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痴情的苻坚为他的凤皇在阿房城种植梧桐、竹子数十万株。
  当然,襁褓中的四公子不需要有这般担忧,毕竟其父齐王权势滔天,除非真有一日高氏败亡,这位四公子才可能落得慕容冲一般遭人玩弄的凄惨下场。
  而齐王高澄貌似也终于记起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儿子没取名字,于是用他拙劣的书法写下孝瓘二字,为第四子取名高孝瓘。
  高澄并不知晓是否天意,但既是第四子,长相又在往柔美的路子上走,着实让他拿不定主意,这是否就是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
  但总不取名字也不是个事,便还是给了孝瓘二字,待他稍长大些,若真是个貌柔心壮的好小伙,高澄自会赐字长恭,但若要不求上进,自然会为他改名,免得糟践了这个名字。
  相比较三个哥哥位列郡公高位,高孝瓘却只得了一个乐陵县公,似乎也彰显了齐王对这位生母成疑的第四子不甚喜爱。
  故而哪怕三位哥哥的生母,前大魏皇后尔朱英娥、前颍川王妃宋氏、冯翊公主元仲华也不会把精力耗在这个由乳母抱养,不受其父重视的高孝瓘身上。
  高澄时常往瑶光寺寻欢作乐,未尝没有受够了内宅琐事的原因。
  母亲为儿子考虑,这件事无可厚非,也阻止不了。
  三女暗地里斗成什么样,只要不摆上明面,高澄都不会插手。
  他也不是没想过立世子,可如今四个庶子,年纪最大的高孝璋、高孝瑜才六岁,老三高孝琬未满周岁,最小的高孝瓘尚在襁褓。
  这时候急着立下世子,万一将来才能不合高澄心意,被废的世子下场必然不会好到哪去,哪怕高澄在世时能护着他,难保死后兄弟不会对他出手。
  甚至哪怕立下世子,都不可能完全止了念想,更何况如今的嫡妻暂时是十二岁的蠕蠕公主,她能不能以嫡妻身份进门都是未知的事情,元仲华不就是在进门前被顶替了嫡妻身份。
  转眼便到了三月的最后一天,即京试开考。
  这一次的京试依旧由高澄在名义上担任主考官,但是真正阅卷的却是大将军府与相国府的两府幕僚。
  题目也由右仆射杨愔、户部尚书崔季舒、司州牧陈元康三人商议拟定。
  高澄只是在开考当天在考场转了一圈,便未在露面。
  你问齐王在这期间在干嘛,他正忙着与地道里过来的元季艳纵享丝滑。
  在对权力做出合理安排后,原来不只是皇帝,就连权臣也能垂拱而治。
  高澄也想明白了,自己穿越过来,不是一天天在政务上做牛马的,该享福的时候也该享福。
  小高王十岁为父奔波,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其实主要还是四海升平,国家无事,高澄用十年的时间笼络了一批值得信任,可以稍稍放权的心腹,自然无需事事操心。
  司马懿不就曾下过判断,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命不久么。
  作为一个现代人,高澄自然不会搞什么求仙问药,但除了戒色以外,小高王是真的爱惜身体。
  京试结果在四月初三出榜,相比较第一次科举,这一回寒门学子所占比重略有提升,但依旧是以士族子弟为主。
  高澄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要有真才实学便成。
  况且科举制本就是在士族嘴里夺食的结果,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去强行录取才能上稍逊一筹的寒门学子。
  对于高澄来说,改变士族无论愚贤都能为官,让寒门有才之人得到晋升通道,便是他开科举的目的,至于凭真才实学录用的究竟是士族、还是寒门他真的不太在意,士族子弟不也照样在给他卖命。
  更何况只要科举这个口子开了,寒门崛起终归是历史的大趋势,无需高澄再去操心。


第三百五十四章 药王
  新科进士们入齐王府答谢恩情,别看小高王光顾着和元季艳偷欢,但也挂了一个主考官的名,他虽不曾亲自阅卷,但最终在录取名单上盖印的还是高澄。
  高澄于王府设宴,款待一众进士,并准备按照前例,名次高者留在洛阳,塞进尚书省六部观政一年,名次低者发往地方,同样是一年的时间学习治理。
  一众进士中,也确实有不少人被高澄留意,如经典科第十的庾季才。
  庾季才时年二十七岁,荆州新野人,他幼时颖悟,八岁诵《尚书》,仅十二岁便通《周易》,在读书之余,好占玄象。
  小高王见证过神算子刘灵助的兴起与覆灭,也不敢小觑了玄象一道,人家只是算了一卦,说三月末必入定州,还真就准时的在三月末被侯渊传首定州城。
  高澄得知庾季才对天象亦有研究,宴后留下庾季才,又召来太史令与之切磋。
  自魏晋以来,著史归于著作郎,而太史令则专掌天文历算。
  一番交谈后,高澄发现太史令在天文历算一道,居然还说不过庾季才,心中更为欣喜。
  他倒没把神情沮丧的太史令给撤换了,好生安抚了对方一番,便把他放了回去。
  但以后对天象玄学若有不解,自然是会召来庾季才询问,而非太史令,若有难以抉择之事,也少不得让他替自己卜上一卦。
  毕竟亲身经历魂穿这回事,小高王也不再是坚定的唯物主义信仰者,他脏了。
  其实高澄也是读史不深,若他知晓庾季才日后会著《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与其子庾质又共著《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便也不会惊诧于对方在天文历算上的才能。
  此次科举,囊括的人才不再少数,只不过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注定要历经磨勘,也只有庾季才等极少数简在王心之人,才能迅速展露头角。
  打发走了一众进士,高澄迫不及待去见一人。
  那人来自江南,这些年小高王没少派人寻访他的踪迹,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终于把他‘请’来了北地。
  齐王府周边一处大宅院里,一名老者知晓来人便是大魏齐王以后,无奈道:
  “大王若要见老朽,只需遣人相召即可,又何必劳师动众将我一家老小尽数绑来洛阳。”
  高澄闻言,不敢怠慢:
  “孤久闻先生大名,日夜祈盼能与先生会面,奈何相隔大江南北,夙愿难偿,孤命人将先生请来洛阳,不曾想他们却冒犯了先生家眷,孤今日便向先生请罪,若有不周之处,还望海涵。”
  这世上能让高澄如此郑重对待的人并不多,但这位老者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他并非鸿儒,也无军政才能,但是一手医术,堪为当世第一。
  老者名叫全元起,便是‘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的那个元起。
  高澄躬身向全元起赔罪,全元起却不敢受这一礼,他虽有妙手回春之能,但说到底也只是个医者。
  “大王无需如此,老朽万不敢当。”
  全元起上前搀扶,高澄却趁势一把握住了他的手,与全元起同榻而坐,感慨道:
  “孤将先生请来北地,并非只为一己之私,孤幼时曾见庸医误事,害人性命,便有志于学医,悬壶济世。
  “年岁稍长,又知一人治不了天下疾病,又立志于学成后,广收门徒,让世上多些救人的良医,少些害人的庸医。
  “然父王草创基业,孤身负重任,便再也无暇抽身研读医书,但大兴医道的志向却未曾改变!”
  全元起闻言疑惑道:
  “医道?”
  “没错!便是医道!”
  高澄肯定道:
  “医者承黄公之术,怀济世救民之仁心,存谨慎负责之品质,倡毕生钻研之精神,即为医道。
  “全翁曾历仕宦,得居侍郎之位,却视富贵如闲云,弃职著书,穷尽心血,得《注黄帝素问》八卷,以留后人,当为医道之大成者。
  “孤有意在洛阳开办医学,还请全翁侨居于此,任院长,以医者仁心、品质、精神,教化生员,救世人之疾苦。”
  说罢,高澄拿出一份诏书,诚恳道:
  “孤听闻全翁北上,即向天子请命,以著书之功,为全翁封赐县伯,食邑五百户,若全翁愿居此任,只三年时间,孤愿再以教化之功,为全翁请侯爵之封,若有一日桃李满天下,孤愿再以济世之功,为全翁请公爵之封,还请全翁以天下百姓为念,莫要推辞。”
  全元起虽然当过一段时间的侍郎,但确实是没有爵位的,如今高澄将所谓伯爵、侯爵、公爵一个个大饼朝他扔来,再怎么视富贵如闲云,也招架不住。
  与官位不同,爵位是可以传系子孙,又有谁能忍住这般诱惑,况且小高王说话又好听,什么著书之功、教化之功、济世之功,哪怕是将来赏赐爵位也是师出有名。
  至于齐王有没有能力兑现,这一点无需任何怀疑。
  况且家人全被送来了洛阳,全元起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应下道:
  “大王盛情如此,老朽不敢推辞。”
  高澄闻言,欣喜过望,却又命人抱来一个满了周岁的婴孩,说道:
  “此小儿姓孙,名思邈,出生后害了风冷,体虚多病,还请全翁施术救治。”
  全元起以为是高澄要考校他的医术,便一口答应下来,于他而言,并非难事。
  然而他却不知道,襁褓中,受风冷折磨的小婴孩便是高澄为自己后半生找的依靠。
  相较于全元起,药王孙思邈在后世可要大了许多。
  后世有记载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然而根据其自述‘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便能知晓,他必然是殷实家庭出身,只不过后续为治病,导致家境破败。
  由于孙思邈的生年存疑,高澄原本只是尝试性的在暗地里寻找,看看京兆华原(陕西铜川)去年有无名叫孙思邈的婴孩诞生,也没抱多大希望,结果居然还真给他找着了。
  又得知这婴孩出生时受了风冷,便更加确信他就是传说中的药王。
  至于齐王为何会提前知道华原有一个叫孙思邈的婴孩诞生,谁又敢问,最终也只会为高澄添加一丝神秘色彩。
  联想到孙思邈142岁的高寿,小高王立马将其一家迁来洛阳,打定主意等他年岁稍长,便让孙思邈向全元起学医,成年后,就放他周游各地走访。
  等理论与实际有了结合,再由孙思邈为自己调理膳食。
  人孙思邈活了142岁,他小高王活个120多岁不过分吧,就算贪色,再扣20,总能当个百岁老人吧。
  当然了,真要有这事发生,高澄也别想着传儿子了,估计孙子们都不一定熬得过他。
  也不知道尔朱英娥等人知道了高澄的打算,还会不会继续为了儿子争下去。
  贪生畏死的小高王前半生有全元起为他诊治疑难杂症,后半生有孙思邈为他调理膳食养生,还求什么仙,问什么药,简直赢麻了。
  全元起为孙思邈诊断后,很快开出了药方,告知调理一段时日后,便能痊愈。
  高澄便让人照方抓药,将孙思邈送回家中。
  不等孙思邈的病情好转,全元起因著书之功,得封县伯的诏书便已经昭告天下,而洛阳城里也开设了一所医校,由全元起亲自择徒、授徒。
  有高澄画的大饼,授徒三年,即以教化之功授侯爵,桃李满天下便以济世之功授公爵,全元起可谓是广收门徒,甚至称得上是来者不拒,只要你肯学,我就教。
  用一肚子医学知识,换一个公爵爵位,是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况且所得不止爵位,更有美名流传后世。
  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