元善见的作用就来了。
  他可是天子呀!
  在东魏,是天子大,还是大将军更大?
  嗯……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天子大。
  比如高澄为了百姓的利益强烈反对以人收税,坚决维护户调制度。
  但元善见固执己见,甚至在朝堂上厉声喝问:
  ‘朕与大将军,究竟谁为天子!’
  高澄觉得到那时候自己就应该惊慌失措,辞官请罪。
  当然,天子也是一时恼怒,气糊涂了,对于这位大魏忠良自然是要开口挽留。
  而高澄也不敢再反对元善见,只能任他一意孤行,推动税法改革。
  小高王费心给元善见安排一个汉献帝的好归宿,他元善见也该出份力,当做买命钱,没毛病。
  一众亲信只看到高澄脸色莫名变换,时喜时忧,殊不知他又编排好了一出大戏。
  “遵彦所言甚善。”
  高澄对杨愔不吝夸奖道。
  他当即与众亲信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数告知。
  说着,还特意看了随行至河北的尚书左仆射高隆之一眼。
  高隆之回以了然的眼神。
  不就是威逼欺凌天子,让他配合演出么,老本行了。
  见众人都没有反对,高澄拍板决定道:
  “既如此,待巡视完河北,启程归洛,将由天子圣心独裁,推行税制改革!”
  小高王这个权臣实在太体贴了,天子圣心独裁都不需要劳烦元善见去费心思量。
  高澄就不信了,汉朝按人收税,都能增加人口,他在民众殷实的背景下,恢复汉朝旧制,还能弄出人口负增长出来。
  他的目的始终都是控制人口无节制增长,而不是停止人口增长。
  有了杨愔对症下药,高澄此时也不再急于效仿北宋,农商并举。
  但归根结底,正如前文所说,发展手工业,鼓励商贸的同时,通过商税轻重来调节农商人口比例,这是高齐王朝未来的国策。
  土地不能满足农业人口需求时,降低对商业的征税,用手工业与商业对农业人口进行分流,让一部分农业人口放弃公田分配。
  而农业人口少于土地劳动力的需求时,则提高商税,迫使一部分手工业及商业人口回流到农业,重新申请田亩。
  农为主,商为辅,农商并举,并不等同于农商并重,北宋以区区之地,养育近1亿人口,虽然民乱就没停止过,但商品经济的繁荣,足以激励高澄坚持这条道路。
  不会真有穿越者在封建年代搞农商并重吧,也不会真有穿越者在古代坚持重农抑商吧?
  既然已经确定了恢复汉制,按人头收税,而非按户收税,高澄更坚定了在全国推行人口普查的心思。
  不普查又怎么知道究竟能够为财政增加多少收入。
  凭白得了一大笔钱粮收入,骂名却被元善见背了,高澄心里的如意算盘拨得响亮。
  突然他意识到一个问题:
  ‘若恢复汉制,奴婢是否该缴纳税赋?又该由谁来缴纳?’
  高澄不会在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公然反对蓄养奴仆、婢女。
  说实话,他们高家在洛阳、晋阳、邺城三座渤海王府蓄奴上万人,而奴仆、婢女以外,晋阳、洛阳两座王府还有大量歌舞伎与乐师。
  晋阳如何他管不着,至少洛阳渤海王府是没有陪客的家妓。
  因为这种做法会让高澄觉得自己是个龟公。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高澄是年岁小,毕竟十二岁就独在洛阳主持大局,久而久之,至今也都习惯了。
  谁往渤海王府做客,是冲着解决生理需求去的。
  奴婢有他们存在的必要,不可能在这个年代来一出人人生而平等,解放奴隶运动。
  那是真要自绝于天下。
  其实在东魏治下,奴婢的生存环境并不算太差,毕竟高澄为了给可朱浑元腾位子,将前任司州牧以虐杀奴婢等罪名处死。
  也正因为当年的案例印象太过深刻,权贵们都有所收敛。
  呵斥打骂虽然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