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高孝瑜因其出身,更受汉人士族青睐,毕竟其生母是汉人女子,故而声势最大。
  这一次立后风波,基本没有大将参与其中,那是文官该干的事,将领掺和立储,尤其是在主君盛年的时候,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高澄看着那一封封呈上来的奏疏,原本沉郁的心情更为恼怒。


第三百八十四章 兄友弟恭
  在后人看来,进谗言害死斛律氏满门忠烈的祖珽确属奸臣无疑,但不可否认,在劝谏高湛,被其鞭二百,熏瞎双眼之前,祖珽一直以敢言直谏的忠良形象示人。
  此番当先进言高澄立后,他并未受任何人的指派,不过是担心大齐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高句丽安原王立三位王后,故而因夺嫡之争,国家陷入分裂。
  如今高澄后宫三夫人并立,又恰恰是长子高孝璋、次子高孝瑜、三子高孝琬三人的生母,由不得他不担忧。
  但北齐情况与高句丽大有不同,安原王承袭自其被刺杀的兄长安藏王,需要三位王后的宗族支持,才能坐得稳王位。
  高澄作为高欢嫡长子,跟随其父创业,哪需要尔朱英娥、元仲华、宋氏三人宗族的扶持。
  三人宗族要有这份本事,以高澄的性子,早就在暗中谋划,准备着要下死手了。
  高句丽的乱象,根源在于其国内本身就存在割据分裂,权臣麁群分明已经杀尽了王都中以细群为首的另一派系重要人物,但其余人依旧可以在自己领地内募兵自守,高澄可不会让地方存在这种有能力割据,反抗中央的势力。
  当然,要说祖珽一心为公,那也不见得。
  自参加第一次科举经典科考试,被点为进士以来,祖珽仕途倒是顺风顺水,坐上了礼部下属的祠部郎中之位,但却整日埋首案牍,从未被分派过重要差事。
  茫茫官员中,要想出位,总得干点振聋发聩的事,在北齐一朝,什么事能大得过立后、立储,如今祖珽首倡立后,不论此番谁坐上皇后之位,都得承他这个人情。
  毕竟高孝璋、高孝瑜都十一岁了,高澄自己也二十八了,按规矩来说,也是时候定下国本了。
  但偏偏他对高澄不甚了解,毕竟两人接触也不多,小高王荒淫归荒淫,但他觉得自己每日晨练,也不是个早死的模样,便也无需急着立储。
  更重要的是冒然定下太子,若他将来表现不合自己心意,那这个太子是被废黜,还是任由他继承皇位。
  自古被废的太子,难有好下场,作为父亲的高澄,纵使能护他一时周全,却也管不了身后事。
  可若是江山社稷所托非人,更是愧对天下黎庶。
  如今皇后之位空悬,对高澄来说恰到好处,将来真有儿子与自己志趣相投,才能出众,封其母为后便可平息争议,作为嫡子,他拥有毋庸置疑的继承权,高澄也自信自己作为开国之君,有这个威信让嫡子坐稳皇位。
  如今中低级官员纷纷请立皇后,着实惹恼了高澄,他将奏疏一股脑全砸在御阶下,在朝会上怒斥道:
  “皇后新丧,尸骨未寒,你们便逼着朕再立新后,好!好呀!这般急着向新后、向储君献媚表忠,若我立下太子,你们是否还要随他逼宫,让朕禅位为太上皇不成!”
  此话一出,不止百官惊恐失色,就连随同上朝观政的高孝璋、高孝瑜也赶忙双膝跪地,连声请罪。
  二人年满八岁以后,便不再只是闷头读书,高澄还是齐王的时候,便时常将他俩带往中书省,教授他们如何处置政务。
  防儿子归防儿子,可是当父亲的谁会真想把儿子防成废物,如嘉靖朝的二龙不相见,还真就对儿子不管不问,终究只是个例。
  此番高孝琬倒是逃过一劫,他只七岁,要过了年才能上朝观政,至于小透明高孝瓘,立后跟他扯不上关系,群臣连他母亲是谁都搞不清楚。
  高澄也不可能让世人知晓高孝瓘是元朗皇后所出,否则不是坐死了他当齐王期间曾淫乱瑶光寺么。
  一场朝议不欢而散,高孝璋与高孝瑜对视一眼,长舒一口气之余,又各自别过头去。
  知子莫如父,但作为儿子,对父亲的脾性也多有了解,二人生怕高澄误以为是他们在背后搅动风云,想上位太子,有这么一位多疑的父亲,当儿子的注定不好过。
  兄弟俩一同回后宫向祖母娄昭君请安的路上,高孝瑜突然道:
  “大哥外祖遗泽遍天下,为何此番声势尚不及我?”
  高孝璋闻言止步,他带着和煦的笑容说道:
  “我二位舅父一死一残,却无人为其发声,十八年人走茶凉,所谓外祖遗泽,又能剩得了几分,倒是二弟,为汉女所出,那些汉人文臣自然倾心于你。”
  高孝瑜却回以讥讽道:
  “莫要以为我不知道,大哥便是要把我推出来,分担父皇猜疑,要我说,大哥也是枉费心机,文臣鼓噪得再厉害,对父皇而言,也如隔靴搔痒,倒是大哥有个好外祖,在军中多是故旧,触了父皇的逆鳞。”
  二人虽早慧,但到底才十一岁,没有其父那般的城府,心底藏不住事。
  说罢,高孝瑜扬长而去,只留下高孝璋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高孝璋恨透了自己尔朱荣外孙的身份,真要让那些将领站队,谁又会为了十八年前那点香火情,在自己与父皇之间,选择支持自己。
  可以说是好处半点没捞着,平白遭了父皇猜疑。
  片刻后,高孝璋脸上恢复了往日亲和的笑容,快步追上了高孝瑜,二人在祖母娄昭君面前那叫一个兄友弟恭。
  娄昭君让兄弟俩吃果子,高孝璋专吃色泽差的,娄昭君好奇,问其缘故。
  高孝璋说道:
  “色泽好,必然香甜,孙儿想要留给二弟食用。”
  娄昭君又见高孝瑜只吃了一颗,却不愿再吃,又问其是否不爱吃果子。
  高孝瑜回答道:
  “祖母赐果,香甜无比,孙儿想要带回去分享给三位弟弟。”
  娄昭君这辈子恨透了高澄猜疑兄弟,此刻见自己抚养长大的两个孙儿友爱兄弟,大为欢喜,紧紧搂着高孝璋与高孝瑜,连声感慨道:
  “好孙儿,都是我的好孙儿,就该如此,就该如此呀,莫要学你们的父皇,这天下间,哪有比手足兄弟更深的情谊。”
  殊不知,这兄弟俩年纪虽小,却也将他们父亲的演技学了个三四成。


第三百八十五章 江陵
  高孝瑜将果子带回麟趾阁,这是诸皇子读书的地方,高孝琬只尝了一颗,向两位兄长表示感谢后,便不再多吃。
  高孝瓘啃着二哥带回来的果子,甘甜的滋味溢满口腔。
  来不及多回味,眼见一旁四岁的高孝琮狼吞虎咽,盆里的果子所剩不多,高孝瓘抓起一颗询问道:
  “二哥,我能否留一颗晚些时候再吃?”
  这种小要求,高孝瑜当然不会拒绝,他与高孝璋、高孝琬暗地里斗得厉害,却也不会殃及老四这个小透明,至少明面上也乐于在高孝瓘面前展现宽容亲和的兄长做派。
  谁都知道高孝瓘生母不详,毫无威胁,若连他都容不下来,落在外人眼里,与胡亥又有什么区别。
  批阅奏章的高澄早就知晓了两个儿子在娄昭君面前的谦让,虽说戏假了点,但结合他们的年纪,骗过娄昭君倒也不意外。
  儿子会演戏,总比性情耿直要强,大齐文武被他熏陶多年,耳濡目染下,一个个几乎都成了戏精,吹嘘萧渊明的那场群戏,足以证明。
  若不精明一点,保准被这群人耍得团团转。
  麟趾阁放课后,内宦通禀,皇四子求见。
  高澄早就听说高孝瓘留下一颗果子不吃,此刻见他举着果子跑进门,不由大感欣慰:
  ‘想不到我高子惠还有一个这么孝顺的儿子,遇着好吃的,也不忘给他父亲留一份。’
  不等高孝瓘开口,高澄便笑道:
  “慢点走,莫摔着,等会你随为父出宫,今夜便留在瑶光寺。”
  高孝瓘闻言,立即将果子收进怀里。
  高澄见状眼角抽搐,暗示道:
  “你二哥给的果子可还好吃?”
  未满七岁的高孝瓘乐呵呵道:
  “滋味甚美,父亲若是想吃,孩儿去祖母那讨要些过来。”
  心累的高澄挥挥手,无奈道:
  “罢了,随为父出宫吧。”
  今日天色尚早,之所以早早出宫,是为了往孙府拜祭。
  孙腾在高澄南征期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作为高欢微末时的旧友,任晋州刺史时的长史,又为高澄四次作媒,孙腾与高家父子的情谊无需赘述。
  高澄在前线得知消息,下旨追赠使持节、太师、开府、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号为文,是为咸阳文王,其子孙凤珍依例降爵一等,为咸阳郡公。
  此行高澄亦带上了孙腾义女,九嫔之一的元玉仪。
  出孙腾府上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高澄命人将元玉仪送回宫中,自己则带着高孝瓘去了瑶光寺。
  “阿母,你快尝尝,这果子可好吃了。”
  高孝瓘将果子举到母亲嘴边,喂她吃了一口,连忙问道:
  “好不好吃?”
  瞧见儿子期盼的眼神,元朗皇后心里的甜意比唇舌间更浓:
  “好吃,瓘儿有心了。”
  高孝瓘邀宠道:
  “嘿嘿,我可是连父皇都没给。”
  元朗皇后闻言,黛眉紧皱,高孝瓘赶紧解释道:
  “父皇什么好东西得不到?他若是自己想吃,差人去取便是,哪用得着孩儿献果,果子只有一颗,当然要留给阿母。”
  一番话让蹲在窗户外边听墙角的高澄又好气、又好笑,元朗皇后在屋里告诫高孝瓘要孝顺父亲,高澄却没有再听下去,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也没让亲卫指路,在瑶光寺里兜兜转转,走到一个偏僻的院子外,听得里边传来悠扬琴声,撩人心弦。
  高澄在亲卫的帮助下,坐上墙头,望见院里一名素衣女子正抚琴而弹,已是隆冬,庭院里虽生了火炉,但高澄看她衣裳单薄,难以蔽体,都替她觉着冷。
  身为大齐天子,不忍见治下百信在大冬天里衣不蔽体,高澄于是命人将院中女子唤了出来,仔细询问才知,她原来是前废帝元恭的宠妃,十六岁入瑶光寺,至今十七年,一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要枯死寺中,心生感慨,故而抚琴独奏。
  高澄是个热心肠,听她诉说孤独,于心不忍,又见她虽以三十三岁,但肌肤柔滑,能得元恭宠爱,相貌自然姣好,便与她秉烛夜谈。
  不料下次再来瑶光寺的时候,各处都是琴声、琵琶声、胡笳声,乱作一团。
  当然,这是后话。
  天还未亮,高澄便带了高孝瓘偷摸溜出瑶光寺,回了宫,正要把高孝瓘赶去麟趾阁读书,却见高孝瓘从怀里摸出了半个果子放在高澄手上。
  等高澄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小子已经一溜烟跑得没影了。
  “混账小子,一点礼数都不懂,也不晓得跟为父道个别。”
  高澄嘴上抱怨,但几口下去就将半个果子吃得只剩核。
  也不知是儿子给他留了果,还是在元恭宠妃身上得到慰藉,高澄的心情确实好了许多,甚至都没将祖珽贬斥,不过好心情并不长久,当天下午,襄阳传来战报,侯景又败了。
  这些年侯景坐镇襄阳,直面江陵,两方没少发生冲突,但侯景败多胜少,其中固然有兵力不足的原因,高澄给他分配的兵力本就将将只够防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