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在众人满腔愤慨的时候,宇文泰族子宇文深站了出来,反对道:
  “丞相,下官以为不可怒而兴师,东贼几发倾国之兵,绝不甘于筑城而返,其大张旗鼓,只为激我等与之决战,还请丞相三思。”
  宇文泰甚为喜爱这个颇具智谋的族子,赞他为‘吾家之陈平’,由此亦可见其能。
  然而不等宇文泰表态,昔日在迎谁为关西之主的问题上,立下首倡之功的赵贵最先予以反驳:
  “敌众越境而来,我等坐守渭南,以致贼军一路畅通无阻,距长安不足百里,如今高氏于此筑城,若使其得逞,今日之渭北,即是明日之渭南,关中将永无宁日!”
  赵贵振聋发聩的一番话,引起在座众多将领的共鸣。
  宇文泰的发小独孤信趁机进言道:
  “东贼虽众,我军亦非寡也,近十五万大军为护家园,必然舍生忘死,军心可用,又有梁军助战,下官以为丞相无需迟疑。”
  独孤信一席话更是激起了众将信心:没错,虽然军士中有大量州郡兵,但是此番东魏来犯,为护妻小,哪怕是州郡兵也能有一战之力。
  也正因此,请战的声音越来越大,但全程旁观的萧纪却另有想法,他在一众请战中,向宇文泰进言支持宇文深的看法,认为不应该与东魏急战,而是静待战机。
  毕竟出于补给问题,东魏也不敢冒然渡河西进,逼近长安,而筑城也非一时半会便能大功告成。
  萧纪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其实也内含私心。
  但他的说法遭到李虎的强烈反对,李虎认为东魏只是暂时止步渭北,一旦真的渡河西进,逼凌长安,关中震怖,恐生变故。
  所谓变故,暗指那些非武川籍的文武官员会生出二心。
  这也给宇文泰提了一个醒,当初高欢领二十万大军西进,一路上除了镇守华阴的王罴,并未遇到任何阻挡,沿途郡县,纷纷开城乞降。
  众人还在争论的时候,突然宇文泰麾下亲信都督带了一张纸匆忙跑了进来,一番附耳之言后,宇文泰再看纸上内容,却是怒火中烧。
  原来正如李虎所言,高家父子没有就此止步的打算,但出于慎重考量,他们也没有全军南下,而是派遣窦泰领精骑两万过渭水,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让窦泰踩踏禾苗,毕竟这年头又没有温室大棚技术,大冬天的,谁家田地里也不长粮食。
  窦泰领两万骑南下,也不玩烧杀抢掠那一套,反倒讲究起一个与民秋毫无犯,仅仅只是散布纸张,无数被印刷的纸张散落关中平原,内容是由张师齐代笔写就的一封《告关陇父老书》。
  高澄痛斥宇文泰分裂大魏,为一己私欲致使北方军民同室操戈,这种程度的嘴炮,宇文泰这些年也听多了,断不至于让他破防。
  真正让宇文泰不能忍受的是,高澄居然胡说八道,说什么之前窦泰毁坏禾苗,让他深感内疚,于是在潼关搭设粥场,救济关西之民,奈何宇文泰狼子野心,不愿放民众东出就食,使得关西之民忍饥挨饿。
  如今他此来,为讨贼而已,愿同关西父老盟誓,约法三章:
  其一只杀叛逆,降者无罪。
  其二约束军纪,与民无犯。
  其三据城来投,当获重赏。
  这一番宣传攻势打得宇文泰措手不及,将纸张传看,一应将领也是怒气冲霄,这世上哪有这么厚颜无耻的人,毁坏禾苗会让你深感内疚?
  那你还一连来了三年,年年不落,好家伙,搞半天你高澄一到春天便失忆了是吧,只记得让窦泰干缺德事,忘了之前所谓的内疚。
  方才大家还在说因东魏犯境,为了护卫家园,哪怕是州郡兵也要奋起反抗,结果高澄突然来了这么一招,扬言与民秋毫无犯。
  宇文泰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那个踩踏禾苗、漠视关西百姓生死的小高王,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高澄恢复一下。
  不过高澄发动宣传攻势与修筑城池这一套组合拳,也确实起到了效果,西魏的军议当即有了结果,宇文泰决定移师东进,与东魏隔河对峙,伺机寻求决战。
  随着两军距离拉近,渭水河畔,战事一触即发,共计四十余万大军仅一河之隔,甚至走到河岸边寻一个高处,都能眺望见对方的营垒。
  哪怕宇文泰已经东进,高澄依旧拨付给了王思政二十万民夫,日夜筑城。
  这一次西征,东魏不缺人手,甚至犹有富余,哪怕分出去二十万民夫,剩下五十万也足够后勤工作。


第三百一十九章 降卒
  宇文泰沿渭水东进,与东魏隔河对峙,两方分别离河十余里左右扎营,相距仅二十余里,关中大战似乎一触即发,却又始终仅局限于哨骑之间的厮杀。
  十一月二十一日,两方几乎同时收到消息,柔然可汗阿那瓌在漠北召集部民,出兵杀奔高车国,再无干涉中原战事的可能。
  而在东线战场,段韶于徐州大败羊鸦仁的消息也传到了关中,这也意味着南梁试图以北伐威胁关东,逼迫高氏回援的计划彻底破产,若要退敌只能指望宇文泰自己将东魏赶出关中。
  宇文泰自是焦头烂额,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高家父子,尤其是高澄却也感受到了压力。
  与其他人不同,高澄早就知晓柔然与东魏交好,只是为了腾出手来收拾高车国。
  而柔然攻高车一役的结果,高澄也心知肚明,按史书记载高车国541年灭亡,若无意外,大概就是指的这一战,高车应该会在年初被柔然灭国,直至突厥反叛前,柔然在草原上再无敌手。
  高欢第一次西征,柔然在北境只是小打小闹,这也是因为阿那瓌要防备高车国的偷袭,他的堂兄,柔然上一任可汗郁久闾婆罗门就是被高车偷袭,狼狈逃亡北魏,才有了阿那瓌复位的机会。
  故而,这也是目前东魏统一北方最好时机,一旦错过这次机会,直至突厥反叛之前,东魏再欲西进,重新确立草原霸权的柔然必将横加干涉。
  和亲不能维持彼此的良好关系,利益才是根本,东魏要西征,柔然也要西征,彼此害怕对方偷屁股,于是双方亲如兄弟。
  若是东魏西征失败,而柔然灭亡高车,那么柔然的利益诉求也将由与东魏交好,转变为干涉中原战事,不使北方重归一统。
  这一战,非胜不可。
  正当高澄为此焦虑的时候,他等待许久的一个消息终于被送至大营,这也是东魏迁延时日,徒耗粮食,却始终避战的原因。
  原来入关前,高欢向高澄询问破敌之策时,高澄曾经提出过一个想法:
  即利用第一次西征大败时被宇文泰俘获并编入军中的一万余东魏降卒。
  他并非临时起意,熟读史书的高澄清楚记得,原时空高欢沙苑大败,阵亡一万,被俘七万,宇文泰从七万俘虏中挑选二万人,编入军中,其余尽数放归东魏。
  而在河桥大战时,留守的降兵听闻宇文泰大败,当即趁关中空虚发动叛乱,他们占据长安附属小城,甚至夺取咸阳,致使关中大乱,直至宇文泰回师,才被平定。
  无独有偶,河桥大战时,可朱浑元被打得单骑逃亡,部众被俘至恒农,这群东魏降卒同样选择反叛,他们一度夺回了恒农城,据城坚守,也是被宇文泰再次破城,为首者数百人尽数被杀。
  东魏降卒之所以不愿臣服,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家眷都在晋阳。
  另一个原因是高欢对六镇鲜卑确实没得说,如今又推出军饷,比之原时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宇文泰心再大,也不敢拉着这批东魏降卒上战场与高氏决战,杀不能杀,用不能用,只能将他们放置在后方,一如河桥之战。
  简单来说,高澄的计划在前线与宇文泰僵持,同时鼓噪东魏降卒在后方生乱,此时宇文泰将大军都聚集在前线与东魏对峙,后方空虚,一万东魏降卒足可在后方翻江倒海。
  如此宇文泰必然陷入两难抉择,进退维谷。
  若急于回援,或许会给东魏可趁之机,若坐视后方生乱不管,长安都有可能被降卒夺去。
  而在高澄暗中联系东魏降卒的过程中,宇文小姑可谓出力甚大,原本高澄想让她在关西打探消息,却始终没有重大收获,但是不曾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她一个妇人确实无法接触到重要情报,但作为宇文泰的亲妹,却能从容地为东魏密探与降卒牵线搭桥,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宇文泰的亲妹妹早已被策反。
  如今东魏降卒已经在暗中集结,而约定暴乱的日子,就在两天以后,即十一月二十三日。
  高澄收到情报后,立即面见高欢,高欢看他春风满面,也猜到苦盼已久的时机或许将至,他将佝偻的腰身直起,急迫问道:
  “可是降卒有了消息?”
  “恭喜父王,贺喜父王,大事将成矣。”
  报喜的同时,立即将密信递呈给高欢。
  高欢看后,难掩心中喜意,大笑出声,似乎笑得太张扬,以致剧烈咳嗽起来。
  好不容易由高澄为他抚平气息,高欢感慨道:
  “不曾想昔日之败,竟是今朝胜机,因果缘由,着实让人难以猜测。”
  当然,这番话不过是高欢对第一次西征大败的自我安慰,毕竟他若是得胜,也不可能有如今的辛苦。
  但高澄也不可能去挤兑他,只是含笑附和着。
  在东魏军中,高澄担当的是谋主的角色,高欢名义上还是最高统帅,但真正操盘主导这场西征的,却是高澄。
  从他建议利用东魏降卒起,自入关以来,无论是在渭北东部止步不前,始终不愿逼近长安,还是修筑城池,以及发动舆论攻势,一切行动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
  让宇文泰东进迎敌,造成长安及周边空虚。
  毕竟西魏与南梁联军若是一直屯驻灞上,哪怕东魏降卒再忠贞,也不敢生事,而在宇文泰眼皮子底下串联,也有暴露的风险。
  宇文泰已经在防范降卒生乱,他将这些人从军中剔除,分散在民间,但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谁又能想到自家人会为降卒们的串联提供帮助。
  其实降卒们意图叛乱,归根结底还是不看好西魏的前景,与降卒们持同样看法的还有雍州人于伏德。
  以如今东西为之间更为夸张的实力差距,以及东魏百万军民打上门的行为,于伏德早有投效想法,高澄派人与他接触,更是一拍即合,决心只等降卒作乱,便统率家丁私兵响应,夺占咸阳,一如原时空中的所作所为。
  一场危机在长安周边酝酿,但留守长安的太尉王盟、仆射周惠达等人对此并未察觉。


第三百二十章 抉择
  有些人的阴损是深入骨髓的,哪怕占据优势兵力,又打定主意不贪奇计,就在战场上两军对垒,一决胜负,毕竟奇也意味着风险与不确定性,高澄更愿意结硬寨,打呆仗。
  但他也要想方设法在背后搞点小动作,为自己增加胜算,也让宇文泰进退两难,比如挑唆降卒叛乱。
  相对应的,作为弱势一方的宇文泰欲求胜,便只能指望着奇谋妙算,一如先前所设想的以身诱敌,在沙苑芦苇荡里埋设伏兵。
  但偏偏东魏虽劳师远征,却不急战,依托着有玉璧作为后勤转运,始终稳扎稳打,让宇文泰无从得手。
  宇文泰如今满心的后悔,当年袭营之后,就应该径直奔向华阴(玉璧),趁守军没有反应过来,一举夺城。
  只恨当初没有抵御住高欢身死,关东陷入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